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40中学 王海霞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教学策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感触较多,从这一话题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不同的区域差别很大,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2013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

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而且差异明显,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但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自然景观对比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容易掌握。

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5.2和阅读材料,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

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静下心来阅读,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

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知识点较为琐碎,利用小组的交流,可以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

教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

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请同学们阅读图5.5,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按要求完成,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课堂总结: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谈收获。

第二篇: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

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

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 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牧区 东南沿海

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热带

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

农业区

工业区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板书)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参考答案: 1.(1)秦岭 淮河(2)夏季风 400(3)一 二

2.(1)×(2)×(3)×(4)v 3.4.略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区域的划分

※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你的亲人或朋友位于哪个区域,它们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三篇: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我国各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存在的显著差异;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4、比较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影响因素;

2、如何去比较区域自然地理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学生活动探究、启发式讲述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相关景观图片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请喜欢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去过的地方,并谈谈其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各地的自然景观差异和风土人情。(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做点评)

(提问)中国各地还有哪些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归纳)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做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

【活动1】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展示反映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供学生思考)

(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讲述)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转承)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明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我国不地区的人们生活(传统的衣、食、住、行)的差异吗?(让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学生可能说出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民居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活动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课本第5页活动题)

1.让学生做“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让学生做“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让学生做“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归纳、板书)

一、“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秦岭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6.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8.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9.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10.河流是否存在结冰期的分界线

(讲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读课本,请举例说明这几类区域。

(提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地理区域叫什么名字?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让学生阅读教材图5.5,熟悉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和位置关系。)

(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活动3】 让学生将教材图5.5和图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

1.观察图5.5中的界线A,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

①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最接近?(400毫米)

②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夏季风)

2.观察图5.5中的界线B,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一月等温线相比较: ①界线B大致与一月哪条等温线最接近?(0℃等温线)②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最接近?(800毫米)③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气候)④界线B与秦岭—淮河一线是否接近?

3.观察图5.5中的界线C,并与图5.1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

①界线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第一、二阶梯分界线)②确定界线C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地势)

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讲述)四大地理区域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板书)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北方地区

2、南方地区

3、西北地区

4、青藏地区

二、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1、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月0°C等温线)

2、北方和西北地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八、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北方地区

2、南方地区

3、西北地区

4、青藏地区

二、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1、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月0°C等温线)

2、北方和西北地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九、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基础知识梳理

十、教学反思

第四篇:《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3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1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2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3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

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把界线A说成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C是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位置分布更加明了清晰。

活动2提供界线B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别是1月0。C 等温线和800毫米的等降水线,从而确定界线B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然后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这条重要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儿,浪费很多课堂上的时间,但是,教材活动的设计,恰恰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提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秦岭—淮河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及其它的自然条件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弱化了,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与反馈。

第五篇:差异教学设计

《失根的兰花》教学案例 大柳行中学 王春华

1、教材简介

《失根的兰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中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精读课文,进行的是第一课时。

2、目标确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1课时的学习,掌握字词,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课文,80%学生能当堂背诵精美语段,65%的学生能说出对文中语句的个人感受,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文中写作技巧的运用,在彼此的倾听、沟通中互补互助,提高个人思想情操。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目标有以下几条原因:1《失根的兰花》所属的第三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集合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失根的兰花》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陈之藩以花为契机,以“失根的兰花”自喻,抒发思乡爱国之情。反复诵读、赏析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也是为了落实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培养爱国主义”的要求,以及“教学建议”中“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加深理解和体验”的授课理念;2是我班的情况,班级43个孩子经过六年级上学期的学习,都能通过预习来自主解决字词知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他们在阅读方面的基本情况或者“共性”。另外,根据学生的阅读经历和阅读能力,通常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如姜雯、张润、李悦等大部分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并逐渐养成静读批注的习惯;另一类如杨先超、张丰智等近15%的学生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而是有其他方式把所思所感体现出来。前者属于言传型,后者属于会意型。这是学生们在阅读方面的显著差异。3目标的确立还源于我自身的原因,我比较喜欢爱国文章,运用我的历史知识熏陶学生,让大家感受祖国的伟大。我也比较善于鼓动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由学生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方法:提前布置了让学生们查作者陈之藩相关资料,并由他们向大家作介绍,其他学生有选择地记录。)

【设计目的:既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也培养学习的兴趣。】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 1积累字词,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语段。

2了解背景,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技巧。3提升个人思想情操。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走进文本

1、明确字音词义。

有以下几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

A类 读准并识记字词:一幢 点缀 褪色 群山万壑 晨曦 坍塌

辩烁幅B类 多音字、形似字组词:嚼{ 藉{    缀谐沁副辨砾   掇

偕泌辍 C类 词语造句: 不朽 慰藉【设计目的:A类只需记住字形,B类字形相近需分辨出才能组词,C类既要识字形还要理解词义才能造句。三组题从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收获,在交流融合中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既为阅读文本扫除障碍,也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2、介绍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了解画家郑思肖的绘画背景。

方法:A类 利用课下注释“祖国已破”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B类通过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收获,认识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对“南宋画家郑思肖”的认识主要是朝代认识,初一学生对中国古代史还没有系统地学习,就从与南宋相关的人物、故事角度引导,如岳飞、文天祥等,使大家认识到南宋是一个战争频繁、岌岌可危的朝代,这样就有利于理解郑思肖画兰的情怀。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为体会作者情感服务,也落实了课时目标中写作背景的介绍。】

3、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有感触的句子和不懂的句子。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A以朗读来表达对句子的内心感受;

B在有感触的句子上做出旁批,以“我读出(句子)表达了 ”为句式说话; C在不懂的句子上标出是某个词不懂还是句意不懂;

自读自悟之后,进行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设计目的:本环节是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依据班内学生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感悟风格设计问题,尊重他们以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即实施了和谐高效教学。这也是落实《课标》“教学建议”第五条“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三环节:跳读课文,品读文本 A背诵精美语段。

B找出文中你认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C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段,说说欣赏的理由。【设计目的:A题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是本课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基础知识的积累,B题为理解能力较强又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学生设计,C题为在理解的基础上还有一定赏析能力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设计。】

第四环节:再读课文,延伸文本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2、学习了本文,你最想对祖国说什么? 方法:A用一句话表达个人情感;

B用几句话,能运用排比修辞或借用一些古诗增加文采更好。

3、阅读自读课本里的《向中国人脱帽》。

【设计目的:1是为解开初读课文时文中标记的疑问,加深对文本理解;2题兼顾不同表达层次的学生设计,能说一句也行,能用上排比修辞或借用古人的诗说上一组句子更好。层次性的问题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大家踊跃举手。3题兼顾不同阅读能力而设计,也是贯彻《语文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要求,也落实了提高个人思想情操的教学目标。】

4、谈收获,小结文本

【设计目的:每个人对同一堂课的收获是不同的,也不可能要求学生们有整齐划一的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本节课学习方法及小组合作的方面谈,让不同层次,不同感悟的学生各自谈收获。】

5、作业:A必做题:巩固背诵第9段;

B选做题: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看云、看日出、看落日„„写一段话,先说明看此物的缘由、经过,再抒写心中的感受。

【设计目的: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做的,选做题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锻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

4、精彩片段

为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师生抓住课文关键语句,潜心阅读、个性剖析,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积极展开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思维对话和情感交流。以下是第三环节“跳读课文,品读文本”中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任何感情的抒发都是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用心品味作者的语言,才能感受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所以在品味的过程中我没有太多的干预,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逐步引导。

师:是啊!每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心中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情!我们的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都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师:下面小组交流,组长要做好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好现在开始!

师:停!下面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同学们注意要学会倾听,要做好记录,必要时要补 充发言!好!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小组觉得文章的1、2、3段,是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里看到了和故乡一样的花草伤感得流泪这件事,来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师:哦,你们认为是 “看花草”这件事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板书:看花草)师:哪个小组再来交流!

生:我们组觉得4、5段作者是通过回忆自己十几岁离开家,一直到美国的这段经历来写自己离开祖国后的那种思乡的情感(板书:忆经历)

师:很好!哪个小组再有补充!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11段中,还引用一个宋朝画家的典故,作者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入到这个历史故事当中。(板书:引典故)

师:交流继续!

生:我们小组认为文章的第九段作者通过描绘故乡的优美景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绘故土)

师:还有吗?同学们有没有注意6、7段,这两段写了什么?谁来分析一下?

生1:我觉得6、7段是讲了美国小说中的一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中国人的故事。(板书:讲故事)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说中的中国人的故事呢?

生2:因为通过这个中国人的故事,能够写出所有旅居海外的游子们心中的那种浓浓思乡情!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从看花草、忆经历、讲故事、绘故土、引典故五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故乡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热爱!(画花的外形并板书思乡爱国)

片段二:

师:好!同学们发言时候可以这样来说“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几段中的哪句话,然后赏析,小组的其他同学可加以补充!好!哪个小组一马当先!

组1: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3段中的: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我们觉得这句话中的“变”、“褪”、“落”、“流”这四个动词运用的非常恰当。

师:好!哪个小组也赏析的这句话,你们可以补充一下吗?

生:我们小组也觉得这几个动词用得很好,特别是“褪”字,我们把它换成了“淡”,(师:哪个淡?生:淡颜色的淡)换了之后,感觉不如原来的生动,因为“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师:非常好!他们小组是把这句话中的褪字改成了淡字,运用了“改一改”、“品一品”的方法,分析得非常到位!师:那么,这句话怎样来读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和故乡一样的花,一定很伤感,而且作者还流泪了!应该用一种伤感的语气来读!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练习读。师:谁来试试? 师:读得很好!师:我们继续交流!

组2: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5段中的“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们小组是把这句话中的“不爱看”和“不敢看”交换了一下位置,我们这句话中的“不爱看”和“不敢看”这两个词语运用得非常准确,不能交换。因为作者在美国的时候,一定会从心里非常排斥与家乡不同的东西,所以“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但是看到了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又会勾起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师:你们运用的是“换一换、品一品”的方法对词语进行了赏析,从而理解了作者那种想看又不敢看的矛盾心理。非常棒!

师:哪个小组再来交流?

组3: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10段,(读第10段)我们觉得“人生如萍”、“ 人生如絮”这两个比喻句写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你知道什么是萍?什么是絮吗?

生:萍就是那种漂浮在池塘中一种椭圆形的小绿叶,没有根。絮就像是柳絮一样,也没有根,被风一吹,到处飞舞。

师:那么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都没有根。

师:那么谁说说古人和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萍”和“絮”?

生:萍和絮都是没有根,古人和作者把自己比喻成萍,能够很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失去祖国后那种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的状态。

师:说得太好了!师:我们继续交流!

组4: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7段中 “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很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刚才我们组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把“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这句话中的“混合”读成了“融合”,开始我们还以为是作者用词不当,再一琢磨,就觉得“混合”这个词用得非常巧妙!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这个问题,我想让我们组的张欣同学为大家分析!生:我们觉得 “融合”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了,不分你我;而“混合”是把几种事物掺在了一起,这几种事物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小说中的中国人说“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说明他是非常渴望能和美国人融合在一起,可是不管怎么努力,最终连和美国人“混合”在一起都不能,可见,一个漂泊异地的游子的处境是多么悲凉!

师:你们的分析太独到了!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5、自我反思

几经实践、反复研讨,我最终确立以思维对话为核心,从“重教”向“重学”转变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影响巨大。许多教师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我也在这种改革中努力探讨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有生命力,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如何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东西。在教学中设置拓展延伸环节可能是我做出的第一个举动了。但是一系列的问题就摆在面前: 1.在文章哪些讲解环节中设置拓展? 2.拓展延伸带给学生的会是什么?

3.想要把拓展延伸做好,我需要补充哪些知识给养? 4.拓展延伸最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这些问题的解决,语文组的同事们给了我许多启发和灵感。拓展延伸设置的方法主要有: 1.赏析语言中拓展延伸:

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让学生对优美语段做积累,可以圈画,可以朗读,可以记录。然后,感悟内化这些文字,试着说出其中蕴藏的情感情绪。接着,让学生去仿写,用阅读来促进写作。

例:“ 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句。既然学生找出了这些句子,说明他们深有感悟,我应该引导着他们表达,鼓励他们仿写。这样的拓展才会有实效。

2.情境迁移处拓展延伸: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形成情感和价值观。即,让文本的精神情感价值观内化到学生思维中。应该借助本文精彩的语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情感教育。

总之,在整堂课中坚持“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能解决就要让学生自学,教师不急于讲;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教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学与说的机会,在你说我说大家都说的课堂气氛中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6.专业点评

生活阅历、背景的差异,为这篇文章等学习增加了困难。但恰恰是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王老师带领学生以思促情,以情激思,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在渐次深入地融情对话过程中 完成了自我提升,实现了学生生命进步。(1)巧设问题

阅读是理解文本的最佳途径。课堂上,她选取“找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作为统领全课的问题,老师没有急于解释这些富有内涵的句子,而是从容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流体会。(2)注重体验

生活是最大的课堂,任何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在理解“人生如萍”、“ 人生如絮”这两个比喻句时,王老师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萍?什么是絮吗?”在了解了各自的状态后再思考比喻的内含就容易得多了。

情感的互动推进了思维的发展,赋予课堂深厚的生命气息,师生内心的情感也在变化中完成了各自与自我的对话。从认知到情感的变化,到认知与情感的一体交融,有意识地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推进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情感因素的发展与提升,真正做到情思一体,多维对话,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课堂的高效,这也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建设的基本立场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

下载《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5篇范例)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更快散热D.便于雨水下泻......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复习课) 主讲人: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

    中国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付丽萍 教学目标 1.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 (1) 运用地图说明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刘坤华 本章的知识点多为理解性知识,侧重于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教学中我先从区域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环......

    地理参考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参考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

    地理教学设计(汇编)

    教学设计 做课人:马永新 单位:正定五中 时间:2013年5月 9日 教学内容:《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 七年级上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第2 课郭宏伟 凌源市第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

    地理教学设计

    中东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