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2023-1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

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

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用眼睛观察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

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

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4、学生交流:

生1:查电脑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猜想,但课堂上老师没给大家准备,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

生2:做实验。

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

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论开始。

2、学生分组商量实验方案、记录:

3、学生交流: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验证空气: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空气,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气泡,就说明没有空气。这个实验方案有没有道理?生:有道理。师:好!实验方案通过!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水: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水。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热,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说明含有水,如果没有,说明没有。师:其实,这个同学的方案没问题,但是描述的有点问题,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气凝结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里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含水少怎么办?

验证腐殖质:我们想知道土壤里是不是有腐殖质,我们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里,用酒精灯烧,如果有烧焦的气味,说明里面有腐殖质,如果没有那种气味,则说明里面没有腐殖质。师小结: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砂和黏土:师:哪个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砂子和黏土。我们想把土壤放在烧杯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师:也就是说看看土壤会不会分层。老师提醒你——等待一会儿,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验证养料、养份:师:养料、养分的验证实验比较难,这样吧,我们先来验证前面的四项内容,最后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层沉淀(dian)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做分层沉淀的实验,把它放在一边沉淀着,再做其它实验,等其它时间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进行观察。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后的实验材料,防止烫伤!

3、观察时,要及时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4、谈话:那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投影)

实验探究

1、谈话: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实验时先做哪个实验?为什么?做土壤分层沉淀实验时,一直不停的搅拌吗?那应该怎么样呢?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解决难题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土壤里是否含有养料、养份。

2、师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知道养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比较大的杂质或腐殖质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过滤装置过滤掉这些杂质,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前,老师已经过滤好了土壤的溶液,在这。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待溶液蒸发后,观察一下玻璃片会出现什么?怎么样,会做了吗?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加热的玻璃片,下面请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器材,其他组员点燃酒精灯,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5、教师小结:这层白色的污渍就是养料的一种,我们把它统称为无机盐。(板书:无机盐。)土壤里的养料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农民伯伯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土壤施肥、补充养料。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播放视频。

2、学生观察:

3、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

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放大镜、标有1、2的烧杯、装水的烧杯、牙签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会碎裂,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土壤。

(1)实验一:把烧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纸上,观察一下,土壤中有什么,记录下来。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师板书

(2)实验二:从烧杯2中取一小块土壤放在白纸上,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他们的大小吗?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c.阅读地质学家对土壤颗粒的分类(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黏土)。

(3)实验三:

把烧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先完成前2个步骤。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4)老师做模拟实验,了解腐殖质和盐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交流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3.小结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过看图片,思考: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据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水黏土

空气沙

腐殖质小石子

生物作用岩石风化作用

【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整节课总体而言,在设计上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几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壤、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有书本插图引路,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通过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实验观察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采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学生对于观察时应该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点做的不够好,每次都是观察、讨论、才填写实验报告单,以至于每个实验环节所用的时间有点长。在沉积实验时,由于上课时间比较短,沉积的效果不太好,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原来考虑过让学生观察上节课学生所做的沉积后的现象,但又考虑到学生会觉得没有观察自己搅拌过的而遗憾,上课沉积实验后交流比较仓促。

以上是上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

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

(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

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塑料盒、A4纸、放大镜、烧杯、镊子、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受到水、大气、气温或者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是什么?

生:岩石风化

师: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土壤中有什么,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用简单的几幅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从岩石的分化自然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平常对土壤的了解,你们认为土壤中有什么

生:猜测(水,树叶等等)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注:实验时边观察边完成实验记录表格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新鲜的土壤,期待学生能够借助手捏、放大镜和镊子等工具,发现土壤中是有水分、动植物的。)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土壤需要特殊处理,教师先将土壤里的水分去除,学生实验时尽量将土壤弄碎,最好是能看到大小不同的颗粒。学生借助肉眼观看,放大镜看,用手触摸等方法,让学生明显高手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土壤颗粒的轻重不一样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土壤的量非常重要,大概装到容器的1/3处最好,观察的重点是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现象。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的轻重不同;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用学过的只是解释:岩石分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内容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观察新鲜土壤;(2)、观察干燥土壤;(3)、沉积实验。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较多,如何确定重点呢?在上课之前,我分别做过三个实验,计算过每个实验的大概时间,1和2两个实验,学生能够很快看到观察结果,水分、动植物残体甚至是大小不同颗粒也容易发现。但是第三个沉积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能顺利搅拌玻璃棒,但是真的要清清楚楚的看到土壤分层却比较麻烦,因为静置一节课根本不够。所以在这个实验的选择上我放弃了让学生们亲自观察实验结论,而是教师课前几天做好实验,上课时让学生们观察老师的分层现象。

2.通过认真研读教参,将“寻找土壤成分”的活动,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操作层面上讲,主要是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成分。通过综合分析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能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不足之处

1. 实验表格设计有待改进,这三个实验室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过程,但是在表格设计中,把干燥和新鲜土壤的表格设计成了两个对比实验的表格,增加了学生们书写的压力,也没有达到教材本身的意图。

2.在“土壤和生命”这部分内容上,我只是粗略的带领同学们阅读了课本的图片和资料,而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更好的是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来了解“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这一部分还是有待加强的。

3.由于时间的限制,腐殖质这部分内容没有设置实验。

三、改进措施

首先,对于时间掌控上还是需要不断加强,整节课出现了跑课现象,担心时间来不及,这个归根结底还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缺少时间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自己的一些环节记下时间。

其次,实验表格的设计也需要多参照一些优秀教师的学习记录单,以避免设计不当增加学生的压力。

最后,科学课主要是学生的实验探究为主,教师只是做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相信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就会使本节课更加优秀。如果有必要,还是需要把腐殖质这个实验还给同学们,让他们亲自感受腐殖质的存在。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杯子、干湿土壤、放大镜、白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选好组长、记录员、材料员。

2、关于老师,你想知道什么?

3、从进教室到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方川小学的学生特聪明,特爱动脑筋,特爱观察,相信这一节课大家也能学得更好。

二、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庄稼都生长在哪呢?

2、板书: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三、寻找土壤的成分

(一)观察新鲜的`土壤

1、预测土壤里有什么

2、如果给你一包土壤,你准备怎样观察?

3、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教师自己准备一套)出示:纸、筷子、放大镜

4、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用处吗?你现在又准备怎样观察?动手之前强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5、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6、你们组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汇报,其他组补充,教师写上。

7、你能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吗?指导分类:水分、动物、动物遗留物、植物遗留物、杂物、土壤颗粒等。(它们腐烂后就成了腐殖质)

4、像小石子、沙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土壤颗粒,那你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比沙更小的颗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地质学家)是怎么分类的,课件出示。(沙砾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积实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沙砾、粉砂和黏土吗?

2、说说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

温馨提示:

1、将土块放入杯中时动作要轻,以免溅起水花弄湿桌子;

2、土块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搅拌,注意观察水中土壤发生的现象,再搅拌;

3、搅拌的动作要轻、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看见,土壤颗粒是分成一层一层的,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杂物。

4、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板书: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补充:此外土壤中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出示,读一读,记一记。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学们,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命,有(学生举例子:蚯蚓、蚂蚁、蜗牛、植物的根……)

2、课件出示,从图上可见,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接着小组内讨论: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

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3、交流反馈

4、进行爱土壤的教育:是的,人类没有土壤,我们将————,动植物没有了土壤,就无法存活,那么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板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外拓展活动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写了一首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详细地介绍了土壤的作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65—66读一读。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长桥小学

陈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沙砾(小石子)

下载《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师:唐明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

    公开课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公开课《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五篇)

    土壤中有什么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用以及来源。根据课标可知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知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对实验要求比较高......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大全)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北留完小 吴聪霞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简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简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一、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

    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