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中有什么》优秀教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堂思考
1、人类还有那些活动加速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小结:不合理占用耕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过度放牧,缺少植被、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流失。
2、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土壤呢? 总结:①、合理利用耕地。(我国建立了《土地管理法》……)②、多植树造林。(我国规定每年3.12为植树节……)③、不过度放牧。
④、不乱排放废水、不乱扔固体废弃(如电池)物等。⑤、不过度开垦、不乱砍滥伐
⑥、少施农药、化肥,提倡多用绿肥。……
3、请你写出一些保护土壤的句子? 生命只有一次 地球只有一个
退耕还林还草 保护生态环境
绿化美化净化 靠你靠我靠他 地球是我家 爱护靠大家
……
4、土壤中腐殖质的来源和作用?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的作用是什么?
五、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二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冷热、流水、生物和风的作用,岩石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风化。植物的种子,如果我想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应该把它们种到哪呢?(我们可以把它种到土里,也可以把它们种到山上去,还可以种到公园的草坪中)。我们把这种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在地球表面就形成了土壤。为什么这些植物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什么东西能让它们生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的成分。
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一说,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可能有水分、小石头、空气、动物、植物)。这是刚从地里挖来的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同学们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发现?
再来观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你们看到的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不一样)为了分清颗粒的特性,它们的大小都有自己的专用名字。PPT这是地质学家区分岩石微粒的方法。用牙签把土壤颗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颗粒?它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你有更好的办法来区分它们吗?(用水的方法)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用筷子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土壤按颗粒的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筷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觉到是黏黏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我们观察到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的现象,清楚地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土壤中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燃烧土壤。用蜡烛燃烧放在勺子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的臭味?(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分解而形成的物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夹子夹着放蜡烛上燃烧,待水分蒸发后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片上留有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还记得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土壤为它们提供了什么?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理解?
1、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
2、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
3、生物使土壤含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
4、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土壤,我们会怎么样?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依托。土壤的再生及其缓慢,一经破坏,很难恢复。自然条件下,土壤形成的平均速度为每年0.00175~0.0036厘米,形成2.5厘米厚度的土壤大概需要1000~1500年,由于对树木的滥砍滥伐以及对土壤的掠夺,形成裸露的黄土和成片的草原沙漠化。
土壤如此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呢?保护土壤资源,减轻土壤灾害,已成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刻不容缓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像珍惜眼睛一样重视保护土壤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土壤灾害。
土壤的作用真大,最后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
第三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第1节 土壤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的主要组成。
难点: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三:教学用具
有关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测量、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实验仪器。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西瓜的种子,如果我想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子,应该把它们种到哪呢?
生:我们可以把它种到土里;可以种到公园的草坪中;也可以把它种到山上去„„
师:我们把这种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生:沙漠、海滩、房渣土、炉灰、建筑垃圾等,它们还叫土壤吗? 师:为什么这些植物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什么东西能让它们生长吗?
新课教学:
师: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一说: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 生:土壤里可能有水分;土壤里可能有小石头;土壤里可能有空气;土壤里可能有有机物;土壤里可能有动物;土壤里可能有植物„„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师:土壤中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生:观察土壤的纵剖面,说说土壤中结构与土壤生物的关系: ⑴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 ⑵小动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土壤最表层叫枯枝落叶层,主要是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土壤的中层叫上土层,植物的根系大量分布在这里,也有土壤生物分布;土壤的最地层叫下土层,少量根系和微生物分布在此,它的下面是岩石。
生:举例土壤环境与植物生长状况的事例。
师:土壤的环境特点包括土壤的湿度、温度、疏松程度和光照,从事例可知:植物与它的生活的土壤环境特点是相适应的。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㈠土壤中有空气
师:土壤存在空隙,其中是什么物质? 生:空气。
师:什么例子可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生:蚯蚓等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要呼吸什么有空气。思考: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师:介绍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师:实验中控制实验变量有那些?变量是什么?
生:实验中控制实验变量有两个大小一样的烧杯、土块与铁块的体积一样、相同量筒和用胶头滴管及用水注入,通过用水量的比较得出空气的体积。
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
第1种方法: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
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这样可求得体积分数。
第2种方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㈡土壤中有水
实验: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水。
现象:试管壁上有水。结论:土壤中有水。
思考: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思路:先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然后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再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了。公式:(M-M1)/pV ㈢土壤中有有机物
实验:土壤中有其它有机物吗?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
颗粒漏掉)上加热。
现象:出现有机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结论:土壤中有有机物。
说明: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物,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㈣土壤中有无机物
实验:
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发现: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
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可见:
蒸发皿上有很细的结晶物。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小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
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空气是土壤生物的氧气来源,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三、岩石到土壤
生:阅读思考: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岩石是如何风化为土壤的? 师: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1、风化: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
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土壤污染和净化
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进入土壤,当进入土壤的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以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食物链发生进
一步的传播。滥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各种废水都会跟土壤发生接触,将污染物向土壤转移。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通过重力沉降和随降水进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土壤发生污染的程度,可以由污染物在该土壤中的含量超过未被污染的同类土壤 中该物质的含量(背景值)的程度来表示,也可以由该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中的含量间接显示,还可以通过该土壤中的生态变化(生物指标)来判断。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消除,从而使土壤恢复原来的性状。土壤的净化只能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参与土壤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化,发生迁移转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这就是土壤的自净能力。这些变化包括:物理的(如农药的挥发扩散),化学的(如酸的中和),生物化学的(如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当然,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污染物容易转化,而有的则很难得到净化而在土壤里长期残留。课堂巩固:书后练习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为探究的五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思路进行。本节课在设
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利用实验来引导全体学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比较、等活动,体验过程,形成结论。这一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从课堂的实施和课后学习的反馈情况来看,应该说该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四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3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有关岩石风化的影响因素,对土壤的形成有一定的程度的认识; 知道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对土壤形成的缓慢和艰难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保护土壤产生较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岩石的风化的影响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缓慢和艰难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教学难点
岩石的风化的影响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缓慢和艰难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欣赏图片,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它扎根在哪里里?地球刚刚形成时,陆的上只有岩石而没有土壤,大块的岩石是怎样变成细小的土壤颗粒的呢?
设计意图:利用树木和土壤的关系直接导入土壤的教学,另外优美的图片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如何让粉笔变短变小?若把它放在室外呢?
如果有一大块岩石,你觉得可能有那些因素让它破碎或变小?
设计意图:在学生看来岩石是一种庞然大物,让它破碎是很困难的。而粉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让粉笔变短变小对学生来说非常容易,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踩、折断、写字(摩擦)、小刀刮、水中泡、摔、……在适当的引导下甚至会想到一些不常见的方法,比如风吹雨淋、日晒、雷劈、动物参与、微生物分解……从中得到启示后能迁移到解决岩石破碎的问题。
自然界中有没有很大的力量让岩层断裂?
引导学生发现经过骤冷骤热后石块内部产生裂隙,自然界中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外热内冷,夜晚外冷内热,长此以往产生细细裂缝终至破裂。
应用: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上冷水,使岩石爆裂。当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的时候,水会结冰,水结冰对岩石有影响吗? 分组观察冰裂黏土: ①观察黏土放入冰箱前的照片;
②观察比较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龟裂黏土和无水黏土。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使黏土龟裂。观看图片:冰裂岩石并解释原因(雨水渗入岩石的缝隙……)应用:北方以冰裂石。
设计意图:在学生看来岩石坚固无比,日晒雨淋引起岩石破碎和冰裂岩石是不可思议的,这两个体验活动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为他们自主建构新的知识铺平了道路。
动物使岩石松动、破坏
学生例举动物对岩石的影响,比如穿山甲、蚯蚓、鼹鼠等。
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学生例举植物对岩石的影响,比如种子萌发、根的生长等。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先展示图片:花坛里一棵古树长得郁郁葱葱,花坛和它周围的水泥地面却裂开了。
学生讨论并寻找原因。
其实不仅根的生长能使岩石裂开,根分泌弱酸也会慢慢溶解根周围的岩石。
课堂小结
本节教材知识点的要求较低,关键在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岩石风化土壤形成的过程十分漫长,学生对此缺乏感性经验的积累,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就成了本节教学的关键。在冰裂岩石、“烧烤”岩石、流水冲击的活动中重在动手体验;在风、动植物对岩石的影响中重在观察图片;在土壤污染教学中重在情绪体验……经历如此丰富的感性经验的积累之后,学生的有感而发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体之木,显得十分真实自然。
第五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与反思
3.1土壤中有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成分: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中有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含有可溶性无机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多媒体显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一位学生朗读,再请学生讲述这篇诗歌的主题。
师:土壤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资源,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为人类的吃穿住行提供了原料,在大自然中土壤又是一种很平常的物质,那对于土壤中有什么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二、新课展开:
生: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下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师讲述:水,空气大家都很熟悉,对于有机物、矿物质可能比较陌生。有机物这个词之前我们有没有碰见过? 生:元素分布中见过,有机物只要有C、H、O 师:是的,大家回看下这首诗中的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那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死亡的生物体和生物的排泄物。矿物质呢?我们也称无机盐,上个学期我们已经接触过粗盐提纯的实验,谁还记得步骤呢? 生:溶解、过滤、蒸发
师:如果我们要验证下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应该要怎么做呢?大家思考下,小组讨论下设计实验方案 ……
生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报告单做土壤中是否有空气,水,有机物的验证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选这节课《土壤中有什么》开课,我心里很没有底,因为第一次上实验公开课,实验课开放性又大,怕自己驾驭不了。设计方案之初,“引入”是最早想到,但是课堂中四个实验如何安排是难点。刚开始,安排做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后来自己先操作发现实验难度很大,就放弃了,只要求学生知道土壤中有空气,难度大大降低。书上先易后难地探究过程,在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过渡不顺畅,我是讲解了无机盐的知识,又转到土壤中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很突兀。还有,本来四个实验都想让学生自己设计,但是觉得难度太大,时间也不够。后来在同事黄明达老师的帮助(非常感谢)下,决定先做土壤里是否含有可溶性无机盐的实验,学生设计方案,重点放在这个实验,刚好也弥补下上个学期粗盐提纯的实验,其余三个实验给予学生方案,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就此,教学流程基本形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课堂时间把握能力还是不够,来不及汇报实验结果,应该把粗盐提纯的知识回顾放在课前讲,时间会压缩点;学生在过滤土壤浸出液时,应规定好滤液的体积,这样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滤液体积大导致蒸发时间过长;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口头讲述,引不起学生注意,应该用幻灯片显示;
3、应该多备份实验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实验仪器破坏导致学生不能继续实验
4、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应多加练习
通过这堂公开课的准备及实践,对以后上实验课将有很大的帮助,期待在教学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