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2文档

时间:2019-05-12 22: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备课2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备课2文档》。

第一篇:备课2文档

科 学 备 课

——现代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第三轮小学教师集中培训讲稿

吴 业 松

庐江教师进修学校 二○○八年十月

科 学 备 课

——现代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目 录

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环节及相关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什么内容)一)教学目标设计(五点要求)二)教学内容设计

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及理论分析

1、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一般由以下5个环节构成。

2、教学过程六种模式设计 1)传递——接受式(1)理论依据:(2)指导思想:(3)效果评价: 2)自学——辅导式 3)引导——发现式 4)情景——陶冶式 5)示范——模仿式 6)“对话教学”设计 五)作业设计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目的、功能、方法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准备

4、教学过程:①导入环节 ②问题设计 ③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④练习设计 ⑤板书设计 ⑥教学反思

(三)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2、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3、明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4、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两种):文本式设计、表格式设计

三、“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理念

(二)新课程下的新观念

1、教师观:

2、学生观

3、师生关系观

4、学习观

5、教学观

6、知识观

7、教学目标观

8、多元智能观

四、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及教学设计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行为塑造和行为强化 一)行为塑造:行为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

2、基本假设:

3、代表人物:

4、教学观: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二)行为强化: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

2、教学设计的功能

3、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导

(二)认知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结构和认知建构 一)认知结构:认知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

2、代表人物:

3、教学观:

二)认知建构: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

2、教学设计的功能:

3、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导:

(三)人本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情感体验和价值形成 一)情感体验:人本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

2、代表人物。

3、教学观:

二)价值形成: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

2、教学设计的功能:

3、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导:

(四)建构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意义构建和主体生成 一)意义构建:建构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

2、代表人物:

3、教学观:

二)主体生成: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实质:

2、教学设计功能:

3、教学设计应用指导:

(五)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论与教学设计:多元智能和调动智能 一)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论

1、理论要点:

2、代表人物

3、教学观:

二)调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

2、教学设计功能:。

3、教学设计应用指导:

五、现代学习论整合与教学设计

(一)认知、情意、行为:现代学习论的整合

1、主要观点:

2、应用指导:

(二)心理发展: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

1、主要观点:

2、应用指导:

(三)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整合

1、主要观点:

2、应用指导:

六、学习目标分析与教学三维目标设计

(一)知与会: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表述

2、应用指导

(二)学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1、设计内容

2、应用指导

(三)学会做人: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教学设计

1、主要内容

2、应用指导

七、现代学习论与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一)启动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设计

(二)心理形成:新授阶段的教学设计

(三)组织策略:结束阶段的教学设计

科 学 备 课

——现代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

1、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如何支持教学设计?

2、我们用现代学习理论分析教学设计中的什么?

①教学设计流程各要素: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②着重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模式、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进行理论依据的;③分析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导入阶段、新授课阶段、巩固练习阶段、结课阶段。

3、为什么要分析?

①建立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的理论平台;②提高设计与反思的能力水平;③找到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

一、教学设计概述

依据课堂内容主体,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采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等问题一套系统程序。如果将教学过程看做一个工程,那么教学设计就是一个蓝图,它的作用不亚于建筑师手中的图纸,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关,而教师则是图纸设计的工程师,因此,教学设计是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教师不不等同于工程师,工程师面对的工程是一个客体,而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然会不断地用新的教学理念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或者转换,以适应这种复杂的过程。

教学设计将教师摆在了“设计师”的位置,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变,是需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是在对学习对象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所作的反复推敲,深入挖掘和精心策划,整个设计都围绕着如何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来进行的,并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的空间,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在不断地调整自己角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地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附1:好课的境界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此处的“在”大概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课中;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严格地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

第二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如”字。“如”者,不仅谓“好像”之义,更谓“适合”之义。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如”的境界,已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形成课的风格,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具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实现这重佳境,关键在于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课。

第三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即”字。“即”者,“当下”也、“实现”也,“即心即佛”也。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语文人生、人生语文。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语文课成就了你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人生;反之,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语文课成就了你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人生。这实在是职业生命的不二法门。自然,此处所言为佳境,当是语文课的一种积极的当下的实现。我在上课,但我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我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我会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要实现这重境界,关键是要体验、把握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

进入“即”的境界,也就是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无课的课,才是课的最高境界。

附2:超强历史课——“干死小日本”(课例)

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的口中? ”

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

“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是指谁?

“罗曼·罗兰。”

“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

“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

“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说的。”

“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位日本学生,可是作为欧洲国家的学生却答不出来,太遗憾了。”教授不无感慨的说道。

“干死小日本!”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喊叫。

“谁!谁说的!”教授气得语音都颤抖了。

“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约翰站了起来。

“你以为自己在干什么?”教授生气的说道。

“麦当娜说的。”杰克也站了起来。

“这真叫人恶心,简直无法无天了。”教授浑身气得发抖。

“1991年,老布什会见日本首相时候说的。”斯蒂芬也坐不住了。

课堂立刻陷入了混乱之中,所有的学生都开始议论纷纷,一些学生开始起哄:“耶!真tmd的够劲。”

“克林顿对莱温斯基说的。”玛丽毫无表情的接话道。

整个班级都陷入混乱,一些学生冲古田高喊:“你这泡狗屎,你再敢说话我就把你干掉。”

“2001年,盖瑞·康迪特对莱薇说的。(注:莱薇系白宫实习生,2001年被谋杀于华盛顿。其前男友、民主党人康迪特做为嫌疑人被拒捕)

教授愤怒得说不出话来,隔了一会,他大踏步的向门外走去,到门口时,他冷冷的看了所有人一眼:“我会回来的。”

“阿诺得·施瓦辛格说的。”鲍勃终于插上话了。

古田委屈的一摊手:“我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会这样?“

“张国荣说的。”李小丽一脸崇拜的神情回答

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一个圈,汤姆有些垂头丧气:“该死,我们完了。”

“希特勒说的。”伊汉诺娃立刻回答。

一个学生说:“tmd,这回我们有大麻烦了。”

“2002年,亚瑟·安德森说的。”简回答道。

(注:亚瑟·安德森,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美国五大会计公司之一,2002年因为安龙丑闻而陷入倒闭境地)

赖特叹了口气:“今天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

“本·拉登说的。”克瑞斯终于为自己能说出一个名字而得意。

“这决非是我最得意的一天。”古田惭愧的说着。

“托尼·布莱尔说的。”已经不知道谁在回答。

这时校长和教授一起进来了,他脸色铁青,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道:“你们要为此付出代价!”

“斯大林说的。”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回答 附3:教学设计“设计”些什么?

教学设计的研究程序

教学前: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教学中: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解决方案。

教学后:总体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并最终确定解决方案。——是一个计划过程、提供了一套操作程序

1、学习需要分析——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

确定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分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具体考虑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3、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教给谁”的问题

确定初始能力

了解一般特征

分析学习风格

4、阐明学习目标——解决“去哪里”的问题

把学习内容分解成很多具体的目标

用一种非常明确、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定的行为术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5、制定教学策略——解决“怎么去”的问题

确定教学顺序

建立教学活动程序

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6、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依据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描述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媒体 利用选择教学媒体的模型进行选择 做出最佳选择

阐述运用教学媒体的设想

7、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解决“去到了吗”的问题 评价标准--学习目标

评价对象--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 评价类型--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评价目的--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附4:新课程理念下需要怎样的教案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抓教师的教学常规。而抓教学常规之一就是要求老师认真写好教案。而从教案检查来看,多少教案流于形式。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就是教师用书的翻版,而教学过程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新课的条条纲纲的知识。这样的教案对教学丝毫没有价值。新课程理念下,要怎样写教案?

教案是什么?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教案是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关于这个解释,有三个方面的修饰:在上课前就已着手准备的;是针对教学设计的;是一种方案。搞清这三个方面(特别是后面两个方面),也许就能够明确地知道:教案,绝不是简单的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的罗列,也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知识的备忘录;而是教师在授课前针对教与学的情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而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既然教案是为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这就要搞清教学的本质。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为主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它有四个要义: 1)新课程下,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多边的活动过程; 2)它是一种学习活动(当然活动主体是学生),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3)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

4)教师的组织活动有多种手段,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演示、评价等。

因此,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也就是说,既要设计教,同时又要设计学,这是其一;

其二,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所以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组织,要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教的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开展学。所以,那种只设计教(教师活动)的教案是不行的。第三,由于教学是在教师组织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因此,教案的设计必须遵照特定的教学规律来进行设计;

第四,教师组织活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案的设计也要针对各种教学手段安排活动内容。

既然教案是一种方案,也要搞清方案的意义。所谓方案,就是工作计划。即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因此,教案就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任务规定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内容。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讲,就是说要规划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什么时候做”等。

综合上述,新课程下的教案写些什么?首先,应深刻认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材内容的分析应该突出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目标要求和重点难点等,确定这些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情况分析就是根据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所必须的前提知识与技能等掌握情况,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规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如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2.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3.新课教学中,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是学生有效地参与;

4.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5.设计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环节及相关理论

传统教学中,很少用天“教学设计”这样的概念,一般人们通俗地理解,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有计划地安排,但它更多的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等。

1、分析教学设计流程各要素: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2、着重对“教学策略设计”中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模式)、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进行理论依据分析;

3、分析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重在理解记忆。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导入阶段、新授课阶段、巩固阶段、结课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什么内容)一)教学目标设计(五点要求)

①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②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③教学目标要体现统一与因材施教的结合。④教学目标难度要适中。⑤教学目标要便于检测。二)教学内容设计

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知识,包括有关事物的名称与符号,命题以及基本

原理,如数理化中各科中的概念,命题、原理、体育课中的动作要领,历史地理解中的人物、事件。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重在理解记忆。

(2)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连接的“支点”,讲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②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针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细致的分析。③适当引入教学媒体,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丰富多样性。

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1)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它主要涉及概念或规则的应用,即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进行一系列运算、操作。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

(2)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设计时应教师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设计教学内容教与学的程序、步骤。②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无论是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还是原理学习,都要设计适量练习,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实践。③注意正反例练习内容的设计,呈现正例有助于概括和迁移,呈现反例有助于辨别,使概念精通,例:异分母加减。④正确处理练习时间的分散与集中,以及部分和整体关系,对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应先练习局部技能,然后进行整体练习。⑤合理规划,分配讲授与练习的时间,使内容的理解与技能训练都有得到有效保障。

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1)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可分两种水平:

①一般认识活动的策略性知识,如调控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等。②创造思维策略知识,如发现问题的策略,获得美感的策略等,渗透在各科学习中。

(2)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学目标中,必须要有策略性知识的地位,必须确立由检查“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设计、系统整理、比较鉴别、总结归纳。②教学内容应结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突出学习方法的教学,或作者专门开设学习方法课。③教师要学会教学策略性知识,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吊接,控制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的教法影响着学生的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简洁地说明了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启发式、问答式、指导性谈话。

②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③实践的方法:练习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实验法(准备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巩固性实验)、实习作业法。

④自学的方法:读书指导法(讲读、半独立性阅读,独立性阅读)、讨论法。此外还有发现法、愉快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八字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

2)选择教学方法要四依据: ①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②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③依据学生年龄特征。④依据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班级特点、学生素质、教师自身特点和时间等实际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及理论分析

1、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指每堂课的组成部分进行的时间和顺序的分配,一般由以下5个环节构成。

(1)组织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使师生做好上课的物质和精神准

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安定的教学环节,使课上得有条不紊,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环节约2—3分钟。

(2)复习检查或导入新课: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帮助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新知,此环节约5分钟。

(3)讲授新课: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发展智能,此环节约20—25分钟。

(4)巩固新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当堂课学习的新内容当堂理解消化,及时巩固。此环节约5—8分钟。

(5)结课:目的在于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此环节约3—5分钟。

2、教学过程六种模式设计 1)传递——接受式(1)理论依据:

①认识论:直观——抽象——实践;

②心理学:心理定向——激发动机——心理发展—行为强化、反馈评价; ③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本质、规律、原则。

(2)指导思想:主要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地、知识、信息。程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新课——巩固练习——总结下课。(3)效果评价: 优点:①符合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②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③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

局限性:①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②容易形成满堂灌的现象;③容易造成机械训练、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2)自学——辅导式(1)理论依据:

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辨证统一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实现。②“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中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日益增强,他们希望独立学习、自己管理自己。但是,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同时又要加以正确的指导。

③“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社会知识激增,更新过程加快,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3)引导——发现式

这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杜威及其五步探索法;布鲁纳及其发现法等教学理论;我国教学认识论。(2)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自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学会学习。

(3)操作程序设计: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归纳(4)效果评价:

优点: ①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对提出假设如何推理、论证等;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索能力。

局限性:①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问题性比较明显的教学内容;②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储备;③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情景——陶冶式。4)情景——陶冶式

这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的教学模式。我国教学改革实验中的“情境教学”、“成功教育”、“乐学教育”、“情知教学”等都属此列。(1)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

(2)指导思想: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知识。

(3)操作程序设计: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4)效果评价:

优点:①陶冶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人格,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对待他人;②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意识。

局限性:①这种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的教学,还可以广泛适用于课外各种文艺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它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学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②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和控制。5)示范——模仿式

(1)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一个复杂的行为技能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学会行为技能的要求;联系阶段——通过学习使部分技能逐步精确,也使下属技能逐步结合成总结技能;自主阶段——不再需要思考即能完成行为技能的程序步骤。(2)指导思想: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3)操作程序: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4)策略的分析:定向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须生阐明所要掌握的行为技能并说明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同时向学生演示示范动作;参与性练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边练习边指导;自主练习是当学生掌握了动作的要领时,给学生加大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使技能、动作更加熟练。迁移是动作的举一反三。

(5)效果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应用范围很广,很多学科的技能训练都会使用。技能技巧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模式中,由于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的作用。6)“对话教学”设计

对话教学是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的一种教学活动。

(1)理论依据: ①从存在论角度理解,对话教学是一种超越“它”(世界)与“你”(世界)建立。精神上相遇关系的教学,也就是师生间思维上的相互转向、心灵上的相互回应的教学; ②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对话教学则是一种开放、自由探究的理性思维碰撞,也是对话主体共同参与寻求真知灼见,并在此过程中启动、延伸睿智的教学; ③建构主义学习观。

(2)指导思想:① 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②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批判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交往和沟通的意识与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③帮助教师专业成长。(3)对话教学过程:

对话意识的激活阶段:起始问题设计:对话教学一开始可以由教师先发问。这一发问将启动整个师生对话的展开,而且下一阶段的探究、研讨将以此为中心,逐层、逐步展开。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有价值的、合适的、开放的。

从心理学看:学生对话意识的具体内容中可涵盖:表达欲望、交流需求、疑难求解以及兴趣

关注等。教师呈现的言语符号刺激能与学生的“似本能”或动机的某几项内容相匹配并契合,才可激活学生的对话意识。非智力因素的人格特质方面:有烦恼、紧张、情绪化、不安全。对话情境的维持阶段:对话意识激活以后,这一内隐心理现象既有可能“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也有可能伴随情境而得以维持,最终转化为外显形式。而保证后一种情况达成的决定因素有两方面,即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对话机制的实现阶段: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和理论来理解:对话主体(学生)的感受器接纳的新信息,与由储存器检索、提取的认知经验相匹配,重组后的新信息经效应器传输出,接受该信息的另一对话主体(教师或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将反馈信息及整合后的新信息传送给第一对话主体或其他对话主体(教师或学生),由此反复运行,对话教学即凭借这样的机制而得以实现。

(4)教师期望:①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对话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话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自己具有清晰地阐述观点和表达意愿的能力,并相信通过对话能解决疑惑、加深理解和扩充知识。③学生通过对话解决疑惑,加深理解和扩展知识。五)作业设计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作业要根据教材精心选择,难易适当,根据学生程度,可在必做题外另加少量难度稍大的选做题,但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年级不得布置家庭作业,二、三年级的家庭作业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个半小时,高中不超过2小时,作业不可面面俱到。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目的:①以实现最优的学习指导为目的;②以完善学习基础及学会学习为目的;③以实现优良的教育管理为目的;④以调查教育的状态为目的。

2、教学评价的功能:①诊断反馈功能;②导向功能;③激励功能;④促进功能。

3、教学评价的方法:

①观察法:通过观察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技能。行为态度、情感的变化。②讨论法:便于同学之间情感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各种能力。

③活动法: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以及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方法。④学生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平时作业、发言稿、小论文、考试卷)。⑤考试法(试题形式应多样化)。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和学具准备齐全,格式规范,详略得当的基础上,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彰显个性特点,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往往忽略“设计”的意义,要引起大家注意。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当前行为目标,切忌大、空,不切实际。

2、教学重点、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点,优化教学过程。

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 ①分散难点,各个击破。②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③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区分各自的特点。④可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

3、教学准备

为创设情景,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地“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要求通过恰当内容或简短语言,尽快地把学生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的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应设计有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主要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高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③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例如:对于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及已经内化的部分,如数学学科的单元教学要求,例题,课后练习题,语文学科的每课书的教学要求、字词、问题答案等,则不必抄写在教案上,只需标明在参考书中或教材中的页号。

④练习设计: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作用,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具有实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多样化的课堂练习。⑤板书设计:板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目,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块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导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语文、品德、外语、社会、自然、劳动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每课书要有板书设计。数学课要求新授,复习课有板书设计(练习课除外)。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系统的梳理,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的主张,记录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仔细分析课堂教学过程,行为的得失,甄别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差异,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譬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要注意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意教后记的质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

(三)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唤起,才能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既要考虑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的目标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3、明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以及原有的知识结构。

4、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出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要“设计”出学生易于理解又能调动学生使之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两种)

1、文本式设计(重中之重,经常采用)。

2、表格式设计。

附5:教师备课问题探讨

备课对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项常规工作,与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老师的备课不只是教学、游戏,还包括幼儿的生活活动,可以说,“事无巨细”是幼儿教师备课的一大特征。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我园以园本教研为载体,从幼儿发展的基点出发,学习新教材,挖掘本土资源,以集体备课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对备课的认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无论你是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将,还是一名刚刚踏上讲坛的新手;无论你用传统的备课方式,还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备课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备课,你可以查出在应传授的知识上还有什么遗漏,该准备的是否都准备好了,然后你才能胸有成竹地走向讲台。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要在课堂上出彩与课下功夫密切相关。

这个“课下功夫”主要指的就是备课。以日常观摩活动为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好像老师总也讲不完,孩子们不停地听、不停地动手操作可就是学不会。有时同一个教学内容好老师上出来就自然流畅,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而有的老师上出来却让人大失所望、兴致索然。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备好课:总也讲不完的那位老师是因为没能很好地研究教材,将内容艺术地裁减或补充,致使课的容量太大而失去兴趣。孩子们为什么学不会?是因为老师没能了解孩子、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再就是教学方法,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和灵活地使用,也会使教学失去光彩。这些现象归结起来,也就是我们备课所涉及的主要三方面工作:研究教材、了解幼儿、选择教法。这三方面工作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这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完全取决于老师是否“有心”:是否有心地去实践、有心的分析与积累、有心的用理论作指导。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实备课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幼儿、恰当、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就会在课堂上“出彩”。所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二、备课新方式——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的必要

教材种类繁多,教材质量高低不一,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新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这种不同也造就了教法上的选择不同。旧教材利于传授式教法,新教材则利于探究式教学。新旧教材的

对比,集中体现了教法和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对于习惯于老教材的教师来说,乍接触新教材真是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朗朗上口的儿歌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笼统的探究活动、生成活动,很多教师感到迷茫和困惑“这课应该怎样教?”。我们应该看到,迷茫和困惑中蕴藏着教师研讨的极大需求,它给我们提供的是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教师研究和探讨的平台,适时的组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在研讨中确定我们的教学措施和策略,以教法和观念的更新作为我们解决迷茫和困惑的侧重点,对提高全园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以《幼儿园整合教材》为蓝本,每周定期举行集体备课,增加了一线教师之间交流研讨、合作互动的机会。集体备课中教师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真知灼见,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在交流合作中互动,思维相互碰撞,体验思考与交流的快乐。

3、集体备课的形式是优秀教师资源的利用

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与幼儿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内容,优秀教师在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也和其他教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以优秀教师为领军人物,将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整合为教师的集体意志,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备课的模式管理

我们的备课制度是:教师提前一周备课,每周五下午按时上交备课本。教科主任每周一次查阅全体教师的备课情况并给以指导。可以想一下,每周利用半天时间认真、全面地查阅18名教师的备课情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管理,我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所谓的“质”就是每周重点检查一组(6名)教师的备课情况,从月计划一直到教学笔记全面检查,不足之处用铅笔写上意见并给以及时的反馈与指导;所谓的“量”就是对其余的老师只查看数量的完成情况:格式对不对、是否无漏项等。当然检查的方式要灵活,这周重点检查大班教师备课的“质”,那么对中、小班教师就是“量”的检查;有时按教师的能力划分,这周抽查骨干教师的“质”而对其他教师只是“量”的检查,这样没有固定的检查方式,有利地促成了教师认真备课、按时上交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1、注重差异、分层指导、促进教师个体的不断进步。

我们都知道: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实教师之间同样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样需要给以“因材施教”。

将18名教师划分为三组:年轻型组、经验型组和骨干型组,对其采用分层指导法。

(1)年轻型组:由于他们是工作年限较短的教师,思维活跃,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因而他们备课的特点往往是突发奇想、跳跃式的,所以对他们指导的重点应是—教学方法。“如何循序渐进地教、让幼儿如何循序渐进地学、每个活动的格式、要求是什么”等,都需要耐心细致地指导。

(2)经验型组:由于工作年限长、经验多,因而也就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接受新事物不如年轻教师快,所以对他们的指导重在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比如:大班数学—认识整点,当我看到此类教案依然如故时,我将我的设计思路写到了他备课本的旁边:将他的导入部分“猜谜语”改为“创设钟表店”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提问导入:①你们家还有什么样式的表?②为什么人人家里都有表?③你会看表吗?从而激发幼儿对认识表的兴趣。将展开部分的老俗套改为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探索学习、发现规律认识整点:①教师拨表,幼儿观察。②引导观察、探索规律。③总结规律、认识分针、时针。

(3)骨干型组:尽可能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重点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

2、捕捉共性、专题辅导、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每学期利用多种形式对“备课”进行多次辅导,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交流、调整、专题讲座。

(1)交流:交流教师一学期的备课情况,交流其它园备课的长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备课水平不断提高。

(2)调整:结合我园实际对备课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比如:为加强教师“新活动后的教学反思”薄弱环节,每月改为写2篇教学笔记,其中可以是观察记录,也可以是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3)专题讲座:主要是就教师在实践中疑难或焦点问题进行的讲座,比如:如何写课后反思?通过专题讲座,教师不仅明确了其内容、格式与要求等,而且通过对幼儿个体的关注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日常工作对“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体”原则的认真落实。

四、集体备课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备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实现以校为本。集体备课作为合作性教研的一种新方式,促进了校园内“无处不研讨”的校本研究氛围的营造。它创新了教师习以为常的备课方式,为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它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强化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沟通教师个体与集体的联系,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了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附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备课是个老话题,自从有了课堂教学,应该就有了备课。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新话题,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克服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相违背的东西,赋予备课新的时代内涵,让备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备课通常是用书面形式表示的,这一方面便于上课时参考使用,另外有利于学校的检查和以后的保存。这些书面写下来的有形的备课是重要的,也是主要的。但除了这些有形的备课以外,我们还要做好无形的备课,那就是“心备”——虽然没有书面写下来,但在心里面认真地思考了一番,计划了一番。无形的备课虽然不能看到,但它十分重要,不能轻易忽视。因为什么都写下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如课堂上常常会发生各种意外的情况,这些情况事先能预料到吗,能写下来吗?就是作了意料,写了下来,到时候会有用吗?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只能在心里面做准备,在课前作些预测,预测课堂上会发生些什么情况,发生情况后将如何处置,等等。如果说有形的备课是棋手下出的一招看得见的棋,那么无形备课是出招之前的各种各样的算路。有了周密详细的考虑,才能保证那一招有形的棋的份量。

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备课要有所侧重,而不能平均使力。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平均使用力气,势必影响深入。只有吃准重点,把握重点,才能有所深入,有所突破。因此,在做好全面备课的同时,我们要精心选择,确定重点详备的内容,在重点详备的内容上多加研究,多下功夫。重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一册教材来说,重点是其中的几篇课文,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重点是其中的某个教学环节。因此,当拿到一册教材的时候,我们要确定备课的重点篇目。这重点可以是准备上实践课的课文,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还可以是自己想作些研究的课文。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也要突出重点,详略结合。一般来说,难点的突破需要作为重点进行备课,把每个细小的步骤都写清楚,写明白。具体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一些带有共性的

教学环节,如词语教学,可以采用略备的形式,而具有个性的地方,就要深入思考,备出个性特点,备出“与众不同”。

三、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个人的力量再大,毕竟是有限的,集体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就要加强合作,进行集体备课,把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集体备课的时候大家分工合作,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可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其它更重要的工作上去。另外,集体备课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他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因为不同的教师理解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方法是不同的,备课的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集体备课可以吸收他人的长处,融合多种风格于一身,这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有时候,觉得别人的一个做法非常有效,可事先自己就是想不到,必须通过交流才能豁然开朗。可见交流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它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合作备课不能流于形式,要认真阅读别人的备课,理解别人的备课,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把别人的好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外,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我们可以就某篇课文的教法,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议议,在说说议议的过程中,碰撞思想,产生灵感,形成有关设想。

四、课前与课后相结合

一般认为,备课是上课之前的事,因为备课是为了上课时候使用,上课结束,备课就不再起作用了。其实事情并不像这样简单,单就一节课而言,有开始和结束,但从整个教学流程,或者说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和结束。因为这节课的结束是下一节课的开始,下一节课的结束是再下一节课的开始。课已经结束,备课不能结束,我们可以根据课堂上的情况,对备课进行改造,可以进行修改,可以写些课后的反思随笔,这些就是课后的“备课”,或者说“二次备课”。这些东西随时产生,随时记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下次再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课后的“备课”,在先前教学的基础上把课上得更好。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经常进行课后“备课”,养成了课后反思总结的习惯,那么备课能力增强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

五、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备课是教师的事,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学。备课又是学生的事,或者说,至少是跟学生有关的事。因为备课最终要拿到课堂上使用,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备课是否有效,有多少效果,还必须拿到课堂上去让学生检验,离开了学生是备不好课的。因此,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做到要目中有人,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使备课尽量切合学生的实际,产生实际的效益。有时,我们可以干脆让学生直接参与备课,如,让学生设计某个教学环节,采纳学生的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学生提供的有关资料,等等。当备课中有了学生的东西,上课的时候体现了学生的“备课”,学生上课时就会特别来劲。因为他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

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

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学习。

《纲要》还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功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由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以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二)新课程下的新观念

1、教师观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教师是课程(教师的知识、价值观、方法、态度等对学生都有很大影响);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2、学生观

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智慧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学生的潜能要靠教育教学来开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师生关系观

服从、认同、同化、平等、对话、合作伙伴关系。

4、学习观

不仅是学知识,还要学方法、学做人,健全的人格;学习应当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 学习是终身的,培养终身学习的方法、兴趣、信心。

5、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是多元的(三维目标);②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③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④重视学生智慧的启迪,指导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探究学习。

6、知识观

知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的内涵是丰富的;(whatwhywhowhenwhere)知识包括外显的(可编码)和内隐的(非编码的);包括: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7、教学目标观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8、多元智能观

言语 / 语言智力、逻辑 / 数理智力、视觉 / 空间关系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 / 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查智力。

“理解教学”、“对话教学”、“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建立在现代学习、教学理论基础上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方式。

以上可以通过资料的查找、自学、讨论等方式对这些教学方式的本质、特点、理念、策略和评价进行认真的学习体会,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附7: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如何科学备课

古语: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对于上课这件事来说,事前的计划和准备就是“备课”。今天,我结合课改的要求和自已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如何科学备课”。关于备课这个话题,凡是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甲乙丙丁。但是,在课改条件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的要求又有了些新的变化,不再是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备课已经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高效率的教学活动过程。

从新课改理念来看,教师备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2)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3)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4)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5)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以上五个方面,都是落实在学生方面的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更加强调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们教师的备课要在这些个方面下工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备课已经上升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了。

那么在备课中如何才能把以上五个方面体现出来呢?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案 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定适当的学习方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习目标是指知识点、能力点及德育目标的要求。过去的备课,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对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的重视程度不足。在课改要求下备课,传统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要重视的。而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目标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德育目标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前些日子,我国召开的科技大会,对十大创新成果进行颁奖,其中有普通工人两名,两名工人就是对工程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改造,创造了几亿元的价值,如在全国推广的话,创造的价值还要大,还有一名民间的发明家。靠的是什么?我说靠的就是勤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去影响并巩固来来实现。这是备课中要考虑重要内容。

二、改变课堂结构,转换教师角色,变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的经验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里的人类已有的经验主要是指书本上的知识;教师的经验是指教师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总和;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是指通过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课程绝不只是课本,课程是课本加老师再加学生个人的已有经验。教师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程的话,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共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这就是课程。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如何安排师生间的学习互动。备教学方法就是要备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方法。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六、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较少。原因是什么呢?是活动层次少,做不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鉴于新课改的要求,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介绍一种小组学习的活动方式。

譬如,教师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某章某节的内容,下面每4名同学一个学习小组,分组研究讨论这节课要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中什么。。。?然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对重点内

容进行总结,再分组对重点内容进行应用上的训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以上小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四人组,四人组比较为实用,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研讨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从课改的角度来看,备课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备课要备出课前预案。什么是预案?就是只设计出话题、设计出活动形式、设计出主要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的教学方案。这是与传统备课不同的地方。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课改的要求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整加教学后的反思。它不是课前就已经定下来的固化了的东西。

从预案的设计要求来看,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因为预案只设计出话题、设计出活动形式、设计出主要问题就行了。但这些话题、形式、及主问题的设计是在教师知识掌握精准的前提下去进行的。所以,它比过去的传统备课要求更高了。课改所要求的备课,精华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的记录及调整部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就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想法,发现了富有创意的闪光点,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同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第一次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调整预案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总而言之,新课改条件下的备课比传统教学中的备课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吃透教材、知识精准的条件下,备课时必须转换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知识、能力、德育目标,设计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当然,这种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形成绝不是

一、两天学习和培训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长期实践、探索才能形成,我们在原来的教学老路子上走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老的方法,并且惯性还很大,想要立即转变方向也确实不容易。今天,我在此讲的新观念,若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能在思想上提高一点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地去实践去改进,提高教学工作效果,也就足矣。

附8: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要想备课活动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还得老师们、领导们来重新审视备课,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个准备过程。备课包括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师,备教具和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子内容,是被包含的关系。所以,老师要明确“备课”与“写教案”之间是个不等式关系,并非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何况更多老师还不是在写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备课了。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于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它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个备课本。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要检查备课,老师们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备课本是“有备”进教室。为了给领导一个备课的好印象,很多老师都会到书店去认真挑选一本好教案,作为自己备课的“临摹本”。备课的概念这样转为狭义,而且又被蒙上了功利和应付的面纱,备课自然演变成了不少教师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为教学服务了。为此,希望老师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看着领导的脸色去备课,要坚持我备自己的课,让领导去说吧!也希望领导们,在去了解教师上课的准备情况前,去认真温习一下“备课”的含义,免得把老师都“领”入“导”了“歧途”。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我们都教了几十年书,连教材都„倒背如流‟了,能不能不备课了”,不少老教师“倚老卖老”向学校提出了“照顾老年人的申请”。据调查,针对此要求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因此,建议各学校,在其他工作安排和待遇上适当偏向老者、照顾老者时,在备课上不能给老教师下什么特别的“恩惠式圣旨”,否则,利了老教师,有可能就害了老教师的“弟子”。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对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张旗鼓地去拿学生做实验。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

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

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因此,教师在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学会“加一加”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减一减”别人不着边际的教法,把别人的先进理念补植到自己的大脑中,把别人先进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实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丰富起来

附9:浅谈教师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学科教师首先应明确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其次就要分析教材,分析该备些什么内容,才能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使学生更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下面我从教研员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师集体备课的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研集体备课的关键:

1、确定研究主题。这个主题宜小不宜大,可以是当前一些学科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2、协作分工,搜集资料。尤其是语文学科,特别要注重资料的搜集。教研组在明确具体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后,应协作分工查找资料。

3、汇总资料,资源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时将资料汇总,删繁就简,做到资源。

4、各自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在集体备课时间,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取长补短,认真修改,最后形成适用于自己班级的个性教学案。

5、根据教学情况写“教后记”。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交流成功经验,商讨新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注重反馈改进。按照“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交流反思”的实施程序,加强对反馈环节的控制,要求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后,再根据自身特点和

学生情况,进一步改进教案。

二、集体备课的模式:

1、辅导式:这种模式基本上以专家带新手为主(由备课组长主持的集体备课),可以采取的方式有说课、答疑等。新手教师提出问题,专家教师进行解答或者直接的点拨。

2、经验传授式:这种模式一般是专家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例等,新手教师记录,探讨学习心得。

3、聊天式: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难下结论的话题,备课组的老师们共同协商解决,是这种模式的特征。大家群策群力,更大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更好地体现教者本人的个性,形成的教案更适合自己的班级,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需要提示的是,这三种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生活化。在新课改的浪潮下,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集体备课不单是纯粹备书面上的教案,我们应尽量搜集生活中的对教学有帮助的片段材料等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教师平时应多看报纸,关注社会热点,舆论,流行文化、潮流,随时搜集资料,为以后所教的课文做好准备,以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讨论具一定的深度,广度,不至于只停留于教材上,“照本宣书”。

2、学生参与到集体备课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集体备课若有学生参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可以向老师提出很多点子,老师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点子使老学的质量更高;而老师成熟的经验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逐渐形成成熟的思维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智慧互补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

3、通过试讲完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仅是关上门自家备课组里讨论的问题,还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试讲。大家讨论、议论完后,由中心发言人上一节试讲课,课后大家评析课中的优、缺点,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要通过经验加反思来完善的。

“教学反思”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灵魂”。他不仅能给教师带来教学上的促动,还能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前瞻性”。集体备课的宗旨是让教师能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寻求知识的精髓。但集体备课的核心要归属于“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四、走出集体备课误区的有效策略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它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汇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我市“惜时增效,轻负高效”课题的有效途径,被各单位所采纳,我校也不例外。我校在集体备课方面不断改进管理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提高认识,促进行为的自觉化

辨证唯物主义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想走出集体备课误区,必须从教师观念抓起,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端正态度,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讨论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交流使用集体备课后的收获,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备课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明白了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更离不开教师的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从而更

好地体现教学个性,适应学生学情。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使集体备课由被动督促变为自觉行动。

第二、规范管理,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学校要求集体备课应按“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验收检查——形成个案——交流反思”五个环节进行。首先由备课组对某段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划分课时,确定教学目标、商讨最佳教学思路,然后由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负责记录研讨内容并做好教案整理工作,再交年级领导把关验收,合格后在本周星期五前发放给每位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后再进行教学实践,进一步改进教案后进行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课后还要对本节上课情况进行反思,不断丰富实践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2、固定时间、地点、研讨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各自办公室进行集体研讨。数学在每周一早上自习和第一节课,语文在周一下午一、二节课。为了减少盲目性,研讨前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3、安排专人督促检查。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教务处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年级的考核。有了检查做保障,各组的集体研讨都能有序进行。

4、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落实备课效果。要求年级领导每周不定时听课2-3节,听后抽查教案,对教师教案的修改补充再创造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又一次促进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第三、改革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备课热情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向和热情。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实效,我校对《教师量化考核方案》进行了修订,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评价时,我们重评过程,看看该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制度和人性有机结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此外,我们还利用公开课听评课的机会,对照集体教案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哪怕只是点滴),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其逐渐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

总之,集体备课与传统的个人备课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和长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要坚持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忌流于形式和半途而废。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集体备课活动方兴未艾,有待于今后继续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及教学设计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行为塑造和行为强化

一)行为塑造:行为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认为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常以S—R表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

2、基本假设: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产生的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3、代表人物:美国的桑代克和斯金纳。

4、教学观: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要做到:①使学生积极反应;②划分小步子;③教师要及时反馈;④学生自定步调,强化复习;⑤使学生尽可能地作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低到最小限度。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就是要求教师掌握所塑造和校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尽可能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二)行为强化: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强调学习过程中强化的作用,即通过外部刺激,影响学生的行为反映。

2、教学设计的功能:有利于程序性知识教学(如学习记忆知识、教学公式、概念原理的形成、事实获取等)。

3、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导: ①选择适合采用行为主义训练方法的教学目标和内容。②设计引起学习活动内驱力的情景刺激和行为模范示范。③设计获取学生反应行为的信息,以及提供反馈和强化的方法与手段。④设计使学生明确和理解学习目标的教学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认知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结构和认知建构 一)认知结构:认知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认为学习目的、意义等中间过程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强调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一方面强调学生主动摸索,发现学习;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进行有意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质变过程。

2、代表人物:美国的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1)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经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及认知表征。或称知识表征。强调主动探索——发现法。教师起引导作用。

2)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只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会有价值。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对于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结构联系起来。这样意义学学习才会发生。

3、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认知建构: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对学生各类学习能力所需内部条件进行分类,据此设计不同教学。

2、教学设计的功能:能保证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

3、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导: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①根据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预设教学目标;②预设教学环节,分解教学任务;③依据新旧知识的同化关系,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④加强传统文化与人文科学的教育;⑤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⑥设计教学评价要考虑新旧知识联系。

现行组织者策略: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是以学生及有的知识为基础,并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结,能够突出新知识的具体架构,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注意将分化后的知识前后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重视启迪的精神,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要以暗示和启发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情感体验和价值形成 一)情感体验:人本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S—R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即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激发“自我实现”潜能。

2、代表人物:美国罗杰斯。

3、教学观:一方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相信学生能“自己指导自己,教学要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另一方面,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否定教师作用,言过其实。二)价值形成: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强调教学设计要“关注人的生命在现在和未来的价值”。

2、教学设计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导: 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的发挥,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自我实现”;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对自己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教师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助产士”而非权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己,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习的气氛。②教学要协调师生关系,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③主张合作学习,重视协作式情感支持; ④教师要辅导学生了解并接纳自己:了解群己关系和社会规范;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 ⑤加强传统文化与人文科学的教育; 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⑦关注学生自我价值形成。(案例三)话题作文:这就是爱和这也是爱,体现了情感和价值观。

(四)建构主义学习论与教学设计:意义构建和主体生成 一)意义构建:建构主义学习论

1、理论要点(主要观点):建构主义最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他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景皆准的真理;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他们逐步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他们已经建构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活动过程。学习是一种交互的活动;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2、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

3、教学观:一方面,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已建构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教学要通过学生原有经验,迁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是一种师生交互协商活动过程。二)主体生成: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实质:主张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设计教案,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教学设计功能:有利于复杂知识、探究性知识和开放式学习的教学。

3、教学设计应用指导:

①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主讲变为主导和促进者;

②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教师——学生之间;学生――学生之间。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③了解学生困难,正确引导和评价;

④教师要注意教学技巧(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⑤教学设计要符合情境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复杂的策略去支持学生的个人理解。这些策略包括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训练式教学、指导式教学和协商式教学; ⑥学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⑦教师不仅仅要熟练掌握学习主题基础的规则,还必须提供探讨这些规则的方式; ⑧不同学科领域可以允许学生在主题内容的探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自由(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对答案的唯一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⑨合作学习。许多有能力的学生对帮助同伴不感兴趣,而且群体作业的消极后果(如争吵、排斥、不劳而获)也是是普遍存在的; ⑩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案例):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饱经风霜”的建构性理解:①读新词卡片;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过去看到的能称得上“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③请大家再想象一下,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发言)?④请你们再想一想,从“饱经风霜”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位车夫的生活怎样(从“饱”字看,现在又加上“霜”字)?⑤如果你看到这位车夫,你会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做?⑥你们和鲁迅先生一样,是富有同情心的人,是心地特别善良的人,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鲁迅是怎样救助这位车夫的。⑦作业:以“他(她)真是饱经风霜啊!你看——为总领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积累写一个小片断。(学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富有感情)。

(五)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论与教学设计:多元智能和调动智能 一)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论

1、理论要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多元智能,尽管这些智能表现上各有差异,但经过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和解决不同的问题。多元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查智力。

2、代表人物: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

3、教学观:强调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不同智能优势进行,即因材施教。二)调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的实质:从学生不同智能优势出发设计教学。

2、教学设计功能:有利于学生的不同发展。

3、教学设计应用指导: ①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②尊重个性,学生主体开发多元化;③立足教材,讲解切入多元化;④教学方法选择多元化;⑤教学评价多元化。

附10:新课改教师要“十会”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在新课改中要做到“十会”:

一、会学习

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时代,知识更新和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需要学习的东西确实很多很多。教育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新课改,学校的概念扩大了,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人们在家庭、工作场所、娱乐场所等都可以学习,人们通过各种媒介也在学习。学习是不论时间和地点的。新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型”的家庭,“自主学习”的学生,“终身学习”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都是“学习村”的一员。教师必须以“学习”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教师要会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

二、会服务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坐在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倾听名校名师的教学,查阅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学生学习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认识活动学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方式要从“塑造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型”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教育方式。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服务。

三、会整合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整合。

四、会合作

新课改,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是对过去一节课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

五、会创新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

六、会编教材

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尊重师生个性,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新课改,让老师当教材的编写者。新教材是新课改理论的外化,如果老师是编者,在教学中,就会取舍、增添内容,形成自己的教材。

七、会尊重学生

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什么?个人认为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正当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尊重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自由活动权利,尊重他们在人群中的应有的地位,把他们看成与自己身份平等的“人”,并尽最大可能为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而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尊重孩子的需求,为学生自主发展预留空间,一个人是为了自己所希望做的事情而行动的时候,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很大限度的发挥。学习一旦成了满足学生内心需求的事情,他们便会对学习活动倾注极大的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程度。尊重学生心理需求,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为他们自主活动预留出促购的空间,这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尊重学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

八、会依法执教

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法制观念,正确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要正确看待权利与义务,避免侵犯学生的权利现象的发生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排斥后进生,侵犯其受教育的权利;非法限制学生人身自由;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侵犯学生隐私权等。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依法执教,民主法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还应当具有坚实的法律素养,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觉履行义务,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九、会科学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以前注重终极性评价,现在更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比例比较大。对教师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考核有量化的体系表。教师的语言发生了变化。教师去欣赏、尊重学生,学生也能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来质疑老师。新的评价体系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说一线教师最期待的就是课程内部评价体系改革的成功。

十、会研究

做研究型教师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深入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把做研究型教师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学习、坚持研究,我们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如果不上课,就不 能称为 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教师角色也必然要从传统意义的“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

五、现代学习论整合与教学设计

(一)认知、情意、行为:现代学习论的整合 世纪30 年代到60 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处于统治地位,它关注对学习外显行为的研究,把学习解释为既有行为之上习得新行为的历程。20 世纪60 年代之后,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相继兴起,它们不仅在研究主题上恢复到对人类学习行为内在历程的解释,而且在研究范围上也扩大到了学习的多方面。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知识的获得,但忽略了学习者的动机、情绪情感等影响知识获得的因素。人本主义看到了认知主义的局限,以教育改革者的姿态出现。从学习者整体出发,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的潜能、需要、情感、自主性等因素,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

1、主要观点:

(1)学习是由两大系统组成的,即认知系统和调控系统。(2)学习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3)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2、应用指导:

(1)学习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情况、知识能力、兴趣,查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的条件。

(2)学习动机。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情绪,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维持的过程。

(3)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教学内容要组织成富有意义的序列,符合学生认知加工过程(例:知识的先后呈现、板书中的箭头、线条)。(4)认知结构的作用。(知识结构、科学本身的逻辑机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5)参与。学习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二)心理发展: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

1、主要观点:

现代学习论整合起来的教学观就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对象、方法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1)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体。(2)现代学习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形成和建构“心理发展性教学”模式。

(3)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对象分析应该着力从认知情感与行为三大领域综合分析、评价。

2、应用指导:

(1)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发展(潜能、可持续、和谐发展);(2)教学过程从重视结论转为重视过程;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整合

1、主要观点:

教学模式的整合是指: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是综合了各种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模式,并以其为指导思想索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

2、应用指导: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准确界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2)在教学过程实际中,可以选择案例情境导入,渗透社会生活真实事迹。(3)在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地位时,应指导其建构知识网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4)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应及时到位的点拨思维,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附11: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

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由于受编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滞后性,有些材料和观点已失去编写时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大量引进新知识,增大教学的密度,增强课后阅读的指导,使教学观念从“在备课中生活”变为“在生活中备课”,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固有特色和学科魅力,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课内外师生共振的局面。

一、“在备课中生活”与“在生活中备课”之比较

1、基本理念不同。前者是传统课堂教育下的备课观,其基本理念是:为教而备,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教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学,始终围绕着“教师如何当好操作木偶的演员”这一问题进行,并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教学方案,把学生仅仅当作是“观看木偶的观众”。后者则是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备课观,其基本理念是:为学而备,坚持“以学生为本”,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备课既做到“胸中有书”,更重视“目中有人”,致力于设计“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教案”与“学案”相统一的“课案”。

2、备课途径不同。前者是封闭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备课往往脱离实际,仅仅埋头于分析教材、教参,查阅参考资料,并依据自己个人对教材的有限理解选择配套练习,从而编写教案。其结果是把学生引入到“上课——作业——复习——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封闭了学生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渠道,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后者则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特点,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捕捉学生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的热点,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式,致力于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总之,前者往往忽视了其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忽视了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使备课流与形式,发挥不了备课应有的作用。与以上误区相反,后者由于其前提是重视实践,重视发展,因而教师备课就具有主体意识、终身教育意识、不断创新意识和教学科研意识,以研究带动备课质量,改变备课方式,在备课内容上更重视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在生活中备课”的有效探索

1、在学生的生活中备课。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正式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得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并立足于对学生实际情况去准备教学,必能是思想政治课增强吸引力。为此,教师备课应做到:(1)了解学生生活,力求寓教于需。教师可通过课间谈心、个别谈话、座谈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备课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与几个学生闲聊,聊到有关“美”的话题时,发现现在的学生求美,但不敢公开言美;爱美,又不善审美。针对这一点,我在准备《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一框的教学时,设计了一场以“我心中的美”为题的即兴演讲比赛,分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学生们争先恐后,畅谈自己对美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我作为其中一员发表了我的审美观,认为心灵、语言、行为与外表相统一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同时,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本课主题。课后许多学生感到“上了人生第一堂审美课”,“把自己心中对美的思考终于表达出来了,真过瘾”,充分显示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2)关爱学生生活,寓教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情感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所谓“亲其师而爱其道”。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考虑学生所急、所忧、所乐,而后因势利导,这样就能得到学生的支持。

(3)感受学生生活,寓教于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备课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注意学生的关注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如人们最关注的一般居民生活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困难问题;人们最担心的社会稳定问题;人们最痛恨的腐败问题;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具有的道德观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尽管还未定论,却是中学生非常关心又非常想弄清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作些探讨,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身心,提高学习效率。

2、在教师的生活中备课。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最大特点之一,思想政治课中抽象的理论原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得到印证。思想政治教师如果能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和敏锐性观察生活,就能捕捉到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养成特有的职业习惯,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备课。可以在文化娱乐中备课。听音乐、看小说可以搜集到许多有益的教学素材。如歌词“山不转水转”、“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清晰地包含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歌曲《春天的故事》则叙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转折点;歌词“跟着感觉走”则是一个很好的辩题……政治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这些学生喜闻乐道的歌词和小说情节,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也养成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其次,可以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充实备课资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人不可能窥透一切社会现象,更还可能体验任何生活方式,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可以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材料。如有一次偶然碰到一位下岗不久的同学,听她唠叨了下岗前后的感觉和对将来的计划,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在准备《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框教学方案时,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下岗了,你会怎么样?”,学生在听我讲述了同学的境况后,觉得真实而又现实,并纷纷想象自己下岗后的情况,积极地设计起下岗后的计划,充分显示了他们立志为社会作贡献,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和决心。思想政治课所有的目标都在热烈的讨论中实现了。

因此,政治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

3、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备课。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时代信息,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历年来政治课高考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

设计中能及时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引入课堂,把政治课教学放到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如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缓、我国国内出现买方市场的“大气候”下,我在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分四组分别调查以下内容:⑪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念;⑫当地居民的消费状况,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等;⑬当前市场上新产品的供求状况;⑭银行信贷消费的有关政策和信贷消费状况。然后引导他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利弊,考虑对策。使学生在对自己手中第一手资料的论证分析中理解“何谓正确的消费观及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扩大内需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现代的社会决定现代的教育,现代的教育需要现代的教师。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政治教师教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变过去那种纯粹埋头于“书堆”中的封闭式备课观念,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使学生学得“活”,使自己教得“靓”。

六、学习目标分析与教学三维目标设计

(一)知与会: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表述

①要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②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应选择可以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③要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熟练、准确、完整等程度)。

2、应用指导

①目标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②每节课的目标设计应重点突出。③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学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1、设计内容

①设计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②注意让学生掌握获取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2、应用指导

①体现师生民主对话;②提倡多样化学习方式;③注重学生的体验;④强调问题情感的创设;⑤强调学生的积极实践;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悟;⑦以发展性(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三)学会做人: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教学设计

1、主要内容

①生命教育;②亲情教育;③友情教育;④爱情教育;⑤国情教育;⑥民情教育;⑦生态教育;⑧道德教育;⑨理智感教育;⑩美感教育。

2、应用指导

①注意学科区别;②注意分层表述;③切忌牵强附会。

附12: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设计三维目标的依据

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其次,要回顾该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在些基础上,再进一步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一是目标的着力点;二是内容的重难点;三是资源的开发点;四是落实的知识点; 五是培养的技能点;六是情趣的激发点;七是思维的发散点;八是合作的讨论点; 九是渗透的育人点;十是知识的引申点。

2、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些教师以为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没必要进行专门的了解,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的调查,力求做到“十知道”:

一是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三是知道学生的学习环境; 四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五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六是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 七是知道学生的思维特点;八是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九是知道学生的个性差异; 十是知道学生的认知规律。

3、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 教师在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再确定三维目标。而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要求能做到“五个有利”:

一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缩小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

二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等;

三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深刻领会; 四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等;

五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调查技能、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如以深究。

1、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2、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认识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学习,掌握商不变性质的探究过程。通过学习,理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的概括过程。通过学习,学会xx结构的归纳和演绎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xx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通过学习,掌握xx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等。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如敬佩、赞扬、羡慕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

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对教学中的问题持不同观念的人,其价值取向也不同,如对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学质量的本质是什么,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学习质量不仅看考试的分数还要看德育、体育方面的发展。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三、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教学行为一般可归纳为三种行为:一是着眼于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的呈示行为;二是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行为;三是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行为。现在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如下:

1、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引导不是主宰,而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行为可表现为:创设情境引导;组织讨论引导;自身示范引导;实验演示引导;问题尝试引导;悬念激疑引导;以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等。

帮助不是包办,而是服务,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2、在师生关系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特别要尊重六种“特殊”的学生:一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三是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四是有过错和缺点的学生;五是身体上有缺陷的学生;六是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对话”中,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要注意人格引领,注意情感交融,心理相容,心理换位,注意尊重人格,精神指导。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对待自我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4、课堂上教师行为还应表现为“五要”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做到引导、帮助、尊重、反思、改进之外,还要做到“五要”:

一要注意“调控”。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虑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

二要善于“生成”。在学习过程中,当课堂现场出现了新情况,当学习主体创造出新情境,当自然生成的教育时机冲击预案的时候,教师要打破按预案实施的思维定势,能够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做到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做到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融合达成,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三要开发“资源”。所谓“资源”是指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教学材料,支持系统,环境和人际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落实“三维目标”,教材文本不是课堂教与学的唯一资源,而必须用教材和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进行教与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过程,认知方式,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符合学生原有经验的教育素材进行教与学。只有这样,在课堂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会变成可能。这种基础课校本化的资源,应包括: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等。

四要巧用“媒体”。“媒体”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电子教学媒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要求每节课都用,要用得巧妙和得当,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信息技术进入学科教学课堂,它会使学习过程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集聚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很多,如问题切入策略,“技术”融入策略,创设情境策略,搭建支架策略等。

五要及时“反馈”。教师对学生落实三维目标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9期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

汤国平)

附13: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 “ 同化 ” 或 “ 顺应 ” 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 “ 知识清单 ” ;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

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 —— 语言交流、动手 —— 操作交流、动键 —— 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 —— 思维互动、动身 —— 实践互动、动情 —— 情感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

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附14:“三维目标”与“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是指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这一目标却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去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过程中起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主要发挥人文性。因此三维目标的关键是:设计好“过程与方法”解决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问题,“三维目标”强化的是教学过程,淡化的是传授知识;批判的是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来的知识性教案要改为教学设计,设计中的“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支点,“学法”在学生学习行为中体现为:同桌合作探讨型学习、独立思考型学习、小组讨论式学习、等等。这些只是“学法”中的一部分。由于学科的不同“学法”也各有区别,教材内容的不同“学法”也随之而变,但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还是“自读”,掌握阅读的能力,对各个学科都有用,对学生终身也会受益无穷。“学法”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具体的一种学习行为,其二,是习惯养成,其三是二人或多人的合作型学习与讨论、探究。因此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中,要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学法,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搞清楚“方法”与“习惯”、“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力”是在方法〔某种学习行为〕养成习惯中形成,例如,“读书”这一学习方法或称之为一种学习行为,这要形成能力,就必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习惯”养成的过程,也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所以说设计过“程与方法”时不能忽视这一内容。因此新理念下的备课叫“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内容为重点进行设计,不应再是知识性或问题式或内容分析型教案。

附1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及其达成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三个独立的目标,而是融为一体的目标,即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可能游离于其他两个目标而独立地完整地达成。同时,三维目标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并不都是重点,应该是有所侧重,详略有序,方能相得益彰。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个高位目标,对该目标的评估反映了历史课堂教学中主题的确定和达成度。因此,该目标是老师们历史教学中始终关注的重要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1.三维目标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故“教师通过……让学生……”之类的表述是不恰当的。2.目标表述应符合三个维度目标各自的基本特征,不能混淆。3.如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节课的主旨所在,那么应围绕该目标来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使三者统一起来。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因此,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必须要学会“眼高手低”,即判断历史价值的视野应长远开阔,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目标设定则应务实。

5.三维目标表述适合于专题教学目标设计,具体到每一节课,没有必要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表述,建议用整合式目标表述。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该目标达成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一般方法。1.尊重史实,理解历史,把握情感。

这是对历史老师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史料浩如烟海,历史解读千般万样,老师个体对历史的情感变幻莫测。对历史事件或者现象有一个多元的思考,有一种淡定的情感,这种学史的高度,非千日之功而不可得。

2.营造历史现场,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

触摸历史,才能理解历史,理解历史才能感悟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现场的营造是老师带领学生触摸历史的有效途径,因此,历史现场营造的有效与否是决定学生能否自然地触摸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因素。营造历史现场贵在求“真”和求“实”。求“真”是指依据史料来进行合理的想像;求“实”是指历史现场的营造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3.“留下空间,就有余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悟”不可“灌”。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的特殊地位,老师们往往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最后五分钟,倾尽全力在这五分钟里画龙点睛,希望这一刻成为学生日后美好的回忆。

这种想法当然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有这样一个认识前提需要认真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时段的“事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在由老师营造的历史现场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自己去参悟得到的,而不能由老师去灌输的。因此,老师在最后的五分钟里,不必把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让老师自己的心得给填满了,应该留下空间,课堂就会产生余响。

七、现代学习论与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一)启动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设计

1、理论要求:导入用于上课的开始,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它没有固定模式,也无所谓最好模式,但它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所以,导入必须成为教学其它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撞击学生思维火花,产生共鸣。

2、设计导入方式要求:①开门见山式;②以旧导新式;③故设悬念式;④启发诱导式;⑤情景诱导式。

(二)心理形成:新授阶段的教学设计

1、理论要求:学习过程是学习方法、学习程序、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整合的过程,掌握学习过程比掌握学习结果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能为学生考虑得太周到、太完善,更不能代替学生探索,要留有余地,有弹性,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会发现。

2、设计过程方法要求:①教学方式新颖有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②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③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④善于捕捉生成资源,以教育机智促成教学生成的优化。

(三)组织策略:结束阶段的教学设计

1、理论要求:课堂教学结束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教师要使学生通过“巩固“和”应用“提炼主题,概括要旨,灵活运用,建构新知识结构,解决新问题。

2、设计结束方法要求:①归纳法;②迁移法;③点拔法;④前后呼应法;⑤设疑激趣法;⑥情感升华法;⑦拓展延伸法;⑧电化式结束法;⑨评价式结束法。(案例)小学语文《草船借箭》的几种结束方法。

①拓展延伸式结束范例。教师:《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赶造十万支箭的毒计陷害诸葛亮,企图置诸葛亮于死地,结果呢?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地对付了周瑜的暗算,使他自叹不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诸葛亮不仅能借箭,他还能借天、借地、借人、借荆州,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不妨回去读一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然后像理解《草船借箭》一样,看看那些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②电化式结束范例。教师:这篇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写了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以及周瑜的妒贤嫉能。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看看剧中是怎样表现这一内容的(放录相)。

③评价式结束范例。教师:通过以上学习,谁能说一说诸葛亮、周瑜各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他明知道周瑜要置他于死地,但他还敢于接受“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说明他很了不起。学生:诸葛亮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能算出第三天有大雾,而且刮东南风,这就为他完成借十万枝箭的“任务”提供了条件。学生:周瑜相比较而言,心胸就显得狭窄,他因诸葛亮有才干,就总是想尽办法要整死诸葛亮,说明他妒贤嫉能。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而周瑜是个心胸狭小、妒贤嫉能的人。

以上是范例,同一教学内容,但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运用了不同的结束技能,无论运用何种技能都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起到了巩固知识、强化能力的作用。所以,没有学习也就谈不上教学,学习与教学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强大的学习理论支撑,但教学设计仅仅建立在某一种学习理论基础上是不够的,我们应当综合现代学习论的不同观点,形成对学习的完整认识,形成综合教学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

以上是我所讲的《现代学习论与教学设计》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多多赐教!谢谢大家。

第二篇:备课稿

爱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发展、和谐富裕的精神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的内核。每个历史的发展阶段,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但一些基本的内容是共同的、普遍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就是要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倡导和发扬爱国价值观,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延续不绝的灿烂文明,经历百年屈辱而实现了民族独立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发展奇迹从而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重要原因就是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爱国意味着珍惜并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把爱国热情化为富强国家的现实行动,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在养育自己的国土上,在可见的未来,人们依然要在养育自己的国家中奋斗。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不仅如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高度一致。想要建成美好的家园,你必须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想要过安定有序的生活,你必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想要过有尊严非奴役的生活,你就必须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因此,热爱我们的国家,其实就是热爱我们的家园,本质上就是热爱我们自己。这既是国民感情上的自然表现,更是国民必须承担的责任。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在中国,爱国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爱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凝聚人民思想感情的柱石。屈原虽遭流放,仍眷恋楚国,心系怀王,冀幸君之一悟;苏武牧羊,数十年手持汉朝符节,心志不变;岳飞抗金,历尽艰辛而矢志不渝,各地民众同声相应;土尔扈特部为维护民族独立,冲破沙俄重重截击,胜利返回祖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华侨与国内民众众志成城,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爱国,始终是炎黄子孙心系祖国的纽带与基石。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人民报效祖国的旗帜。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说出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内心依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爱国,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自信地挺起了脊梁。

二、爱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多少种文明都消亡了,独有中华文明始终延续不衰,从来未曾中断;放眼世界,多少国家和民族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独有中华民族历经风浪与艰险,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始终推动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灿烂成就的创造源泉。大禹治水、划分九州,是出于为国家和人民排除忧患的责任;商代青铜制造和青铜艺术世所罕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劳结晶;汉代造纸术、勾股定理及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出于解决国家发展问题的辛勤探索;隋唐时期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苏敬等所编修的《唐本草》,是在济世救民责任驱使下的创造;宋元时代火药技术的成熟,适应了保卫国家的需要;李白的诗歌飘逸慷慨,源自祖国锦绣河山的孕育;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源自于对人民困苦的深深同情。这些辉煌的成就,均源自于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也进一步激发着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勇气。

爱国主义还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动力。中国自建立以来,从来没有少过艰难险阻,经常受到战乱侵扰。但是中华民族从未因此沉沦,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努力实现着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迈步走向了社会主义,开始实现民族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爱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体系,靠的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靠的是中华儿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汇集最广泛的力量促进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惊叹的傲人成就,靠的也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所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

三、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应当自觉增强爱国精神,自觉履行爱国责任,自觉实践爱国行动,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想紧密结合,聚集中华儿女的共同智慧,发挥社会各界的创造能力,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这是爱国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最好体现。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首先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旧时代的落后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其次要爱护祖国的山河。中国幅员辽阔,山水秀丽多姿。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中华民族世代栖息繁衍。而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延续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掌握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技巧,特别是我们的土地五千年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我们应当珍惜锦绣山河,让祖国的丰富宝藏惠及我们的子孙;需要坚持保护环境,还给我们的子孙碧水蓝天;我们需要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热爱祖国必须承担的责任。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还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要求我们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敬重 的态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相结合,创造领先世界的现代文化,增强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力量。

爱国不必时时挂在嘴上,深情地爱着自己祖国的人,其实是默默无声承受辛苦的绝大多数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人。谁不依存于这块国土,谁不希冀祖国的文明、富强和繁荣,天蓝水美风清气爽的国家,只能自己来营造,因为只有这片土地才属于我们,才能承载我们现实和未来的全部生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 宁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宝贵。——林 肯

第三篇:如何备课

如何备课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备课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如何备课 教学重、难点:编写教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1 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的工作包括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大纲,钻研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研究有关教学经验以及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选择具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每一节课时的教学方案等. 按照这样的工作程序,备课中备什么?

1、备“思想”,备课中应注意思想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讲什么内容,联系怎样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事例,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数学课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正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3)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4)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应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选取可能的材料,使思想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2、备“教材”,掌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1)熟悉教材.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晓全部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材的深广度.

(2)分析钻研教材.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研究教材的思想性,研究数学中运动,发展、转化,由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教材有关章节中的具体体现.尤其在概念教学中侧重于观察、抽象、概括、辨析等能力的培养,在定理教学中侧重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较易的侧重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内容较难的则侧重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备课中要根据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掌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寻找教材间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总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必然反映出人们这一认识规律.(3)处理教材

①紧扣教学目的,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应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应达到何种程度?提出何种水平的要求?

教学目的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恰如其分,太宽则过于笼统而针对性不强,太窄若流于枝节,则易忽略重要内容,太高则不宜兑现,太低则不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总之,“宽窄高低”都是不适当的.

②突出教学重点,克服学习的复杂性.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材,确定什么地方该详讲、略讲或不讲,也就是要确定教材的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内容.如何确定内容的重要程度呢? 第一、对教材的有关部分,它是不是核心;

第二、它是不是今后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或者是否有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备课中要突出重点,避免孤立地讲授知识,以利于形成知识系统,同时还要防止只注意系统而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知识的“纲”,做到“纲举目张”.③突破教学“难 1

点”及早防止可能出现的错误.教学中难点常表现在以下方面:知识过分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错综复杂,知识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运算的逆运算等.一般采取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或者分散难点逐步解决的办法.这就要求备课时周密考虑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具体模型,逐步抽象,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温故知新等方法扫除障碍.

教材中的难点,不一定都是内容的重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则应特别重视,认真解决.

3、备“习题”提高练习的质量

习题是整个教材内容的一部分,习题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没有必要的恰当的例题讲解和练习,学生就不可能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有关的基本技能和进一步培养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和练习题精心设计和选择,细心安排处理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1)例题的选择和挖掘 ①具有目的性 ②具有启发性. ③具有延伸性. ④具有典型性.

(2)课堂练习的安排 ①事先演算,明确目的. ②妥善安排,练习及时. ③弄清概念,辨明是非. ④例题示范,注意格式. ⑤安排板演,共同评议. 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⑦题量适度,难度适中.(3)课外习题的布置和配备

备数学课要认真备习题.首先教师需按照对学生的要求,将教材上全部习题演算一遍,明确各题的要求,解题关键,解题技巧,解题的格式.区别哪些习题是主要的,次要的,哪些是巩固性的,哪些是创造性的,哪些是单纯性的,哪些是综合性的,哪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需要提示,哪些可作为教材讲授,对每道题的难度与演算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4、备“学生”,知已知彼效果显著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劳动的过程,在吃透教材之后还必须了解调查受教育的对象.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学习兴趣、思想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不脱离实际.二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有哪些困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2 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应从全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这种教学计划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大纲规定,又要切合学生实际.计划包括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进度和设计合理的课时教案,从要求上它又分为学期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应针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有关情况有准确的掌握,如明确授课年级、学生人数、课本、时间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规定,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标准、大纲规定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学期的教学目的;(2)单元教学进度;(3)新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及讲评所需时间;(4)教学中所需的教具.

2、单元教学计划的拟订

单元教学计划实际是学期教学计划的具体化.它一般包括如下内容:①单元教学目的;②学时划分;③补充例题,习题的准备;④教具的准备;⑤课的类型.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教师进入课堂的“通行证”,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蓝图.目前由于每节课任务不同,课型不一,教学方法各异,教学过程千变万化,难有一个统一的教案模式,但是教案都应根据教材范围、内容、次序、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明确表达出来.

一般教案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课题名称;②教学目的;③教学重点,教学难点;④教具准备;⑤教学过程.

当然,并非在每节课中都有难点,但教学重点总是有的,若用教具,则应在教案中写出.教学过程是最主要的.

在明确了教学目的,考虑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后,就要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编排顺序,采取的教学方法,拟定承上启下的复习题,考虑补充例题等.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有如下五步程序:

①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目的;

②讲授新课,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③进行例题教学并布置课堂练习,进行巩固知识和技能训练; ④进行课时总结; ⑤布置作业.

第四篇:关于怎么备课

关于怎么备课

一、备课的涵义

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二、备课前教师应做好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在开学前完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1、对教材做总体的分析,把握教材内容,对学期教学工作提出总体构思。

2、根据课标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根据课时计划,把教学内容按单元、章节科学合理分配课时。

3、对学情做出正确分析。特别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和爱好要做认真分析,为教学决策、因材施教做好准备。

4、提出质量标准或奋斗目标,拟定教学措施。

三、怎样设计和书写教案

(一)要严肃认真地设计、书写教案。具体做到: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2、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不强求一律。

3、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

(二)一节完整教案设计要写清以下几项内容:

1、如何填写表头

(1)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

(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课

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习作指导、讲评等。

(4)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与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写教学目标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二是有关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三是对有关思想的渗透。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情况。(7)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教具、学具的准备:即本节所用的如:卡片、小黑板、投影、投影片、录音机、实物等等。

2、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①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②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③写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主动参与(导入):情景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当然可以起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一种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解决问题意识。情景不是幌子,它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创设情景”的方法。如开门见山、复习铺垫、悬念激发、情感交流、生活事迹、趣味故事、游戏活动、直观感知等方法。

(2)提供资源,自主探究: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探究新知。新的教材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

①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思考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备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内容处理加工成可操作性强挂图或活动。(3)组织调控,合作交流(备学习方式的选择):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碰撞,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和引导学生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也就是说,在备课中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②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知识。“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③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指导学生学。对于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④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作为一节课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设计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如何点拨?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4)反馈评价,巩固应用:是及时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以下问题:①教师在反馈讲评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②教师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是否体现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5)总结:当整个一节课教学过程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设计总结时要设计总结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有关思想的渗透,学生的质疑)。

3、如何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教案中要单列板书设计,板书要直观精练,易归纳小结,易引导,纲领性强,板书使用合理。

4、如何写课后反思?

新的课程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而怎样写课后反思,写什么等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记录。

(2)教学的不足之处,如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况、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3)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4)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写课后反思追求“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

第五篇:如何备课

1.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查阅资料、要确定教学目的、要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类型。要考虑教学方法。要设计编写教案,还要借鉴相邻、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更要研究国家教育的全局形势……可以说,教师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课下的精心准备为代价的。

备课是否能达到教学中教师所期盼达到的目的.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年龄特点、音乐素质、能力水平、班风纪律等情况了如指掌。是否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而适当的措施。所以说,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离开了解学生这个重要基础。

在备课中,只熟悉课本教材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把范围扩大一些。翻阅书籍、网上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及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有关的文字资料、乐谱等)。参阅相关资料的目的,并不是要扩大教学的范围,而是要使教师高瞻远瞩,在教学中立于主动、有效的地位。

分析教材是为了掌握教材的本质、弄清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确定教学目的。要明确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什么?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培养哪些音乐能力?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分析教材也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所谓深入,就是抓住教材的本质及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透彻地分析;所谓浅出,就是把深奥难懂、难于掌握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办法使学生掌握,要做到这一些,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勤于思考,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备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并不是从教师走进课堂才开始的,而是从备课便开始了。上好一堂课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课备好了却缺少其它因素的配合,课还是上不好,但是,没有备好课却想要上好课,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其次,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备课备得充分,上起课来心里便会感到踏实;备课备得周到,上课时便能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真正是“备课花功夫,上课显神通”。备课如此重要,那么,音乐学科应如何备课呢? 第一,要审题

我认为拿到了个课题后,要像写文章一样进行审题,看一看这首歌曲所能带我的所有信息。如:词、曲作者是谁?什么内容的歌曲?相似的歌曲还有哪些?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歌曲的风格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学习或欣赏这首歌曲能得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教育? 第二,要有依据

我们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材料,安排教学过程,依据是什么?

1、要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原理

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课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2、突出音乐课的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听觉的艺术,我们要在上课时突出这一特点,要让学生多听完整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震撼,得到感悟,接受教育。

3、要尊重歌曲或音乐的风格

每首歌曲或音乐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舒缓或激越,或庄严或诙谐,我们要尊重歌曲的风格,不能把进行曲上成小夜曲。第三,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之一。教者要掌握所教对象的音乐基础,心理状态,兴趣特长,组织纪律,音乐骨干及男女生人数等等。如果教者不了解学生状况,那就无法控制教学过程,要上好课必然不可能。第四,要备重、难点

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果教者主次不分,平辅真叙,“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重点突不破,教学难点攻不下,那教学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五,要有课前准备

备得再详细的课,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也会显得手忙脚乱,尤其是音乐课,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胜任的,我们得借助音响,如多媒体、录音机、磁带、VCD等,教具得有钢琴或电子琴、打击乐器、口琴等等。第六,要备意外事件的处理

在备课中,教者应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免因不能解惑,答疑而哑口无言,束手无策,陷入尴尬境地。

备课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思路和轨迹。在新课改中,音乐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备课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音乐学科备课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教材开发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一堂课只教书上的内容,没有对应的补充内容,就会显得无生气,学生学的也显狭隘,浮在表面。所以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同时,应该对教材进行开发,找一些相通的知识点进行渗透,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如上欣赏课《真善美的小世界》这一课,教师可以由迪斯尼乐园人物引入到歌曲,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歌曲背景,学完歌曲后又补充了很多卡通歌曲,从那一个卡通歌曲的小世界中联系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寻找一些真善美的事,来感受我们这个世界的温馨,充满爱心。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更充实,学得也更扎实有意义。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二、精心设计问题

备课中精心设计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求知欲促使他们对新知识追求全面的理解,那么,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探究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问题的提出要切合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过深,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过浅,不用思考,误导了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样化,允许学生相互修正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相互启发、探讨过程中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结果。四是层次性。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如在《祖国好妈妈》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谈话启发学生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从而感受到祖国景色的美丽,而后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赞美祖国的歌曲,之后再通过两首复习的曲目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及演唱方法,老师可以自然引出《祖国好妈妈歌曲》:听一听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从而有了之前两首的比较,这种歌曲的情绪就能很明显的领悟到,学生的回答思路也打开了。

三、把时间交给学生

留足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说了算,学生的动脑和动手时间被教师挤掉了,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备课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潜能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音乐课的拓展创作活动中,尤其要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可以合作讨论,创作表演,而不是走走场,一个表面形式。

其实备课就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查阅资料、要确定教学目的、要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类型。要考虑教学方法。要设计编写教案,还要借鉴相邻、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可以说,教师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课下的精心准备为代价的。以下就是个人关于备课的几点体会:

1、备课是否能达到教学中教师所期盼达到的目的.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对学生年龄特点、音乐素质、能力水平等情况了如指掌。是否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而适当的措施。所以说,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离开了解学生这个重要基础。

2、在备课中,只熟悉课本教材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把范围扩大一些。翻阅书籍、网上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及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有关的文字资料、乐谱等)。参阅相关资料的目的,并不是要扩大教学的范围,而是要使教师高瞻远瞩,在教学中立于主动、有效的地位。分析教材是为了掌握教材的本质、弄清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确定教学目的。要明确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什么?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培养哪些音乐能力?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分析教材也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在备课时将学生作为备课的第一要务的话,那么,备课将由此变得鲜活而充满生机、更具价值,学生的潜能与创选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课堂的空间将得到更深更广的拓展,课堂教学将一定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不断生成、不断生长的,是焕然一新的

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首先,教者要博览与本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教学大纲,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其它资料,并能掌握,从而使教者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轻松地给学生一勺水。其次确定本堂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一课一得,因而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① 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相对的独立性

② 基本符合教学进度要求

③ 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上好一节课最难的?

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要上好一节课,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不管是歌曲课还是欣赏课,我们在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己逐渐对这一问

下载备课2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备课2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备课

    研讨主题:如何备课 ——工夫在诗外,备课在课里 一、从“大纲”到“课文” 二、从“课外”到“课里” 三、坚持写备课笔记,教学反思 一、从“大纲”到“课文” 上课是我们最......

    备课

    教育活动案例一 活动名称:讲述《我的一家》 活动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句子谈论自己父母的工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爱护。 2.围绕“我的一家人”这一话题进......

    备课稿

    1、导入语: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一诗中这么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诚如斯言,读李白的诗歌,能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磅礴......

    备课簿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

    集体备课[范文大全]

    答:教师之间要更有成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成员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比如熟悉集体备课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思考......

    珍珠鸟备课

    《珍珠鸟》备课 一、教材分析:《珍珠鸟》是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作者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

    备课纸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备课纸 第一课:湖湘旅游文化概述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确湖湘文化内涵,了解湖湘文化历史渊源 教学重点及难点:湖湘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视......

    备课小结

    信息技术教研组集体备课小结 集体备课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个体在研究交流、相互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