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测量”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测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测量”教学设计

第二节 力的测量(1课时)(作者:尹胜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正确使用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重点: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具:测力计30支,钩码(50g)30个,拉力器一个,测力计教学挂图

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测力计在原理

1.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2.教师: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3.教师:你知道哪些弹簧秤?待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三、弹簧秤的使用

1.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

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据刻度值和格去算。1. 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发给每桌学生一个测力计和钩码,让他们观察后再测量,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 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教师将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板书如下:

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免挂钩被外壳卡住。3.按下面要求练习使用弹簧秤:

用手拉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

相邻小组的同学用两个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相互拉,看谁的拉力大。

若将指针移到0。2 N 处,所测的力应为多大?(与原来的测量结果相比较)。

四、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练习1、2

2.课外实践:用橡皮筋自制测力计。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方法

以周围的物体或事例感受力的存在,突出学生的自学探究及交流合作。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

哑铃、弹簧、皮球(两个)、自制弓与箭、磁体(两个)、橡皮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存在实验:(1)让两学生举哑铃。(2)让两学生拉弹簧。

(3)让两学生做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力

【学生活动】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存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力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

1、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力的有关问题。【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力的认识。【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对力的认识。【教师总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要产生一个力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接接触可以产生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绝不能认为先施力而后受力。

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列举关于物体受力后的变化的事例(1、尽可能的多、全;

2、可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思维)。

【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要求尽可能多、全,进行举例。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得到两个方面:一是形变,二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学生活动2】后进行分类,与师归纳出结论。【教师总结】

(1)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两个方面。

(2)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说明此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说明】

(1)关于力的存在认识一定要从是否发生作用来判断,而是否发生作用则可从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来直观体现。接触与不接触不是本质条件,而只是现象。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应是最直接相互作用的物体。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意义就是,如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应相等、方向应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内容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一个力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题1、2 课外: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1、特点:

2、九、教学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4)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三、力的三要素

(一)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

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教师指导:强化作示意图方法

2、学生板演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由学生自主搜索,并结合了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小结

知识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本节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一、“运动状态改变”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具体应用时不是判断不准就是考虑不全面。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好的做法是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全面列举来帮助学生理解。包括:

1、由静到动

2、由动到静

3、加速运动

4、减速运动

5、转弯。无论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又可以概括为两点:

1、速度变化

2、方向变化。在平时学生解题时出现考虑不全面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强调,通过“反复”来加深理解。

二、学生对“一个巴掌拍不响”和“用力拍桌子手也疼”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判断不准或出现混淆。关键点分析:前者只有一个物体——单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力产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亦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后者包含两个物体——二者互为施力物体,亦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第七章

第1节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时安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

导入新

问题导入

.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

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推进新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i动,然后观察思考。

(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

.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第五篇: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的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这种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到物理,再认识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并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体验,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方法阐释

本节课我们应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重情景设置生动、设问方向明确、互动目标鲜明、演示实验清晰等教

学环节,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同时通过设问、安排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现象中进行提炼,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体会学习的经历。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关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阅读、设计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助意识,独立进行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一

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主要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一些生活情景,再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多媒体画面1:多媒体上展示小树被风吹后弯曲的画面。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1:小树被风吹弯了腰? 师:为什么会被吹弯了腰?

生2:由于风的作用,所以小树被吹弯了腰。

多媒体画面2:2008年中国奥运年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的画面。

师: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瞬间手臂情况? 生3:举重冠军肌肉紧张,用力把杠铃兴起。

师:这两个画面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实在在有“力”的存在,你还能例举生活中有力的存在的例子吗?

生4:车坏了,我们用力可以把车推到修理厂;用力踢足球,可

以把足球踢得很远。

生5:------师:同学们例举了这么多力,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多的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力”作用于物体后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

生活感知,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1、课件、实验、举例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小实验日常生活中: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举例人推车------(2)课件展示体育运动中: 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课件展示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4)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飞

机出事故坠地、带电的塑料尺对纸屑的吸引------

2、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后,我又创设了一系列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列举他们自己感受、思索的事例,从学生的经验、感受出发,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抽象概括建立力的概念,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认识过程。

环节三 实验“超市”——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2、自选器材,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分析刚才这些“力”的现象,你还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台上器材或自选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力作用是相互的”。

3、小组展示,各展风采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3)手压笔尖,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4、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实验“超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深入的分析,更深刻的思考,会让学生体验到在简单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便于学生归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理解。

环节四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展示下列图片:

1、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2、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掷出,棒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3、射箭运动员用力将弓拉弯。

4、跳水奥运会冠军伏明霞站在跳板上。

4、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提出问题:在图示情景中,有没有力的作用?你看到力了吗?你是怎样判断有没有力的呢?

引出讨论的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思而得之”、“学而得之”。

环节五

变革练习方式,学习兴趣延伸,加强概念巩固 巧借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请学生看下列生活中的情景,涉及到哪些有关力的知识。

1、视频画面:汽车撞到树后汽车受损的画面、矿泉水瓶手用力后变形的画面、人游泳的画面、火箭点火发射神州7号航天器上天的画面。

2、演示实验:两个学生在讲台穿旱冰鞋互推的现象。

3、小游戏:将气球扎口松开,气球反冲游戏。

【设计意图】适时创设情景,可以延长学生积极学习时间。脑科

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一件事物长达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不管我们是否想要大脑这么做,大脑都会自然地转移注意力。当学生探究完成力的作用效果后,上课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学生学习开始呈现疲惫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减弱,学习的兴趣开始低落。如果此时进行文字形式的训练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为低下。而采用上述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在课堂的结尾又激发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更高潮,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概念的巩固,延长学生积极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有所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在学生具有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因此在设计中着重考虑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活动、实验、体验为主线,力求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主动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物理的应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通过探索

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回顾整堂课,我认为在课前的导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做得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反思:

一、教师预设的反思:为了让学生在生动活波、乐观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在导课的设计当中,本来设计了一个模仿“卖拐”中的一个活动表演“脚离地面迅速下跺”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意图通过表演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有所感悟。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学生在笑过之后会真正地去思考吗?其他学生只是观众,没有体验,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重新设计,采用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所体验的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从引入效果来看,生活化问题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心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气球小游戏,个别同学在实验前没有弄清楚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如果我在大屏幕上预先打出一幅实验时的图片,就会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2、实验结束后,在分析实验现象及结论的过程中,我没有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个别问题学生已经分析的比较到位了,我还在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分析、重复分析,导致课堂效果显得不是很流畅,略显累赘,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下载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测量”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测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一、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 课题:第七章 第1节 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汇编)

    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课题6.1、电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

    八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上庸九年一贯制学校 王国辉课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型 实验课教 学 目 标知识 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和运动》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力和运动这一章要学完了,对于力和运动有了新的认识,许多问题困惑着我们的思维,"别扭"也许是这一章学完后的一个主要心态,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与学习物理时对力的认识有着相大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一节“电压”教学设计

    第一节“电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电压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案例和设计

    WWW.K167.COM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课改活动 课题报告之五 主 题:如何将新课程教学教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主办单位:石河子市第四中学 活动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