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空气》教案
《致空气》教案
课题:《致空气》
一、教学目标(三维):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读
1.教师配乐范读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悟
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
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
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小结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
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第二篇:八下7《致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反复阅读本诗,把握主要内容和体味诗歌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
二、能力目标:
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本诗歌作者及其思想。
2、朗读、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主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学习用象征手法练习写一首小诗。
2、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
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睁眼看不见,伸手模不着,天天跟着你,时刻离不了。(打一气体)
(空气。)
对,这个谜语就是空气。我们人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离开空气就会死亡。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会还有和空气同样宝贵的东西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卲燕祥的一首诗,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板书:致空气
二、梳理文学常识:
1、解题:
题目点明了歌颂的对象。诗除了歌颂“空气”,还歌颂什么?这就是我们
今天进一步研析的内容。
2、作家作品: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
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
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四、正音(可以先让学生上黑板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鼾(hān)息
窒(zhì)息
鼻翼(yì)
厮守(sī)
7《致空气》教案
五、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讨论前可让学生齐读诗歌。)
1、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总)第二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分)第六诗节:总结全诗,抒发感慨。
(总)
2、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作者人生经历的词语吗?
“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的街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文革”时惨遭迫害)。
六、赏析诗歌: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第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 “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街头”“柳丝”“丁香”象征“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等等。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整的对仗结构。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它不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
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七、探究思考:
1、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仅仅是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不是,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念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空气象征真情、友谊、希望、信念等。
2、“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3、“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4、“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八、本课小结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友谊、希望、信念的赞颂和呼唤。
九、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致空气
象征
空气————真情、友谊、希望、信念
第三篇:致空气教学设计
《致空气》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有感情的朗读
②理解诗的主题。2.难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1.导入:猜一猜,他是谁? 在新中国霞光满天的清晨,他曾唱出一首首真诚的恋歌;在共和国阴霾密布的季节,他曾写出一篇篇违心的文字;十年浩劫中,面对“红色恐怖”的灭顶之灾,他一次又一次用写赞美诗的笔鞭挞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挣扎;当我们的民族从恶梦中醒来,他又开始了对极左路线、对自己人生、对社会痼疾的冷峻而犀利的思考与剖析。
――对,他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鲁迅式杂文家”的邵燕祥同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邵燕祥的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学习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3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抒情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
(四)悟
1、读第一节:诗人总括了空气的哪些特点?
2、读二至五节:(1)概括各小节的内容?
(2)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哪些属性来写的?
(3)四五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4)“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含义?
(5)诗人是怎样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的?
3、读第六节:
(1)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作者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赞美空气么?诗人的描述还让你联想到什么?
(五)迁移训练
在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赋予其象征意义来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
仙人掌 白杨 蜡烛 楼梯 太阳 月亮 向日葵
流程: 1学生独立创作
2小组内交流,选出优秀作品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六)小结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赞颂和呼唤。课后请同学们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
课后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第四篇:空气教案
<<空气>>教案
学科:初中化学 教师:关德峰
<<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 学 过 程
引入课题
师:(放映海南风光组图)大家看,这是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数高达数百万,那么,吸引众多游客的是什么呢?
生:阳光、沙滩、海浪、空气。(学生众说纷纭,当有学生说到空气时,)
师:很好,海南拥有质量一流的空气,被人们称做“天然大氧吧”。那么,空气在哪里呢? 生: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题空气的学习。(板书课题)展开课题师:我们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怎样才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同学们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
生:开动电风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此处学生回答多少,就多少。)师:想一想,能否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可以利用你们桌面上的仪器。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板书:
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无声)师(手拿一个小烧杯提示):这个烧杯里有什么?试一试将一个小烧杯向下压入水中,会怎样?(学生探究实验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7:压下去感觉有压力,小烧杯口有气泡冒出,水无法到达底部,说明确实存在空气。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主题。(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也许对于今天的你们觉得很简单,但是科学家们却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才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呢?(多媒体播放连环画: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师:现在,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像拉瓦锡一样用定量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板书: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合作 共同探究
师:下面我们准备分四个大组进行探究实验2,(开始讲解探究目的和实验原理)那么,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请大家认真看老师的操作,尤其是一些关键之处。(边操作边讲解操作重点和观察重点): 希望大家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红磷用量和弹簧夹打开的时间来操作,看哪组同学的实验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2安排,提示信息。并发给学生一张实验报告单)(学生们开始动手做实验,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实验;计划用10分钟)。思考与交流
师:好,已经有很多同学完成了探究实验。下面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从第1组开始。(学生开始逐个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边听边提问边纠正学生所答。同时多媒体逐个展示汇报结果。)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组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
生:第4组。师:给第4组掌声鼓励。(全场掌声一片)。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边说边板书)刚才大家观察到的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是┅┅,这个反应可用文字来表达:红磷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烟,很容易被大家误认为是气体,其实它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聚集而成的。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板书后多媒体展示实验汇总表)
师:为什么1、2、3组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边说边放映讨论题),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将答案补充完整。教师逐一讲解气体减少的体积少于1/5的原因:(多媒体展示)学生补充三个答案后,可将第2组燃烧过的红磷放在实物投影上,看看有没有烧完?
师:大家想一想,刚才第2组的红磷用量是很少的,但是为什么还有少量红磷剩余呢?学生开始讨论。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回答,边补充边完善。师:(小结)红磷燃烧到一定时候,由于瓶内氧气剩余不多,红磷不再燃烧了,氧气有剩余,瓶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就会小于1/5。
师:以上是我们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板书:
2、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补充“粗略”二字)。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早已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出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板书:
3、空气的精确成分)(多媒体展示:空气的组成和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配音介绍:大家看,氧气在空气中并不是最多的,它占空气总体积的2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占78%。其余还有1%的气体中,是后来的科学家陆续发现的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占了0.94%,剩余的被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杂质平分秋色,各占0.03%,其他气体中主要是水蒸气。)课堂练习
师:我们来看一道题:(多媒体展示题目:)(接着做课堂练习题:多媒体展示)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3.空气污染及防治等相关问题. [作业]练习侧和一张环境保护的小报.
第五篇:空气 教案
空气
肖露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问同学们,风是怎么样形成的,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生长的更好呢?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周围,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师: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1、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2、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还可能有以下答案:
4、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师:同学们刚才的方法都非常好,说明大家平时都很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的化学史实,了解一下拉瓦锡是如何测定空气组成的。
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
[过渡]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就一个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书上的实验2-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仪器:
1、介绍仪器的名称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就是检查这个装置是不是漏气,我们通常用的方法是用我们的手或者热毛巾捂住集气瓶,由于我们手或者热毛巾是有温度的,所以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通过导管进入水中,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漏气也就是气密性好,如果没有气泡,说明漏气。
下面我们就要开始实验,这个实验我们用到的是红磷和空气,(板书)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这边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集气瓶中的水是干什么的,水以上的这部分是什么,我们将这部分空气平均分成五等分。
2.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 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在它冷却的过程中我们来看一下红磷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大量白烟,这个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它是一种固体小颗粒,所以形成的是白烟而不是白雾,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5.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打开止水夹之后,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刚才我们在集气瓶上做了记号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来空气中哪个气体的体积。
实验我们已经做完了,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这个实验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为什么原来的集气瓶中要装一些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
1、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2、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冷却之后才能打来止水夹
如果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想一想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这个结果。【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没有及时塞上橡皮塞
4、空气没有冷却
通过刚才的反应我们已经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了吧,现在里面主要还有什么气体,现在老师把火柴棒伸入集气瓶中 发现什么,熄灭,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除了氮气和氧气
还有哪些气体,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混合物,纯净物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