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22-练习七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语文上册22-练习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22-练习七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22-练习七教案

课题:22.古诗两首(第 94-96 课时)主备人:赵翠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二次备课:

课题:23 学与问(第 97-99 课时)主备人:赵翠芳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朗读。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二次备课:

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第 100-102 课时)主备人:赵翠芳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流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七、作业

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课题: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103-106 课时)主备人:赵翠芳 教学要求:

1、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2、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3、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二次备课:

课题:习作7

(第107-10 课时)主备人:赵翠芳 教学要求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关键

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翻开语文书,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课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有的藏在课文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影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

2.让我打开语文书,从中你有没有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呢?

二、交流感悟

1.交流从课本中发现的隐藏的故事。教师将学生的交流话题随机写在黑板上。

2.怎样才能把这藏着的故事写好呢?

(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的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3.小组内进行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三、完成初稿,交流完善

1.在练说的基础上,自拟文题目写作。

2.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2)认真修改习作,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3.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7 语文书中的故事

藏在成语中、课文中„„

读完故事的所思所想所悟

二次备课:

课题:练习7

(第 111-114 课时)主备人:赵翠芳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关于读书。

2.诵读与积累,古今贤文。(读书篇)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5.学写毛笔字。

重难点、关键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

3、齐读四由名言。

4、抄写四则名言。

四、作业。

课外记熟这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著读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与积累,提高阅读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写好钢笔字。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

4、练习诵读,准备表演。

5、配乐表演。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句话出自《学与问》,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这两句话,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

3、指导书写。

(1)观察作品,整体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去观察、揣摩(2)练习,书写时注意用笔的轻重,讲求提、按、顿、挫。(3)反馈。

4、小结。

三、作业。

1、读背诵读部分内容。

2、练习写好钢笔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2、学写毛笔字。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1、激趣:

有人说:读书的孩子最美,是啊,在巍峨的书山之中,知识的山峦会将我们引向高峰,书能让我们成熟,让我们走向希望,走向成功。今天就让我们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推荐一本书,说清楚自己推荐的书名和原因,重点是把自己推荐的理由讲得有条有理。

3、指导:

可以从一个方面说,如秘书读书后的启发;也可以是多个角度,如书的装帧、作者、内容等。

4、练习:

自由交谈,发表意见,听众可以提问,推荐者回答。

5、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坐和器两个字中,坐字整体取斜势,中竖要正而挺,两个横画一长一短,短横略向上翘,长横略向下弧,两个人字呈左低右高之势;器字的四个口略有参差,中宫收紧,犬字撇捺宜收缩。

3、练习。

4、反馈。

三、作业设计:

1、整理口语交际内容。

2、练习写毛笔字。

二次备课: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二教案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重点难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演示这部分“开心辞典”的片段。

(2)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用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可以同桌相互问答)(5)共同小结积累同音词的使用和辨析方法。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同音词。(学生思考、交流,列出一组或几组这样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题目形式也可以有所变化)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1)说说题目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不懂的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3)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5)集体练读,同座练背。(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果付出,便不期望回报”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湖水与堤岸、山岭与青草”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谈谈自己读过诗歌后的个人感受。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临写《船长》中的最后一段,提醒孩子:字写在每一行的中间,标点占一格。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明确采访中的基本注意点

2、知道采访的具体要求。

3、在实际活动中学习采访。教学过程:

1、采访其实是一种交往。但并不是随意地交谈。

2、同学们在生活中,特别是想小记者的同学少不了要采访。怎样学采访呢? 我们要学会采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

1、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⑴要确定被采访的对象,采访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多了解被采访对象,从而掌握采访前的第一手资料。

⑵事先预约。写信或电话联系被采访对象,让其也有个心理准备,可以使其对你的提问做到心中有底,从而顺利地接受你的采访。

⑶编拟采访提纲。采访前把准备提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再排个队,即先问什么,接着问什么,最后再问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对刚刚学做采访的人尤为重要,建议根据提纲,演练一遍。

⑷准备好必带之物。如小记者证章、证明、笔、笔记本、照相机、小型收录机等。为了采访中的安全或有个照应,最好两三人一道前往采访。

2、采访时,要有礼貌,随机应变。

⑴礼貌。首先,要守时;其次,要主动出示有关身份证明,主动自我介绍;第三,采访中不能强人所难,对一些被采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要尊重别人;第四,自始至终,要注意礼貌用语,说话别高喊大叫,要自然大方,音量使别人听清楚为宜,过于胆小、拘谨、不好意思,都会影响应变。⑵留意观察,记录要点。

采访过程是个双向接受的过程。采访中要做到一个有心人,注意被采访对象的动作、举止、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显现,要力求又快又准地记录被采访者的话语,至少记录下要点,如一些数据、精彩的语言等。回到家后要趁热打铁,边听录音,边整理记录。

3、采访后要致谢。

采访结束后,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留下被采访者的合影,作为此次采访的证据,也是你采访的珍贵资料。最后别忘了话别致谢,诸如“非常感谢您(你)的合作,我回去将谈话整理成稿件后,请您(你)审阅”等。

二、练习采访

请你小记者的身份进行一次采访活动。以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运动员、书法家、小手风琴手、故事大王等其中之一为采访对象,填写下列表格。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身份 主要外貌特征 采访目的 采访中心内容 主要事迹 采访提纲: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语文句子练习

一、缩句(在原句上用横线画去多余的字词)

1、海边的沙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2、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3、守书摊的是一位坐在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

4、我在院子里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5、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6、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7、人们的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8、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9、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二、扩句。

1、桑娜补破帆。

2、目光追随着小虫。

3、我游览了西湖。

(我怎样游览的?游览了怎么样的西湖?)

4、太阳升起来了。

(怎样的太阳?从什么地方?怎么样升起来了?)

三、改为双重否定。

1、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2、这里的景色优美。

3、你知道这件事。

四、改为肯定句。(在原题上改)

1、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不能不讲一点文明。

2、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

3、我们不应当不参加集体活动。

4、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

五、改为反问句。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3、这个胆瓶容不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

七、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1、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改为感叹句: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 改为感叹句:

八、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1、老师对我说:“萍萍身体不好,你要多关心她。”

2、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3、鲁迅在回信中说:“你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再美些。”

5、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九、改为第一人称(直接说)叙述句:

1、小青石对小黑石说,它讨厌过这样安静的生活。

2、小红对妈妈说她要买本故事书。

3、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4、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5、老师对明明爸爸说,明明学习进步比较快,他很高兴。

十、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改)

1、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成份残缺)

2、自从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成份残缺)

3、全班同学都到时了,只有王钢没来。(前后矛盾)

4、我的家庭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前后矛盾)

5、《林海》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重复啰嗦)

6、我一定改正不好的缺点。(重复啰嗦)

7、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搭配不当)

8、解放军叔叔击落了五架敌机和三艘军舰。(搭配不当)

9、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不符事理)

10、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不符事理)

11、因为他有很大进步,但是老师表扬了他。(关联词用错)

12、这场球赛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球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学校的荣誉。(关联词用错)

13、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词序颠倒)

14、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并收听了天气预报。(词序颠倒)

15、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归类不当)

16、图书角有《三国演义》《格林童话》《小学生报》等课外书。(归类不当)

十一、写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

3、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4、这天气真冷,都快把我冻成冰了。()

5、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

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8、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十二、按要求写句子。

1、特务很狡猾。(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蝉儿很爱鸣叫。(改为拟人句)

7、降落伞在天空飘荡。(改为比喻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他十分愤怒。(改为夸张句)

10、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十四、造句

1、根据“大方”的不同意思造句。表示不小气: 表示不拘束:

根据“骄傲”的不同规定造句。用来表示贬义的: 用来表示褒义的:

2、用“凝聚”和“倾注”写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3、学校最近开展了“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同学征集这方面的宣传

标语,你的应征标语是:

十五、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幸福是什么?救灾战士说:“幸福就是从废墟中救出劫后余生的人们。” 幸福是什么?医生说: 幸福是什么?老师说: 幸福是什么?我说: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2课--练习四教案

12、姥姥 的剪纸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要求: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当堂测评。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这句话的含义。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教学要求三 教学难点:教学要求二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剪纸的特点。

3、引导欣赏姥姥的剪纸。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请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___________啊!”(板书: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在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1)板书句子。(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说话。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熟能生巧,总(),()!”

3、你看出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 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情深

1、读读第三段,找找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1)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2)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3)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2、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四、作业

1、搜集一些剪纸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教学反思:

13.牛郎织女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理清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牵手——分离——相会

二、联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学生字。

2、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试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用批注法读书,写写感受。

2、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牛 郎——善良、心眼儿好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勤劳、善良、勇敢、渴望自由和真情

1、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2、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四、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牛郎和织女喜结连理,读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么?众仙女又会对他们说什么呢?(赞叹、钦佩、祝福)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被迫分离——王母

1、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2、交流: 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心狠手辣。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仙人掌花。但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3、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4、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中国情人节。是不是觉得比2月14日更浪漫?

二、质疑,深化

1、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3、为什么最后牛郎织女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三、尝试复述课文。

14、安塞腰鼓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展示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检查预习

1、分段朗读课文。

2、组内交流词语的理解。

3、生字学习、辨析组词。

三、感知文章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四、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播放课文录音,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感染学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感受安塞腰鼓之“好”

1、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都在哪些段落?

2、安塞腰鼓分别“好”在哪里?(1)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2)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3)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4)好在有变幻的舞姿

二、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

1、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2、朗读体会排比句所表达出的腰鼓魅力。

三、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安塞腰鼓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一点依据?

1、学生合作探究。(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汉子!”“好一群黄土高原的子孙!”)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好一个生命的舞蹈!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好一个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好一个„„

2、小结:赞美安塞腰鼓就是赞美击鼓之人,赞美生养击鼓之人的黄土高原!

四、体会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五、分声部演读

指名朗读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表演前(静)

表演时(动)

表演后(静)课后反思:

习作4 剪纸里的故事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题目自拟。教学重难点:

观察想象,编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课前准备:

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二、看图练习说话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习说话,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选一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描写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练习四

教学要求: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教学重点:

1、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2、学会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教学难点: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2)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导入俗语的地域性。(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3)指名说一说。

(4)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2、组内交流词语的大概意思。

3、班上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

4、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6、集体一齐背诵,指名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2、练习。

3、反馈。

二、口语交际:学会做解释

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可以适当做解释。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碰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2、每个学生任选一条认真读题,做好演练准备。

3、提示学生想清这样几个问题:

(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解释时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得好的效果。

4、想好后先低声练说。

5、同桌互说。

6、当众演练,师生评议。

第五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二教案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重点难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演示这部分“开心辞典”的片段。

(2)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用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可以同桌相互问答)(5)共同小结积累同音词的使用和辨析方法。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同音词。(学生思考、交流,列出一组或几组这样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题目形式也可以有所变化)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1)说说题目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不懂的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3)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5)集体练读,同座练背。(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果付出,便不期望回报”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湖水与堤岸、山岭与青草”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谈谈自己读过诗歌后的个人感受。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临写《船长》中的最后一段,提醒孩子:字写在每一行的中间,标点占一格。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明确采访中的基本注意点

2、知道采访的具体要求。

3、在实际活动中学习采访。教学过程:

1、采访其实是一种交往。但并不是随意地交谈。

2、同学们在生活中,特别是想小记者的同学少不了要采访。怎样学采访呢? 我们要学会采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

1、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⑴要确定被采访的对象,采访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多了解被采访对象,从而掌握采访前的第一手资料。

⑵事先预约。写信或电话联系被采访对象,让其也有个心理准备,可以使其对你的提问做到心中有底,从而顺利地接受你的采访。

⑶编拟采访提纲。采访前把准备提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再排个队,即先问什么,接着问什么,最后再问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对刚刚学做采访的人尤为重要,建议根据提纲,演练一遍。

⑷准备好必带之物。如小记者证章、证明、笔、笔记本、照相机、小型收录机等。为了采访中的安全或有个照应,最好两三人一道前往采访。

2、采访时,要有礼貌,随机应变。

⑴礼貌。首先,要守时;其次,要主动出示有关身份证明,主动自我介绍;第三,采访中不能强人所难,对一些被采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要尊重别人;第四,自始至终,要注意礼貌用语,说话别高喊大叫,要自然大方,音量使别人听清楚为宜,过于胆小、拘谨、不好意思,都会影响应变。⑵留意观察,记录要点。采访过程是个双向接受的过程。采访中要做到一个有心人,注意被采访对象的动作、举止、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显现,要力求又快又准地记录被采访者的话语,至少记录下要点,如一些数据、精彩的语言等。回到家后要趁热打铁,边听录音,边整理记录。

3、采访后要致谢。

采访结束后,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留下被采访者的合影,作为此次采访的证据,也是你采访的珍贵资料。最后别忘了话别致谢,诸如“非常感谢您(你)的合作,我回去将谈话整理成稿件后,请您(你)审阅”等。

二、练习采访

请你小记者的身份进行一次采访活动。以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运动员、书法家、小手风琴手、故事大王等其中之一为采访对象。

下载六年级语文上册22-练习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语文上册22-练习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老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每一篇六年级语文教案都是六年级语文老师的心血,你不妨与我们分享......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六年级语文老师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六年级语文的关系,让六年级语文喷射出缤纷的色彩。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六年语文科教学进度安排周日期内容备注18.19~8.23一1‚2‚3‚28.26~8.3034‚习作‚园地39.2~9.6机动二5‚6‚749.9~9.1378‚口语习作中秋节1天59.16~9.20习作......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课题语文园地课型语文园地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2.通过交流,懂得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戏曲。3.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练习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练习一、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造物无言却有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