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
(一)》(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例
1、例2(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说一说。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3)课件演示验证。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表内除法
(一)》(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
(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教学问题诊断
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出示课件:苹果,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一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数8里面分了()个2?(8里面有4个2)教师总结: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把12个苹果每()个一份,分给了()名运动员。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课件出示:12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个?学生汇报
(二)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四、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想一想每()个站一排,可以站()排。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五、课堂小结
小小梳理之星: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长江
《表内除法
(一)》(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第13页例4及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大熊猫图片,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 18÷6=3; 16÷8=2; 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长江 反思:
《表内除法
(一)》(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用除法表示)。(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长江 反思: 《表内除法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17页练习三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 练习题卡。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2、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3、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4、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5、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
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长江 反思:
《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第6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18页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
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一)填空。
2×()=10 3×()=9 4×()=8()×4=12()×3=18()×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他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宝分3个。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二)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问: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2÷3。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2×()=8 3×()=9 5×()=10 8÷2=()9÷3=()10÷5=()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 12÷6= 8÷4= 5÷5= 4÷2= 9÷3= 6÷2= 12÷4= 8÷2= 10÷5= 12÷2= 6÷3=
(四)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反思:
《表内除法
(一)》(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5×6= 4×8=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教学例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2)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个),想:
(四)六二十四(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
(六)二十四。„„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2.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解答的。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然后思考: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反思:
《表内除法
(一)》(第8课时)
教学内容:《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23例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看图说话列式。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3.揭题: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4)列式解题。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师生小结:(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2)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2)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长江全能学案》
《表内除法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第9课时)
教学内容:(P24、25页,练习五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一、巩固练习:
1、有9个■,每3为一堆,可以摆几堆?
2、有24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 几个?
3、有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3 个。
二、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基础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吗?
列出算式并解答。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小组内说说,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小组内说说,全班交流。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并解答。
3、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第六、七、八题。开火车说出算式和口诀。
4、独立完成的第9题、第10题。
要求学生汇报完成情况,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解决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动脑筋,想一想。星期天,小明带着12元钱去超市买食品,请你帮帮小明,可以怎么买?(要求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长江
《表内除法
(一)整理与复习》(第10课时)
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除法的含义,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初步学会用乘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忆、整理、复习、应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在进入数学王国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活动二:复习近平均分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
2、下面哪组是平均分,说出你的理由。(课件)
3、根据要求平均分,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组,每组()个;把12个圆片每3个一组,可以分成()组。
小结: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我们就叫做平均分。
(三)活动三: 复习除法的认识
师:刚才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一种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1、师:你能列除法算式吗?指名板演,说说你的理由。2、师:你们会读吗,指出这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开火车读算式。
(四)活动四: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课件出示例1的图。
让学生写出乘法和除法算式。
订正时,让学生先互相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再请个别学生发言。6×3=18 表示每堆有6个南瓜,3堆就有3个6 18÷3=6 表示18个南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个南瓜。18÷6=3 表示有18个南瓜,每6个为一份,可以分成3份。
(3)让学生指出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4)学生读一读三个算式。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乘法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与商)
2、练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游戏:
(1)摘苹果:把口算卡片做成苹果形状,算对的同学就可以把它摘走。(2)送信:卡片“信箱”贴在黑板上,请几位小朋友做邮递员来送信,比一比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师:得数是1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全班参与(3)看谁先到家。
说一说:你是怎么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小结:对!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开求除法算式的商,这样可以的又对又快。
(五)复习用除法解决问题
1、谈话引入:你们真是太棒了!数学王国的国王非常高兴,他想送给同学们每人一张30元的购物券,拿到这些奖券你们想干什么呢?让我们到商店去看看吧!可以买些什么呢?
(1)、课件出示:a.10元奖金可以买几个茶杯? b.20元可以买几副手套?
(2)、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数学活动:师准备一些玩具,创设商店的情景。请你为你们组的成员准备礼物。你想买什么玩具作为礼物?学生说要买商品,提供条件 :
(1)5只小熊猫15元。(2)18元可以买3个篮球。(3)12元可以买4个铅笔盒(4)6元可以买三个笔记本
(5)(5)买6枝钢笔需要12元。要求学生想付多少钱,要先求什么。小结: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获得需要的信息数据,才能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t猫”),“kt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四、布置作业 长江 反思
第二篇: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例
1、例2(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说一说。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第三篇: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主备人:苏玉瑶(实验小学)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一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
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课前活动: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片听完后全班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一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课前活动: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片 听完后全班讨论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因为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所以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教育孩子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让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不能东张西望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小猴子第一次下山,因为做事三心二意,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家。过了几天,小猴子又下山来了,它来到山脚,遇到了三只小猴,它们一起来到另一块玉米地里,掰了一堆玉米。
(出示课件小猴分玉米的图)
师:看,这就是它们掰的玉米。谁来说一说,现在这四只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4只小猴在分玉米,怎样分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生: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分,每份3 根,就是平均分。师:平均分用什么法来计算?(除法)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蚕宝宝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蚕宝宝)蚕宝宝多可爱呀,老师也特别喜欢蚕宝宝。
2、教学例3第1题。(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3的第1题。)
师:老师也养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指名学生读题,全班读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生: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得真好,分蚕宝宝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怎样分?(平均分。)
师:谁愿意说说什么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分析解答。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教师板书:怎样解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你的想法用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画图的情况,并选取典型案例,全班交流。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3=5(只)
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解决问题的。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生: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里放几只?这道题的意思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你说得真清楚。(3)回顾检验。
教师(指板书:)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一起说了说:“知道了什么?”,然后大家一起交流了“怎样解答?”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解答正确吗?(相机板书:解答正确吗?)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来检验,并用课件演示。
3、教学例3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学生自由把题目读2遍.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问题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要用几个纸盒?)师:这题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可以先画一画,再写出算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集体交流。
师;解答正确吗?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来检验,并用课件演示。
4、比较例3两题的异同点。
师:比较上面两题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
(1)同桌互相讨论,交流。(2)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小结: 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5.练一练,课本24页的第一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学过的除法知识,帮老师解决了分蚕宝宝的问题.那现在我们用今天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帮小动物们解决它们遇到的问题.1.小猴分玉米.(课件出示小猴分玉米的情景图).(1),现在我们先来帮小猴解决分玉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看题,弄清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自主列式计算.(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2.长颈鹿造房子.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帮小猴解决了分玉米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去看一看长颈鹿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帮它解决,好吗?(课件出示长颈鹿造房子的问题.)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集体订正.3.小兔拔萝卜。
师:同学们,有一天有两只小兔到菜园里拔了48根萝卜。看,(课件出示情景图.)它们要把萝卜装在筐里,我们帮它们算一算,可以装成几筐.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集体订正.4.小松鼠做游戏。
师:同学们,原来小白兔把两筐萝卜送给了动物学校。我们也一起去动物学校看一看,小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课件出示大象老师和小松鼠们做游戏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大象老师和小松鼠们正准备做游戏)师:大象老师有什么要求呢?(大象老师要把小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相同。)我们先来数一数有几只小松鼠,可以怎样分呢?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然后集体订正,教师相机填完课件上的表格。
四、师生小结,全课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知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走出课堂,老师希望你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篇:表内除法一单元教学设计文本
单元教学内容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
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教材比较分析:
和原通用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两个变化:1.除法不再结合着乘法同时出现,主要是为了分散难点。2.乘法的意义不变,但从原通用教材修订开始时,不再区分乘数、被乘数。与以前引入乘法不同:义务教材中区分被乘数、乘法的不同含义,对于每个加法算式,只能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修订以后,利用方阵排列用两个加法算式同时引出两个乘法算式。本册教学的思想与修订教材一致,但不再出现方阵排列的例子,乘法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仍然是指若干个相同数相加的一种简便算法,但不同的是一个加法算式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表示,一个乘法算式可以用两个加法算式表示。
教材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一是,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二是,2~6的乘法 口诀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三段编排。
基于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 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第二段,2、3、4的乘法口诀。这部分教材中,以种向日葵的事例,例
2、例3借助图画,顺次编出2、3的乘法的口诀。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例4教学4的乘法口诀。特意安排了学生摆正方形的活动,并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为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打 好基础。
第三段,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编排,基本上和4的乘法口诀相同。有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教材特意把一六~六六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促使学生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的掌握乘法口诀。这样编排,各段教学重点突出。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减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在学习了加减法之后,学生在运算上的一次质的突破。初次接触乘法,学生会感到陌生,理解上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好“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自然弄清乘法的意义及来源,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尤为重要。本单元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位与作用:
表内乘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的两个重点教学内容。表内乘法知识在今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同20以内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惩罚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连加算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2.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赶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同时,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法分析:
创设有效情境,引领学生感受和产生的过程;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乘法是与求相同加数有关。本单元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观察法、演示法、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单元教学难点:
5、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抽象出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口诀。
3.充分发挥儿歌在编制口诀中的作用,降低口诀编制的难度。
4.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考查学生口诀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逐渐提高熟练程度。
5.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完成熟记2~6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6.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寓教于乐。单元教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第七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重点、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16根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小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葵已经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多可爱的小苗啊!你发现每棵幼苗上面有几片小叶?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棵幼苗上有2片叶子,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
2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棵幼苗,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育。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行有多少棵向日葵?可以说成几个3?
要求一共有多少棵幼苗,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如果有2行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
如果有3行呢?2)引导学生对2和3 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三三得九”。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板书:
1×4=4 4×1=4 2×4=8 4×2=8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 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
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一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
第3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4题,让学生看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学了之后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2题、第3题。
第五篇: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4、分扑克牌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5p6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7p8
板书设计 24里面有6个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9
板书设计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0
板书设计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材简析:
课前我对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小调查,发现班级中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求除法算式中的商了,但是他们在求商的时候只是将乘法口诀背一遍,而并不知道商是怎么来的,应该用什么方法求商是最简单的。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现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复习,通过讨论等各种方法自己来发现求商的方法,并为学生以后学习计算题打下伏笔。在学生已掌握了2、4、8、5、10的乘法口诀和包含除与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乘除法算式的观察,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关系,并会利用一句乘法口诀熟练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瞧,谁来啦!(小熊维尼)它还带来了它的小伙伴们!它的这些小伙伴可都是运动高手噢!可是在分组时遇到难题了,知道我们在上数学课,想请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索
1、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吧!<屏幕显示小熊→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谁能帮它解决?要求分成了几组,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列算式?师板书:<10÷2=5>。你是怎么知道商是5的?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10个圆片,2个一组,分成5组。
方法二:想几个2是10,或是想乘法算除法。
方法三: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学生汇报想法的过程中,相机组织以下的教学活动。
方法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表述:将10个小圆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5份。
方法二:引导:2人分成1组就是1个2,指着圆片图理解:1个2,2个2„„一共有(5)个2,可以分成5组。
方法三:2和几相乘得10,10÷2就得到几。2和几相乘得10用的是哪句口诀?
所以,我们在计算10÷2这道题的时候可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二()一十。[板书:二()一十]因为二
(五)一十,(在括号里补充板书5。)所以商是5。
2、师小结:计算除法时,在没有圆片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通过看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想乘法口诀能很快计算出分成了5组,小熊和小伙伴又开始训练了。
3、师<大屏幕>,小老虎那又遇到什么难题了呢?<屏幕显示>→8个小朋友在跳绳,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你能先列出算式吗?→8÷4=□,怎样能很快求出商,想几的口诀?题中除以4所以要想4的口诀,(二)四得八,所以8÷4=2。
4、师:小老虎带着他的伙伴走了,现在只剩下小猪了,我们来看看它遇到的难题→大屏幕→有12人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你能很快地帮它计算出商吗?>指名口答。列式板书
师总结:用口诀求商真是又准确又迅速,看来这口诀的用处还真不小呢!在同学们帮助下,小运动员们又开始训练了。谢谢你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了他们。三.应用与提高
1.瞧小猪博士也来凑热闹了。→大屏幕。原来它不是来锻炼身体的,是来考我们的。面对猪博士的四道闯关题,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过关吗?<有>好,徐老师支持你们。请看大屏幕:第一关,你会填吗?
提问:每组题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呢?
师:太棒了,第一关顺利通过,加油!你们瞧,鸡宝宝也来祝贺我们啦!
2.下面进入第二关:大屏幕第二关→直接写得数
提问:通过每组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中3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又过了一关。花儿张开了笑脸在恭喜我们!
3.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三关了。第三关—看谁算得快!仔细看,能看懂吗?我们一起来做第一题。告诉你们做完这道题,可有意外惊喜噢!你们真棒!
后面两题交给你和你的学习伙伴共同完成。
4.瞧,小猪博士在这里等着我们呢!同学们能不能得到神秘礼物就在此一搏了,有信心吗?<有>,好,一起看:→第四关→解决实际问题
师: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需要几个笼子,就是求什么?你会列式计算吗?
2、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在解决问题中,有的条件是直接告诉我们的,也有的条件是藏在图中的,这就需要我们同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要善于观察。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生独立完成)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顺利闯关,这样我们每人都将得到猪博士的神秘礼物,恭喜你们!
5、到底是什么呢?噢!原来是漂亮的数字花!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列算式吗?6还可以是什么?你会列算式吗?粗心的小猪博士居然忘记把后面花上的数字填上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它填上吧!
6、小朋友,你们今天太棒了!小猪博士已经把礼物交给了我,它悄悄告诉我,让我把礼物送给那些眼睛亮亮的,最爱动脑筋的孩子,要想得到礼物,请看这!(拓展题)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小猪博士的礼物,高兴吗?
四.结束语
小朋友,今天你们用数学知识帮动物们解决了困难,又获得小猪博士的礼物。你们真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藏着数学知识,只要你们留意观察,就能发现!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1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10÷2 =5 二(五)一十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材简析
细读教材,发现在前边的练习中已对本课时的知识有所渗透,如21页第8题,22页第10题。(图略。。。)第8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第10题则是根据同一幅图,提出乘法和除法问题并解答,已经渗透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虽然此时还没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乘法和除法之间关于整体、部分、份数之间的关系。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2
板书设计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