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19-05-12 20:2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第一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用以及来源。根据课标可知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知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对实验要求比较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的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最后形成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控和掌握。

学情分析

本节涉及较多的实验,对于学生有些困难。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验仪器的规范操作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预测土壤中有各种类型物质。

b.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c.知道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b.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c.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b.讨论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知道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

难 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每组):小烧杯(带泥土,植物根,蚯蚓等动物)、镊子、试管、药匙、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试管架、石棉网、三脚架、量杯(自制,带25ml左右泥土)、滴管、量筒(带20ml以上水)

教师演示:除上述学生器材外,大烧杯(有水),大块泥土(整块)、坩埚、坩埚钳

过滤装置、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板书

猜测 证据 结论 定性→定量 动物 有 植物 有 微生物 有 有机物 有 生物

非生物

无机盐 有

水 有 空气 有 „„

课程过程 情景引入

师:上课以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感受下,想一想是什么孕育了这样的景象 生:土壤 师:(简单介绍,投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依赖着覆盖地球表面的一层脆弱松散的泥土。没有它,生物就永远不会从海洋里爬上来;就不会有植物、农作物、森林、动物┉┉及人类。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亲近土壤,感受这身边的平常,看看他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呢?

探究新知

师:那我想请同学来猜猜看,你觉得土壤中可能有什么? 生:„„(能说几个是几个)

师:我们有了自己的猜想,接下去我们要 生:用实验来验证

师:烧杯中有些泥土,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一下,你可以找到哪些证据

(看、摸、闻、挖,强调闻和挖的实验操作要求)

生:发现有树根、蚯蚓、虫„„

师:说明土壤中有植物、动物(板书)

师:那存在一些不容易观察的物质吗?(可用小时候,玩过泥土后回家父母强调洗手引导)

师:说明土壤中有微生物(板书)

投影:进一步展示土壤中动物、植物、微生物

归纳知识点,存在生物

过渡:猜想,除生物以外,土壤中还可能有什么?(补充猜测)

师:接下去我们继续探究土壤中还有没有水、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物质,我们同样要借助实验来验证(投影)

1、探究一:土壤中是否有水?

问1:你认为土壤中有水吗?为什么? 生1:土壤是湿润的,当然有水

生2:降水会落到土壤中,所以土壤中有水„„ 问2:你能通过实验证明隐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吗? 生:将土壤装入试管中并对它进行加热

问3:观察到什么现象就可以说明土壤中有水?

实验: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水。

现象:试管壁上有水。

结论:土壤中有水。

问4:加热固体的实验操作应注意哪些事项?

注意事项(取:药匙纸槽

试管夹:自下而上

试管口略微朝下倾斜

加热:先均匀再集中)

注意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学生开始实验(2分钟)

2、探究二:土壤中有空气吗?

问1:你认为土壤中有空气吗?依据?

生:土壤中有空气(蚯蚓在雨天后,会爬出地面)。„„ 定性实验:把土壤放进水中,可观察到有气泡冒出。

学生开始实验(4分钟)记录数据到课堂任务单上

3、探究三:土壤中有有机物吗?

师:首先一起来认识下有机物(投影)

师:根据有机物的特点,你觉得可以怎么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呢? 生:燃烧下土壤看有没有一股焦味,颜色会不会变黑。

学生开始实验(2分钟)记录数据到课堂任务单上(强调实验操作方法,三脚架、石棉网上加热)

生:介绍观察到的现象

师: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板书),这些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4、探究四:土壤中有无机盐吗?

师:剩余的固体物质也是土壤的成分,我们称之为矿物质颗粒。矿物质颗粒也叫无机盐,它可以分成可溶于水的无机盐和不可溶性的无机盐。其中可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投影)

师:你有办法分离出可溶性的无机盐吗? 演示实验操作:往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加入水,搅拌,问溶于水的无机盐在哪里?

如何才能获取溶于水的无机盐?(提示溶于水的食盐采用什么方法获取?)

过程:a.要获得无机盐,首先获得土壤浸出液,采用过滤的方法,过滤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贴(滤纸贴在漏斗上),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嘴靠在玻璃棒 玻璃棒靠在有三面纸的滤纸一侧 漏斗柄靠在烧杯的内壁)

b.蒸发结晶法,(提示溶于水的食盐采用什么方法获取?)可以采用坩埚蒸发,也可以采用1滴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洁净的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小结

1.通过本节实验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土壤中的各组成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呢? 3.在实验过程中,你又运用了哪些实验方法和技能?

拓展提高

1、土壤中我们还常见到有许多塑料袋、泡沫、玻璃瓶等物体,这些东西是土壤中的成分吗?(图片)

2、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保护土壤!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为探究的五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思路进行。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利用实验来引导全体学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比较、等活动,体验过程,形成结论。这一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从课堂的实施和课后学习的反馈情况来看,应该说该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生物师范101

10082124 余佳宁

第二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那么怎么证明土壤源于岩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看从中能不能找出证据。(板书课题)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4.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沙砾(小石子)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第三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北留完小 吴聪霞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师:地球上哪里有土壤?土壤是从哪里来的?

师: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但是岩石的风化物还不能算是土壤,因为土壤要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等。那么岩石风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的成分”。

二、实验探究

1.猜测:土壤中可能有哪些东西?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找出这些成分呢? 3.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观察新鲜的土壤)

拿出你们组准备好的新鲜土壤,把土倒在一张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

师:小结并板书:水、小石子、草根、小虫。4.第二个活动是观察干燥的弄碎的土壤。

师:把你们组准备好的干燥的土壤,尽量弄碎,然后用肉眼看,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生:汇报 师:板书

5.第三个活动是沉积实验。

师: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小组实验。生:展示汇报。

师:小结:把土壤放在水里还未搅拌时,我们能看到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存在。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明显地看到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的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师:可见土壤里有空气、沙、黏土、残体。板书

三、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汇报

师:我们所知的土壤的成分都是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的,那么土壤中还有没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呢?下面请大家来看一些资料。(课件出示)

师总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生:齐读两遍。

四、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生:自学。

师: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二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师:可见土壤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五、全课总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这既让学生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长桥小学

陈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沙砾(小石子)

第五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师:唐明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粉砂、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无机盐、水和空气等。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旧报纸、放大镜、透明塑料杯、镊子、小棍(废旧木筷)、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火材、铁架台(带铁圈)、金属片(蒸发皿)、玻璃棒、漏斗、滤纸等、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下载《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公开课《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简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简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一、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

    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冷热、流水、生物和风的作用,岩石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风化。植物的种子,如果我想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应该把它们种到......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第1节 土壤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简案)(推荐5篇)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五篇

    (1)这一课,看似内容较多,在试教中感觉时间还是足够的。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学生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