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里有几个3?
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
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设计
例3
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第二篇: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主备人:苏玉瑶(实验小学)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一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
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课前活动: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片听完后全班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一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课前活动: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片 听完后全班讨论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因为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所以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教育孩子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让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不能东张西望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小猴子第一次下山,因为做事三心二意,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家。过了几天,小猴子又下山来了,它来到山脚,遇到了三只小猴,它们一起来到另一块玉米地里,掰了一堆玉米。
(出示课件小猴分玉米的图)
师:看,这就是它们掰的玉米。谁来说一说,现在这四只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4只小猴在分玉米,怎样分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生: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分,每份3 根,就是平均分。师:平均分用什么法来计算?(除法)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蚕宝宝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蚕宝宝)蚕宝宝多可爱呀,老师也特别喜欢蚕宝宝。
2、教学例3第1题。(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3的第1题。)
师:老师也养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指名学生读题,全班读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生: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得真好,分蚕宝宝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怎样分?(平均分。)
师:谁愿意说说什么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分析解答。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教师板书:怎样解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你的想法用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画图的情况,并选取典型案例,全班交流。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3=5(只)
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解决问题的。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生: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里放几只?这道题的意思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你说得真清楚。(3)回顾检验。
教师(指板书:)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一起说了说:“知道了什么?”,然后大家一起交流了“怎样解答?”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解答正确吗?(相机板书:解答正确吗?)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来检验,并用课件演示。
3、教学例3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学生自由把题目读2遍.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问题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要用几个纸盒?)师:这题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可以先画一画,再写出算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集体交流。
师;解答正确吗?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来检验,并用课件演示。
4、比较例3两题的异同点。
师:比较上面两题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
(1)同桌互相讨论,交流。(2)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小结: 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5.练一练,课本24页的第一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学过的除法知识,帮老师解决了分蚕宝宝的问题.那现在我们用今天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帮小动物们解决它们遇到的问题.1.小猴分玉米.(课件出示小猴分玉米的情景图).(1),现在我们先来帮小猴解决分玉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看题,弄清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自主列式计算.(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2.长颈鹿造房子.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帮小猴解决了分玉米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去看一看长颈鹿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帮它解决,好吗?(课件出示长颈鹿造房子的问题.)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集体订正.3.小兔拔萝卜。
师:同学们,有一天有两只小兔到菜园里拔了48根萝卜。看,(课件出示情景图.)它们要把萝卜装在筐里,我们帮它们算一算,可以装成几筐.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集体订正.4.小松鼠做游戏。
师:同学们,原来小白兔把两筐萝卜送给了动物学校。我们也一起去动物学校看一看,小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课件出示大象老师和小松鼠们做游戏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大象老师和小松鼠们正准备做游戏)师:大象老师有什么要求呢?(大象老师要把小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相同。)我们先来数一数有几只小松鼠,可以怎样分呢?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然后集体订正,教师相机填完课件上的表格。
四、师生小结,全课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知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走出课堂,老师希望你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篇: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
(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张家湾中心小学
颜慧
在本次连片研修活动中,我上了《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的内容。我是这样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复习了6-9的乘法口诀以及6-9的除法计算题。让学生回忆了前面的6-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都会从而激发起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欲望。
二、创造性的引入例题,引出新的问题
1、从本班学生李冬冬要拿自己的零花钱买玩具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都有零花钱而且都喜欢玩具。从而出示例题。
2、在解决问题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种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预设:一个地球一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元?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平均分)自然应该用除法解决。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让学生继续下面的问题自行解决并说出这样计算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自行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自行解答。
三、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没有板书,也没有口头阐述本课要上的新课内容是什么。总结全课时也比较草率简单。一节课自始至终没有提到本节课要上的新内容是什么。
2、在阐述用除法计算的原因时废话较多,反复重复同一个意思的理由,使得学生不能听到简单而正确的计算理由。让学生潜意识李觉得这样的题很难解答。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副作用。
3、整节课堂中我的速度较快,留给学生思考问题互相讨论的时间较少。一部分学困生根本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一节课下来这些学困生基本还是不会做类似的习题。本来应用题就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如果速度太快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新知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孩子从分的时间思考,每个环节的出现,要让学生在充分明白后,再向下进行。而且教师的语言要适应低年级孩子,重要的地方要放慢,语言要简单明了,这样孩子才能听得懂。
第四篇:《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
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德慧希望小学
陈洪星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二年级上册72—75页,《制作标本---表内除法》第一个信息窗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典型的计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本节课中用动画展示除法竖式算理;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作为基础,此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除法,并且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比较少,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情境图的分析中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在由“数学信息”到“提出数学问题”这一个环节的能力还是不高;还有就是在对除法竖式算理上的理解的透彻性上也是薄弱环节。
(三)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选择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好处有:
1.对信息窗可以更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分析;
2.通过动画展示更直观的介绍算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 3.节省了板书练习题的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3.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会列除法竖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用乘法2~5的乘法口诀求商; 2.会列除法算式和和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会列除法竖式。
(二)教学难点: 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五十五
()三得九
()四得八()四十二
()五二十五
二()得六
四()十六
四()二十
五()二十五
三()十二 2.新课教学:
(1)活动一: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到郊外去玩吗?都参加过哪些活动?(学生回忆到郊外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让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生回答)
师:大家找的真准确,那你能不能在这幅图片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数学信息呢?(学生边指边答。笑笑: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明明:我们采了8朵花,每种两朵。丽丽:我们3人共采了12中叶子。)
(2)活动二:师:你能根据我们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让小组长来总结。(小组汇报。笑笑: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明明:采了几种花?丽丽: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师把问题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试着列式和解答“笑笑”的问题。学生解答(学生应该会根据以前的经验把结果说出来),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结果利用我们的学具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小组汇报:利用学具和口诀进行解答)
练习:
①练习一:口算:16÷4=
20÷5=
12÷4=
10÷2=
9÷3=(并且说出它们利用的口诀)
②练习二:口算:15÷3= 15÷5=(把算式的口诀说出来)课件展示算式和口诀,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生:这两个除法算式都用了同一句口诀)。
③练习三:利用口诀能不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 三五十五
(3)活动三:重新出示信息窗,解决“明明”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列出横式并且试着用竖式解决。
投影仪展示学生做的题目(主要是错误题目)。
师:同学们非常有创意,但是数学家早已经给了我们更好的竖式写法,大家想不想学呢?(生答想)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写吧。先写被除数8,然后写,再写除数2,然后利用课件中做的花的动态图来展示竖式的算理:方框中一共有8朵花,拿出2朵是一种,拿了几次(生说4次),所以商是4;一共拿出几朵花(生说8朵),所以竖式下面是8,怎么得出来的8(生说二乘四得八),方框中还有没有花呢(生说没有),所以余数是0。
生跟着写一遍,让多个学生说说刚才竖式的意义各个部分怎么得出的。
紧接着写出除法竖式的各部分名称。
练习:你能列竖式计算它们吗?6÷3= 10÷2=(4)活动四:解决“丽丽”的问题,并且用竖式做。(5)活动五:两个个大风车的巩固练习
(6)活动六: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和学习的情况,并且找出这节课中表现最好的个人和小组,师进行总结。
(7)板书设计:
第五篇: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4、分扑克牌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5p6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7p8
板书设计 24里面有6个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9
板书设计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0
板书设计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材简析:
课前我对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小调查,发现班级中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求除法算式中的商了,但是他们在求商的时候只是将乘法口诀背一遍,而并不知道商是怎么来的,应该用什么方法求商是最简单的。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现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复习,通过讨论等各种方法自己来发现求商的方法,并为学生以后学习计算题打下伏笔。在学生已掌握了2、4、8、5、10的乘法口诀和包含除与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乘除法算式的观察,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关系,并会利用一句乘法口诀熟练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瞧,谁来啦!(小熊维尼)它还带来了它的小伙伴们!它的这些小伙伴可都是运动高手噢!可是在分组时遇到难题了,知道我们在上数学课,想请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索
1、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吧!<屏幕显示小熊→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谁能帮它解决?要求分成了几组,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列算式?师板书:<10÷2=5>。你是怎么知道商是5的?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10个圆片,2个一组,分成5组。
方法二:想几个2是10,或是想乘法算除法。
方法三: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学生汇报想法的过程中,相机组织以下的教学活动。
方法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表述:将10个小圆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5份。
方法二:引导:2人分成1组就是1个2,指着圆片图理解:1个2,2个2„„一共有(5)个2,可以分成5组。
方法三:2和几相乘得10,10÷2就得到几。2和几相乘得10用的是哪句口诀?
所以,我们在计算10÷2这道题的时候可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二()一十。[板书:二()一十]因为二
(五)一十,(在括号里补充板书5。)所以商是5。
2、师小结:计算除法时,在没有圆片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通过看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想乘法口诀能很快计算出分成了5组,小熊和小伙伴又开始训练了。
3、师<大屏幕>,小老虎那又遇到什么难题了呢?<屏幕显示>→8个小朋友在跳绳,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你能先列出算式吗?→8÷4=□,怎样能很快求出商,想几的口诀?题中除以4所以要想4的口诀,(二)四得八,所以8÷4=2。
4、师:小老虎带着他的伙伴走了,现在只剩下小猪了,我们来看看它遇到的难题→大屏幕→有12人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你能很快地帮它计算出商吗?>指名口答。列式板书
师总结:用口诀求商真是又准确又迅速,看来这口诀的用处还真不小呢!在同学们帮助下,小运动员们又开始训练了。谢谢你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了他们。三.应用与提高
1.瞧小猪博士也来凑热闹了。→大屏幕。原来它不是来锻炼身体的,是来考我们的。面对猪博士的四道闯关题,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过关吗?<有>好,徐老师支持你们。请看大屏幕:第一关,你会填吗?
提问:每组题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呢?
师:太棒了,第一关顺利通过,加油!你们瞧,鸡宝宝也来祝贺我们啦!
2.下面进入第二关:大屏幕第二关→直接写得数
提问:通过每组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中3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又过了一关。花儿张开了笑脸在恭喜我们!
3.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三关了。第三关—看谁算得快!仔细看,能看懂吗?我们一起来做第一题。告诉你们做完这道题,可有意外惊喜噢!你们真棒!
后面两题交给你和你的学习伙伴共同完成。
4.瞧,小猪博士在这里等着我们呢!同学们能不能得到神秘礼物就在此一搏了,有信心吗?<有>,好,一起看:→第四关→解决实际问题
师: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需要几个笼子,就是求什么?你会列式计算吗?
2、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在解决问题中,有的条件是直接告诉我们的,也有的条件是藏在图中的,这就需要我们同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要善于观察。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生独立完成)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顺利闯关,这样我们每人都将得到猪博士的神秘礼物,恭喜你们!
5、到底是什么呢?噢!原来是漂亮的数字花!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列算式吗?6还可以是什么?你会列算式吗?粗心的小猪博士居然忘记把后面花上的数字填上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它填上吧!
6、小朋友,你们今天太棒了!小猪博士已经把礼物交给了我,它悄悄告诉我,让我把礼物送给那些眼睛亮亮的,最爱动脑筋的孩子,要想得到礼物,请看这!(拓展题)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小猪博士的礼物,高兴吗?
四.结束语
小朋友,今天你们用数学知识帮动物们解决了困难,又获得小猪博士的礼物。你们真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藏着数学知识,只要你们留意观察,就能发现!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1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10÷2 =5 二(五)一十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材简析
细读教材,发现在前边的练习中已对本课时的知识有所渗透,如21页第8题,22页第10题。(图略。。。)第8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第10题则是根据同一幅图,提出乘法和除法问题并解答,已经渗透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虽然此时还没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乘法和除法之间关于整体、部分、份数之间的关系。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2
板书设计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