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18: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篇: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

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

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设计::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力目标: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情感目标: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课前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

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

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

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知识目标: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能力目标: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情感目标: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重点难点: 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

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作业设计: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

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植物与土壤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情感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讨论,交流资料,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

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样品选择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学难点: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

三、拓展延伸: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能力目标: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课前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

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

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拓展活动:

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1)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保护土壤的措施。如:尽量不用塑料袋,买饭用饭袋、买菜用菜篮子、买米用米袋,减少白色污染;成立环保宣传小组,在校园内宣传,到社会上宣传,到家庭中宣传;承包公共绿地,多植树造林,做“护绿小队”队员;等等。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光与我们的生活

11、认识光

知识目标: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

能力目标: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情感目标: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 课前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

2让学生猜想: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 教学活动:

活动一: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自然光/人造光/生物光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

活动三: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通过资料卡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玩镜子

知识目标: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会聚太阳光后,会使聚光出温度升高。

能力目标: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镜子的应用。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事物和图文资料。不锈刚勺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生活中哪些物品中有镜子?你搜集了哪些与本课探究有关的材料?

学生交流、回答。活动一:玩各种各样的镜子

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1、交流,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们有什么发现,设计观察方案。

2、开展观察活动,以表格为引导观察三种镜子的成像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3、交流、整理

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结论:凸透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透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不同,凸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大;凹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小;平面镜反射的范围居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三种镜子所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有较大变化。

活动二:我们一起做游戏

1、提出问题:镜子反射的太阳会聚到一点,温度会怎样变化?

2、分组活动

(1)学生进行假设与预测。

(2)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填实验表格。(3)讨论交流结果。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比赛,分别将阳光反射到各自的温度计上,一段时间后,看哪组温度计升温的快。

结论:镜子反射的光会聚到一块后,温度会升高。阅读P35的资料卡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三: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

镜子的用途很广,你能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说说。

小结: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起到了观察扩大范围的作用;平面镜具有可以成像的作用;室内装饰镜具有可以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可以使人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感觉;太阳灶说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所产生的高温可以用来烧水、做饭。

自由活动:

1、出示万花筒,让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模仿制作万花筒。

评价: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可以叙述方式评价,也可以采用星级评价。

拓展活动: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用到镜子的物品,了解镜子起到的作用。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课 筷子“折”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3.情感目标: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并进行总结归纳。课前准备:

1、玻璃砖、大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杯子、水等

2、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魔术吗?

教师通过百度搜索魔术师表演魔术的视频 师:教师表演魔术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演一个魔术好不好?

(将透明的杯子和硬币对学生展示,将硬币放在本子底部(外面),从侧面可以看到,倒入水后,硬币“消失”。)

问:你们想不想解开这个魔术的秘密? 引入课题:筷子“折”了

课件出示(通过百度搜索到的有关图片)

二、探究活动

1、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实验前先检查你的实验器具是否完好,齐全。实验时注意操作安全,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分组合作,小组长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活动:筷子“折”了。

出示课件:筷子“折”了。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意图:即使学生讲不出什么也不要紧,为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那么谁能尝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画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光的传播路线)

2、观察小实验:硬币“升高”

师:将硬币放在杯子内底部,放好,恰好视线看不见为止,稳住不动,此时另一位同学倒水至杯子中,直到看到硬币,好像硬币“升高”了。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设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表达。

出示课件:解释现象

师:这两种视觉的错误,说明光线方向发生了变化,那从上述两次观察中,我们能不能找到共同点呢?(光都是穿过了两种透明物质)

师:继续鼓励:想不想继续尝试?

3、实验观察:

用激光笔斜射玻璃砖后看看光点会怎样变化? 找两组组学生示范,教师指导。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现象。

这里要求学生尝试着自己画一画光传播路线图,然后,师出示光线传播图,简单明示即可。

出示课件:光的折射的定义

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共同提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让学生说,譬如:水变“深”了、鱼变“大”了、海市蜃楼、三日同辉等。百度搜索相关的图片。

出示课件:渔民捕鱼

可能有的现象学生根本讲不出来,教师可以试着引导。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想一想这些现象应该怎样科学地解释。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都是由于光的折射。

三、拓展:

师:魔术师经常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你能学会老师演的魔术吗?试一下吧!

让学生在课堂上试一下这个魔术,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小魔术。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在课下完成。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课前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

教学过程: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课飞旋的陀螺

知识目标: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课前准备: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1、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

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4、学生再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

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

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力目标: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情感目标: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课前准备: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二: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三: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知能力目标: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第二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第十课

保护土壤 第十一课

认识光 第十二课

玩镜子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彩虹的秘密 飞旋的陀螺 光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单元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表达与交流: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地球与宇宙: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探究的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生命世界: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影响。

•地球与宇宙: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光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学习: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跟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质世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的家园——地球 •认识科学探究: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猜想与假设: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测力计等)对物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能用图文表达;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对待科学学习: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自然:注意保护所观察的植物,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物质世界:能定型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以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地球与宇宙: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时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区的主要表示和功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研究与实践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表达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待科学学习: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生命世界: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知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物质世界: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实验指导与说明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

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

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

第三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第十课

保护土壤 第十一课

认识光 第十二课

玩镜子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彩虹的秘密 飞旋的陀螺 光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单元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表达与交流: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地球与宇宙: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探究的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生命世界: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影响。•地球与宇宙: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光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学习: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跟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质世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的家园——地球 •认识科学探究: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猜想与假设: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测力计等)对物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能用图文表达;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对待科学学习: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自然:注意保护所观察的植物,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物质世界:能定型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以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地球与宇宙: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时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区的主要表示和功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研究与实践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表达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待科学学习: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生命世界: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知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物质世界: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实验指导与说明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

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

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

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

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

(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9、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重要标识和公用。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10、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第四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

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臵,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

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学习重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

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

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

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

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

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

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

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

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

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

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

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

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

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第五篇: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平行班级,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再就是班内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他们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研究为主,体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各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建构,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的观”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从整体看,教科书依旧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自然现象作为探究的重点,以冷、热、光、土壤、植物、地球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探究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得结论——提出新问题”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搜集资料等,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得到螺旋式上升。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胀冷缩》、《岩石的科学》、《土壤与植物》、《光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园——地球》、《研究与实践》六

个单元,共23个课题,30课时。

《热胀冷缩》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对物体遇冷与受热后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通过对比实验与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科学知识,科学地利用物体的这一性质,更好的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岩石的科学》单元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有关岩石资源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探究土壤形成、岩石与生活、岩石与地球等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重在学习研究岩石地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形成探究能力。

《土壤与植物》单元呈现了土壤、砂质土、黏质土、壤土、腐殖质、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土壤、土壤改良等相关概念。让学生了解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以光为主题,研究了光的传播、折射、色散、合成及光与生活两面性关系。

《我们的家园——地球》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用“解暗箱”的科学探究方法解释地球的奥秘。

《研究与实践》选择了《植物》与《当地岩石种类考察》两个专题。《植树》结合《土壤与植物》单元,引领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当地岩石种类考察》结合《岩石的科学》,引领学生对当地岩石种类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一)主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

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学措施

1.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

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4.精心准备探究材料。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及目标要求,并结合本地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需求,精心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的、足量的探究活动材料。

5.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的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性的驾驭课堂。

6.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分组合作本着灵活分组,增强合作积极性。分工明确,落实小组成员责任。求同存异,自主探究。

7.引导学生有效交流,完善探究结果。学生汇报交流的方式不可强求一律,学生可灵活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展示。及时板书记录学生汇报过程中的创新之处或独到见解。

8.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9.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运用这些资源,不滥用资源。

第一单元《热胀冷缩》

教材简析:《热胀冷缩》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对物体遇冷与受热后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通过对比实验与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科学知识,科学地利用物体的这一性质,更好的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教材简析:《岩石的科学》单元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有关岩石资源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探究土壤形成、岩石与生活、岩石与地球等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重在学习研究岩石地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形成探究能力。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

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

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

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

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

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第三单元

植物与土壤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本单元共分为四部分《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植物与土壤》、〈保护土壤〉。

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让学生把知道关于土壤的事情、观察土壤的结果、想知道的问题都记录下来,认识土壤的种类及性质与植物的关。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10、保护土壤

认知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拓展性目标:

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教学准备:

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

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

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拓展活动:

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1)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保护土壤的措施。如:尽量不用塑料袋,买饭用饭袋、买菜用菜篮子、买米用米袋,减少白色污染;成立环保

宣传小组,在校园内宣传,到社会上宣传,到家庭中宣传;承包公共绿地,多植树造林,做“护绿小队”队员;等等。课后反思:.怎样保护土壤?

提出问题。土壤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现实状况又非常严峻,我们要行动起来,争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对保护土壤你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方法?

第四单元

光与我们的生活

单元分析:本单元由《认识光》、《玩镜子》《筷子“折”了》、《彩虹的秘密》、《飞旋的陀螺》、《光与我们的生活》六课组成,主要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本单元以“光”为主线,主要探究光的直线的传播、各种镜子的反光特点,《认识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引领,认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奇妙的镜子》在了解光的传播路线后,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各种镜子反光的特点。

11、认识光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拓展性目标: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

2让学生猜想: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 学生交流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

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自然光/人造光/生物光 „„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选了这六种光?它们有什么代表性?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活动三: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通过资料卡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课后反思:

12、玩镜子

认知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镜子的应用。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会聚太阳光后,会使聚光出温度升高。拓展性目标:

研究镜子在生活的物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活动准备:

搜集相关的事物和图文资料。不锈刚勺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活动时间:2课时 相关的音像资料。活动过程:

导入:生活中哪些物品中有镜子?你搜集了哪些与本课探究有关的材料? 学生交流、回答。小结:略

活动一:玩各种各样的镜子

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1、交流,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们有什么发现,设计观察方案。

2、开展观察活动,以表格为引导观察三种镜子的成像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3、交流、整理

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结论:

凸透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透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不同,凸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大;凹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小;平面镜反射的范围居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三种镜子所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有较大变化。活动二:我们一起做游戏

1、提出问题:镜子反射的太阳会聚到一点,温度会怎样变化?

2、分组活动

(1)学生进行假设与预测。

(2)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填实验表格。(3)讨论交流结果。(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比赛,分别将阳光反射到各自的温度计上,一段时间后,看哪组温度计升温的快。

结论:镜子反射的光会聚到一块后,温度会升高。阅读P35的资料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知的活动内容

活动三: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

镜子的用途很广,你能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说说。

小结: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起到了观察扩大范围的作用;平面镜具有可以成像的作用;室内装饰镜具有可以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可以使人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感觉;太阳灶说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所产生的高温可以用来烧水、做饭。自由活动:

1、出示万花筒,让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模仿制作万花筒。评价:

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可以叙述方式评价,也可以采用星级评价。拓展活动: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用到镜子的物品,了解镜子起到的作用。课后反思:

13课 筷子“折”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重点难点:

重、难点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并进行总结归纳。

活动准备:

1、玻璃砖、大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杯子、水等

2、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魔术吗?

教师通过百度搜索魔术师表演魔术的视频 http://my.tv.soho.com/u/vw/14010504 师:教师表演魔术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演一个魔术好不好?

(将透明的杯子和硬币对学生展示,将硬币放在本子底部(外面),从侧面可以看到,倒入水后,硬币“消失”。)

问:你们想不想解开这个魔术的秘密? 引入课题:筷子“折”了

课件出示(通过百度搜索到的有关图片)

二、探究活动

1、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实验前先检查你的实验器具是否完好,齐全。实验时注意操作安全,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分组合作,小组长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活动:筷子“折”了。

出示课件:筷子“折”了。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意图:即使学生讲不出什么也不要紧,为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师,那么谁能尝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画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光的传播路线)

2、观察小实验:硬币“升高”

师:将硬币放在杯子内底部,放好,恰好视线看不见为止,稳住不动,此时另一位同学倒水至杯子中,直到看到硬币,好像硬币“升高”了。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设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表达。出示课件:解释现象

师:这两种视觉的错误,说明光线方向发生了变化,那从上述两次观察中,我们

能不能找到共同点呢?(光都是穿过了两种透明物质)师:继续鼓励:想不想继续尝试?

3、实验观察:

用激光笔斜射玻璃砖后看看光点会怎样变化? 找两组组学生示范,教师指导。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现象。

这里要求学生尝试着自己画一画光传播路线图,然后,师出示光线传播图,简单明示即可。

出示课件:光的折射的定义

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共同提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让学生说,譬如:水变“深”了、鱼变“大”了、海市蜃楼、三日同辉等。百度搜索相关的图片。出示课件:渔民捕鱼

可能有的现象学生根本讲不出来,教师可以试着引导。

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想一想这些现象应该怎样科学地解释。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都是由于光的折射。

5、解释自然现象

师:光的折射现象不但能造成假象,迷惑我们的眼睛,有时候还能在大自然中形成一些美丽的景象。

出示百度搜索的有关“海市蜃楼”的图片及资料。

三、拓展:

师:魔术师经常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

你能学会老师演的魔术吗?试一下吧!

让学生在课堂上试一下这个魔术,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小魔术。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在课下完成。

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活动: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 我的发现有

15课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1、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4、学生再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

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活动: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 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我们的家园——地球》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用“解暗箱”的科学探究方法解释地球的奥秘。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表有什么,方位,重力和重力的测量

17、航海家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二、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麦哲伦的航海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你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猜想假设:以小组为单位猜想。

3、制定方案: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根据小组内的整理集体交流,4、实施探究:

(1)师生谈话: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 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并在班内展示图片资料。

(3)师出示图片:认识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并通过观察。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猜想。

小结: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视觉去观察认识,所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平地。

5、展示交流:

(1)师生同讲关于历史上人们证实大地是球体的故事。

(2)集体交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6、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后继续研究人类对地球探究的历程。

18、地球上有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是有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学生分类搜集材料:陆地面积、水域面积、沙漠分布情况、平原及高原分布情况等。教师准备:

地球仪、地图、多媒体、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

2、在学生猜出是“地球”后,教师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研究的目标并揭示课题。板书:

18、地球上有什么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1、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下面我们就先来说一说我们周围都有些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试试看,比比谁的介绍最清楚。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师适时引导。)(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师:刚才大家说的只是地球表面的极小的一部分东西,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影像图,让学生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一小部分是陆地。)

(2)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归类摆放,一边观察,一边交流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并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板书:海洋、湖泊、河流、平原、山脉、高原、峡谷„„

(4)教师展示图片、视频补充学生未搜集到的典型材料,如:南极冰川、热

带雨林、青藏高原、法国巴黎、各种人种图片„„

(5)教师谈话: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丰富的资源,都在地球上,看了老师的资料,大家有什么要说的?

(学生积极发言。给每人充分展示的机会。)

(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组观察。

(1)请大家先用2分钟来看地图,然后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2)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有疑问时,可由学生代为解答,若不能则由教师作解释。(使学生明确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地„„)

(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1)师: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地球仪能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呢?

(2)小组观察交流。

(3)汇报交流: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用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以上有好多竖线和横线,竖线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横线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地球仪是倾斜的,绕地轴转动„„

(4)让学生阅读49页资料卡。

三、拓展创新。

1、找地图标示比赛。

课件出示要查找的地点,老师主持,各组将找到的地点在自己组地图上标出。查找的地点包括海洋、湖泊、平原、高原等。

2、做个小小地球仪。

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地球仪,并且在上面进行简单着色。教师要注意指导制作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制作。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地球表面有:海洋、湖泊、河流、平原、山脉、高原、峡谷„„

地球仪上连接两极的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与经线相交的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中间最大的纬线是赤道,它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19.我在哪里

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置的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3.能够定性地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教师准备:绘制的教室座次表;绘制一幅我家的平面图。学生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即课前学生可以思考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2.物质上的准备:因为本课需要用图描述物体的位置,所以要求学生准备画图需要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提出问题:如果你在陌生城市迷了路,你要打电话求助警察叔叔,怎样让他们尽快地找到你呢? 学生自由交流回答。

师小结并导入新课。(19.我在哪里)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描述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2)学生描述。(指名答)

师结: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真是了不起。描述自己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由于参照物不同,因此描述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因此要准确需要用科学的描述方法;那就是: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那你能在一张纸上把它的位置画出来,让客人一看就能找到吗?

(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活动比较充分。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

下载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 科学下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小学科学下册(青岛版)教案 第一单元《凸透镜》 教学计划单元分析: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入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的秘密。在《凸透镜》......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9、蚂蚁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自然法庭的听证会 本单元是《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册训练重点为“观察提问——猜想假设——实事证据——模型解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大同小学 林秀梅 教学资源开发: “骨骼”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