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空气教学设计
《致空气》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有感情的朗读
②理解诗的主题。2.难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1.导入:猜一猜,他是谁? 在新中国霞光满天的清晨,他曾唱出一首首真诚的恋歌;在共和国阴霾密布的季节,他曾写出一篇篇违心的文字;十年浩劫中,面对“红色恐怖”的灭顶之灾,他一次又一次用写赞美诗的笔鞭挞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挣扎;当我们的民族从恶梦中醒来,他又开始了对极左路线、对自己人生、对社会痼疾的冷峻而犀利的思考与剖析。
――对,他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鲁迅式杂文家”的邵燕祥同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邵燕祥的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学习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3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抒情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
(四)悟
1、读第一节:诗人总括了空气的哪些特点?
2、读二至五节:(1)概括各小节的内容?
(2)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哪些属性来写的?
(3)四五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4)“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含义?
(5)诗人是怎样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的?
3、读第六节:
(1)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作者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赞美空气么?诗人的描述还让你联想到什么?
(五)迁移训练
在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赋予其象征意义来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
仙人掌 白杨 蜡烛 楼梯 太阳 月亮 向日葵
流程: 1学生独立创作
2小组内交流,选出优秀作品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六)小结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赞颂和呼唤。课后请同学们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
课后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第二篇:致空气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致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诗歌的主题深刻含蓄,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三、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点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点击课件中的“音乐”)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点击课件中的“小结”)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点击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第三篇:《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
东方市铁路中学
化学学科
谢辉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处分;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了解空气成分发现的简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三.教学难点
难点:设计并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过程。交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问
讲述
板书
设问
讲述
阅读
多媒体
板书
猜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谜语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风实际上是什么?
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片刻都离不开的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它。
课题1:空气
桌上有一个空烧杯,它真的是“空”的吗?如何证明。
空气是如此的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又是怎样发现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感受二百多年前科学家们的发现和研究的。
拉瓦锡对空气的研究实验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谜底: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案及优缺点,并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最后得出结论。
阅读课本P26
观看、思考
情境激学
诱思
培养兴趣
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
板书
信息
展示
讲述
板书
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多少?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木炭+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常用仪器及用途介绍:集气瓶、燃烧匙、导管、大烧杯等等。
所需的药品
根据以上提供的仪器、药品,请大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适当地引导、点拨、评价。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学生分组讨论,组织交流,达成共识,选出较好的设计方案:(1)选择红磷的燃烧
(2)装置
(3)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汇报结果、分析成、败原因。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实验能力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
演示
板书
讲述
板书
小结
课堂检测
作业
(1)水为何能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与什么物质体积有关?
(2)为何进入瓶中的水不等于总体积的1/5?
剩余的气体是什么物质?能支持
红磷燃烧吗?
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是由多种物混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混合物。而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看下页)
P334、5、6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观察
学生阅读27页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例子。
学生回答
思维能力的培养
规范实验操作。
区分两者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N2)
78%
氧气(O2)
21%
稀有气体(He、Ne…)
0.94%
二氧化碳(CO2)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海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课堂检测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在空气中会浑浊,是因为空气中有()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人呼出的气体
C稀有气体
D冰水混合物
4、若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消耗8L的氧气,则需要的空气是多少体积?
第四篇:空气 教学设计
空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将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最后还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空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空气是身边最常见的化学物质之一,学生已有初步认识,但还不系统。因此课标要求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建议进行试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法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探究实验,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试验装置及原理,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重难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 空气的组成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机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许多城市每天都要进行空气质量报告,以便及时控制污染程度。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应了解这一情况,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应努力学习,将来用科学的力量来改变现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从我们周围的空气来开始学习。推进新课:
【过渡】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一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志0.03% 【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他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他们叫做纯净物。二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分析】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 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
保护空气
【分析】
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
大气污染 【讨论】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3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
加入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第五篇:《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化学与化工系的 号选手赵景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来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和构想。
一、说教材:
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空气》选自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从我们熟悉的空气入手,从空气的学习进而进入空气中氧气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这是本单元的设计思路。而《空气》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达到今天的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体验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中难点】
1、教学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二、说教法:
一堂好课,关键就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如所图示的一个流程图,兴趣引导→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本和老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本节课我将会在上课之前,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积极回答;同学们有不懂不会之处,我会鼓励他们积极提问,这便体现出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首先,我会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同学从生活经验出发,便可以回答出“空气”。我会给与一定赞赏与引导:“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来学习一下我们所熟知的空气。”(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到课题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二)内容讲解:(用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第二部分是“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第三部分是“保护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拉瓦锡实验】
首先,我会通过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我们所熟悉的空气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而人们又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26页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化学史实,并且提出三个问题:(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目标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还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很快便快能得出答案。然后,我会给与一定赞赏和鼓励,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然后引导他们:“那么,既然我们知道了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氧气越占空气总体积的1/5,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从而进入下一个内容实验2-1的探究。
【实验2-1】
实验2-1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会先介绍一下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4)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5)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个红磷燃烧的实验视频,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课本21页的表格。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结束后,我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实验,便可以很快的回答出来,然后我把学生的答案做一个总结: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水。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4)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5)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分析讨论】
从简单直观的实验现象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知识,这便是我们为学生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会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5)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讨论,最终得出结果,每组找出代表来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通过实验我们便验证出了:空气中氧气约占21%,而通过科学家的近一步实验测定,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论。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那么我们就给空气下一个定义: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而像氧气、氮气等这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我会先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生活中氧气有哪些用途,再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空气中氧气、氯气、以及稀有气体都有多种多样的用途。
3、保护空气
我会给同学们展示一些近年来有关空气污染的图片,再通过展示“空气质量日报”,让同学们意识到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并提倡同学们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空气。
最后,让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空气。
(三)归纳总结:(用时5分钟)
1)空气的成分: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1% 2)物质可分为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四)课堂巩固:(用时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巩固练习,让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
【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总结式板书,即边总结,边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使半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