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青岛版

时间:2019-05-13 10: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青岛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青岛版》。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青岛版

《土壤中有什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

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为假设。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那如何进行观察呢?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观察计划的制订能让后续的观察实验更加有序、高效。对于观察,学生只局限于用肉眼观察和借助于工具观察这两种方法,对于“倒入水中观察”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想到。教师让学生在讨论观察计划时参考课本,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到第三种观察方法,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同时又能结合组员的智慧得出第三种观察方法的操作顺序,可谓是一箭双雕。】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老师希望这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都能认真地听,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或更正的地方。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1.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 1

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2.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3.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生:对于第三中观察方法,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然后再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师: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学生再次阅读课本。

师:这位同学对第三种观察方法的补充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等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

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1.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2.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3.观察要仔细,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他们组想得很周到,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课本,让学生搞清楚了“倒入水中观察的顺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最后小组内完善交流观察活动计划,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及注意点,保证了后续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生:我们用肉眼观察确实见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解释给大家听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板书:腐殖质、盐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有意识地用观察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说明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正在形成。学生的观察现象引出了腐殖质,通过阅读验证了腐殖质的存在,而且很自然地得出了盐分,整个过程自然顺畅。】

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

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观察真仔细,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这些碎石继续风化,越来越小,于是变成了土壤。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尝试解释土壤形成的原因,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将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下,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最后沉下来。

师:对,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用手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生:感觉很细腻,说明了颗粒很小。

【设计意图: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沉积在杯底的土壤,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颗粒要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精彩,最后再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设计意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注重于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对土壤进行观察,而忽略了对装土壤的纸进行观察,因此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进行验证。教师的及时提醒,弥补了这一点,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

五、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

师:对,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设计意图:土壤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和学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之上,因此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六、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学生自学课本第54页

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这样会污染土壤,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获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评析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方法和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且每一次阅读,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讨论制订观察计划环节,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获取了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再次阅读交流,学生对于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有了深刻地认识,并且掌握了操作程序。此外,大小不同的颗粒有着各自的名字,土壤中还存在着腐殖质和盐分,这些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取的,有利于学生在描述概念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入课本中相关的科学术语,使概念的描述更加精确、科学。课后有一个同学表示,这节科学课看书的次数多了,通过阅读课本,得到了新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信息,看来课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助手。

3.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这既让学生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评析: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汤晓明】

第二篇: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

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发现了什么就汇报什么,不要受标准答案的束缚和羁绊。等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倾囊而出”后,教师再帮助梳理。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

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

(1)学生观察土壤。

(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

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回报交流完善步骤。

设计意图:“土壤里有什么”问题既然有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亲自观察一下,所以就让学生尽早的去接触土壤、观察土壤,这是符合学生心理的。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是不可少的,它能保证学生观察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将土壤放入烧杯中搅拌后静置,待学生汇报后再次认识“砂、黏土、腐殖质”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E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

设计意图:“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做”这是魏书生老师的原话。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师放权,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好多老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经常包办代替。所以造成我们的孩子站起来说了一大通,听者不知所云,教师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四、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

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

教学反思:

我崇尚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在交流环节中我始终抱着轻松、随意的态度讲解、点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一堂课我做到了,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不能搞“齐步走”,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要多一些弹性、多一些灵动,使我的教学“放得下”、“收得拢”,从而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唯一不足的是由于课前学生未能充分准备好土壤标本使得学生的观察没有很好的展开,使得孩子们的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我一定引领孩子还原大自然的真实。

第三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冷热、流水、生物和风的作用,岩石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风化。植物的种子,如果我想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应该把它们种到哪呢?(我们可以把它种到土里,也可以把它们种到山上去,还可以种到公园的草坪中)。我们把这种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在地球表面就形成了土壤。为什么这些植物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什么东西能让它们生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的成分。

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一说,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可能有水分、小石头、空气、动物、植物)。这是刚从地里挖来的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同学们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发现?

再来观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你们看到的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不一样)为了分清颗粒的特性,它们的大小都有自己的专用名字。PPT这是地质学家区分岩石微粒的方法。用牙签把土壤颗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颗粒?它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你有更好的办法来区分它们吗?(用水的方法)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用筷子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土壤按颗粒的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筷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觉到是黏黏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我们观察到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的现象,清楚地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土壤中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燃烧土壤。用蜡烛燃烧放在勺子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的臭味?(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分解而形成的物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夹子夹着放蜡烛上燃烧,待水分蒸发后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片上留有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还记得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土壤为它们提供了什么?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理解?

1、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

2、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

3、生物使土壤含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

4、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土壤,我们会怎么样?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依托。土壤的再生及其缓慢,一经破坏,很难恢复。自然条件下,土壤形成的平均速度为每年0.00175~0.0036厘米,形成2.5厘米厚度的土壤大概需要1000~1500年,由于对树木的滥砍滥伐以及对土壤的掠夺,形成裸露的黄土和成片的草原沙漠化。

土壤如此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呢?保护土壤资源,减轻土壤灾害,已成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刻不容缓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像珍惜眼睛一样重视保护土壤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土壤灾害。

土壤的作用真大,最后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

第四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第1节 土壤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的主要组成。

难点: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三:教学用具

有关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测量、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实验仪器。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西瓜的种子,如果我想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子,应该把它们种到哪呢?

生:我们可以把它种到土里;可以种到公园的草坪中;也可以把它种到山上去„„

师:我们把这种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生:沙漠、海滩、房渣土、炉灰、建筑垃圾等,它们还叫土壤吗? 师:为什么这些植物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什么东西能让它们生长吗?

新课教学:

师: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一说: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 生:土壤里可能有水分;土壤里可能有小石头;土壤里可能有空气;土壤里可能有有机物;土壤里可能有动物;土壤里可能有植物„„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师:土壤中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生:观察土壤的纵剖面,说说土壤中结构与土壤生物的关系: ⑴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 ⑵小动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土壤最表层叫枯枝落叶层,主要是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土壤的中层叫上土层,植物的根系大量分布在这里,也有土壤生物分布;土壤的最地层叫下土层,少量根系和微生物分布在此,它的下面是岩石。

生:举例土壤环境与植物生长状况的事例。

师:土壤的环境特点包括土壤的湿度、温度、疏松程度和光照,从事例可知:植物与它的生活的土壤环境特点是相适应的。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㈠土壤中有空气

师:土壤存在空隙,其中是什么物质? 生:空气。

师:什么例子可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生:蚯蚓等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要呼吸什么有空气。思考: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师:介绍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师:实验中控制实验变量有那些?变量是什么?

生:实验中控制实验变量有两个大小一样的烧杯、土块与铁块的体积一样、相同量筒和用胶头滴管及用水注入,通过用水量的比较得出空气的体积。

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

第1种方法: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

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这样可求得体积分数。

第2种方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㈡土壤中有水

实验: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水。

现象:试管壁上有水。结论:土壤中有水。

思考: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思路:先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然后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再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了。公式:(M-M1)/pV ㈢土壤中有有机物

实验:土壤中有其它有机物吗?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

颗粒漏掉)上加热。

现象:出现有机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结论:土壤中有有机物。

说明: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物,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㈣土壤中有无机物

实验:

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发现: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

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可见:

蒸发皿上有很细的结晶物。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小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

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空气是土壤生物的氧气来源,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三、岩石到土壤

生:阅读思考: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岩石是如何风化为土壤的? 师: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1、风化: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

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土壤污染和净化

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进入土壤,当进入土壤的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以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食物链发生进

一步的传播。滥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各种废水都会跟土壤发生接触,将污染物向土壤转移。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通过重力沉降和随降水进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土壤发生污染的程度,可以由污染物在该土壤中的含量超过未被污染的同类土壤 中该物质的含量(背景值)的程度来表示,也可以由该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中的含量间接显示,还可以通过该土壤中的生态变化(生物指标)来判断。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消除,从而使土壤恢复原来的性状。土壤的净化只能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参与土壤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化,发生迁移转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这就是土壤的自净能力。这些变化包括:物理的(如农药的挥发扩散),化学的(如酸的中和),生物化学的(如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当然,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污染物容易转化,而有的则很难得到净化而在土壤里长期残留。课堂巩固:书后练习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为探究的五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思路进行。本节课在设

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利用实验来引导全体学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比较、等活动,体验过程,形成结论。这一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从课堂的实施和课后学习的反馈情况来看,应该说该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五篇: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案2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 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学习重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学习难点:

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

土壤、玻璃棒、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塑料袋、火柴、蒸发皿、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试管夹、滴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第一幅图片)图片上画的什么? 生:略

首先我们重温一下泥巴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泥巴是能够使植物生长的土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一下土壤里有什么?

导出课题并板书。

(出示课件)看,小狗也加入到我们的探究活动中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略

二、新课:

同学们也在课前采集了土壤,谁能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生充分谈发现,略。教师小结:

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物质啊,哎,小狗说,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出示几个问题)。

在科学上我们通常用哪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啊? 生:略 那你就用实验的方法以小组的为单位帮助小狗解决把。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25分左右)

教师演示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解决,我先用吸管汲取一些澄清的水,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猜测一下,过一会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略

说明什么? 生:略

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无机盐。那土壤中有什么呢? 学生汇报

生:略

教师总结并板书:水、空气、沙和黏土、腐殖质、无机盐

三、小结:

土壤的成分这样丰富,难怪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土壤就像我们的妈妈,他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我们能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保护土壤,做环保小卫士等等

四、拓展:

关于土壤你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问题呢?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下,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一下其中的一两个你喜欢的小问题,好吗?

五、板书设计:

7、土壤里有什么

水、空气、土壤里有: 沙和黏土、腐殖质、无机盐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班级: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具有一些经验,课前我又带领学生到室外花圃,让学生亲自参加挖土活动感到非常兴奋,作为城里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现通过挖土活动获得的有关土壤的信息,真实可靠,学生深信不疑。在挖土过程中,学生不怕脏,用眼看、手捻、鼻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观察,真切地体会到泥土的芳香,对土壤里存在的物质感到好奇。根据学生的经验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是否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怎样判别几种不同的土壤”这一类的问题,即在用各种方法认识土壤,研究土壤,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土壤的有关知识,所以课题也相应地改为“土壤里有什么”。以前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实验做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的联系,新的教学理念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智力凭借,激发学生创新的起点,这一点是我在这一堂课的突破。

在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土壤之前,让学生进行预测——他们在土壤里发现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土壤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同时,也通过预测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时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行为显得有意义。同样,由于预测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观察到真实土壤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在交流环节中老师用轻松、随意、巧妙的直观的课件,点拨和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一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

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都没有搞“齐步走”,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多了一些弹性、多了一些灵动,因此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拢”,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发展的较好效果。

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若遇周围环境、学生等各方面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下载四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青岛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青岛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3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有关岩石风化的影响因素,对土壤的形成有一定的程度的认识; 知道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对土壤形成的缓慢和艰难产......

    《土壤中有什么》优秀教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

    四年级科学下册 保护土壤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10. 保护土壤 本课是在前一课时学生探究了解了土壤的成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在知识上、在能力、情感上的提高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与反思

    3.1土壤中有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成分: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中有什么 3、 情感、态度与......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热胀冷缩复习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液体,气体,固体的热涨冷缩,并且能够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技能目标:......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土壤与植物8土壤的种类教学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8.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备课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第三单元植物与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