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土壤》教学设计
《认识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一、学生走进学校生物园实地观察、采集土壤样品。
课文中第一幅图,提示教学活动从学生带着问题(土壤是由什么构成的?)走进生物园或者野外进行实地观察开始。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壤中有些什么,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树上落下的枯叶、混杂的塑料袋„„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束时要求学生用铁铲等工具采集土壤样品回去研究。教师应组织好实地观察活动,明确观察目的,讲清观察、采集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
二、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有认识,探究“土壤中有些什么?”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谈一谈土壤中有些什么?教师应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见,无论学生说的正确与否,都应鼓励学生发言。其次,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什么办法进行研究。在学生谈研究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把研究的目的、用什么器材、方法步骤说清楚。课文在这一部分用五幅图提示五种研究方法,第一幅是用手捏土壤,目的是感受土壤中有水分;第二幅是取一块土壤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目的是观察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第三幅是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土壤在水中沉降物的分层现象,观察土壤含有的粘土和细砂;第四、五幅是观察土壤中含有动植物形成的腐殖质。除了用上述方法研究土壤外,老师还应鼓励学生思考“还能用哪些办法研究土壤?”。
在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前,讲清分组实验、观察记录等有关要求。
三、研讨、认识土壤的成分。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作好板书。组织学生研究获得的事实材料,讨论土壤里含有哪些成分,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
四、了解土壤生态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研讨“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在学生弄清土壤构成成分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实地观察的情况,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你还发现有哪些物质?”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了解土壤中有时含有塑料袋、废电池等污染物。思考土壤被污染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研讨怎样保护土壤。
1/4
学情分析
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四年级的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天天接触土壤。但是,“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植物的生长为什么需要土壤?”“土壤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可能很少提出和思考过这类问题。因此,引导学生研究有关土壤的问题,认识土壤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些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4.会记录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5.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去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和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研究。评价任务
1.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认识土壤的成分构成。
2.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去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和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烧杯、水、铁片、酒精灯、三脚架、玻璃棒、放大镜、实验报告单。2.采集土壤用的铁铲、小铲、小桶或纸袋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
2/4
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
2.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3.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1.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可能谈到: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等。2.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提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让学生带铁锹、小铲、小桶等分小组到生物园观察、采集土壤。3.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可能谈到:用手捏,如果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提问: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注意提醒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4.生开展探究活动。
5.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适时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如果学生谈到用火烧,可问:你是想研究土壤中的什么成分? 6.师作演示实验。
三、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根据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来研讨问题,要求学生把研讨的结论记录在书中。
2.可以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这是我们全班共同研究的成果,你自己发现了土壤的几种成分?如果有三种,就可以给自己涂亮书本上的智慧星。
3/4
四、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
4.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可以留作学生课外研究的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土壤
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我们要保护土壤。教学反思
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四年级的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天天接触土壤。但是,“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植物的生长为什么需要土壤?”“土壤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可能很少提出和思考过这类问题。因此,引导学生研究有关土壤的问题,认识土壤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这节课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学生掌握了土壤的成分,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设计,学生是主角,老师适当引导,同时给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自然好,学生收获大。
4/4
第二篇:认识土壤教案
认识土壤 教案
一、课前准备:PPT,土壤。
二、教学目的 1.认识土壤的类型; 2.认识土壤的基本组成;
3.了解人类对土壤破坏的严重后果,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2.介绍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约定小暗号
土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小朋友们见过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那知道土壤怎么分类?土壤里的物质?土壤的作用? 3-5.中国土壤的主要类型
东北黑土地: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我国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生产约 225-250亿kg的商品粮。因黑土层厚度为三十至一百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玉米,小麦
西北黄土地: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偏北部,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苹果,大枣
南方红土地: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亦是我国柑桔的主要产地。红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在我国,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6-7.土壤的基本组成
提问:想一想土壤的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8-9.土壤的作用
10.绿色植物的生长基础: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称土壤肥力。各种植物对土壤酸碱度(pH)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数植物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保证,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钼等养分,其中尤以氮、磷、钾的需要最多。土壤不仅提供养分和水分,同时也作为作物根系伸展、固持的介质。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表层: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放射性物质集中的地方,由于放射性物质分裂的结果,整个地幔的温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但这里的压力很大,约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在这种环境下,地幔物质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没有熔成液体,可能局部处于熔融状态,这已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来自地幔的岩浆得到证实。
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内核被认为是由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地核中心的压力可达到350万个大气压,温度是6000摄氏度。在这样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地球中心的物质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
11.建筑的基础材料:在工程建设当中,土壤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来承受各种建筑、构筑物的荷载。其最常用及最主要的工艺为:土的压实成型工艺。通过碾压设备碾压,降低孔隙率,增加密实度,从而增加了土体的承载能力。继而,便可以在土体上增加路面或者建筑、构筑物的基层建设了。
分解生物遗体:生物遗体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矿化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所不可缺少的过程。土壤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可以消纳污染物,如少量的污水灌入土壤,其中的污染物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掉。12-13.人类对土壤的破坏
14.小视频 提问:人类对土壤的破坏会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土壤?
15.保护土壤的具体做法
16.多植树造林,做保护绿色小队的队员
17.成立环保宣传小组,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宣传。
18.不乱扔垃圾,分类回收,让垃圾回到他自己的家,减少土壤污染。19-20.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土壤,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现在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家庭、影响社会,让大家共同来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最后,让我们一起说:保护土壤,我们是认真的!
第三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长桥小学
陈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沙砾(小石子)
第四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那么怎么证明土壤源于岩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看从中能不能找出证据。(板书课题)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4.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沙砾(小石子)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第五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师:唐明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粉砂、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无机盐、水和空气等。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旧报纸、放大镜、透明塑料杯、镊子、小棍(废旧木筷)、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火材、铁架台(带铁圈)、金属片(蒸发皿)、玻璃棒、漏斗、滤纸等、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