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听一听教案
第4课
听一听
【教学背景分析】: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蛙声、鸟鸣声,人类活动产生的汽车声、鞭炮声、说话声、读书声、歌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听一听》是青岛出版社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学生通过敲击不同材料的杯子,认识耳朵,蒙上眼睛听塑料杯里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试着进行科学地描述。
观察是科学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之一,进行正确的描述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对被观察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在当前的科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但往往会忽视对描述内容的准确性指导。一年级学生对观察、描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环境,让学生在生生、师生交流观察结果中,教师多进行引导,学生尽量进行描述,教师进行总结,学会科学地描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1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2、观察耳朵,了解耳朵的构造,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材质不同的杯子,塑料瓶、沙子、石子、包含各种声音的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们,让学生在教室里倾听周围的声音,学生认真的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学校其他班读书的声音。
生:其它班级唱歌的声音。
生:隔壁教室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学校操场上同学们说话的声音。
生:风吹树叶的声音。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不同材质发出的声音1.向学生展示、介绍不同材质的杯子。1.实验1: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不同材质的杯子。比较:不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2.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杯子,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实验3选择其中一种杯子,在杯中放入不同的物体(沙子、石子),晃动杯子,让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杯子里是哪一种物体。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三)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四)、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小组之间互相观察耳朵。
2、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三、拓展
(一)、游戏1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分别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某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情况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讲,A组猜。
师:你是怎样猜到是哪位同学的?
生:从他的声音。
生:熟悉她的声音。
师:同学们都是根据声音猜出来的。游戏2 师: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方向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间闭上眼睛,老师点他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是从哪个方向发出的声音,如果说对了大家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大家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发出的声音。
师: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前面闭上眼睛,老师点与他不同距离的两位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哪个离自己近、哪个离自己远,如果说对了大家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大家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
师:我们来做游戏听听声音的不同大小。先请一位同学拍手发出声音,然后全班一起拍手发出声音。
师:现在我们倾听周围的声音。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声音,现在放给大家听听。
课件播放搜集的声音。
师:声音有大自然发出的,人类活动发出的,还有各种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
师: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把你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声音说给大家听听。
生:小狗、小猫发出的声音。
生:汽车发出的声音。
生:工地施工发出的声音。
生:小鸟的叫声。
生:唱歌、弹钢琴的声音。
生:小孩的哭声,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物体相撞发出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思考问题。
生: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
生: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生: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
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传播的我们耳朵里就听到了。
师:我们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有哪些动听的声音?
生:歌声。
生:演奏乐曲。
生:诗歌朗诵。
生:好听的音乐。
师:现在让大家欣赏一首动听的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会唱的一起唱。
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在家里倾听各种声音,并记录下 1分钟里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名称。
四、小结
第二篇:4.听一听一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4.听一听
教学目标:
1、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点: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的耳朵。
1、教师提问:同学们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吗?引导学生借助镜子观察。
2、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电筒观察耳朵的外形特征,找出耳朵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根据观察画一画自己的耳朵。
4、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二、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1、教师提问:认一认图中的这些杯子,同学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吗?
2、小组内敲一敲,听一听这些杯子的声音是否相同。
3、小组汇报听到的声音。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1、教师介绍活动规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另一个学生把石子和沙子分别放入塑料瓶中晃动。蒙上眼睛的学生听声音猜物品。
2、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
4、学生介绍自己的发现。
四、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课下借助多媒体设备辨别声音。
板书设计:
《听一听》
用耳朵辨别(观察):声音
……
第三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 讲授新课:
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
2、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三、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
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
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
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
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
3、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
四、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预设
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预设
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2、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五、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
2、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
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
六、拓展活动;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
七、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听一听
教学目标:
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
二、教学过程:
1、观察我们的耳朵。
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
2、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3、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拓展活动
四、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五、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难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准备: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整的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和配合,还要洗干净手,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课题: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图,旨在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闻和尝。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到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的正确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远。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苹果的气味。
3、闻液体的方法。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闻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者有毒气味对着鼻子的刺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的时候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舌头尝。
2、小组活动: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教师总结: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总结本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2017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
2017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内容
1.我们知道的植物
备课时间
2017.8.26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
课 题
2、观察一棵植物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教
学
过
程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1、让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2、探索:(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板书设
2、观察一棵植物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教学一得
检查建议
检查人:
日期: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一 年级 科学 教案主备教师
王恒超
课 型
新授
第 2 课时
总第 4 课时课 题
2、观察一棵植物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教
学
过
程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3、画画这颗植物。
4、研讨:说说你观察到的植物。
三、拓展:观察一颗树,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课堂小结这节课你通过学习认识了那些植物。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板书设计
2、观察一棵植物一株完整植株由:根、茎、叶等构成教学一得
3《观察叶》教案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课题
1.4这是谁的叶
课 时
第4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要求手写,300字)
课 题1.5植物是“活”的吗课
时第5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 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教 学准 备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 学 过 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聚焦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教 学反 思(要求手写,300字)
第五篇:2017苏教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四课 认识感官
1教学目标
●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了)。
●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1、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2、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4、.教学过程
●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本环节设计可以引领学生观看教材中可爱的图片,或者采用游戏、故事、漫画等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意事项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1官。设计意图: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图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教学建议
●在学生交流自己找到哪种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描述观察对象,以提升学生的描述技能。
●当学生对自己找到的小动物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给予帮助,例如:你讲给大家听的时候,可以说说小动物个头的大小,身体的形状、颜色;如果讲不出它的名字就说不知名的虫子或动物。注意事项刚入学的小朋友描述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用一些科学词汇表达,但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表述,也不必对学生的描述准确度作太高的要求。
●特别注意从一开始上科学课时,就要求学生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认真听同学讲话的好习惯。
●强调对不认识的物品不能随便闻和尝。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将对人的感觉器官的认识推演到动物世界,加深对感觉器官的认识。●教学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图片资料或观看视频资料。然后组织学生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引入对下一节课的学习。
第五课 感官总动员
1。教学目标
●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2。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3。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4.教学过程
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教学建议:考虑到倒热水的安全问题,不宜让低年级学生自己泡茶然后观察。所以上课前,教师提前泡好菊花茶、绿茶、红茶三杯茶水备用由于泡茶水的准备工作量大,所以本活动可以用请学生上台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都进行品茶体验、效果是最好的。或者布置学生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品茶活动,也是很好的办法。
注意事项: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和舌在共同起作用是很关键的一步。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教学建议:让学生动用眼、手、鼻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的特点观察点燃的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学生描述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点燃蜡烛,强调用火安全。
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第一个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品茶,通过前后两次品茶明白,要真正品出茶的味道需要同时动用鼻子和舌头两种感官。第二个活动,动用眼、鼻、皮肤三种感官观察点燃前和点燃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好三种感官,强调仔细观察,收集丰富的信息。第三个活动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让学生知道,人们往往动用各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活动既体现了用感官观察的重要性,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第六课 借助工具观察 1. 教学目标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2.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3.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相关视频。4.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帝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鲁在介绍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时,尽量让学生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规范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细节,而是侧重于体验用观察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了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看得更清楚之后,本活动使学生继续体验工具还可以帮助人们听得更真切。
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指放,通过比较三种方法看到的不一样的情形,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个活动中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
第二个活动,除了比较眼睛观察到的不同,还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第三个活动,认识各种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