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 透明液体(稳定)酒精 : 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
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
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第二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xiexiebang推荐)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一、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安排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两大板块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又通过过滤的方法,感知面粉和水分离开了,而食盐和水却没有分离,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溶解的新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白开水、食盐水各一杯。3个透明的玻璃杯、3个烧杯、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方座支架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桌子上有两杯水,谁能看出哪杯是白开水,哪杯是食盐水?
(2)为什么我们用肉眼很难分辨这两杯水?
(3)谁能用什么方法较快地分辨出这两杯水?
2、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3、观察比较面粉、食盐和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
(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
(5)小组讨论交流。
4、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
(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法。
(2)小组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溶液。
(3)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什么物质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什么物质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4)班级交流对溶解的说法。
5、总结。
(1)这街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物质在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吗?
(3)你能根据这节课观察到的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六、课外延伸。
请你回家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情况,想想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七、教后反思: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将三小匙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里,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静置。观察这一过程中它们的变化,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记录研究的情况。
插入指路标
观察食盐等的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观察食盐、沙、面粉的过滤试验,记录试验情况。
插入指路标过滤后的情况可以从滤纸和滤液两方面进行观察。
四上科学《溶解》单元第一课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一、设计思路
“溶解”,在生活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二、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四、教学准备工作:
学生材料:
1、过滤装置的制作 3*132、一次性筷子 1*133、杯子 5*134、大可乐瓶
1*135、材料袋装上五种材料5*136、记录纸1*137、毛巾1*138、用水槽打包。
9、滤纸
教师材料:
1、所有学生材料
2、科学家名片
3、泡一杯糖茶
4、小黑板
5、过滤装置
6、过滤网(筛子)
7、味精、果汁、麦片
8、食盐+水、面粉+水、沙+水三个杯子
9、玻璃水槽。
五、了解学情与学生背景:
1、了解学生已有怎样记录、记录员的训练(简单重点速度快)
2、实验纪律(听清组长安排、老师组织要求)
3、基本情况:人数、分组、材料员
4、如何进行观察描述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间谈话:(1)实验注意些什么?用器材 倒水 纪律(2)记录要简单。
(一)导入:(2分钟)
1、一杯放有砂糖的茶,请学生来尝一尝。
2、尝出什么来?糖在哪儿?嘴里?杯子茶里?都没有!
3、哦,糖 溶解 在水里!(糖在水中化掉了!)(给表达准确予以明确)
4、今日,重点研究有关溶解的现象。
(二)展开: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
(1)三种物质:食盐、沙子、面粉哪个能在水里溶解?(猜测)证明他们究竟能不能溶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实验!
(2)明确实验要求:
A、拿三个小杯子,每个杯子都倒上半杯水,把三小包物质都放入三杯水中,用三个筷子同时在三个杯中轻轻搅拌四十下。
B、然后小组内观察并讨论这三种物质在水中有哪些变化哪些现象,一边讨论一边小组简单地记录。[/5分钟]
(3)学生动手做!教师也动手做!巡视,去发现问题!(三个杯子都有标签)
(4)重要的交流开始了(交流分两个层次)
要求把东西放在中间。
第一层次:
v①都能溶解吗?哪种物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溶解。哪个现象可以说明?(搅拌了吗?一个词语描述这个现象:沉淀)
哪种物质肯定溶解了?你觉得它是怎么溶解到水里去的吗?肉眼看得见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溶液引入)——对食盐溶解的描述。
v②从食盐和沙子中,你能比较出溶解与不溶解有哪些区别?
第二层次:
v③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又有哪些现象?跟盐有什么区别?
v④食盐能溶解在水里,底下没有沉淀;沙子不能溶解在水里,底下有沉淀。推测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面粉这杯会向盐+水没有沉淀的方向发展还是向沙+水的方向发展?
v⑤让我们暂时放到一边,让时间来证明?
2、过滤沙、面粉、盐三种物质
过渡: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情况都不一样,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再把他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呢?用什么来过滤呢?
(1)理解过滤:用这过滤网能分离出哪杯。(演示沙的分离。)分离开来了吗?
其实我们实验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还是这种纸来过滤分离。过滤纸,能分离出不能溶解在水中比灰尘颗料还要微小的物质。过滤纸怎么用?
(2)介绍过滤杯。过滤纸的用法:四折,放在漏斗上,按住。我们用它分离余下的两杯。搅拌一下
A、提醒不要放得过多。就会越过过滤纸。
B、要是那么分离出来的物质应该在滤纸上还是瓶子里。那我们经常要注意滤纸,老师提议可以用手指在滤纸上抹一下,看一看感受一下有没有什么?看哪
个小组最早有发现。
(3)师生动手过滤。
(4)重要的交流:放到中间
v①哪种物质分离开来了?食盐有没有留下?
v②食盐没有分离开来,沙子用滤网就可以分离,那么面粉应该是哪一类? v③刚才我们放到一边的面粉现在怎么样了?
v④溶解的物质在水里有什么特点?
3、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你们相知道吗?我这儿有一种新的物质。它叫高锰酸钾。读一遍。
(2)师生一起实验与观察。
提醒:先在一个大杯子中倒一杯水,材料员到上面来领材料。别急着放进去,和老师一起做。
重要的交流:
①描述高锰酸钾的溶解变化:
紫红色的线是谁留下的?现在以有什么新的变化?推测一下,再过一会儿会有什么新变化,让我们搅拌一下,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分布均匀吗?(板书)②我这儿还有一种物质,出示糖。请你想象会怎样溶解?(突出分布均匀)
4、整理观察研究的结果:
共同整理一种,同桌口头讨论整理结果。出示表格
(三)总结与拓展:
1、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你能观察和区别吗?溶解的物质有哪些特点?
2、出示鸡精、味精、麦片,你会区别这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吗?
第三篇: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物质溶解的量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
硝酸钾、蔗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
[设
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
[观察活动]【实验7-6】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完成教材空白)[板
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 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 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
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 物质 [设
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 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 才能达到饱和?
[观察活动]【实验7-7】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完成教材空白)[板
书]3.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1.P.189 检查站
2.下列有6种操作,选出其代号填入下列转化关系的括号中:
A.加硝酸钾晶体
B.加水
C.恒温下蒸发掉一些水
D.升温
E.降温
F.加入较稀的硝酸钾溶液
硝酸钾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
结]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第四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震东中心校:易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的现象,能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等综合能力。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能用语言溶解情况进行描述。
2、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用语言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 中分离出来。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6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搅拌棒、3张滤纸和1组过滤装置。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用《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到水里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同时板书课题)2.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二、猜测:食盐.沙子,面粉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5)小组讨论交流。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操作步骤:
1、把滤纸对折两次后,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
2、让漏斗下端的管口靠近烧杯内壁。
3、略倾斜玻璃棒,一端对着三层滤纸,沿着玻璃棒慢慢导流液体进入漏斗。(2)小组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溶液。
(3)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什么物质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什么物质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4)班级交流对溶解的说法。
三、总结
(1)这街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物质在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吗?
(3)你能根据这节课观察到的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板书设计
问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 沙子 面粉 猜测 溶解 不溶解 ? 实践 化了,看不见 沉在水底 水变混了 结论 溶解了 不溶解 不溶解
第五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
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8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食盐
20克、面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张滤纸,过滤装置。
教具准备:
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说一说食盐和沙子的特征,并记录。
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匙食盐和一匙沙(已备好)
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记录)。过一会儿再轻轻搅拌,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的探究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没有被溶解,我们把它叫做和水的混和物。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小匙面粉(已备好),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
(6)、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子还是食盐呢?
(有的学生会说面粉溶解了,因为水变白了;有的学生说面粉没有溶解,因为里面还有面粉颗粒)
(7)、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把这三杯混合物静置一会儿再观察。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再来做个过滤的实验。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叫做滤纸。我们将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以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为例,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强调注意事项: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结果:滤纸上留下了面粉颗粒,水到了烧杯里,面粉从水里分离出来了。
(8)、演示实验:过滤食盐溶解与沙和水的混合物,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9)、重新观察静置的三杯混合物,你发现了什么?
三、归纳整理,总结提高。
1、师生共同整理解获得的信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拓展,课外延伸。
请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看不见均匀分散溶解了不能分离
沙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
面粉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