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学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5 04: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三学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三学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六三学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信息窗一

信息窗一: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第八册P2-3《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所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变化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在学习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迁移引入、揭示新课

师:你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指哪条河吗?你去过黄河三角洲吗?你知道那里有什么好玩地方吗?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数学上也经常用到字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与交流,唤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的乐趣。

二、设疑激趣、展开新课 1.师生互动,猜年龄;

师:你今年几岁了?(板书:××的岁数 10岁)想知道李老师的年龄吗?

师:李老师比××大25岁,我今年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算的? 师:当××1岁时,老师该多少岁呢?谁能用式子来表示?当××2岁时,又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当××50岁时呢? 板书: ××的岁数老师的岁数 10+25 1+25 2+25 50+25 … … 师用手势竖着指,示意引导学生观察:请你仔细观察这里什么在变?(年龄)什么没变?(师明确李老师比××大25岁,这个数量关系始终没变。)用字母a来表示××的年龄,那么老师的年龄应该怎么表示?为什么要用a+25表示?

师:在这里字母a表示什么?(表示××的岁数)+25表示什么?含有字母a的式子a+25呢?

追问:a+25表示的是你们几岁时老师的年龄呢?(生:任一年年龄的时候)

a+25表示的年龄与上面这样一个一个举例子比较有什么好处呢?

比较归纳,揭示课题:用含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人的年龄、书的本数等等这样的数量。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符合学生实际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是密切联系着的。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用字母表示数解决第一单元《黄河掠影》的信息窗一,以小组为单位完

成(出示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年份地造地面积吗? 教师引导小结:这时候就出现了用字母表示数,通常用t表示时间,t年地造地面积表示为t×25,可以写作25t 2.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分析:现在的面积(原来的)+ 新造地的面积(增加的面积)

5450+25t 求值: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学生试着解答。

全班订正。(强调不写单位名称)

师: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与字母有关的数学课,生活中你见到用字母表示过什么吗?(生举例、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造地面积的公式,并解释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符号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必要性,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四、全课完善建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用含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数量,那么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指名生说一说。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① α×χ ②χ×χ ③5×α ④χ×3 ⑤α×b ⑥α×8 ⑦b×b ⑧α×1

3、课本第4页 3、4、5、[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同时让他们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成功的喜悦,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延伸了下去。

五、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学校体育组买了a个羽毛球,每个3元,买了20个排球,每个b元。下面式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和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说一说。3a 20b a-20 20b-3a 3a+20b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他们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成功的喜悦,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延伸了下去。

六、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如果让你为自己今天的表现打分,你想给自己打多少分? 课后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景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素材选取眼界开阔,现实性强而有教育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掠影‛带领学生走进黄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黄河,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领略黄河的风采,感受祖国的美丽。

(2)设疑激趣、展开新课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年龄问题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是密切联系着的。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造地面积的公式,并解释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符号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必要性,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适当回顾,全课完善建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同时让他们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成功的喜悦,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延伸了下去。整个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激励智力探索和理解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孩子们进行数学交流的环境,同时又将自主探索融于其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新知。

出示黄河边上一个小村庄的图画,村子旁边有一个池塘,课件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师生做游戏:儿歌接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老师问:谁能用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找出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的乐趣。

二、走进村庄——进行巩固练习。

谈话:想去这个美丽的村子吗?在去的路上还要先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1.过河:

村子旁的一条大河,大坝高154米,水面到坝顶的高度是x米。水面以下的大坝高度是()米。集体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做。2.参观果园: 谈话:刚才我们轻轻松松的过了河,继续往前走吧。(课件出示一个果园)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9题: 一篮香蕉:m千克 一篮苹果:n千克

你能说出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①m-n ② m+n ③ 4m ④m+2n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走进学校:

(1)学校操场上正在进行一场篮球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7题:

每投中一个得2分。小云投中了a个,小华投中了b个。①小云得了()分。②小华得了()分。

③小云比小华多得()分。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我们再到教室去看看吧,就参观4年级吧,看,黑板上的题你会做吗? 出示第8题:

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到432千米/时,进站前,平均每分钟减速a千米。6分钟后,速度减少了()千米;9分钟后,速度为()千米。

第二问可以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做。4.穿过树林:

师:学校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课件出示第10题)速生杨的树径每年大约增长3厘米。

①如果栽种时的树径魏5厘米,x年后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②当x=6时,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第二步求式子的值。由于题目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 学生对题中所说的事情比较陌生。练习时 , 可先给学生讲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 ,待学生弄明白题意后 , 再进行练习。课件继续显示:

速生杨的面积是100公顷,松树的面积比速生杨多了x公顷。当x=80时,松树有多少公顷?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参观地点的转移呈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同时让他们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成功的喜悦,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延伸了下去。

三、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参观了黄河边的村庄,解决了有关的问题。每一个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密切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了许多知识。谁想说一说在这节课上我们连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臵作业 第6-7页12——14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选取了生动的素材,使教材情境富有生活气息

在本课引入时,我设计了参观黄河边上一个村庄的情境,这个情境和上节课的情境相连。我创设了一组组情境串来激发他们的情感:过河、走进果园、参观学校,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走进树林,复习了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整个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处处相融,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2.适当的对回顾知识的方法给予指导。

在对知识进行回顾的时候,教学中教师注意了适当的对回顾知识的方法给予指导。如:每一小环节教师都引导总结‚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在引导进行比较、归纳;课尾再来一次‚谁想说一说在这节课上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进行整理。

总之,将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设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为生动活泼有趣的参观活动,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中得到提高,也发展了能力。青岛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信息窗二

信息窗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青岛版数学教材第八册第8~10页,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教材简析

本课的素材呈现的是黄河一段水流的壮观场景和2003年黄河漂流活动路线图,通过黄河漂流队每天漂流情况记录表,来解决每天漂流路程的问题,在解释多道算式的意义后,逐步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发展学会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3.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那么你们知道漂流是一种怎样的体育项目吗?

简单介绍:漂流--漂于水上,顺水流动。漂流,曾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涉水方式。后来一些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尝试着把退役的充气橡皮艇作为漂流工具,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水上漂流运动。驾着无动力的小舟,利用船桨掌握好方向,在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中顺流而下,在与大自然抗争中演绎精彩的瞬间,这就是漂流,一项勇敢者的运动。(随介绍出示照片)。黄河漂流可不仅是体育项目,它还具有探险性,(出示黄河漂流的照片)。

[设计意图]漂流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学生了解的不如其他运动项目的多,适当的加以介绍,既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组织探究,解决问题。1.解析情境图

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上你看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有序说出黄河漂流活动的时间、地点、路程、所经地点等。)同学们对情境图观察得真仔细,请继续观察(出示漂流记录表),这是漂流队每天漂流情况记录表,仔细观察:记录表中给出了什么数学信息?(漂流日期、漂流时间、平均速度)2.提出问题

根据记录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怎样求每天漂流的路程呢?(漂流路程=漂流速度×时间)请几名学生分别说说每天的漂流路程是多少。随学生回答教师有序板书。选择3—5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解析情境图,重点是对记录表的解读,了解所列算式的意义,为后面抽象出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做好铺垫。3.抽象字母表达式

(1)这次漂流活动进行了7天,我们列了7道算式。如果活动继续进行,我们仍要继续写下去,就太麻烦了,你们能不能想出个式子,简明表示出漂流的路程呢?

(2)小组讨论,看看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教师巡视,掌握学生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数学建构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认识到用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局限性时,自然而然的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迁移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 发展学会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3)汇报交流时对于学生用什么符号表示速度、时间、路程,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同学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不错。数学上,我们通常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S=Vt)这个式子就表示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板书课题)你认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简单、方便),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真正体现了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4.拓展字母式

已知V和t,我们可以求出S,如果已知S和V,怎样求t呢?已知S和t,怎样求V?

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评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上面所学的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先不要把教材中的符号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再逐步引导用约定俗成的字母表示这一数量关系,通过对字母表达与文字表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并对字母式加以拓展,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5.试一试

(1)黄河大桥全长S米,汽车通过大桥用t分钟。汽车行驶的速度V=-----。

(2)黄河小浪底发电站平均每台机组每小时发电n千瓦时,m台机组每小时发电w千瓦时。用式子表示w=-----。[设计意图]通过提供两道以黄河为素材的填空题,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中所牵扯到的三个量之间的理解。6.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板书完整课题:和计算公式)(2)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何图形)

怎样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呢?(随学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文字叙述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3)在平面图形中,我们一般用用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用a、b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随叙述在图上用字母表示出长、宽、边长),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学生尝试写公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出现的问题。

[设计意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文字叙述,学生已经学过,在明确了长、宽、周长、面积的表示符号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出字母表达的形式,完成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教学。

(4)交流:学生出现的写法只要正确,就板书。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所说的公式。

明确:数字与字母相乘时,习惯上:省略乘号,数字在前,字母在后。把不规范的写法在说明之后擦掉,留下C=2(a+b),S=ab;C=4a。重点说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2,读法:a的平方,意义:2个a相乘,巩固:X2、Y2、72、102的读法和意义。区别:2a,表示2个a相加。7.连一连。P11第6题。

[设计意图]a2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大量举例、比较,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意义和形式上对a2和2a加以区别.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的,这里土地平坦,肥沃,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请看:

1.一台拖拉机在耕花生地,如果用a表示工作效率,t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那么:C=---,t=----,a=----。

2.这块花生地收获了c吨花生,每吨花生卖x元,一共卖了y元。你能用式子表示出c、x、y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3.来年要把这块花生地分成两部分种植作物:

玉米 大豆 a a b(1)玉米地的周长------,面积------。(2)大豆地的周长------,面积-------。

(3)玉米和大豆地总的周长-------,面积-------。[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本节课两个知识点的内容,针对性强,有层次,符号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依托黄河三角洲这一素材,设计的练习题是现实的、有价值的,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还有哪些方面有遗憾? 课后反思

‚黄河漂流——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教学,是学生由具体的数量关系过度到用字母表示的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

1.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果脱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容易给学生学习上带来思维上的困难。我在教学时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本单元的黄河掠影中出现的黄河漂流、黄河三角洲提供的信息,从例题的探究到练习的拓展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黄河,既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数学课具有数学味。

用符号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是代数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学生由算式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开端。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让课堂充满数学的思考。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比如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写出多个算式,再对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找出规律,逐步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发展符号感,初步建立代数观念。

3.还学生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在整个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比如,让学生自己用符号表示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教材中出现的符号直接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在交流时,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在观点辩论、思维碰撞中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也力求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第2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参加了在宁夏沙坡头举行的黄河漂流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我们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从中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不防也和探险爱好者一起在课堂上来一次黄河漂流怎么样?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由复习引入以来回顾旧知。针对第二课时练习多相对枯燥的特点创设了参加黄河漂流探险的闯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以上认识,为避免练习课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在数学知识运用中,注重创设情境,以闯关形式将练习内容呈现给学生。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情境图)

活动一:咱们的第一站是沙坡头,但漂流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信心勇闯第一关吗? 课件出示:

1.请你开动脑筋做出判断,踢走这些绊脚石:

(1)正方形的边长是a,面积是4a。()(2)a元可以买15个足球,足球的单价是15÷a。()(3)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a2,那么边长是a。()[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数学海洋中进行探险,巩固了新知。

2.恭喜大家闯过第一个窗口,现在我们正以每小时11千米的速度向前行驶,6小时行驶()千米,9小时行驶()千米,b小时行驶()千米。

活动二:不知不觉咱们已到达青铜峡市,(课件演示青铜峡市风光)想到这里逛逛吗?欢迎来到青铜峡文具超市。1.自主练习第五题:

文具盒 钢笔 书包 练习本 x元

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已知钢笔的价钱比文具盒贵2元,书包的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文具盒的价钱是练习本的3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钢笔、书包和练习本的价钱。(1)5支钢笔用多少钱?(2)用50元钱去买一个书包,还剩多少钱?

(3)如果文具盒的价钱是9元,钢笔多少钱?练习本、书包呢?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结合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综合题目。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其他物品价钱与文具盒价钱的关系,再解答。借助第四小题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的情况。2.填写下表:(每本本子x元)数量(个)6 总价(元)

a

b 如果x=2,那么买y本本子需要()元。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练习用字母表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进一步了解分别求单价、数量、总价时算式变换的方法。

3.学校要买故事书35套、每套a 元,科技书b套、每套85元。①1套故事书比1套科技书少多少元? ②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花了多少元?

活动三: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的探险队成功抵达麻黄沟,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能为母亲河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之后课件出示自主练习4的题目)

1.五一中队参加‚保护母亲河‛植树周活动,计划植树500棵。

(1)如果平均每天植树x棵,3天植树多少棵?(2)当x=125时,还剩多少棵没有栽? [设计意图]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对黄河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环节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四:经历了刺激的黄河漂流探险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活动的收获吧。

课件出示本节课练习中列出的算式。(根据算式编条件)[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游戏形式加深理解含有字母式子意义的题目。练习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同样是一个式子,在研究不同问题时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应该让学生多说多体验。活动五:课后总结

提问: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出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时,情景串教学帮我很好的解决了练习课单调、乏味的问题。虽然学生对黄河漂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离学生生活较远,本节课利用学生对该项活动的好奇心,安排了黄河漂流探险的情境串,在数学的海洋里进行探险。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重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交流的机会,让主动参与其中,学以致用,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总之,课堂情境串的创建,依据练习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串,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营造出‚练中乐、乐中练‛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应用意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青岛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信息窗三

信息窗三: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请你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

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了解黄河的发源地、上游、中游、下游以及入海口的情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到黄河上中下游的分布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为下一步的问题的提出指名了方向。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4)汇报:

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39+34+2和34+2+39。b、(39+34)+2和39+(34+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 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屏幕出示:思考讨论。(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 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验证规律的设计,是在学生通过分析基本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动手实践验证,明确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1)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设计意图]游戏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适当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同时也为学生的独立探索创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规律、理解规律。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们是一对算式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得数相同)

(3)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再仔细这几组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得到的和是一样的,只是加数的位臵变了。)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4)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出这个运算律吗?(a+b=b+a)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

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在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了两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a+b)+c=a+(b+c)和加法交换律a+b=b+a。那么,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试一试: 282+67+33 126+235+174 订正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那种计算方法更好,为什么?在计算得过程中,你都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运用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正确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试一试的设计,首先激起学生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件)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自主练习第2题。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 427+403+397 270+560+730。。。

4.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

23+89+()()+148+58

64+()+36+125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因为加法和减法联系密切所以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自然联想到减法可能有运算律,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课后反思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是青岛版数学课本第八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联系----举例验证----揭示规律----拓展应用的思路,逐步学会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真实情境串联始终。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分析了解,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通过真实数据的展示,将‚保护母亲河行动‛与数学学习融为了一体,既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胆放手、探究实践。

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运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游戏的过程,学生通过为手中的算式卡片找朋友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再通过交流找朋友的方法、步骤的分析,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讨论,促进动口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操作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三、大胆尝试,体验成功

第三部分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四、巧留悬念,激发探索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了哪些收获?课后开动动脑筋仔细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因为加法和减法联系密切所以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自然联想到减法可能有运算律,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第2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口算。

54+67 38+75 76-48 94-56 指名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看谁算得对又快。

273+356+327 456+284+116 谁能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谁能说说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的设计,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已有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口算过程的回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为下一步学会借助知识延伸探索新知识做好了铺垫。这是我们上节课探索发现的加法中的运算律,那么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中的运算律。(出示课题)

二、情境激趣,探究规律: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又要开始举行了,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一班不参加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二班不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你们会列算式吗?

(1)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再计算填空:50-20-10 ○ 50-(20+10)60-24-16 ○ 60-(24+16)

填完后可以先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情况。

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可以填等于号?(2)再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等号两边算式的数相同,而且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等式左边是连续减去两个数,等式右边是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那么,这会不会是个规律?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同位合作举例验证可能出现的规律。

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自由列举验证的实例,让全体学生评价)通过验证,看来,这是个规律。你能用语言概括一下吗?(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a – b – c = a-(b + c)同位结合字母算式再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是引用了上次课学习探索的方法,学生有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经验,再通过适当的观察比较验证,很自然的就会发现减法中的规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学生今后良好观察发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3)试一试: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题目吗? 478-234-166 548-321-79 768-432-157 867-405 谁愿意说说自己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第三小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减去两个数的和,计算并不简单)指出:不是所有的计算都有简便的计算方法,规律的使用要有一定的选择性。

最后一道867-405,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得出:从一个数里减去另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连续一个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计算简便。如果减去的是398呢?(867-398)可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把398看作400,先从867中减去400得467,再给467加上2得469。

为什么要加上2而不是减去2呢?

(把398看作400,比原来多看了2个,所以应该再加上2。)[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首先巩固练习了刚刚发现的减法中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再通过第三小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使用发现的规律让计算简便,而要根据题目的不同有选择性的灵活使用。第四小题的计算,使学生再次发现计算中的方法的灵活使用,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存在着很多有规律的知识,只要你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探索并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试一试。

三、巩固应用。1.想一想,填一填

172-17-83=172-(+)748-()-246=()-(354+246)564-209=564-()-()825-()=()-500-7 2.仔细观察,○ 里应该填﹤、﹥、﹦,为什么?

73-56+12 ○ 73-(56+12)704-350-50 ○ 704-(350+50)395-(72+95)○ 395-72-95 144-98-56 ○ 144-(98-56)3.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又快? 282+47+153+18 895-103 398-(76+98)134-87+66 4.下面竖式中的字母a、b、c、d各代表什么数字? A b c d × 9 d c b a a=()b=()c=()d=()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题目的设计,不仅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到同类知识的千变万化,掌握基本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扎实有效。课后反思

探索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欲望,独立观察比较的设计,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结构合理紧凑。此外,在练习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小组的合作意识。运用灵活多变的题目,不断地吸引着学生的探索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手脑并用,始终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练习活动中,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不断的体会着成功的喜悦。

第3课时

一、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及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上次课,我们在练习中又探索发现了减法中的一些规律,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又能探索发现一些什么知识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创设猜一猜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

1.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

订正时,问:根据表格的填写,谁能说说表格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问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

提问:‚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参与,亲身体验,主动去感知,比教师直接抛给学生算式让学生说明效果要好得多,这样既能促进学习资源的生成,又能使学生在填写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式,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都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过哪些问题呢?(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1)加法的验算。计算并演算:423+346 学生同位合作,独立计算后,互相说说自己演算的方法。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字母算式是什么?

‚还可以怎样验算7‛(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2)减法的验算。计算并演算:768-589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3)教师小结: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指尖上。‛教学中,我尝试着结合生成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讨论、研究,自己去分类,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感受到分类中策略的多样性,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二、巩固练习。

刚才我们重新梳理了加法、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了验算,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

2.自主练习第4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中根据哪个运算定律计算简便,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8、10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中根据哪个运算定律计算简便。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数量关系、列式的依据,再分析计算方法应用的规律。

4.自主练习第11题。此题灵活性较大,内容含量也大,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填数的根据以及理由,明确应用运算律的简便。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练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以此作为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为一体,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教学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多交流各自的收获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炼就千差万别的学生,让学生始终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着丰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获取新知,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青岛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我学会了吗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用字目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及加法运算律的作用,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自觉、合理应用运算律使解答过程简便。

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比较合适的问题;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综合和合理、有序的思考。

3.学生在利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中央综艺台的节目录象片断。课件录像片段:播放《挑战主持人》录像片段。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挑战主持人)

你们知道挑战主持人的选手都要参加哪些项目的评比吗?举例说说看!(普通话、表演、采访……)

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节目,了解得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搞一次挑战主持人的活动好不好? 板书课题:挑战主持人 课件播放比赛规则:

下面我先来介绍一下比赛规则:全班分为五组进行比赛,五组选手每轮成绩带入下一轮,实行累计加分,第一轮比赛抢答,每次只能答一题,每答对一题的10分,答错不得分。第二轮比赛每队一题的一分,多对多得,答错不扣分,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综艺节目《挑战主持人》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挑战练习。

1.挑战记忆力(课件播放比赛题目)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轮比赛——挑战记忆力

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②你能说出它们的字母公式吗? 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字母公式?

④学习了本单元知识后对大家有什么帮助?

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简洁,运用运算律,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还能使我们的计算速度变快。

刚才四个小组顺利通过挑战,还有一个小组也不要气馁,争取后边的比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2.速算挑战

①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②各组用自己喜欢的运算律设计一个算式,让其他小组的选手猜一猜运用了什么运算律,猜对组得分,猜错组出题组得分。各小组选手请把你们的算式展贴在黑板上。

你们能说出这些同学是根据什么运算律来设计的吗? ③你们能快速说出每组三个数的和吗?(1)43 38 57(2)126 69 31(3)235 47 65 作这一组题你们主要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刚才大家在做这几组题的时候,运用加法结合律先将其中两个数凑成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④击鼓传花。(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游戏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答题纸,上面有六道题,各小组的同学一人一道按顺序去做,将作题过程写在学习记录纸上,最后一个同学作完后举手告诉我,咱们比一比,看一看那个小组写的最工整,计算的又快又正确。好,开始。课件出示:

(1)127+31+73(2)235-(35+78)(3)347+401(4)169-75-25(5)527+42+73+ 58(6)836-398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评出优胜选手。

刚才老师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每道题都运用了我们学习的简便运算,所以他们计算的最快,最正确。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完成比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算一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验证加法运算律对学生计算速度提高的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沿用情境,拓展练习。

刚才同学们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参与了一些比赛,各小组的成绩还是不相上下。现在让我们看看各小组的得分情况。3.成绩统计

请各小组以最快的速度算出其他组的得分情况。

刚才同学们在统计成绩的时候,虽然思路不同,采用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可见我们解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找出最简捷的方法去计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利用运算律,主动地去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评选主持人(思维拓展训练)同学们你们认为主持人应该哪些条件?

对,主持人不但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要有敏捷的思维,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比一比,看谁算得巧,谁就当选为小主持人。(1)37-56+63-44=(2)557-231-146-69-54=(3)72+415+236+928+585+264=(4)1999+198+97+6=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单元的指示,并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挑战主持人的比赛,同学们通过比赛,你们认为哪各小组挑战成功。[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教师安排的一系列活动,虽然练习难度层层递进,但学生仍兴趣盎然地进行上面的游戏活动去。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课后反思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加法计算,对加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决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出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练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加法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练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青岛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信息窗1 信息窗1: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9—23页。教材简析:

本信息呈现的是‚中华第一站‛—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有序的场景。图下以文字和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的问题,探索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则依据加法交换律让学生在猜测、举例验证中得出。

教材中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旨在应用所学的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加深理解乘法的计算规律。

在学生掌握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后,教材在自主练习中,又适当地做了补充,引导学生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除法的运算定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多媒体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的情景,并介绍: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是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的龙头单位。

目前已连续五年创下了国内公路客运站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全国第一,荣获了‚全国百家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顺利通过ZS09001.2000版国际质量认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华第一站‛。

2、提问:听了刚才的介绍及播放的画面,你有什么印象?

3、提出问题:在这繁忙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中(板书),我们发现许多数学知识,(出示统计表)利用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运输的繁忙,见识‚中华第一站‛的风采,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活动一:探索乘法结合律

1、出示: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 ⑴学生独立列式计算。⑵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观察比较36×640×7和36×(640×7),问:你有什么发现? ⑵猜想: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 ⑶举例验证

⑷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

4、试一试:a×65×87=□×(65×87)24×(□×b)=(□×18)×□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自主解决,小组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教师在旁引导,加之学生在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想到乘法可能也有结合律。因此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猜想、举例、验证中探索发现。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活动二:探索乘法分配律

1、谈话: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结合律还有其他规律吗?

2、小组猜测举例验证。

3、汇报交流

4、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5、试一试:25×□= a×25 43×□= b×□

[设计意图]这一层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使每个学生有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地完成乘法交换律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三、巩固练习运用所学

1、做第21页自主练习第2题,网络连接,说题中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让学生独立连线,通过交流订正,对每道题目进行辨析。注意:其中a+b=b+a a+b+c=a+(b+c)是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

2、补充练习⑴

⑴不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132×8)×125○132×(8×125)4×150×25○4×25×150 125×(8×40)○125×8×40 ⑵火眼金睛辨对错。

25×(8×7)=(25×8)×7 200×b=b+20 15×9×4 =9×(15×4)48+2×10=50×10

3、挑战:口算下面每组花叶上面3个数的积。

第二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

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臵,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

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学习重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

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

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

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

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

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

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

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

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

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

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

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

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

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第三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第十课

保护土壤 第十一课

认识光 第十二课

玩镜子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彩虹的秘密 飞旋的陀螺 光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单元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表达与交流: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地球与宇宙: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探究的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生命世界: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影响。•地球与宇宙: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光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学习: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跟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质世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的家园——地球 •认识科学探究: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猜想与假设: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测力计等)对物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能用图文表达;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对待科学学习: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自然:注意保护所观察的植物,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物质世界:能定型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以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地球与宇宙: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时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区的主要表示和功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研究与实践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表达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待科学学习: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生命世界: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知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物质世界: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实验指导与说明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

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

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

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

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

(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9、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重要标识和公用。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10、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第四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第十课

保护土壤 第十一课

认识光 第十二课

玩镜子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彩虹的秘密 飞旋的陀螺 光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单元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表达与交流: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地球与宇宙: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探究的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生命世界: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影响。

•地球与宇宙: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光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学习: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跟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质世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的家园——地球 •认识科学探究: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猜想与假设: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测力计等)对物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能用图文表达;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对待科学学习: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自然:注意保护所观察的植物,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物质世界:能定型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以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地球与宇宙: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时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区的主要表示和功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研究与实践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表达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待科学学习: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生命世界: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知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物质世界: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实验指导与说明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

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

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

第五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37 604×28 第一题:(师生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生照样子写)算完后,指出: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如果算式是要算37×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2次,后面的算法要乘3次,还是前面的算法比较简便。指出: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问: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问: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你有疑问么?(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说明: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交流后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第6题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教学重点: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竖式略)1、34×560 结合竖式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第二步算5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2、500×34 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线的?这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规范学生的说法: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p.6第8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关于计算部分的练习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的知识,包括:(1)口算,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2)简便算法,要利用数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计算更简便;(3)笔算,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铺地锦”介绍,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计算方法,产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上课准备:和同学一起浏览整个练习一的内容,指出: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将分两课进行练习,怎么分比较合适?

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分为:计算一课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计算

一、口算:(完成书上的第1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12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1分钟内完成。)

二、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25×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一起来找一找,125×()=1000 指出: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观察第6题,以125×16位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125×8)×2 =1000×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为什么可以变成500×20+20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三、思考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五个数字再试一试。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要使积最大,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4和5,低位上的数字应尽可能小。)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13

四、介绍“铺地锦”,先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敢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2)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计算,计算包括了口算、简便计算、笔算等。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题和第7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运算中,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解答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书上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大约”问题:

1、学生读第3题。读完后问:这里的“140名”是一个怎么样的数?为什么?(近似数,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大致情况,没必要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正好是140名。相反的,我们全班人数50人,这“50”就是一个精确数。)

指出:正是因为信息给的数据本身是一个近似数,所以算出的结果也是一个近似数,问题就说成了“每小时大约有多少名婴儿出生?”这题在解答的时候要不要用“≈”? 学生列式解答,观察算式,你觉得这题在计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口算)学生完成完整的解答。

2、学生读第5题:指出:这题的问题是“京拉线大约长几千几百千米?” 这种问法是因为去年的教材中有估算的教学,本册书中已删去了这部分知识。那该如何理解这里的“大约”呢?

(142千米本身是一个大约的数,27倍也是,所以算出来的数就是一个大约数;只是这个大约数没必要再转换成“几千几百”,直接写就是了。)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这题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笔算)

二、购物问题:

学生找出本练习中的购物问题,说说购物问题中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1、第5题:读题后,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你准备选用的计算方法。(可以简便计算,指名说说具体的简便算法。)

2、第10题:读题后,把该题与上一题比较,单价、数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单价可以看成是整套的单价,那就要先算出一套的;也可以分别算出课桌和椅子的总价,再把两部分加起来。)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完整解答。

3、第12题:读题后问:这题与前面两题又有什么不同?(发现单价会随着人数的多少而变化。)分别算一算三个班各需要的钱数。

比较三个得数,你有什么发现?(三班的人数是最多的,但需要的钱是最少的。)为什么?

那三个班如何买票是最合算的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比较:如果把前面三个班分别需要的钱数加起来是否会等于这次算出来的钱数呢?为什么? 指出:在具体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灵活的情况,需要大家去选择更合适的方法。小结:这三题算的时候我们都想到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但在具体运算的时候又各有不同,希望大家要多注意。

三、其他问题:

1、第8题:读题后,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观察算式,同桌互相说说适合它的计算方法。(简便计算)指名板演,结合板演规范学生的书写。(比如括号的运用等)

2、第9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校对。

3、第11题:读题后,指名分别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么算? 板书这两个面积公式。学生列式计算,并比出大小。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0~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2)

教学内容: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毫升 2000毫升=()升 9升=()毫升 5000毫升=()升

5、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p.18、1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1、2题练习升和毫升的认识;第3、4题着重练习升和毫升的换算;第5~7题主要练习一些常见容器容量的估计。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1、3、5、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 积最小:□□□×□ □□□×□□

讲解:最简单的 “积最小:□□□×□”,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和3;100×3和300×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1)在○里填上>、<或= 900毫升○1升 6升○6000毫升 3升○2500毫升 7000毫升○8升(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教学反思:

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p.20、2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p.22、23、24(“想想做做”)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

(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高

教学内容:p.24、25 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例题首先通过量人字梁的高,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现实生活感知三角形的高,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内部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显示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作业本上分别的画三种情况:(图略)(1)a+bc 明确:只有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这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一般判断的时候只要把最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和最长的比就可以了。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你猜是什么?(高)板书:高

由“高”你联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标记„„)

2、示范画高的方法:

边画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板书: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画完后还要画出直角标记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3、画一个三条边都是斜方向的锐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边为底,你能画出它的高吗?请一个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摆一摆它的高在哪里?

学生把该样子的三角形也画在作业本上,并画出其中的一条高。画完后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可能会有同学会提出:三角形一共有3条边,只能以刚才的那条边位底吗?如果是以另外两条边为底呢?)

指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另外两条边也可以作为底,也可以分别找到它们的高。继续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观察该图,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相交于同一个点。)

指出: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4、举老师手里的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个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比如可以这样考虑:把14厘米一分为二是7厘米和7厘米,最长的边不可能是7厘米,因为如果一条边是7厘米了,那另外2两边合起来也是7厘米,那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在整数的范围里,最长的边只能是6厘米,那另外两条边合起来就应该是8厘米;8不能分成1和7,那还能分成2和6、4和4,3和5就是书的情况。还可以想最长的是5厘米,那另外两条合起来是9厘米,9不能分成1和8、2和7,3和6已经有,还有就是4和5。所以一共有4种情况:3、5、6;2、6、6;4、4、6;4、5、5。)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1、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教学反思:

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p.26、2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提供得意写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引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用集合图揭示了这3种三角形都是三角形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º~89º、90º、91º~179º、180º、360º

指出:89º、90º、91º这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有意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交流):(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其中最大的一个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三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

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该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也都是锐角;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了。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种。)(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略小于直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见,可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角,量一量是不是锐角。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法,组织学生再交流。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p.28、29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º”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片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老师取一块三角板,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三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分别得到这样的2个算式:90º+60º+30º=180º,90º+45º+45º=180º 看了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度)

二、验证猜想:

1、画、量:在点子图上,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画好后分别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老师注意巡视和指导。交流各自加得的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2、折、拼:学生用自己事先剪好的图形,折一折。

指名介绍折的方法:比如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可以先把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右边的角往里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发现:三个角会正好在一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直角三角形的折法有不同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可以直角不动,而把两个锐角折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两个直角的度数和也是180度。

3、撕、拼:可能有个别学生对折的方法感到有困难。那么还可以用撕的方法。

在撕之前要分别在三个角上标好角

1、角2和角3。然后撕下三个角,把三个角的一条边、顶点重合,也能清楚地看到三个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180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4、试一试:

三角形中,角1=75º,角2=39º,角3=()º 算一算,量一量,结果相同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分别学生说说怎么算才更方便。比如第1题,可先算40加60等于100,再用180减100等于80 º。第2题则先算180减110等于70,再用70减55更方便。第3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不用180去减,而用90减55更好。

指出: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更佳的算法。

2、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 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先猜想: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会不会它的内角和变成180×2=360 º呢?为什么? 然后再分别算一算图上的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结论:三角形不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 º。

3、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4、说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4、5题 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p.30~32 教材简析:本课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已经它们的特征。教材先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边相等,然后概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接着通过用纸对折简出等腰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最后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认识等边深刻系的编排与等腰三角形类似,其中等边三角形的3个角都相等的特征是让学生在对折中发现的。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角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直行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只直角三角形吗?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五、继续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教学反思:

练习三

教学内容:p.33、34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能正确给三角形分类;做一些相关的判断等练习。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

通过看书,了解本单元主要分几个内容:

1、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指出: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一般只要想其中最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的第三边比。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2、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画,用虚线,标出直角标记和“高”

3、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填空: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最多有()个锐角。三角形按边考虑,有两种特殊情况: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指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考虑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45度、45度和90度)分别举老师的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该块三角板,比一比,使学生明白:等腰直角三角形不管大小,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不变的。还有一种三角形也很特殊,它的三个角的度数也是不变的,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等边三角形。

分析:等边三角形从字面上看,它只说了边没说角,你能知道它的角各是多少度吗?那要不要说成“等边锐角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等腰的可能是直角、锐角、钝角,所以要说清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只能是锐角三角形,所以就没必要再强调了。)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指出:利用这点,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三:

1、先判断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可提问学生:是不是三个角都要量?为什么?)老师注意巡视画高是否规范。

补充:这题是用给定的底画高,如果我给定的是顶点,你会画高吗? 老师画题,学生画高。说说怎么想的。

2、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最后一个角,要让学生说说理由,或者也可请学生画出不同的结果。

小结:有钝角的就是钝角三角形,有直角的就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 角形。

3、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一拼:(1)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180º。

学生可同桌或四人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指出: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º(2)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360º

继续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交流的时候可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选一般的四边形。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º

4、下面是3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分别留下的碎片,你知道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第二个三角形可能会有学生说成锐角三角形,可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更适合它。

5、你会用下面的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三种规格的小棒,分别摆一摆。老师加强巡视和指导。摆完后问:如果用一红两绿的小棒来摆等腰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再看书上小棒的数据,说说哪种情况是不可以的。为什么?

6、彩霞小区有一个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的花园,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最近?图中哪两条路一样长?为什么?

问题一,可让学生说说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问题二。可让学生算一算,分别都得到了120米,那就是相等。

7、在小组里说说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在交流的时候注意补充和规范,如第三个三角形,最好能分别从角和边两方面考虑,说成是“等腰钝角三角形”。„„

8、思考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说说自己的发现,如:一个多边形可以分成多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2。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和。可以用180×(n-2)„„

三、介绍“你知道吗?”,学生自己阅读,并算算金字塔每个侧面的底角大约是多少度?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看。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2)综合:12×3+15×4(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37、3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综合运用这两方面的知己就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因此,例题直接提出“先计算,再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通过独立思考确定运算顺序,并按顺序进行计算,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交流是怎样算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有三种情况:(18+18)×2+6、18+18×(2+6)、(18+18)×(2+6)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教学反思: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补充及p.38第8、9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 =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教学反思: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39、4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感觉学生的计算不是很好,昨天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出题,出了三道三位数乘两位数,三道四位数除两位数。)要求同桌互相交换,用计算器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出的题难易是否合适等。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 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 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 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教学反思:

练习四

教学内容:p.41、42 教学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4题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 75×12=(25×4)×(3×3)=100×9=900 280÷35=280÷7÷5=40÷5=8 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 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

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1、42练习四第5~8题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3+3)÷(3-3)=6÷0=6 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

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

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 ]”,变成“[(3+3)+3]÷3”

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

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p.41第5题,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 p.42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

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

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5、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教学反思:

找规律

教学内容:p.50、51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 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

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

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

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 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

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

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

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

3、男、女同桌的搭配:

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

(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

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略)

5、刚才大家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系的两个物品的搭配,其实像这样的走路问题也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画图:(图略)(1)分两段,每段都有2条路;让学生或者可以从图上数一数,或者可以列式算一算

(2)再添上一段,其中也有2条路;让学生继续解决。还可以在某一段再添上一条路或几条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三、学生阅读书:

学生阅读书上的第50、51页,把例题中的问题和同桌议一议。讨论:画图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

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有三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表达清楚,包括算式和“答”

3、布置课后思考: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课上讲的这些,每位学生最好再能找一两样准备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

找规律(2)

教学内容:p.52、53 教学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探索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例题先通过3个小朋友照相的情境,提出“3人排成一拍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拍法”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接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对问题隐含的规律获得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字母分别表示3位小朋友,把每一种排法列举出来,进一步明确认识其中的规律。教学难点:探索哟内数学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所有方案,探索排列的规律。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请3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

问:观察他们排的位置,说说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1)可能会有学生受上一节的影响,用算式3×3=9(种)

指名分析该算式的意思:某个学生分别可以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三个位置,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三种位置,那就是有9种。质疑:这样想对吗?为什么?(重复了)把第2个同学排在第一,发现了重复。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避免重复和遗漏。

(2)、排一排:每一个学生都有2次排在第一的可能,3个同学就有2×3=6种

或者可以想:第一的位置上有3种可能性,一个同学确定后,剩下的位置还有2个同学可选择,到第三个位置的时候,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同学了。所以总的排法有:3×2×1=6(种)(3)刚才我们请三位同学排一排,发现了有6种不同的排法。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你能用别的办法帮助理解吗?

可能会有同学想到用3个小物品,或者是字母A、B、C 分别用字母来表示刚才的6种不同排法(注意有序): ABC、ACB、BAC、BCA、CAB、CBA(4)观察两个算式,你觉得哪个算式更方便计算。继续举例,如6个同学站一排、10个同学站一排、全班站一排„„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们站成一排的总人数是n个,说说怎么算多少种?

n×(n-1)×(n-2)ׄ„×1

2、完成想一想:

讲清题目要求:如果在这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补充举例:两人交换位置的算2种 同学讨论,并指名交流想法或算法:

(1)2人2人地选,有3种,每种又有2种,所以有2×3=6种(2)用字母表示:AB、BA、AC、CA、BC、CB „„

二、拓展:

指名一个学生,请他请出班内所有的好朋友(可能有6个)

1、问:如果好朋友们见面了,要互相握手,会有多少次?怎么想的? 生1:有5次握手机会,生2:有4次„„ 5+4+3+2+1=15(次)还可以怎么想?

(每人都需要握5次,但都算了两份,所以算式:5×6÷2=15(次)如果是打电话呢?(一样的,也是15次)

2、问:如果好朋友过节互相送礼物,一共会送掉多少份礼物呢?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指出:每个学生都会送掉5份礼物,6个学生就有6×5=30份

3、像这样的提问题,你会提吗?会解决吗?试一试。

三、读书,并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8、2、5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注意问题的要求的是“几个”,那就是:3+2+1=6(个)如果要说清楚具体是哪6个?那就是825、852„„ 提醒学生要正确审题。

2、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对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先在书上连线,再想自己会用算式来表示吗?

指出:这类问题和刚才的“握手”、“打电话”是一样的。

3、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 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让学生先说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找规律,说说你的收获。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事?你想到了什么?(买东西,单价×数量=总价)

读一读信息: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这三个信息分别说明了什么?(单价)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这信息说明了什么?(买的数量)问:一共要付多少元?

指出:这里有一个多余条件,是哪个?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2、交流:(1)(65+45)×5(2)65×5+45×5 =110×5 =325+225 =550(元)=550(元)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加上“=”)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相同:三个数是一样的,都有乘法和加法;

不同:前面的算式中出现了1个5,后面的算式中出现了2个5;一个是两步算式后面一个是三步算式„„)

用语言来表示它们的联系:两个数合起来乘5等于两个数分别乘5再合起来。(只要学生能大概说出类似的意思就行。)

3、学生写类似的算式:

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你写出符合这样特点的等式。交流:你写了几个?读一读。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继续写吗?写得完吗? 那有什么好办法表示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b)×c=a×c+b×c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4、比较:回忆以前学过哪些运算律,今天学的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以前只有加或乘,这个既有加又有乘)猜: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呢?(使计算简便)

二、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发现问题要多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指出:第2、3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题略)先学生独立判断,交流的时候,重点说第3题和第4题。第3题:74就是74×1,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第4题:找到分别乘的数是50,那么合起来乘的数也应该是50,正确的相等的算式应该是“50×(40+90)”

三、学生作业(边说边写):

1、第3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两个算式解答,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第4题,先请学生观察算式特点,知道上下两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再算一算,体会哪个算式计算的时候更简便。

说一说:当两个数合起来是整十数的时候,先合再乘比较简便。

3、第5题:先指名说说表格的意思,再分别解答下面的3个问题。教学反思: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6、57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12+8)×77 36×25+4×25(58+12)×14 27×21+27×29 27×(21+29)11×(58+49)(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教学反思:

练习五(1)

教学内容:p.58第1、2、5题 教学目标:

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补充练习:

说说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点:分别乘转换成合起来乘或是合起来乘可转换成分别乘。

板书:39×65+ × 问: 上可以填多少?(39或65)

1、如果先填了39,那么后面的数可以填几?怎么想的?(先填39,说明分别乘的数是39,为了计算的简便,合起来的数最好是整百数,比如为了合起来是100,那另一个数就可以填35)

指名说说该题完整的计算过程。

2、那如果是先填了65呢?请你把这个算式填写完整,并算出结果。

指出:分别乘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个乘数数是相等的,然后把另两个乘数加起来。

3、如果算式是:39×65+65,这个算式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吗?怎么写可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板书完整的过程:

39×65+65 =39×65+65×1 =65×(39+1)=65×40 =2600 指出:有的时候,需要把题目进行适当的“改装”,才能完全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4、分别乘是不是只能有2次呢?板书:39×65+30×39+5×39 这题分别乘的是多少?该如何简便计算?

随学生回答板书:=39×(65+30+ =39×100

=3900 指出: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自己也可以编,但要注意分别乘的数是一个相同的数;乘的次数可以不限2次。

二、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图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能够来说明乘法分配律。先学生独立写,再交流,分别说说算式先算的是什么。

2、辨析第2题的第4题两种做法:

103×23

(1)=100×23+3=2300+3=2303

(2)=100×23+3×23=2300+69=2369 讲评时强调:

1、“分别乘”,也就是说要乘2次;

2、为了看得更清楚,第2种解法还要加一步“(100+3)×23”,等很熟练的之后才能适当地减去一些步骤。

三、布置作业: 第2、5题 教学反思:

练习五(2)

教学内容:p.58、59第3、4、6、7、8、9题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2、进行有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整理与练习,加深对各运算律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各运算律:

指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时候,我们统一按照书上的格式来写。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指出:交换律只要2个数交换位置,所以只要用到字母a 和b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结合律:(a×b)×c=a×(b×c)

指出:结合律有三个数,但顺序是不变的,只是先算前面的变成了先算后面的。乘法分配律:(a+b)×c=a×c+b×c 指出:分配律有乘有加。

二、简便算法的多样性: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125×24 1、125×8×3=1000×3=3000

2、(100+25)×24=100×24+25×4×6=2400+600=3000 „„

比较两种方法,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更简便?

指出:有的时候一道题有多种简便算法,我们应该选择更简便的算法。像这类题目更适宜用乘法拆数那就尽量不要用加法。

三、乘法分配律的延伸运用:

1、先计算每组的两道算式,再比较它们的结果,并填空: 32×(30-2)○32×30-32×2(40-4)×25○40×25-4×25 学生算、比较后,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只要说出大概就可以)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a-b)×c=a×c-b×c 指出: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也看成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应用。利用它,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

2、学生练习:88×41-88 98×76 学生练习完后再交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

3、学生作业:p.58第4题

四、继续完成其他练习:

1、p.59第6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其中第1题,可能会有学生分别“=49+(25+8)”和“=49+(8+25)”,可引导学生辨析哪种更好?为什么?

2、第7题,要求学生上下两题对照着练习,说说各有什么联系?

(第1组题,要让学生明白:三个数连乘只是改变了先算和后算的顺序,还是分两步乘,而下面的题是有乘有加,要利用乘法分配律做,两步就要变成了三步;

第2组题:通过对比,进一步认识下面的题在简便计算的时候,可以想上面是100个45,下题只要从4500里去掉1个45就可以了;„„)

3、继续把第8、9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我们去春游

教学内容:p.60、61 教材简析:

这好似一次综合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创设了向阳小学的学生到“水上乐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体会出游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二段要求学生根据本校实际组织春游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简单的计划,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节以解决。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教学反思:

图形的对称

教学内容:p.62、63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长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p.119的图,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边形的对称轴:

1、取一长方形纸,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强调: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问: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

2、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成轴。交流:你画了几条对称轴?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中还有哪几种你叫得出名的图形? 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请你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分别都折一折、画一画。交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它有2条对称轴。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适当板书,并请学生看板书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对称情况:

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折一折、画一画。交流: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问:你发现了什么?(要有同样的边长才有轴对称的可能。)

二、练习:

1、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几点注意:(1)点划线是直线,要画出头;

(2)要画全。

(3)第3张图转过来看,并不对称,所以要主要仔细观察。第四张图,可先选一个叶片画出来,再画出它对称的另一半,通过观察,了解它是旋转后得到的,并不是对称的。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先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交流。学生在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巡视。可能有的问题:靠“经验画”。指出:要先量出边的长度,找到中点,这样画出来才准确。多条对称轴会相交于同一个点。

说说你的发现:正三角形3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6条对称轴。„„

可以适当引导的回答:如果边数更多,那么对称轴也更多;边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圆,所以圆的对称轴条数是无数条。

4、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教学反思: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p.64、65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三年级的时候已学过,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例题要求学生把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教学准备: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只出示上半部分的例题图)问:在方格纸上,我们可以把这个小亭子图平移。现在请你把它向右平移6格。

指名一人操作,其他学生画在书上。交流:“向右平移6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2、完整出示整张例题图:

在刚才平移的基础上,请你把亭子图再向下平移4格,画一画。检查画得正确否。

问:小亭子图从开始的左上方平移到了右下方,除了先向右再向下;你还有别的方法吗?(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都是分两次;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都要数清楚对应点平移的格数„„)

指出:我们今天学习的平移和三年级的有不同,要分两次平移得到图形的新位置。

二、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完成图下的填空。指名读一读,若有问题,找出原因。

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可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画一画。

可能有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对应点会找错,要强调“对应”。梯形的平移会有部分重合。有的学生画的时候用虚线,也有的用实线。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哪种更好。

3、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引导学生自己看懂图,先模仿,再换角度多画几组平行线。

三、完成部分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p.66、6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中心,即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教学难点: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

1、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钟面,中间点上一个点,做一个纸质指针。先把指针指向“12”,顺时针旋转一周,学生则用手势表示。指出:刚才我们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板书:顺时针)

2、有“顺时针”,还有“逆时针”,谁来指一指逆时针是如何旋转的?

二、认识按角度旋转:

1、指针从12开始顺时针旋转到12,问:刚才的时针钟面转的?(顺时针旋转了360 º)

转到“3”呢?“6”呢?„„(老师分别演示,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了多少度。)

2、学习例题1,说说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三、认识简单图形的旋转

出示方格纸,按例题所示摆好三角板。

问:你会把右边的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º吗? 同学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1)顺时针旋转;(2)逆时针旋转。具体指导画法:(1)确定一条边,按要求旋转后得到一个新位置,再依次画出其他的边。(2)分别多确定几条边,再连成图形。

(3)用实物旋转后,再画出实物所在的位置。指出:A点是不能动的。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填空: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交流。

2、做一做,画一画。

注意指导,可以让学生从某条边入手考虑,学有困难的也可用实物旋转后再画。

3、观察下面3组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选择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都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建议学生把旋转的过程在图上标出来,并画出拼成的长方形。

五、指导并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内容:p.68、69 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活动。教材安排的活动可分成三段。第一段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成,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第二段让学生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给出构成一个图案的基本图形,让学生按要求依次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经历图案的形成过程。其中,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旋转90º,三角形只有一条边在方格纸的方格线上,平行四边形没有一条边在方格线上,这与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图形旋转比较,是有挑战性的。第三段让学生综合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体会成功愉悦的同时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课前准备: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上课地点:网络教室。教学过程:

一、图案的欣赏:

1、电脑演示p.68上三张美丽的图案。问:在这三张图中,你能找到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吗?请具体说说。

图1:单只蝴蝶是对称,然后是一个一个的平移。(如果有学生说整张图是对称的,也可以。)图2:是旋转后得到的。(注意平移和旋转的区别:旋转有一个公有的点,平移没有。)说说这里有几条对称轴?

图3: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2、老师示范在电脑中操作“平移”和“旋转”,演示图3的制作过程。注意几个细节:要选“透明处理”;然后把每次复制的一条金鱼,按90度、180度、270度旋转,得到一个四联图案;然后再复制整块,分别向右、向下、向右下平移,得到书上的图案。

二、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平移作品:

1、把蓝色和绿色的正方形都向右平移8格,分别涂上颜色;把红色正方形向左平移4格,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

补充具体要求:可在电脑中,先数格子并点好对应的点;然后再取相应的颜色画线条。(取色可吸原来的颜色,这样画出来更接近。)交换欣赏同学的作品,看看画对了没有。

2、把绿色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红色三角形向左平移3格。分别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4次。

方法基本同上,并欣赏作品。旋转作品:

1、把下图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º,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3次。

老师演示在画图板中的旋转方法,指出:电脑里的旋转,只有“顺时针”,但顺时针旋转180度和逆时针旋转18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顺时针90度的效果和逆时针旋转27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独立设计:

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交流展示。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P.70—7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出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数形结合,激趣导入。

1、用大屏幕打出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请学生在心中摆不同的长方形。

2、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摆的长方形。

3、组织交流:根据乘法算式,说不同的摆法。

“1×12=12”“2×6=12”“3×4=12”随着学生的口答师大屏幕演示不同的长方形。

二、认识含义,探究规律。

1、认识因数、倍数的含义。

(1)别小看这些算式,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儿。就拿3×4=12举例吧,数学上说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

(2)还有两道算式,你们能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拗口)(3)乘法算式算式你会说了,那除法算式呢?

(4)试一试: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20、6、5、36。(5)当学生说到6是3的倍数,6是36的因数时,老师提出疑问:“6怎么一会儿是因数,一会儿是倍数?”通过学生的辨证回答,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刚才老师发现一个奥秘,有好多数都是36的因数。谁能在这五个数中把36的因数一下子找出来?(学生回答)(2)只有这2个吗?(学生说出)

(3)其实找36的因数并不难,难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你能想出好的方法吗?(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究。)

(4)集体交流,教师让想到这些方法的学生自己介绍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师生依次点评。

(5)总结:通过那么多方法的比较,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找36的所有因数?

3、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今天,还要研究找一个数的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

(2)学生独立找,并且集体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找出来吗?”

(3)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练习

a、找50以内7的倍数。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找到49就不找下去了? b、15的因数有那些?

2、判断:

a、3+7=10,所以10是3的倍数,3是10的因数。b、15的倍数只有15和30。c、57是3的倍数。

d、1是1、2、3、„„的因数。

3、猜一猜:

今年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老师可能多少岁?同时又是7的倍数。学生讨论,交流。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4、75 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5和2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圈出的数,发现5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特征,进而利用2的倍数的概念教学偶数和奇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通过判断、选择、分类,用数字按要求组数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结合练习还引导学生发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发现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

一、认识“偶数”、“奇数”:

1、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写出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想一想,2 的倍数写得完吗?一般怎么处理?(写不完,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5个,然后用“„„”

那如果老师要你写的是“100以内的2的倍数”,写得完吗?(板书:100以内)请你把100以内2的倍数写在自备本上,写的时候考虑怎么写才能看上去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学生写,老师巡视。

2、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节约本子,一行一行写得很满。但也有个别同学写得很清楚。板书:2、4、6、8、10,接下来该怎么写才更好呢?(换行再写,老师继续板书到最后:92、94、96、98、100)指出:“100以内”,包括100。)看板书,你能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特点吗?

(1)都是双数;(2)个位上是2、4、6、8、0;(3)间隔排列„„

指出:这些数,我们以前把它们叫做“双数”,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注意读“ji”。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1~100,这100个数里有50个偶数和50个奇数。

3、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偶数的起立。然后从小到大报一报再坐下。全班50个学号中,有25个是偶数。

4、如果有一个多位数,ABC□,这个个位上可以填写哪些数字,它就是偶数?填哪些数字,它就是奇数?

二、学习5的倍数:

在这些数中(指板书问),有没有5的倍数?(随学生回答,把其他的擦去,留下整十数那列。)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偶数,都是整十数,个位上都是0。)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5的倍数只有这些吗?有补充吗? 继续板书:5、15、25„„95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5或0)

三、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不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读题后审题,看清楚有3个要求。分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2 的倍数和5的倍数。指名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再说说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点。

2、填一填:

问:会不会有哪个数既是偶数又是奇数?会不会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呢?

(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自然数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所以7个数都要分别填进圈里。)

3、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1)组成的数是偶数(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做一题交流一题,分别指名说说思考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尽量找完全。

4、用1、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提醒学生有序地思考,排出所有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5、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学生独立涂色。交流。

可能会有的错误:4、14、24、34„„ 讨论找4的倍数的方法,找出错误的数。

算一算,40以内4的倍数的个数:40÷4=10(个)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6、77 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后进行观察,知道不能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确定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表示出3的倍数,并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所用算珠颗数的共同点,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不是3的倍数。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关于2的倍数、5的倍数的知识,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成: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2、4、6、8(奇数)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二、学习3的倍数: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检查写的个数:50÷3=16„„2,应该有16个3的倍数

具体交流并板书: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3的倍数的?(依次加3,或是乘法)

2、观察特点: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从个位角度去说,那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3的倍数,发现这个思考方向是错误的。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再比较。老师板书:各位

问:各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一位数,那就这个一位;如果是两位数,那就要分别把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如果是三位数,那就要把三个位上的数加起来„„)举例加一加:一位数3、6、9不用加,而且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3的倍数 两位数:12、15、18加得的也是3、6、9,是3的倍数„„ 问:如果是三位数47□,你说□中可以填哪些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四位数647□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3、小结: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三、试一试:

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并将研究结果交流。(选几个同学说一说)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 29、45、51、67、84、96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57÷3、342÷3、567÷3、802÷3 问:这道题的要求还可以怎么理解?(被除数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完成后交流

3、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20□,□12,3□5 先以第一题为例:想7加2等于9,是3的倍数;再2加3得5得到第2个答案;再加3得8,得到第3的答案。

指出:这种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一般可以先填写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再依次加3。学生完成剩下的题。

4、把下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涂完后问: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可能会有学生说“9的倍数各位上加起来都是9的倍数”)

5、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要求学生有序的思考并写完成10个符合条件的数。

五、游戏:

讲清楚游戏规则:从1开始报数,凡是3的倍数和带3的数都不能说,要跳过。游戏方法:先同桌说,再优胜的前后说,再优胜的在讲台前排好后说,决出全班的冠军。教学反思:

素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难点:熟练记住50以内的素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口答2和5的倍数,全班起立,练习“绕3游戏”。

二、学习新知:

1、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倍数,现在我们来写一写一个数的因数。在自备本上写出一位数1~9的因数。交流并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

1、2 3的因数:

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

1、5 6的因数:1、2、3、6 7的因数:

1、7 8的因数:1、2、4、8 9的因数:1、3、9 观察这些因数的个数,有几个数都是只有2个因数,把它们找出来。(随学生回答圈出来。)这些因数有什么特点?(1和它本身)

指出:像2、3、5、7这几个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这样的数叫做素数。板书:素数(读一读)或质数(板书:质数)

剩下的数中,4、6、8、9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数叫素数?怎样的数叫合数?(也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素”有少的意思,少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合”我们常说“合家欢”,一般至少有3个:父母和孩子,类似的,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想一想: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指出:在自然数中,1是最孤单的,它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2、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 分别起立: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

是质数的(分别起立后,依次报出学号,然后板书整理)是合数的(分别起立,问:怎么检查他们是合数呢?)(分别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3、看板书总结:

50以内的素数:2、3、5、7 11、13、17、19 23、29 31、37 41、43、47 观察这些素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只有一个偶数2是素数,其他的都是奇数„„)独立把这些素数写在本子上,检查自己记住了没有。

三、学生独立看书,并完成书上的练习。

1、记住素数和合数两个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说出其含义。

2、知道1的特殊性

3、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进一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确定标准。完成想想做做2,明确50以内的素数的确定办法。完成想想做做3,熟练掌握50以内的素数。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下载(六三学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三学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教学计划、总结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总目标要求一、数与代数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 2.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度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平行班级,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五篇]

    小学四年级环境教育 1、《给动物让路》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懂得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2、 知道人们保护动物的有关习俗。 3、了解有关部门为保护动物而采取的积极行动。4、......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 四则运算(一)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