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沈蘅仲的教学设计(全文见《语文学习》1983年第8期《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些想法》。)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单独介绍,哪些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人物分析提纲。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拟出下列题目及写作要求。
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
2.《“劳什子”和“命根子”》
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
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
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
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
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人在感情上的共鸣。
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
这一题要求分析“贵族之家”的一个侧面,从而看到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奴关系。
6.《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
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看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及其社会基础。提醒学生注意对贾府大门前的描写,它表明这个贵族之家的后台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以上题目,学生分别写完以后,可以互相交流,以使相互启发。
[评
析]
《林黛玉进贾府》洋洋7000余字,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第一次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安排了宝黛这两位主人公的见面,第一次展现了故事的场景贾府,读起来令人极有兴致。但若讲起来,教学时间过久过长,恐怕师生双方也就会索然寡味。
所以这个教例的设计相当精彩。
这六个作文题是极好的“引子”。
它牵动着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综合提炼课文的思绪。正是有了这些作文题,学生读课文、听讲授、作笔记才格外有动力。
它牵动着教师的讲析,也就自然而然地牵动了对课文的从各个角度切入的透彻分析,它能充分显现教师在课文讲析上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检测”教师综合分析课文的教学技艺与水平。
它牵动了学生的写作、表达、交流,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
整个教例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高中生学语文的要求,突出了师生各自的重要作用。
因此这个教例具有立体的美感。
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
于漪
语文课改从起步到现在快要十年了。这十年,我们语文教学第一线教师们的艰难辛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时至今日,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逐步一致起来,但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借此机会和同行切磋切磋。
一、语文教师的误区:被他信力左右
十年路程走下来,我们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课怎么上。我想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相当程度是被他信力所左右。
第一,相当数量的教师信教参。实际上编教学参考资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可对有思想的教师来讲,对有抱负的教师来讲,这往往是一种束缚。我审过教材也审过教参,每次审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能不要教参呢?
第二,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
我曾经看过一个录像,教杜牧的《山行》。那个多媒体做得漂亮极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石径”顶端是白墙黑瓦的房子。整个一堂课,就是对着这幅画来讲。因此我就想,这首诗如果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啊!“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白云生处”是多少米呀?这完全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可我们的教学把这无限的想象定格在
那么狭小的画面里,你们说这个多媒体起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
还有信什么呢,信评价标准。教师上课就是怕评价,评价就好像是孙悟空脑袋上的紧箍咒。我参加过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有时我看那论文中评价一节课有三十几个指标。三十几个指标,多少项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教师微笑几次,学生微笑几次„„我想这叫什么课?我也听过一些评课教师的高见,如: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会怎么怎么上,我想这大概不叫评课,这是评课人自己的亮相、自己的诉说。任何一种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钥匙,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
还有,信一课一练。如果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题海题库这样来一课一练的话,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呢?诸如此类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教师,导致教学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么是语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么教语文、教什么也不知道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样式。
二、加强自信力:树立理想,提升修养
我希望我们的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你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美国一位管理大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石匠,在建筑教堂。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只是在这混饭吃的。”问第二个石匠,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盖一个全国数一数二的教堂。”说完就埋头敲石头,他要做一个能工巧匠。问第三个石匠,第三个石匠目光遥视远方,然后说道:“我要盖一个世界上
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样是石匠,他们的目标不一样,他们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
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调研,有一届毕业生,无目标的是27%,目标比较模糊的是60%,有近期目标的是10%.有3%是有远期目标的。25年之后,再追踪调查,这有远期目标的3%成为了美国的精英。因此,人生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而树立目标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反映。
我树立的目标是终身做一名教师,我一辈子树立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日本哲人池田大作讲过:人一辈子都在建设,没有建设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一定是随波逐流的。
语文教师要构建语文教学人生,我热切地期望我们中青年教师能够人才辈出。台湾作家白先勇讲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外患什么呢?西方语言的冲击。上海小学一年级就要学外语,跟语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测试两门:数学和外语,没有把语文当回事。语文建科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老觉得语文是难题,如果五十年以后仍然是难题,一百年以后还是难题,那么我们这一代一代人在于什么呀?因此,我想我们建设的教学人生.要有一种雄心壮志,要破解这个百年以来中文教学的难题。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言文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但是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多少发言权,而让国外很多的概念术语来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常被作为例子作为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某个概念的正确性。那么我们中国培养这么多教师做什么?
外患是外部来的,内忧就是奴性——崇洋。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是世界非常优秀的双脑文字,有它独特的东西,是人家没有的。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振价值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们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的自信力。如果我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个难题总有破解的日子。
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以下说三点。
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的化妆。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不深思,你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的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味语言是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英语每年的新词大概要增加两万,所以莎士比亚的文章,现在英国人读不懂了。中国的词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组合一下就好了。过去是牛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现在是火车、磁悬浮车、动车,你怎么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教课,一是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你的方向引得对,方法正确,修行还要看学生自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读,要说,要写,要听。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学生有很多思想、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
必须知心,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三、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出现很多流派,百花齐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进。
我们什么时候有教师专门从美育人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也可以从文言文这个角度人手,从朗读人手,从写作人手,等等。应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研究自己,要认识你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人,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到底教师要不要教学个性?我觉得改革到今日十年了,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这个差不多,绝对不是胡适先生讲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们的课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人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教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地方很多教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我不是说这些个性都非常完美,从科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从语文本体的层面,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个人的教学就是这个人的,不是其他人的,这就叫个性。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大家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标准化的教师。
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怎么可能是一个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
我们语文学科太需要领军教师了。放眼看全国,前不久,季羡林老先生过世了,东方文化的大学者呀;钱学森老先生过世了.任继愈老先生过世了,继承发展的大师何在?当然,那是学术界、科学界的大事。但我们教语文的也要深思,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啊,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领军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有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第二篇:浅谈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浅谈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基于这些认识,总结了一些老师在“读写结合”工作中的几点做法,这些做法在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课内得法
(一)教师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的结构及语言表达特点
阅读教学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石,它是学生获得习作方法,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遣词用句的主阵地。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经典课文写作方法的合理运用,遣词用句的精妙,是孩子学习作文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敏锐的捕捉作者的语言特点对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一课时,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总写是怎样概括的,分述又是怎样写具体的?在教学老舍的《林海》、《草原》《养花》等课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和遣词用句的精妙,这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淀,也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二)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选准“读写结合”训练点
有些课文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续写或者写出纸背的含义;有的课文或者段落结构严谨,特点鲜明,就适合学生进行仿写;还有的课文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学生读后非常感动,这就很适合写一写读后感„„因此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文章的特点合理选择“读写结合”的练笔点将会直接影响着 “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例如:两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中都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却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其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本班学生在习作中追求语言华丽,滥用比喻句的特点,选择引导学生在学习写小艇样子的部分时,感悟作者抓住小艇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把小艇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如:作者想要展现小艇的两头向上翘的外形特点,就把它比喻成新月;想要描写它狭长的艇身,便说他有点像独木舟;想要描述它行动轻快灵活,就形容他像一条蛇。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比喻的表达方法对于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比喻句无疑是一个非常恰当的选择。
而另一位教师同样是在执教这篇课文,他们班的学生基本能够准确的使用比喻句,教师认为再进行仿写就没有必要,因此选择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的段落,学习这一段中的先总写船夫技术好,再从对“拥挤”“极险极窄”等几种情况下船夫的操作情况进行描写,从而表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位骑自行车在闹市中穿行的青年人。
这些根据学生特点和文本特点准确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学习文章写作技巧练习仿写的方法,使得学生在练笔中有的可仿,会仿。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也表现出了适合学生年龄段,实效性比较强的特点。
二 开展专题读写活动,集训式突破,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抓到一个训练点就训练一下。有时候是练习写人物外貌,有时候是练习有顺序的描写,有时候又涉及写一些读后感,练笔分散在各个领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通过很多教师尝试,总结出“集训式”专题读写训练对于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有着很明显的作用。
例如:有位六年级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年级特点,把五月份定为“感恩父母月”。将《母爱》、《看不见的爱》、《我看见的大海》、《父亲的麦芽糖》等一系列的课文进行打包教学,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一读《背影》、《疯娘》、《哑娘》等文学作品。在课后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写人的习作练习,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给父母写一封信,制作一期专题手抄报,写一篇感恩日记等读写活动。这种“集训式”的课内外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在一段时间中耳濡目染的都是父母的亲情,课内外积累的都是表达对父母深情的语言,学习的都是这种写作方法,起到了像运动员“集训”一样的训练效果。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这一活动中有了明显的提高。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这一主题训练活动绝不是孤立的,它也是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的“短训”活动。并不是说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不需要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了。
上面这个例子是从内容角度进行打包开展专题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体裁上进行打包。同是写景状物的,同是写人记事的,同是儿童诗的,同是总分结构的针对学生情况和文本特点都可以进行打包教学。
从语文实践活动角度,这样做也是一个系列的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专门的语文实践活动总结,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读写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树立成果意识,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形成“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内动力因素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别人认可,都渴望成功。良好的成就感是促进人的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内动力因素,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和学生不断的树立成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编辑校刊校报,发表学生的作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成就感
编辑校刊校报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都不是难事。而能够在校刊校报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每一篇发表的作品都像一个小奖状,时刻告诉孩子你能行,你真棒!它是对学生习作最好的认可,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向前发展。
(二)整理学生个人文集,促进学生不断写作
学生数量较多,不可能每一名学生的每一篇作品都能在校报上发表。整理学生个人文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文集取一个喜欢的名字,如:“小草文集”“拾贝”“心语集”„„把自己平时的习作作品收集在文集中,每积累够一定数量(20篇或者30篇)就形成一本文集。每个学期有两本文集的学生将会被授予“小作家”的称号,颁发奖品和证书。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文集的过程中达到了练笔的目的。看着自己的文集,学生内心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文集的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还会互相比一比,看谁的新作品多,从而激发学生不断习作的兴趣。
(三)不断的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给相应的报刊杂志社,用一些发表的作品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能在一些正规的报刊和杂志中发表作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因此教师因该树立一种成果意识,不断地向杂志社和报社推荐学生的优秀作品。对于每一个在报刊杂志中发表作品的学生来说都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成长历程。对他今后的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周围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四、课外阅读与习作的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插上翅膀
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包括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景、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等。它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生活范围,最大限度地提供给体验、感悟、认识生活的机会。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经历古人的生活,可以领略异国的风情,可以品尝各种探险的滋味。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习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怎样利用课外阅读为学生习作服务呢?这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针对年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其次,要指导不同年段的学生学写各种读书笔记。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中年级学生以摘抄、手抄报、读书卡、等形式来完成。这些形式的读书笔记主要以积累为目的,学生完成起来比较简单。高年级学生我们主要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多写一些读后感,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写人物点评等形式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的思维含量是比较高的训练需要老师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指导层次,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学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学生选择材料,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很有效的。
以上主要介绍了一些在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比较实用的一些办法。这些方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选用和完善。
第三篇:余映潮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林黛玉进贾府》)
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沈蘅仲的教学设计(全文见《语文学习》1983年第8期《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些想法》。)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单独介绍,哪些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人物分析提纲。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拟出下列题目及写作要求。
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
2.《“劳什子”和“命根子”》
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
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
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
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
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人在感情上的共鸣。
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
这一题要求分析“贵族之家”的一个侧面,从而看到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奴关系。
6.《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
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看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及其社会基础。提醒学生注意对贾府大门前的描写,它表明这个贵族之家的后台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以上题目,学生分别写完以后,可以互相交流,以使相互启发。
[评
析]
《林黛玉进贾府》洋洋7000余字,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第一次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安排了宝黛这两位主人公的见面,第一次展现了故事的场景贾府,读起来令人极有兴致。但若讲起来,教学时间过久过长,恐怕师生双方也就会索然寡味。
所以这个教例的设计相当精彩。
这六个作文题是极好的“引子”。
它牵动着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综合提炼课文的思绪。正是有了这些作文题,学生读课文、听讲授、作笔记才格外有动力。
它牵动着教师的讲析,也就自然而然地牵动了对课文的从各个角度切入的透彻分析,它能充分显现教师在课文讲析上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检测”教师综合分析课文的教学技艺与水平。
它牵动了学生的写作、表达、交流,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
整个教例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高中生学语文的要求,突出了师生各自的重要作用。
因此这个教例具有立体的美感。
第四篇:读写结合(本站推荐)
读写结合·课外观察——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 事情: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习惯。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初中新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 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新教材每单元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是分前后两部分编排 的。一般情况处理,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部分,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还不清楚要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学生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影响预期的作文效果。这种读写结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 读写结合,而学生并没有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因此,导致了作文的“难”。
要突破作文的“难”,就要让学生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一开始学 生接触新的单元时,就要把新教材中阅读、写作两部分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学生思想上把两方 面要求一致的知识点,带到整个的阅读、写作中,也就是说完成一篇有一定要求的作文,不是单靠两节作文课 完成的。这篇作文的思维,是一接触这个单元时,就已经酝酿在其中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把读、写两部分 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下面以初中二册五单元为例,谈课内读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1.了解、明确理论知识要点
初中新教材,三年有整体要求,每册有整体要求,除对这些知识应做必要了解外,学本单元首先要了解、领会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要求:掌握线索;体会记叙、描写怎样结合。第二部 分写作要求: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需要,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两部分要求相 同的知识点:记叙中描写。这一步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思想上就明确,这个单元阅读、写作要 紧紧围绕“记叙中描写”这一要点。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讲清了本单元作文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就已带着作文的问题思考了。2.具体感受课文,体会知识点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仅仅是理论、概念的了解,还只是抽象的,通过这一步,学生才能把抽象的 东西感受具体、形象。这一步是消化、吸收重要的一步;是突破阅读要求,酝酿写作要求的关键点。3.再次总结知识点
这一步是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课文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便会 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到熟悉,再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活动,对本单元的要求已经融会贯通,为 下一步完成作文,已奠定了成熟的思维基础。4.利用学会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习惯
每篇作文都是心之声。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眼中有物,心有所感,笔下才有物可写。因此,培养学生课 外观察、练笔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作文的实质离不开做人和生活。因此,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知识灵活 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方法:每周让学生练一篇课外随笔,每次评讲,表扬那些言之有物的好随笔。如学 生随笔有这样一些:《雨中的故事》、《街上的字》、《小青豆的愿望》、《春之盼》、《如何对待错误》、《保护鸟类》等篇目,单从题目看,也能看出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妨我们再看一篇具体例文:《无人售票 车》„„我认为无人售票车是伴随着一个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诞生的。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 的标志之一。美、日、英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新颖的公交营运服务方式。其表现 为:公交车上不再设售票,而是由驾驶员一人开车监票,被称作公交车辆“一人运作”,即无人售票。
而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较先进服务方式才传入我国。深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三十四个大中 城市已先后实行„„
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已有14、30、28、27、5路先后实行无人售票,17路也于三月一日起实行无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显而易见,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问题有三:
一、乘一站与终点票价一样;
二、上 下车不知规定乱上下,乘车环境没得到根本改善;
三、兑换零钱点极少,有人因无零钱只好放弃。但无论怎么 说,无人售票的出现是好的,它说明了我们乌鲁木齐人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希望公交公司能不断改进不 足,也希望我们乌鲁木齐市民积极配合,使这一新事物不断蓬勃发展。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学生一旦养成了观察、练笔的习惯,就会主动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并会提出自 己的观点。持之以恒,学生会从思想、观察、选材、组材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第五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乾县城关高庙中心小学 刘粉亚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具有其特殊性,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我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讲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为范例,注重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教给学生写段的方法。
一、抓住中心句仿写
阅读一段话,首先要理解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中有不省段落,作者为了向读者提示该段的主要意思,在一段语里写上一个高度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这个句子叫“中心句”。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理解全段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这段话。如《海滨小城》中“小城的公园更美”一句,是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下面几句话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叙述的,具体描写了公园怎么美:榕树多,榕树漂亮,榕树为游人遮太阳、挡风雨。
阅读课文后,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出了几个概括性的句子为中心句,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围绕这个中心句的意思,把一个段话写具体,如“妈妈十分疼我”“XX老师工作非常认真”“一个乐于助人的同学”等。
因为教师讲解了例段,学生要写的内容又是自己亲自经历过的,所以学生不会感到写作难,并且写作的积极性高,写得生动具体。
二、抓住重点记号句仿写
有的段没有中心句,段的主要内容包含在全段文字之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然后,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来概括段的主要意思。比如《荷花》一课中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通过学习段中的重要句子“有的„„有的„„有的„„”,来帮助学生理解段的意思。课后,我让学生仿写一段话。写之前,让学生想好要写的内容;写段时,注意运用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词句,把一段话写具体。
三、掌握构段方法,读中学写
在中年级教学中,课文中出现较多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式”即围绕段的中心意思,从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先总述,后分述。通过老师引导,学生仿照练习,很快掌握了这种构段方法。
其次是“因果式”,即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先写原因,后写结果。阅读时,要看这段话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结果。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也就读懂了这段话,例如《一定要争气》的第三自然段。
另外,还有“并列式”。如《翠鸟》中的第一自然段,从翠鸟的爪子、羽毛的颜色、嘴的形状等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征。
此外,还有“递进式”、“转折式”等。
四、贴近生活,进行片段练习
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构段方法后,仿照课文中的例段,多方面进行片段练习。
(一)场面描写
如劳动场面、考试场面、开周会的场面、春节联欢的场面等。
(二)人物外貌描写
写自己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用一段话把某个人的外貌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
(三)观察周围事物,进行描写
如家里的小动物、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某位同学的学习或其它方面的变化等等。
总之,通过读写结合,读中学写,既巩固了阅读中所学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写段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