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环境教育
1、《给动物让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
2、知道人们保护动物的有关习俗。
3、了解有关部门为保护动物而采取的积极行动。
4、懂得如何保护动物。
5、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动物行走(或迁徙)的知识;了解与保护动物有关的习俗;查阅有关部门保护动动物的积极措施。
教学方法:谈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要求认真倾听,谈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教师读“生活在线”。
二 探求新知:
1、猜想动物为什么要穿越马路?(迁徙、公路切割了动物的生活区域)
2、交流:人和动物应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人们的哪些习俗与保护动物有关?
3、你认为应怎样保护动物不受伤害?
4、你了解到哪些保护动物的典型事例?
5、我们能为保护动物做出哪些实际行动?做保护动物的小卫士。
教师总结:动物和人类一样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是地球上共存的生命,人类应该与他们和谐相处,积极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三、拓展应用
1、用美丽的图画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2、现在让我们为保护动物写下几份倡议书(或宣传单)吧!
板书设计: 给动物让路
动物为什么穿越公路?
为什么要保护他们?
如何保护他们?
教后记:
2、《“煮鸡蛋”的思考》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的意识。
2、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采取节约的方法,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教学重、难点:树立节约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资料 板书设计: “煮鸡蛋”的思考 节约小妙法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你会煮鸡蛋吗?指名说。
教师:日本人和德国人是这样煮鸡蛋的:指名读教材。
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日本人,办事高效率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学点什么呀。
二、探究新知:
思考:
1、德国人煮鸡蛋的方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师:另据专家介绍,水开以后,五分钟即可煮熟鸡蛋,还不破坏营养成分,煮的时间长,会有许多浪费。)
2、现在生活好了还需要节约吗?
3、你知道哪些家庭节约小妙法?
4、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命中,过1分钟就减少1分钟的寿命,珍惜是从点滴做起的。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日本人,办事高效率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学点什么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游动”的蒙古包
教学目的:
1、认识和理解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2、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深刻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1、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身宽袖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蒙古包)。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出行不论远近,均以马代步。
2、游牧民的住所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3、游牧民的禁忌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畜牧业为生。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使牧区的范围大为缩小了。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层土壤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去冬今春肆虐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开垦、沙化有关。
(提问)
1、阅读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思考:
目前扩大耕地的方式有几种?分析各种方式引起的恶性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阅读漫画“毁灭”,作者取名为“毁灭”的含义是什么?
3、讨论:类似这样的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还有哪些?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4、游牧民的环保意识
游牧民的思维观念与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游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情感。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
由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仅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且有时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4、一次婚礼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一次婚礼上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的一些数据,然孩子们认识奢华的婚礼对环境的危害。
2、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等实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思想教育,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教学重点: 认识奢华婚礼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捍卫“环境小卫士”的责任 课前准备:调查一次婚礼的经过,了解婚礼的花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豪华的婚礼喜宴。师: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生1:这样的婚礼时很好,但我觉得很浪费。
生2:我觉得他们这次婚礼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还大的污染,我不提倡举行这样盛大的婚礼,应该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生3:我也认为他们的婚礼对环境危害很大——烟火、鞭炮、长长地汽车队伍、丰盛的喜宴等。
师:是呀,婚礼时一个人一辈子的一件大事,固然重要,但作为地球母亲的一员,我们更应该考虑到,我们的环境问题,可以举行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婚礼,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二、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对一次婚礼进行调查:
1、都会引起哪些环境污染?
2、通过访问的形式,算一算大约会浪费多少钱?
3、有没有可以预防的好办法?
三、环保金点子
同学们在班内集体交流,你们设想的一举两得的“意义婚礼” 组
1、骑自行车的集体婚礼。避免汽车尾气污染。组
2、在网上下请柬。避免纸张浪费。
组
3、可以在婚礼的那天植下“婚姻竖”非常有意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一次婚礼
变浪费、污染——节约、环保
5我的环境我爱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与日本的巨大差别。
2、列举身边不文明的现象,懂得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煳必要性。
3、知道环境保护重在行动。
4、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调查了解居住小区周围的环境状况;调查日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策略。教学方法:谈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煳生活质量。说说你小区的环境状况。小组交流。
二、探逑新知:
1、你相信是真的吗?教师阅读“生活在线”。
2、交流:你调查了解到日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有哪些好的做法?
3、阅读课本“绿色冲浪”。
4、交流: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
5、七嘴八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总结l唯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制一个家庭绿色旅游计划。
四、板书设计: 我的环境我爱护
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环保行动:
6、一张纸的“旅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竖立节约的意识不浪费纸张。
2、了解一张纸的来历。
2、引导学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教学重、难点:
竖立节约意识、不浪费纸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学生用纸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学生用纸调查
1.除学校集体发的作业本外,99%的学生让家长重新掏钱买自己喜欢的作业本使用。2.在用纸时,能把整页写满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5%。3.只写半页就撕掉丢弃的占调查人数的40%。
4.只写几个字,或者根本没写字就撕掉丢弃的,占18%。5.用洁白的纸张折叠物品,擦灰尘,包物品的占14%。6.有50%的人认为用纸是自己的事,煳别人没有关系。7.没有学生知道造纸的工序。
8.没有学生使用作业本背面演算或写字。9.没有老师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10.没有家长检查学生使用后的作业本。
二、对上述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三、纸是怎样造出来的?说说看。
1、伐竖做材料
2、裁切成适当的长度
3、剥去竖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将薄片集中处理运往造纸厂
7、以药水煳蒸气做成纸浆
8、用药水冲洗
9、去除杂质
10、漂白纸浆
11、在纸浆中加入药水
12、用网子沥乾水分
13、放在毡子上吸水
14、以高温烘乾水分
15、以压光机做压光处理
16、做成纸卷
四、结合纸的来源煳同学们用纸的情况你想说什么?思考交流。
五、教师小结:节约用纸,珍惜资源
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一片白纸要经过许多人的劳作才能形成,生产一张薄薄的白纸,同样需要国家资源,我们知道不合理利用煳开采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节约用纸做起,节约用纸就是珍惜国家资源,浪费纸张就是破坏生态环境。我们要提倡“节约每片纸,反对浪费每片纸”,并且呼吁全校的同学们,增强生态意识,坚决不再浪费纸张。节约纸张就是节约地球的资源.六、板书设计:一张纸的“旅行” 纸的来源
7.污水变清
教学目的1.理解水的处理方法。
2.知道水的循环再利用。
3.了解水的污染、保护水源的重要意义,进行环保意识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水的处理方法,知道水的循环再利用。
2.知道防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渗透内容
1.在复习地球上水的分布的基础上介绍我国水资源概况、人均占有量在全世界的地位,进行国情教育。
2.介绍我国七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黄浦江、苏州河以及自己生活区中河流受污染、黑臭状况改善的过程,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地球是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多水星球,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
淡水主要指地下淡水、河湖水,由于200米地层下的淡水目前还无法利用,淡水更加稀少而珍贵;是否所有的天然淡水都能被人类直接利用呢?今天我们学习《应用水的处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更需要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概况,请阅读课本23页第4段。
我国水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4;跟巴西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巴西,但水的人均占有量却只有巴西的1/20。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加剧了缺水状况。特别是北方和大西北地区,每年受旱农田达3亿亩,农村每年有5千万人和3千万头牲畜饮水供应不足,全国有183个城市缺水(包括首都北京),其中40个城市属于供水危机城市。我国的水资源是比较紧张的,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生存的大事。
水质是如何被污染的?阅读课文。
讨论: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哪些污染水质的现象?
全国七大水系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它们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有13个水质污染严重,几乎成了污水河,高青的情况如何呢?
同学们讨论了我们周围的小清河、黄河被污染情况,其实以前小清河水质清澈,鱼虾成群,水质符合饮用标准。现在逐年受到较大污染。
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污水,保护水源,目前小清河的黑臭情况已经有了改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同学们应当运用了解的环保知识在社会上作宣传,为环保工作尽一份力量。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我们要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污水是怎样“变清”的?
首先,用水管把各家的污水集中起来,利用粗格栅。把大块的垃圾清除。粗格栅的空隙是20厘米,所以只要是20厘米以内的垃圾粗格栅都可以清除,然后利用细隔栅把小一点的垃圾清除掉。细格栅空隙是10厘米,也就是说10厘米以内的都可以用细格栅来清除。接着到了沉沙池,沉沙池的作用是利用水把沙子沉到水底,再利用鼓机把沙子抽出来送入沙水分离器分离。再把AB级暴气池,他们的作用是利用吸附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进入中间沉淀池。中间沉淀池的作用是分离活性污泥和污水,之后又送回AB级暴气池。再分解一次后送入二次沉淀池。这时水中的污染物已经去除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二次沉淀池会把没有去除的污泥去除。这还没有完,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杀除大肠杆菌,然后就可以出场了,不过还不可以喝,只可以浇花,洗衣服……或流入河流当水再和河水融合后,把水取出,然后再经过处理后,烧开就可以用了。
我知道了污水变成能用的“清水”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平日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尽量减少污水排放。
请少制造污水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保护水源的重要性,我们到自来水厂参观了净化全过程。又对整个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看看生活中的污水是怎样被“回收利用”的。走到污水聚集地方便开始闻到臭味了,这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一路走过来,我看到了好多平时都不知道的机器,经过这些复杂机器的运作,污水渐渐变成可以用来浇花、洗东西的水。
在参观中,我了解到污水处理厂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在10年前,我们高青人就已经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很多人认为水是廉价而且丰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但通过这次到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我知道了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建立污水处理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回收后再利用。所以,我们何不节约用水,少制造污水呢?
8.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我发现学生浪费的现象很严重,我把学生在活动后浪费现象拍摄下来让学生看,严重的浪费现象让人触目惊心,一次性筷子用过就扔掉、所料袋子用过扔的到处倒是……学生对此议论纷纷。从学生的谈论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了解很粗浅,只是懂得要节约,不能浪费。至于生活中存在哪些一次性用品,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解决这些浪费现象……这些问题他们了解得非常少,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们决定本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为“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二、活动具体目标
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寻找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考察、辩论,了解身边一次性用品的种类、使用情况,知道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
2、懂得节约资源,知道多使用耐用品是保护大自然的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4、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不同见解。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开题课)
1、情境导入:
前些日子我们到海边进行了一次亲子活动,这是当时老师给大家拍的照片,你想说点什么?
这些只用一次的用品我们通常称它为“一次性用品”。
2、联系生活
在你的活动中你经常用到或遇到过一次性用品吗?它有什么作用。
3、辩论:一次性用品该不该用?为什么?
4、对于一次性用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5、梳理问题,形成小课题。
家庭里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超市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餐馆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医院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其它地方 其它国家也有一次用品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一次性用品的危害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 ……
自愿结合成小组,做好计划。第二阶段:学生分成小组实施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 第四阶段:评价反馈。
学生成果形式:
调查表、资料卡、手抄报、倡议书、利用一次性用品做的手工作品。
需整理的资料:小组计划表、学生活动过程资料、学生评价表、总结反馈表
9、给垃圾找家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校园垃圾就开始伴随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它给班级、学校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我根据一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校园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建议学生向学校提出建议,让学生以真实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的:
(1)认识校园垃圾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初步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关注校园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3)思考校园内存在的垃圾管理问题,找出解决减少垃圾的有效办法。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织和策划能力。
三、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我们身边的学生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制定计划,实施方案。
(3)各小组全员参与策划活动,并作好记录。
(4)谈谈活动的感受
四活动过程: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看见教室有小纸片,弯腰去捡。教师说:“咦,垃圾,你的家在哪儿?怎么乱跑呢?”
2、激发讨论。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垃圾哪有家啊?还是让它躺在地上吧!”随手又丢在地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述说自己的意见。
3、揭题课题:“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家在哪儿的问题”。出示课题。
评析:垃圾应该放进垃圾桶,这个道理学生都懂。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本次活动的内涵,找到活动的生长点,使生活矛盾与学生“已知”知识产生碰撞。这样,以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处于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中。
二、选择 合作
1、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调查研究,以下选题供大家参考:
(1)校园垃圾是怎么产生的?
(2)校园垃圾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
(3)同学们面对垃圾是什么态度?他们是怎么做的?
(4)垃圾是如何收集和怎样运出校园的?
(5)我们可以怎样处理校园垃圾?
(6)校园垃圾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
2、制定研究计划。自由分小组,确定研究任务,制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
活动图表1,小组名称: 小组分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员: 协调员:
汇报员:
评析:生活垃圾的来源、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让学生调查校园垃圾的情况,意在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进行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如安排研究时间,分析、创造研究条件,预测研究成果等。
三、探究 体验
1、分小组进行研究(教师关注某些“弱势群体”,可以是某一小组的某一成员。)
2、交流研究进展,共享研究资料
资料交流包括:
学生交流记录中的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校园垃圾的产生:纸屑、果皮、方便面袋、牛奶袋……
校园垃圾的负效应:脏、乱、差
对校园垃圾的态度: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对校园垃圾的处理办法:丢进纸篓、倒入垃圾箱、废物利用……
3、小组汇报:提出有效地减少校园垃圾的方法。
评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个的挫折,生成一个个的问题,从而产生新的需要。教师此时处于辅导地位,但却贯穿学生实践过程的始终,是教师促使学生付出努力的激励和刺激的源头活水。这样学生不断感到自我能力的实现,并不断迸发自主、创造的火花。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最有魅力之处吧!
四、共享 交流
1、根据图表2中的感受交流研究成果。
(1)把看到的事例编成小故事演讲
(2)表演自编的小品节目
(3)我对垃圾说句话
(4)环保写话集
……
2、根据活动图表2畅谈研究体会,让学生把好的垃圾处理的方法向学校建议。
评析:在共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也要体现研究性活动的特点,不作绝对评价,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尊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丰富的个性的体验。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上,了解他们感悟了什么,程度怎样;体会到了什么,程度怎样。同时,建议学生写研究日记,敞开心扉,真实记录研究的酸甜苦辣,从反思中,从共享中,从交流中,使学生的习惯与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活动小结
“我市已是全国文明城市,但我们的校外还有垃圾散布在大街小巷,影响我市的形象,你们能不能也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出出主意,帮他们想想如何处理这些已经产生的垃圾?”
第10课
小区的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小区的环境美、设施全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感受小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与用心。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小区环境。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与用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优美的居住环境。例如:历山小区、胜利山小区、西山小区等,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小区的情况。(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生活,了解小区的特点:
1、介绍自己居住的小区:
其实在我们周围像这样的小区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住在哪个小区呢?拿出照片介绍一下吧!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说说小区的设施
这些小区的设施大家都很熟悉小区里都有哪些设施呢?
三、走进小区,感受小区服务,体会工作人员的辛苦和用心。
1、了解工作人员的辛劳。
为了小区的优美环境和居民安全、方便、快乐的生活,有哪些人在小区工作?他们要考虑和做哪些事?
2、交流感想:
这样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区内生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小朋友,见到他们,我们可以说什么呢?
四、环保在行动。
讨论:小区的环境、设施是一流的,但是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
1、绿地保护
2、街道清扫
3、垃圾拣拾
4、竹篮购物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课之后,你对保护小区的环境想说点什么?
11、城市“牛皮癣
教学目标:
1、弄清楚什么是城市中的“牛皮癣”
2、明白“牛皮癣”的危害。(影响市容、广告骗人)过程方法:
1、通过资料阅读、图片欣赏、比较激发学生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爱护美好城市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美化城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出示课题:城市“牛皮癣”什么是“牛皮癣”?(教师讲解)
据医书记载,牛皮癣是一种生长于人体的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具有顽固性和复发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这里加了引号的“牛皮癣”指的是什么呢?张贴于城市大街小巷的非法广告。下面同学们看到的是我们课本开始提到的重庆市菜园坝长江大桥。
欣赏图片(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继续欣赏图片其实,这样的现象不只是重庆,在全国各地,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看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分三部分,一是城市大街小巷中常见的现象,二是在一些文物上的牛皮癣;三是网上出现的最牛的办证广告)看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牛皮癣”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来谈一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城市“牛皮癣”的危害。
城市“牛皮癣”的危害
1、影响城市形象。
2、非法广告骗人。
3、清理非常困难。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干净整洁的城市中,面对这带来巨大危害的“牛皮癣”我们怎么办呢?解决办法一:图片出示:市政部门使用的现代化广告清洗车。解决办法二:作为城市一员的我们有没有责任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谈看法)出示滨州美丽风景的图片教师引导总结: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干净、整洁、漂亮的城市中,她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建设、去维护,美化城市,人人有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为建设“四环五海 生态滨州 粮丰林茂 北国江南”的新滨州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口痰的危害教案
一、设计说明
现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全面的整体的生成,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成分,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有着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基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活动的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感悟、体验、认识、践行、收获。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活动设计
1、活动名称:不随地吐痰
2、活动形式:游戏 活动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的危害。2)培养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良好习惯。5活动准备: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三、活动过程
1)以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讲猪八戒吃完西瓜后把果皮乱扔,结果自己踩上西瓜皮摔倒的故事。告诉学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有很多危害。
2)提问:随地吐痰有哪些危害? 让学生讨论。(细菌多,不卫生,有害健康,不文明……)
你在哪儿见到过随地吐痰的人?(大街上,工交车上,电影院里,公园内,学校里……)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对吗? 熟读儿歌:
小小一口痰,病菌里面藏。痰液随口出,随风四处扬。吸到人体里,健康要遭殃。随地乱吐痰,破坏你形象。地上痰迹多,有损城市文明样。我们讲卫生,我们要健康。不良坏习惯,坚决制止它。
3)读了上面的儿歌,我们都知道了随地吐痰是不卫生,不文明的表现;那如果真的有痰要吐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4)小组讨论,选派代表上台发言
(可以吐在痰盂里,可以吐在厕所里,可以吐在垃圾箱里,可以吐在手帕或纸巾里……)教师板书:有痰吐进痰盂里,健康清洁又文明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只有从小养成了好习惯,长大了才能做一个讲文明的人。6)面对一些不文明的坏习惯,你该做些什么? 请学生上台表演几种不文明的行为。学生讨论交流该如何对待? 情景再现。(一个扮演不讲文明的人,一个扮演来劝阻和制止的人)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养成爱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丽!
三、活动延伸 你觉得常熟的环境怎样?该做个怎样的市民? 2 在班级设立“红花榜”,并定期评比“文明小标兵”。
13、我们吸进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的现象。
2、对防治空气污染感兴趣。
3、为防治空气污染做出自己的努力。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完成生活在线、追根求源板块
第2课时 完成环保在行动、绿色延长线。环境与材料:关于环保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引起兴趣
1、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2、你觉得我们这儿的环境好吗?为什么?(教师:你们真棒,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时,都能大胆的说出你们的理由。)
二、学习新课
(一)完成生活在线:
师:听老师说一则新闻:空气污染导致肺癌患者增多。今天就请你们来听一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讨论追根求源。
(二)完成追根求源:
1、调查空气污染的因素。
2、调查空气污染的危害。
3、绿色冲浪 空气污染的危害。
14、《变废品为艺术品》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变废品为艺术品》不同与以往教材中的泥塑、纸雕等立体造型内容。它要求学生用独特的眼光寻找自己生活学习中合适的废旧材料,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多种立体造型的手法进行创作。这一教学内容受现代西方雕塑观念的影响。二次大战后,西方雕塑受到绘画革新与实验的冲击,无论在内容、形式与材料上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雕塑家开始选择废旧材料和现成品制作雕塑作品,以此引起人们对现代文明、环境问题的反思,警示人类,从而赋予废品雕塑更加深刻的文化涵义。教材中例举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传统雕塑和毕加索的《牛头》等现代雕塑,通过比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两者在创作特点、材料、方法等方面的异同,认识“现代雕塑”的材料性、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借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不难发现,此教学内容用以往的一课一练的方法很难进行。教师必须进行新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二、教学思想
1.以创造性为研究出发点
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不提出任何约束的条件。课前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成品、废旧物品,在他们对这些新材料、新工具的摆弄中,会突发各种创造的灵感,创造之门由此打开,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鼓励,少批评 多提建议,少做结论
2.以合作性为研究手段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本次教学活动以4-6人为一个研究小组,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克服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作品。合作性体现在整个研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以研究性为研究重点
二期课改的一大突破点,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变“学会”为“会学”,注重教学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所以,我将本次教学活动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让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一点研究的活动和过程,学习一些粗浅的研究方法。最主要的是树立“研究的意识”,知道世界有许多东西可以研究,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研究。
4.以自主性为研究主线
本次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自主性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认知:学生能够认识到用废旧物品制成的雕塑的特殊艺术魅力和文化含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2.操作:学会运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塑造立体造型;学会装饰等手法。
3.情感:能发现和欣赏用废旧物品造型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含义,提高环保意识,并体验创作活动的艰辛,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4.创作:能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废旧材料的形状与材质特征,能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和多种立体造型的手法,创作一件有个性的艺术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够认识到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现代雕塑的特殊艺术魅力和文化含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难点: 1.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在作品设计中的大胆而有创造性地运用。2.各种不同物质材料的组合和连接的方法,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插接、粘贴、串连、缝纫、捆绑等多种方法,必要时教师要准备乳白胶、百得胶等粘合剂,用于捆扎的细铁丝、绳线,用于连接的小铁钉、牙签等。
五、教学准备
1.每一个环节都要目标明确,特别让学生清楚了解他们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问题,便于自主研究。2.作好各项记录工作,如:摄像、照相、文字记录等动态、静态的资料记录收集工作。3.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现代雕塑艺术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启发诱导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布置活动的要求,能否运用废旧材料,通过奇思妙想,作成一件艺术品?
2.启发诱导:教师运用已有的资料,介绍一些艺术家的创意作品,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组成小组:根据学生意愿,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小组。
4.选择材料:(课内)从身边的学习用品想起,讨论并举例我们生活中的废品。(课外)收集材料,并筛选材料。
第二环节:交流材料 创新设计 1.交流材料:将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讲述选择的理由。2.介绍方法:举例说明几种创意方法。3.创新设计:以自由组合的小组为研究小组,将课外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根据材料的特殊造型,运用“脑力激荡法”启发创新思维,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第三环节:操作实践 提出质疑
1.操作实践:根据学生上节课确定下来的设计构思,结合课外收集整理的材料,运用各种组合与连接的方法,在课堂上操作完成。2.提出质疑:针对操作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并提出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第四环节:答疑排难 改进完善
1.答疑排难:根据上节课提出的修改建议及课后的进一步思考,在课堂内答疑排难。
2.改进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3.整理资料:将几个阶段的照片、录象、文字材料进行整理。
15、房间的布置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自选图形的画法以及精确控制图形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根据比例知识来画图的方法,培养其设计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设计房间。
三、教学难点
选用适当的比例,将家具的平面图绘制出来。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课前回家调查好家里家具的尺寸、房间平面图。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各位同学,买了新房子,人们都要进行装修施工,比较讲究的人在施工之前需要请设计师进行设计,设计师做好后,会给我们一张图纸,(取出设计图)我们把它交给师傅,就可以开工了。
(一)、房间设计构思
1、房间设计:
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一个长4米,宽3米的房间。(出示一张房间图,贴黑板上)
走进这间房间里,你准备怎样设计?准备排放哪些家具?怎样摆放?(贴表格)
(学生回答,上台画图,顺便确定每样家具实际长宽并填表)
2、比例尺确定:
请大家利用WORD软件(出示A4纸),自己当设计师,又当作图员,对我们自己的房间进行设计,画出一张设计图。
WORD软件默认的的纸张就是A4纸,高29.7厘米,宽21厘米。我们怎样把长4米、宽3米的房子放进这么小的纸张里?(统一缩小,因为我们在图上用的单位是厘米,所以在计算时要把先把4米换算成400厘米。我们先试一下缩小100倍,……4厘米,太小了;试一下缩小10倍,……40厘米,太大了;试一下20倍,)经过计算,确定1:20。
3、计算各家具1:20大小。(填表)由学生答,学生填。
(二)、使用WORD进行设计
1、画房间(学生说,教师演示)
A、画一个长方形,B、对图形双击打开自选图形格式
C、选择大小标签
D、设置高度和宽度
2、画床(学生画)
3、画门(教师提示,学生画)
A、使用基本形状的弧线
B、设置长宽
C、设置虚线
4、其它的都会画吗?
5、学生自主设计
(三)、交流评价
A、阐述你的设计布置方案和理由。
B、教师针对合理性提问,提出修改意见。
C、学生交流方案和技巧。
(四)、再修改
针对作品缺点进行修改。
(五)、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会了利用WORD来给我们的房间进行布置设计平面图,给自己家里的新房装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案。同时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带回家,给你自己的房间再重新设计一下。
16、做个环保提示牌
一、教学目标:
通过习俗与文明的学习,了解世界各民族在保护动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形成的习俗
二、教材分析、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班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以孩子身边的人物,风土人情为准,突破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教学模式,走入生活,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2、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各民族的习俗有一些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各种保护环境的法规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环境保护的意识灌输给孩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个具有环境保护素养的人。
四、教学过程:
1、通过习俗与文明的学习,了解世界各民族在保护动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形成的习俗。
2、通过循环利用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角度,感受身边的环境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通过生活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教育孩子关注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从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4、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5、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6、教育学生做个文明好少年。
7、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8、生活中学习中,师生互相监督。
第二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
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臵,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
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学习重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
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
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
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
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
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
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
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
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
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
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
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
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
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第三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第十课
保护土壤 第十一课
认识光 第十二课
玩镜子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彩虹的秘密 飞旋的陀螺 光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单元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表达与交流: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地球与宇宙: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探究的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生命世界: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影响。•地球与宇宙: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光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学习: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跟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质世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的家园——地球 •认识科学探究: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猜想与假设: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测力计等)对物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能用图文表达;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对待科学学习: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自然:注意保护所观察的植物,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物质世界:能定型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以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地球与宇宙: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时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区的主要表示和功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研究与实践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表达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待科学学习: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生命世界: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知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物质世界: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实验指导与说明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
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
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
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
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
(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9、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重要标识和公用。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10、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第四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第十课
保护土壤 第十一课
认识光 第十二课
玩镜子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彩虹的秘密 飞旋的陀螺 光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单元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表达与交流: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地球与宇宙: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探究的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生命世界: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影响。
•地球与宇宙: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光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学习: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跟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质世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的家园——地球 •认识科学探究: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猜想与假设: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测力计等)对物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能用图文表达;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对待科学学习: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自然:注意保护所观察的植物,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物质世界:能定型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以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地球与宇宙: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时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区的主要表示和功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研究与实践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表达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待科学学习: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生命世界: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知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物质世界: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实验指导与说明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
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
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
第五篇:青岛版六年级环境教育全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1、农药带给我们什么
活动目标:
1、反思过度使用农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农药对环境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并掌握避免农药危害的方法。
3、能够自觉笔迷昂农药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宣传,提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活动准备:
搜集使用农药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农药伤害的方法。活动过程: 导入:
学生阅读课本P1页的材料 ——除草剂杀死稻苗
师:既然农药给我们造成了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农药的使用价值。
一、农药使用价值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用农药?
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P1页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进行讨论。
活动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情况,列举农药可以提高粮食果品的产量,可以大量减轻农民捕捉害虫的劳动强度等相关的实例,认识使用农药的益处。
二、农药的危害
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P1页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并通过课本P2页的有关农药特性性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讨论。
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利用农药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知道人们起初利用农药只考虑到它对人们有利的一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三、解决办法
前面我们已经对农药的作用和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呢?
组织学生讨论,调查。寻求解决办法。
要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那么,如果正确使用农药呢?(结合P2页图片)具体办法是
第一,使用农药是为了杀灭损害农作物的害虫,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连接食物链的作用,少量害虫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具有赫积极的作用。着就不需要把害虫赶尽杀绝,没必要对作物使用农药。
第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要适量使用农药,用最少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喷洒出去的弄个要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使用了农药的蔬菜瓜果,我们在进食时应怎样正确操作,以减少农药对我们的伤害?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向光知识,并以实际行动来做好环保小卫士。
2、调差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
第2 课 化肥带给我们什么
活动目标:
1、反思过度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辩证地理解施用化肥的利弊,并能自觉进行宣传,从而影响他人。
2、了解化肥在农业身缠中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施用化肥的价值,知道合理施用化肥的意义与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3、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有关施用化肥影响环境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正确理解施用化肥的两面性,提出避免过量施用化肥污染环境的解决途径。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化肥的资料:包括化肥施用价值和意义,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环境破坏、当地化肥施用种类、制作有机肥料的方法等资料。活动过程: 【生活在线】
1、视频展示“淮河的污染”和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和河南省农业厅土肥站调查数据。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3、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导入新课:化肥带给我们什么? 【追根求源】
1、交流施用化肥的价值。
(1)提出问题:施用化肥对农作物生长与土壤结构有什么价值?(2)阅读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3)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交流。教师参与。
(4)小组带白哦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发挥良种潜力,补偿更低不足,增加有机肥量,发展绿色资源等。(5)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2.交流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1)教师:施用化肥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但是你知道过量施用化肥带来了那些危害吗?(2)小组内整理,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观点,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本组搜集的典型图片资料。例如: 危害之一:削弱庄家生产能力。一是使庄家容易倒伏,二是使庄稼容易发生病虫害。危害之二:加剧环境污染。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元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过量是肥料还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硝酸盐含量增加。
危害之三:蓝非大量紧缺资源。
(4)师生共同学习教材中过量施用化肥危害的图片资料。(5)小结过量施用化肥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环保在行动】
1、调查当地的化肥施用情况。
2、合理施用化肥,节约资源。【绿色延长线】
1、引导学生阅读“制作有机肥”的资料。
2、教师补充一些施用有机肥料的重要意义
3、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4、小组代表交流有机肥的种类与制作方法。
5、教师给个小组发放制作有机肥方法的资料。
6、动员小组同学制作有机肥。
3、湿地的“呼唤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湿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教学建议
二、重点: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湿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 《湿地的“呼唤”》 [解释]湿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湿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耕地减少,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湿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我国以哪种湿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湿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难以利用的湿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转折]湿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湿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活动]读书上所给的资料,请你来概括一下,我国的湿地资源都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读资料] [教师小结] 1.当前湿地利用中的问题(1)湿地资源相对减少。
(2)湿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
2.我国湿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3.采取的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3)加强湿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小结:湿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湿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4、大地的呻吟
活动目标:
1、明确农药的使用价值及农药的危害,解决农药对我们的伤害。
2、掌握化肥使用的价值和过量施用的危害,学会合理施用化肥,节约资源。
3、明确湿地的概念,如何保护湿地。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大地污染的资料。观察周围大地污染问题。活动重难点:
农药化肥对大地的污染及如何让保护湿地。活动过程:
一、阅读小故事
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用农药呢? 阅读第一页说一下农药的价值及危害
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伤害呢?农药残留和污染?农药的降解? 讨论交流:怎样去除果蔬残留农药的方法?
【设计意图:认识到当农药污染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弄清 农药污染的来源,为讨论防治农药污染的方法提供建议。】 出示课题。
二、阅读《淮河的污染》
提出疑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
化肥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①河川、湖泊、内海的富营养化。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的原因,主 要是水中氮、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过多。②土壤受到污染,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 肥料,会使土壤酸化。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团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离子量增加,并代换 Ca2+、Mg2+等,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结构破 坏,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亚硝酸盐的生物毒性比 硝酸盐大 5~10 倍,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形成的 N-亚硝基化合物则 是强致癌物质(见 N-亚硝基化合物与癌)。使用化肥的地区的井水 或河水中氮化合物的含量会增加,甚至超过饮用水标准。施用化肥过 多的土壤会使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增加。食品和饲料中亚 硝酸盐含量过高,曾引起小儿和牲畜中毒事故。化学肥料中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如磷矿石中含镉 1~100ppm,含铅 5~10ppm,这些杂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④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施用于农田的氮肥,有相当数量直 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 氮形态进入土壤,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会从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 的氮化合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应对施用 的化学肥料进行控制和管理。施用化肥的价值 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讨论交流 怎样何苦施用化肥,节约资源?制作有机肥的优势
【设计意图:认识到滥用化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现在更加注重的是饮食结构和自身健康,对绿色食品安 全性要求更高。而社会上随之出现了一些关于施用化肥的不科学的宣传,这些宣传存在相当大的片面性。就施用化肥是否对绿色食品的生 产有影响作了简单分析、指出合理施用化肥,不会破坏土壤结构,降 低土壤肥力,不会影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三、阅读生活在线《黄河湿地被毁》 提出疑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
追根求源:什么是湿地? 湿地的种类 湿地的功能 讨论交流 交流我们周围湿地的情况。如何保护湿地。
作业:
1、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
2、调查当地的化肥施用情况。
3、调查当地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调查及分析。
【设计意图:了解湿地资源的现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保 护湿地的重要性。分析、归纳湿地的重要作用、破坏湿地造成的危害,加深对保护湿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探究保护湿地的措施。】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农药化肥的使用价值 和危害,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保护地球。
5、不和谐的声音
教案背景:
六年级环境教育和健康教育都有关于噪声污染的问题,可见研究噪声污染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为了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噪声污染的危害,进一步研究如何防止。因此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备课。教材分析:
我们一提到污染,往往想得更多的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很少想到噪声污染。本节课通过生活在线生活中学生经常听到的工厂的噪音入手,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找出噪声的来源,亲身体会噪声的危害,学生会自觉的想到,为了我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想办法防治噪声污染,从我们身边的环境做起,做到防治污染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进一步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在各种各样的的声音中,有些声音悦耳动听,称之为乐音;有些声音嘈杂刺耳,称之为噪声。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声音,人们把它称为噪声。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噪声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多媒体,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和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录像生活在线图,(工厂噪声扰民。)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世界充满生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妙的乐声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享受。但是,刺耳的噪声却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请我们听一下某家属楼与棉纺厂车间仅个一墙之隔。纺织车间鼓风机日夜运转,该家属院楼内的居民无法入睡,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秩序和身心健康。环保局对棉纺厂做出行政处罚。为什么会这样呢?揭题——因为噪声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今天学习《不和谐的声音》
2、学习新课
出示图片:追根求源
(一)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看图片,小组讨论交流)
(1)噪声的产生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和生活噪声。
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称为交通噪声。其中飞
机的噪声最大。
(2)工业噪声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振动而产生的嘈杂声音。工业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设备。
(3)建筑工地上要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夯、搅拌和运输材料设备,也会产生大量噪声,称为建筑噪声。
(4)生活噪声是街道、商场、文化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院、体育场)以及建筑物内各种人群活动及生活设施所产生的声音。
(二)噪声引起的危害有哪些?(小组讨论)
班内交流:它引起头痛、心慌、全身乏力、听力受损,还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甚至导致胎儿畸形。噪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公害,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师讲解:当噪声超过85分贝,长期可使听力受损,超过120分贝,听力较快受损,甚至耳聋。
(三)出示:绿色冲浪。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认识声级的单位。噪声的强弱大小是用“分贝”来表示的。分贝数越小表示环境越安静。手表的滴答声是20分贝,夜晚安静的环境是30分贝,轻声交谈是50分贝,平常讲话是60-70分贝,公共汽车的声响是80分贝,纺织机器的声响是90分贝,电锯声是110分贝。
(四)环保在行动 小组讨论:怎样防治噪声污染? 班内交流总结:(1)、控制噪声来源。
(2)、花草树木是隔音的好材料。(3)、注意个人保护,阻止噪声污染。
3、师生小结。
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好,生活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我们必须设法防治噪声污染。我国已经颁布事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止法》,加强了噪声的管理和防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我坚信,我们只要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家园更安静!
4、拓展:绿色延长线 学校噪声污染调查。(1)调查你所在地区的噪声的怎样产生的?(2)调查你所在地区为减少噪声采取了哪些措施?
(3)开一个讨论会,谈谈你对减少噪声的看法,如何防治噪声污染?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重视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目前存在的各种污染,其中噪声污染危害也很大。我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也已成为我国基
本国策,而噪声污染同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一起被列为四大污染。本课通过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噪声污染,防治噪声污染从身边做起,做到防治噪声污染成为每个人的事。
6、飞来的沙尘六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沙尘暴的危害,知晓沙尘暴的基本常识。
2、通过讨论等方式,解析沙尘暴的起因并了解治理沙尘暴的方 法。
3、在对沙尘暴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呼吁社会治理沙尘暴。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大自然界非常的神奇,充满奥秘,既有美丽的景色,也 有恶劣的自然灾害,你能说出你知道的几种自然灾害吗?
2、学生回答。
3、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块走进这沙尘暴。(板书课题:飞来的沙尘)
(二)了解沙尘暴
1、(播放课件)请大家来看看,这些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 么?
2、学生观看并交流
3、这就是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 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它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 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二)了解沙尘暴的危害
1、我们知道了沙尘暴是什么,那沙尘暴有哪些危害呢?
2、学生讨论并回答。沙尘暴的危害:其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 4 种:沙埋、风蚀、大 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由于风沙作用,整个地球每年散发到空中的尘土达每平方公里 2~200 吨。据观测,中亚地区的尘埃能够被西风气流搬运到 l 万公里 以外的夏威夷群岛。这些尘埃中含有许多有毒矿物质,对人体、牲畜、农作物 林木等产生危害 并可引起人们的眼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3、总结交流(观看视频,以视频作为结束)看了这段资料你又 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例如:浮尘、扬沙、沙尘暴的区别
(三)分析沙尘暴的成因及防治办法
1、为什么会出现沙尘暴,请大家根据课本资料自己阅读了解。
2、交流:①乱垦、滥牧、过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坏,土壤裸露,土 地沙化迅速扩展。冬春季节少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②快行冷风过境。
3、了解沙尘暴的防治办法 防治措施:①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②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③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 ④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⑤沙区牧场防护林
4、视频《沙尘暴的启示》作为总结
(四)做一做 写几条防治沙尘暴的宣传标语,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沙尘暴,防治 沙尘暴,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7、秸秆的处理
活动目标:
通过对秸秆的调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在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查资料等方法全面认识秸秆的价值、作用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秸秆燃烧的录像。活动时长:两个月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秸杆燃烧录像,激发兴趣。
2、全班学生一起实地观看秸秆燃烧的情况,发现潜在信息源。
3、实地考察,并走访农民,查资料,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4、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将主题接近的问题归为一类。预设的问题有:农民为何要燃烧秸秆?燃烧秸秆有何危害?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秸秆资源的价值等。
5、学生自由讨论对哪个问题感兴趣,根据兴趣的不同自由组成小组。
6、学生组成小组后,进行分工,讨论制定调查表。
7、分组展示调查表,其他组进行补充,再改进形成调查表。教师指导重点:
1、教给学生调查的方法,及调查中应注意的礼仪。
2、指导学生合理筛选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
3、指导学生制作调查表要细致,考虑要周全。
4、指导学生在调查中要互相分工合作,并注意安全
8、保护臭氧层
保护臭氧层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状况,主要属哪种类型,并提出防治措施。
2、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环保意识的观念,并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学重点:
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由于我们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已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大气环境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部分内容。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
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二 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1)在我国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恨不合理的。
(2)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
(3)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
(4)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3.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4.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1)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2)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
(3)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
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
(4)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气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5.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
三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据全国88个城市统汁,1995年有80%以上的城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国家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北方城市超标率高于南方城市,达到95%。二氧化硫超标城市占统计城市的58%。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城市一是以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二是以煤炭消耗量大的山东、山西、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尤以冬季采暖季节最为突出。来自城市居民炉灶和商业饮食业燃煤大灶的二氧化硫低空源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类源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更明显。据重庆市研究表明,民用燃煤污染对城市近地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的贡献率为80%左右。四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已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在中国引起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仅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165亿元(1995年),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2%。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成为人们对社会不满的因素之一,甚至影响了一些地区的社会安定。与此同时,我国的大气污染程度也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首都北京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这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1.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3.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控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污染。
4.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防治工业废气污染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采用技术起点高的清洁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
9、世界无烟日
活动目标:
1、知道吸烟对身体对周围环境的危害,知道向家人宣传戒烟好处多。
2、有关心环境卫生和人们健康的意识。活动准备:
1、禁烟标志及禁烟标语。活动前做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资料调查。
2、纸、笔、剪刀每人一份。
3、相关的课件 活动指导
1、认识禁烟标志
(1)出示课件请学生观看flash 并提问,教育幼儿园长大后不吸烟。出示z标志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是什么标志?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教师一边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汽车站、幼儿园、公共汽车上、电影院、加油站、等)
(2)出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标语,念给幼儿听,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公共场所?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禁烟?吸烟对身体有什么害处?对环境有什么害处?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讲述。
2、了解吸烟对身体和环境的危害。
(1)出示图片《吸烟有害健康》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画讲一些什么? ⑴图片上的人长得怎样?他为什么会咳嗽、生病?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有吸烟的人牙、衣服、手指怎样?)⑵图上的人被什么呛得直流眼泪?阿姨肚子里的小宝宝为什么哭? ⑶加油站为什么发生火灾?知道吸烟容易造成火灾。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吸烟污染环境,使空气变得浑浊;吸烟既危害自己,又危害别人的身体健康;吸烟容易引起火灾,造成财产损失。理解词语:污染
3、宣传戒烟:
(1)教师:你们家人吸烟吗?请学生讲自己统计的数字告诉大家,教师将数字统计出,让学生感受目前吸烟的人还是比较多,为了他和家人健康,应该怎么办?(提醒他不要吸烟)还有什么方法能尽快戒烟?可以发明什么?(戒烟产品)请学生自己想想可以发明什么戒烟产品?
①你知道每年的5月31日是什么日子?《世界无烟日》,看看别人是怎样宣传戒烟的?幼儿看课件。
②指导学生每人制作1个“禁止吸烟”的标志带回家里,鼓励学生人人争做禁止吸烟的小宣
传员。组织学生画戒烟宣传画。
4、教师小结
10、能源短缺体验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能源,以及怎样节约能源。教学重点: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能源。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在线:了解能源短缺体验日。
二、追根求源 什么是能源?
什么原因是导致能源短缺?
1、人口数量的增长。
2、汽车数量的增多。
3、城市的发展。
4、工业的发展。
三、环保在行动
调查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与煤和石油等能源有关。节能在我们身边。
四、绿色延长线
节能小设计,比比谁的构思好。
11、植树节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以及树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进行环保教育。
4、引导学生珍惜光阴,明白一年之季在于春。
一、了解——身边的树
1、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认识身边的树。(课件展示)
3、树的分类知识。(课件展示)教学意图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认识——树的作用
1、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收集,汇报树对人类都有那些作用。
2、思考:如果没有树,人类会怎样?(课件展示)教学意图
树是人类的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树以其特有的功能保护和改善着我们的环境„„课堂上,师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汇报展示,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以及视觉形象。
三、畅想——我们来植树
1、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2、你想怎样来做?(如何植树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四、设计——绿化校园
1、我们共同设计完成绿化我们校园的任务。
2、运用绘画的方法,每人至少设计一棵树。
3、树的造型要美,树的排列要体现出秩序美。
集体合作完成设计绿化校园的任务,感受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及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五、升华——保护树木
1、欣赏绿色的校园。
2、共同探讨,合理安排构图美的处理。
3、谈谈怎样保护我们身边的树自然保护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自然保护区就是把整个生物的栖息地全部保护起来,使栖息在保护区的动物、植物都可以正常地生活,可以把物种长期保存下来。
2、了解自然保护区情况,懂得应该怎样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时间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自然保护区资料。
2、全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或录像带。教学过程: 直奔主题
当你行在宽阔平坦的滨海大道上,可曾停住匆匆的行程,感受呆着腥味的海风?可曾仰望晴空,观察远处海上飞翔的海鸟?可曾极目远眺,倾听浪的汹涌澎湃?即使没有,你也会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住。说一说。
1、我国还有哪些自然保护区?请举例说明。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华北:八仙山自然保护区。
华东: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以及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西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西北:六盘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2、世界最大的红树林在什么地方?
(孟加拉,面积广,达一百万公顷,其次是非洲的尼罗海,面积为七十万公顷。)议一议
1、出示图
2、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归纳总结。做一做
学生可让家长带领下,自行拍照,把最美的景色拍下来,然后举行一次班级摄影作品展览。
绿色卫士小建议
1、参观自然保护区时,按照自然保护区规定的路线走。
2、爱护保护区的一草一木,注意安全。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动植物和人类一样都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行为使动植物的生存条件日益变坏。为了使生态平衡,我们必须人人行动起来,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卫生。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但愿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始终和大自然保持一种特有的默契。课外拓展:
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号召人人爱护大自然。绿色食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知道绿色食品是没有受到污染的食品。
2、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预备:
1、教师留意收集或上网下载与“绿色食品”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的知识。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及“寻找绿色食品”的活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让学生欣赏一望无边的草原和茂密的树林图,请学生说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绿色。
2、让学生欣赏各种美味可口的食品,说出词语:食品。
3、师:把绿色和食品两个词连在一起,就是近几年来流行的一种食品名称:绿色食品。前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针对这种食品进行了调查,有人说:绿色食品是指绿颜色的食品,你们的调查结果是否如此呢?
(二)“什么是绿色食品”调查汇报
1、师:好多同学都认为绿色食品不是指绿颜色的食品,那么,什么是绿色食品呢?
2、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的、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电脑出示)。
(三)熟悉绿色食品标志及四种形式
1、绿色食品标志
(1)过渡:这种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应该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在购买时怎样知道它是绿色食品呢?
(2)让学生在几种标志图形辨认出绿色食品标志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3)电脑显示绿色食品的标志,告诉学生绿色食品的标志图形由三部分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2、绿色食品四种形式
师:绿色食品已经进行了商标注册,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食品才能使用现在注册的有四种形式。(电脑相继出示)
(四)寻找“绿色食品”
1、师:“你找到了哪些绿色食品?”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请各小组选出一名汇报员、统计员、记录员,大家分工合作,把你们 的调查结果填写在表格内。
2、学生活动:
填好小表格的由汇报员向大家汇报调查结果。填好大表格的将其粘贴,方便课后各小组参观,讨论。
(五)谈谈感受,说说发现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整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想了解什么? 建议课后爱好相同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继续研究。
14、绿色能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清洁能源,了解我国的能源消耗情况。
2、清洁能源的应用情况,如何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二、教学过程
1、你消费的能源有哪些?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带来哪些资源环境问题?
2、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你体会到什么?
3、什么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可用于哪些方面?
4、走出校园:
查阅资料,了解山东的风力发电。
三、小资料 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太阳能清洁能源:
1、光与热的转换。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等。
2、光与电的转换,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车、船等。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海洋能: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1、潮汐能
2、波浪能
3、海水温差能
4、盐差能
5、海流能 风能:
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据估算,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风能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世界风能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在自然界中,风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且储量巨大的能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各国都在加紧对风力的开发和利用,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以风能作动力,就是利用风来直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如带动水泵提水等这种风力发动机的优点是:投资少、工效高、经济耐用。氢能:
1、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
2、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O0倍。
3、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4、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5、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巨,而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生物能:
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独特的,它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所有生物质都有一定的能量,而作为能源利用的主要是农林业的副产品及其加工残余物,也包括人畜分粪便和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燃料。
生物能具备下列优点:
(1)、提供低硫燃料,(2)、提供廉价能源(于某些条件下),(3)、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可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4)、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相比较,技术上的难题较少。
至于其缺点有:
(1)、植物仅能将极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2)、单位土地面的有机物能量偏低,(3)、缺乏适合栽种植物的土地,(4)、有机物的水分偏多(50%~95%)地热能: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摄氏7000度,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摄氏650度至1200度。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地热能的利用: 1、200~400℃直接发电及综合利用; 2、150~200℃双循环发电,制冷,工业干燥,工业热加工; 3、100~150℃双循环发电,供暖,制冷,工业干燥,脱水加工,回收盐类,罐头食品;
4、50~100℃供暖,温室,家庭用热水,工业干燥; 5、20~50℃沐浴,水产养殖,饲养牲畜,土壤加温,脱水加工。
现在许多国家为了提高地热利用率,而采用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办法,如热电联产联供,热电冷三联产,先供暖后养殖等。
地热发电 蒸汽型地热发电 热水型地热发电
地热供暖 地热务农 地热行医 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是常规能源,一次能源。水不仅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它还是能量的载体。太阳能驱动地球上水循环,使之持续进行。地表水的流动是重要的一环,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随着矿物燃料的日渐减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广阔的替代资源。目前世界上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运动均可以用来发电。
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如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的利用;以及新能源(如氢燃料)的开发。氢燃料的发热值为同等重量碳的4倍,燃料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
核能虽然属于清洁能源,但消耗铀燃料,不是可再生能源,投资较高,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技术和管理最先进的国家,都不能保证核电站的绝对安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和美国的三里岛事故影响都非常大,日本也出现过核泄漏事故,核电站尤其是战争或恐怖主义袭击的主要目标,遭到袭击后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目前发达国家都在缓建核电站,德国准备逐渐关闭目前所有的核电站,以可再生能源代替,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比其他能源要高。
可再生能源是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效率低,所以发出的电成本高,现在许多科学家在积极寻找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效率的方法,相信随着地球资源的短缺,可再生能源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清洁能源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加强,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专家预测,由于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具有高效、运行灵活、投资少和建设时间短等优势,其发电占全世界发电燃料的比例,将从2003年的19%增加到2030年的22%。2003~2030年,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将增加10.7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将从27%增加到33%。核电发展也呈现提升势头。展望未来,2003~2030年,国际上核电装机容量将从3.61亿千瓦增加到4.38亿千瓦。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核电装机容量增加最多。全世界核电发电量将从2003年的2.5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030年的3.3万亿千瓦时。水电及其他清洁能源发电均有望提高。到2030年,联网的水电和其他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比2003年增加5.53亿千瓦。这其中,大部分的增长来自亚洲国家的大型水电。中国将是水电增加最多的国家,印度、老挝和越南都有开发水电的计划。而受高油价等因素影响,用燃油发电占全世界发电的比例将从2003年的10%降低到2030年的7%。
15、生态农业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态农业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
2、了解生态农业。
3、保护环境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生态农业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
二、追根求源
我们来了解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优点多。
三、环保在行动
四、我们也来设计生态农业园。
五、绿色延长线
16、绿色科技
教学目的:
1、了解了绿色科技
2、了解绿色科技的应用。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绿色科技为“水立方”节能10%。
二、追根求源
绿色科技敲响21世纪的希望之钟。什么是绿色科技?
三、环保在行动
四、绿色延长线
举办绿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