第一篇: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
课题:第七章 第1节 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教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力,那么,什么是力呢? 新课:
教师: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先出示人对物体的作用图片,再展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最后再展示不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
讨论:请总结出以上图片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总结出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总结并板书: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练习: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力的现象?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符号是“F”,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介绍牛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过渡:
教师设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板书:
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展示四个物体发生形变的图片。学生:观察、讨论、总结。结论: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力除了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还能产生哪些效果呢? 播放视频:磁铁吸引铁球和打棒球。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观看小球运动的动画。
板书: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巩固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力的作用效果,并指出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问: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播放动画:砸钉子、打乒乓球和推书三个动画,并总结结论。板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怎样把它们都表示出来呢?
板书:力的示意图。
展示图片,人拉车,并做出示意图。讲解: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
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练习:展示图片,请学生按要求画出图中力的示意图。教学过渡:
思考:用力拍桌面,手为什么感到痛?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有单独的一个力存在吗? 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指出下列成对出现的力。
反馈练习:
1、填空题,课件展示,请学生回答。
2、观看视频,回答有关本节的物理知识。小结:
教师问:本节课你学了什么? 总结:出示幻灯片。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一节“电压”教学设计
第一节“电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电压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的多样化
本节教材没有安排探究实验,我把课本第4页的“想想做做”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阅读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仪器的方法。说明书中的一些术语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从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节内容中电压虽然抽象,但它与日常生活的很多实例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理解电压的作用,因此本节的重点应放在正确使用电压表及能准确读数这个地方。又由于本节是下学期第一节课,部分学生可能遗忘了上学期的内容,容易将串、并联电路混淆。因此如何正确连接电压表、并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由“电压”、“电压表”组成。学习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例认识电压、电压单位;使学生通过阅读“直流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知道如何正确连接电压表、正确读数与使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⑵知道电压的单位和常见电压值及换算关系。⑶知道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关系。⑷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2)通过阅读仪器的“说明书”,学会在实践中探索使用电压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1
4、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5、教学难点:正确连接电压表,并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干电池、蓄电池、小发电机、教学用电压表 实验器材:电池、开关、灯泡、电压表、导线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板书等环节中应用。【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理论联系实际法、阅读指导法、讲解法、边学习边实践法、小组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城市夜景、闪电图片以及各种用电器标签、电源铭牌等素材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把板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需要对学生分组。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1)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2)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标签、电源铭牌的图片。
激趣导入:电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雷雨天闪电时产生的高压可以达到10万伏;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在一些用电器的插头,说明书上常常会看到“220V”“3V”等字;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探究电源的作用:
(1)什么是电源?
教师向学生展示干电池、蓄电池、小发电机等物体模型,简要讲述:像电池、发电机这样的装置称之为电源。
(2)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各组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按照图片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观
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合作交流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
2
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三)小组合作,阅读探究电压相关知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4—5页电压部分相关知识,解决如下问题:
(1)你知道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吗?
(2)电源的作用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
(3)你掌握电压的符号和电压的单位以及单位换算了么?(4)你知道了生活中哪些些常见的电压吗?
(四)小组合作,学习测量电压
(1)观察电压表
让学生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小组讨论后,看哪个小组能说出它由哪些部分构成呢?学生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然后教师出示教学用电压表介绍它的结构。
(2)连接电压表
请学生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小组交流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
②电压表的红色、黑色的接线柱应该怎样连接?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3”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15”接线柱?
④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请你和同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组长代表发言,教师组织各组长为全班同学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及时纠正学生表达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出来。
(3)学会读数并动手测量电压
先让全班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如何进行电压表的读数,然后选代表回答如何进行读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板书读数方法。
然后引导各小组利用现有的器材按照下面的电路图进行连接并测量出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伏?看哪一组做的最好,教师巡视。
(五)课堂检测
1、课本第6页“想想议议”。
2、课本第7页“想想做做”。
(六)课堂教学小结
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
3
总结,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七)课外作业
巩固复习本节内容;了解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值,观察家里的可调亮度的台灯是怎样调节亮度的?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1、电压
作用: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符号:U 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换算关系:1kv=103 v=106 mv=109 uv 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值:1.5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值:不高于36v 家庭电路的电压值:220v
2、电压表
结构:接线柱、指针、量程、示数、分度值
使用: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且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出;选择合适的量程。
3、电压表读数
A、确定量程 B、确定分度值 C、看指针偏转的格数
4、电池串联的电压特点:U=U1+U2+U3+……Un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课堂互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气氛高涨,是一堂全方位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为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充分的利用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学生不断的动脑思考问题。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发挥个体潜能,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和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理论联系实际法、阅读指导法、讲解法、边学习边实践法、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4
第三篇: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的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这种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到物理,再认识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并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体验,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方法阐释
本节课我们应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重情景设置生动、设问方向明确、互动目标鲜明、演示实验清晰等教
学环节,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同时通过设问、安排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现象中进行提炼,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体会学习的经历。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关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阅读、设计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助意识,独立进行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一
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主要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一些生活情景,再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多媒体画面1:多媒体上展示小树被风吹后弯曲的画面。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1:小树被风吹弯了腰? 师:为什么会被吹弯了腰?
生2:由于风的作用,所以小树被吹弯了腰。
多媒体画面2:2008年中国奥运年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的画面。
师: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瞬间手臂情况? 生3:举重冠军肌肉紧张,用力把杠铃兴起。
师:这两个画面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实在在有“力”的存在,你还能例举生活中有力的存在的例子吗?
生4:车坏了,我们用力可以把车推到修理厂;用力踢足球,可
以把足球踢得很远。
生5:------师:同学们例举了这么多力,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多的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力”作用于物体后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
生活感知,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1、课件、实验、举例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小实验日常生活中: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举例人推车------(2)课件展示体育运动中: 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课件展示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4)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飞
机出事故坠地、带电的塑料尺对纸屑的吸引------
2、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后,我又创设了一系列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列举他们自己感受、思索的事例,从学生的经验、感受出发,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抽象概括建立力的概念,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认识过程。
环节三 实验“超市”——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2、自选器材,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分析刚才这些“力”的现象,你还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台上器材或自选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力作用是相互的”。
3、小组展示,各展风采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3)手压笔尖,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4、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实验“超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深入的分析,更深刻的思考,会让学生体验到在简单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便于学生归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理解。
环节四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展示下列图片:
1、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2、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掷出,棒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3、射箭运动员用力将弓拉弯。
4、跳水奥运会冠军伏明霞站在跳板上。
4、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提出问题:在图示情景中,有没有力的作用?你看到力了吗?你是怎样判断有没有力的呢?
引出讨论的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思而得之”、“学而得之”。
环节五
变革练习方式,学习兴趣延伸,加强概念巩固 巧借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请学生看下列生活中的情景,涉及到哪些有关力的知识。
1、视频画面:汽车撞到树后汽车受损的画面、矿泉水瓶手用力后变形的画面、人游泳的画面、火箭点火发射神州7号航天器上天的画面。
2、演示实验:两个学生在讲台穿旱冰鞋互推的现象。
3、小游戏:将气球扎口松开,气球反冲游戏。
【设计意图】适时创设情景,可以延长学生积极学习时间。脑科
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一件事物长达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不管我们是否想要大脑这么做,大脑都会自然地转移注意力。当学生探究完成力的作用效果后,上课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学生学习开始呈现疲惫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减弱,学习的兴趣开始低落。如果此时进行文字形式的训练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为低下。而采用上述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在课堂的结尾又激发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更高潮,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概念的巩固,延长学生积极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有所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在学生具有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因此在设计中着重考虑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活动、实验、体验为主线,力求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主动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物理的应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通过探索
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回顾整堂课,我认为在课前的导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做得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反思:
一、教师预设的反思:为了让学生在生动活波、乐观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在导课的设计当中,本来设计了一个模仿“卖拐”中的一个活动表演“脚离地面迅速下跺”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意图通过表演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有所感悟。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学生在笑过之后会真正地去思考吗?其他学生只是观众,没有体验,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重新设计,采用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所体验的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从引入效果来看,生活化问题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心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气球小游戏,个别同学在实验前没有弄清楚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如果我在大屏幕上预先打出一幅实验时的图片,就会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2、实验结束后,在分析实验现象及结论的过程中,我没有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个别问题学生已经分析的比较到位了,我还在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分析、重复分析,导致课堂效果显得不是很流畅,略显累赘,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方法
以周围的物体或事例感受力的存在,突出学生的自学探究及交流合作。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
哑铃、弹簧、皮球(两个)、自制弓与箭、磁体(两个)、橡皮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存在实验:(1)让两学生举哑铃。(2)让两学生拉弹簧。
(3)让两学生做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力
【学生活动】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存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力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
1、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力的有关问题。【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力的认识。【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对力的认识。【教师总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要产生一个力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接接触可以产生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绝不能认为先施力而后受力。
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列举关于物体受力后的变化的事例(1、尽可能的多、全;
2、可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思维)。
【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要求尽可能多、全,进行举例。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得到两个方面:一是形变,二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学生活动2】后进行分类,与师归纳出结论。【教师总结】
(1)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两个方面。
(2)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说明此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说明】
(1)关于力的存在认识一定要从是否发生作用来判断,而是否发生作用则可从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来直观体现。接触与不接触不是本质条件,而只是现象。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应是最直接相互作用的物体。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意义就是,如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应相等、方向应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内容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一个力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题1、2 课外: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1、特点:
2、九、教学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4)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三、力的三要素
(一)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
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教师指导:强化作示意图方法
2、学生板演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由学生自主搜索,并结合了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小结
知识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本节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一、“运动状态改变”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具体应用时不是判断不准就是考虑不全面。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好的做法是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全面列举来帮助学生理解。包括:
1、由静到动
2、由动到静
3、加速运动
4、减速运动
5、转弯。无论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又可以概括为两点:
1、速度变化
2、方向变化。在平时学生解题时出现考虑不全面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强调,通过“反复”来加深理解。
二、学生对“一个巴掌拍不响”和“用力拍桌子手也疼”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判断不准或出现混淆。关键点分析:前者只有一个物体——单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力产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亦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后者包含两个物体——二者互为施力物体,亦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