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獐子中心小学
张道鹏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分析认识燃烧用去了部分空气,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器材,讲述方法,请同学们猜一猜,三只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2.学生猜测汇报。
3.教师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上大小不等的杯子燃烧的时间不一样?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来认识空气的成分。1.认识燃烧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1).为了弄清蜡烛罩上杯子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2).教师讲述操作的方法和观察要求。(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6).教师:接着实验,讲述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结果。(8).讨论:
①水进入瓶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②为什么瓶内的空气会减少了?
(9).师生小结: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2.认识瓶子里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1).瓶子里剩下的空气支持燃烧吗?(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3).教师讲述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4).学生分组操作和观察。(5).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
①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②燃烧用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③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它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个有什么性质?
(7).师生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三、认识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什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中的资料,从中寻找答案。3.汇报交流。
4.教师总结:空气的成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
氧气
21﹪(支持燃烧)
剩下大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 → 氮气 78﹪
二氧化碳 1﹪
水蒸气
第二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未下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对于空气的成分及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怎样证明,怎样找出科学的依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很重要。
在教学安排上,因为内容较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空气成分,第二课时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和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其它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别人合
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改进材料)、蜡烛、杯子、水槽、去底的塑料瓶、火柴、青石灰水、小苏打、白醋、烧杯、集气瓶、碎冰、塑料片、课件等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出示三支相同的蜡烛,如果同时点燃谁先灭。2.其中一个扣上大杯子,一个口小杯子,这样呢谁先灭?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燃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进行实验,分析出“空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1.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帮助学生分析出“空气支持燃烧”。刚才同学们说大杯子中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杯子中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如果蜡烛不罩杯子,暴露在外面,会有源源不断的空气补充,它们会一直燃烧着。那就是说,物体燃烧必须要有空气,是不是?你们的意思就是:空气----支持燃烧。
(二)继续实验,认识到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1.引导: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可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能不能借助其他东西让我们看到有空气,还是没有空气呢?
2.下面我们就来再做一个实验看看杯中到底有没有空气了。3.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课件展示实验方法。(1)把蜡烛固定在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这一步老师要提前做好。)
(2)不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3)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注意:不要接触到燃烧的蜡烛,放稳。拧紧瓶盖时不能提起塑料瓶,也不能碰到蜡烛。因为要求立即盖瓶盖,所以速度要快,同学之间要配合好。
4.提出观察与记录要求。
观察: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瓶内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记录:把看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5.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安排好,使组内合作能得以体现。)
6.实验完毕,对指定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最后汇报交流。分析出原因。(1)没点燃时水进不去,为什么?(瓶内空间空气占据着)
(2)点燃后,瓶内的水进去了一些,说明什么呢?(说明燃烧时用掉了
一部分空气。)
6.教师小结: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设计意图:先用没点蜡烛水不容易进瓶里,依据前面所学,学生能认识到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而点燃后水能进去一些,反映出空气量的变化,是部分减少,而不是全部,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燃烧掉的只是一部分空气。
(三)深入实验,弄清楚上述实验瓶内剩余的“空气”的特性。1.引导: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那剩余的(指着瓶内剩余的空间)还是什么呢?杯子里剩下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我们还是实验试试吧。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相平,再打开瓶盖,把燃烧着的火柴迅速放进去。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6.讨论:
(1)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不能支持燃烧)(2)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3)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以上几个实验,逐层深入,层层剥茧的引导学生理解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烧掉了,另一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剩下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
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四)认识空气成分
1.介绍: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有哪些成分呢?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
2,阅读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认识了空气的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支持燃烧 氧气 21% 不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汽等1%
第三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二课。
计划课时2课时。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范畴。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在前两课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能用简单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探索空气的成分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清新的空气能够给生命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发育,污浊的空气则有害健康,而且会对生命造成威胁,那空气究竟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呢?让我们做几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出示实验器材:
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盖上这样的杯子呢?
学生猜测。
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课件讨论并填写记录单: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么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课件出示: 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师: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组内同学做好分工。
师:课件实验步骤:(1)把粘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的下部即可)
(2)不点燃蜡烛,用去掉底部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然后盖上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师:如果把蜡烛点燃,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猜测)
师:假如瓶子内全部充满了水,说明了什么?瓶子内还有一部分空气,说明了什么?
课件温馨提示二:
(1)点燃蜡烛,用去掉底部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然后盖上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课件出示: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
(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3、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完成课本实验记录一。
师: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你们小组做的是不是很成功?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
对于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你还想研究什么?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在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组汇报
火柴熄灭的实验
1、出示课件(实验三):强调试验中注意的问题
2、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3、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小组汇报
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阅读教材第10页的资料,看看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4、学生汇报。
四、小结质疑。
通过本节课对空气的进一步研究,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对于空气的成分,你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
附板书设计:
支持燃烧
(用去)
一部分
空气
不支持燃烧
(剩下)另一部分
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讨论:
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么样解释这种现象?
实验二:观察:
1、不点燃蜡烛,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点燃蜡烛, 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讨论:
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
实验三:
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第四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介休市赵家堡小学 吕改萍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氮气等不能支持燃烧。3了解氧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2 愿意同他人合作交流。【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 三支相同的蜡烛、三块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无底塑料瓶、打火机。
分组实验: 水槽(红色水)、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无底塑料瓶、长而细的竹签、打火机、塑料桶(水)各16套。【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
难点:在探究中会观察、分析、推断,并能从中得出结论。【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聚焦空气
1、谈话: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蜡烛吗?怎么玩的?
2、实验介绍:如果我们把这三支蜡烛点燃,在第二支蜡烛上方罩上小塑料瓶,在第三支蜡烛上方罩上大塑料瓶,让它们进行燃烧比赛,请大家猜一猜,这三支蜡烛中哪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3、学生猜测。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4、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最后结果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模一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现在开始。
5、演示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7、学生尝试分析演示实验结果的原因:
(1)为什么罩大瓶的蜡烛比罩小瓶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2)为什么罩上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而另一支没罩的却依然燃着呢?
8、聚焦:燃烧跟空气有关系。
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活动一:“水柱上升”实验——认识燃烧要消耗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
1、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有没有空气?
2、学生设计方案。
3、引入学生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点燃蜡烛,把塑料瓶罩上去,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5、提出实验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组员人人参与,要配合好。
(2)实验前按步骤作好准备,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不要拆除实验装置。
6、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7、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蜡烛熄灭后,水为什么会进入瓶子?瓶内的空气为什么减少了?
8、小结:蜡烛燃烧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活动二:“竹签熄灭”实验——认识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设问:现在你们认为瓶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2、启发:既然还有空气,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呢?
3、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4、设计实验检验猜测。
5、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6、指导方法,提出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我们在打开盖子时外面的空气跑进去,各小组在实验前先把水槽的水加到和瓶内水面一样高。水加到位后再打开瓶盖,迅速把燃烧的竹签插入瓶内。
7、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8、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9、小结: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三、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
1、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空气至少含有几种气体?是些什么气体呢?
2、阅读教材第10页的图文资料。
3、交流: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4、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些气体有哪些了解?
四、总结评价
1、自评(从倾听、猜测、实验、观察、交流等方面展开)。
2、组评(组长为表现优秀的同学发“十万个为什么”卡片)。
网易邮箱10周年,技术见证辉煌
第五篇:《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
三支相同的蜡烛、三块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无底塑料瓶、打火机。
分组实验: 水槽(红色水)、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无底塑料瓶、长而细的竹签、打火机、塑料桶(水)各10套。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
难点:在探究中会观察、分析、推断,并能从中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聚焦空气
1、谈话: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蜡烛吗?怎么玩的?
2、实验介绍:如果我们把这三支蜡烛点燃,在第二支蜡烛上方罩上小塑料瓶,在第三支蜡烛上方罩上大塑料瓶,让它们进行燃烧比赛,请大家猜一猜,这三支蜡烛中哪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3、学生猜测。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4、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最后结果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模一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现在开始。
5、演示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7、学生尝试分析演示实验结果的原因:
(1)为什么罩大瓶的蜡烛比罩小瓶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2)为什么罩上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而另一支没罩的却依然燃着呢?
8、聚焦:燃烧跟空气有什么关系?
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活动一:“水柱上升”实验——认识燃烧要消耗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
1、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有没有空气?
2、学生设计方案。
3、引入学生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点燃蜡烛,把塑料瓶罩上去,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5、提出实验要求:(1)组长合理分工,组员人人参与,要配合好。(2)实验前按步骤作好准备,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不要拆除实验装置。
6、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7、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蜡烛熄灭后,水为什么会进入瓶子?瓶内的空气为什么减少了?
8、小结:蜡烛燃烧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活动二:“竹签熄灭”实验——认识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设问:现在你们认为瓶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2、启发:既然还有空气,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呢?
3、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4、设计实验检验猜测。
5、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6、指导方法,提出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我们在打开盖子时外面的空气跑进去,各小组在实验前先把水槽的水加到和瓶内水面一样高。水加到位后再打开瓶盖,迅速把燃烧的竹签插入瓶内。
7、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8、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9、小结: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三、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
1、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空气至少含有几种气体?是些什么气体呢?
2、阅读教材第10页的图文资料。
3、交流: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4、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些气体有哪些了解?
四、总结评价
自评(从倾听、猜测、实验、观察、交流等方面展开)。
五、作业:
完成课本63页实验记录。1.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蜡烛熄灭后,发生的现象时-----------说明------------------。
插入燃烧的火柴后,发生的现象是--------------------,说明---------------------------。
修改说明:
本节课重点在于探究空气的成分,让学生初步认知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教学反思:
学生能认识到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但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描述尚欠流畅,需要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