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韩潮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 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 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能赋予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好,这一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实施,很是遗憾。
我想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 赏诗歌。然而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第二篇:春江花月夜 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上好这个课,查了很多资料。课件也是一再更改。在开课之前,我请同组的前辈老师来听我的课进行指导。第一次听,前辈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一一做了记录。
第一,从导入开始听的音乐,要先给同学讲解室内乐,要用心去听,没有任何的杂念,室内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掉在地上一根针都听得到。让学生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来欣赏、聆听这段音乐。
第二,在讲解换头合尾这个创作手法的时候应该讲解的更细化,换头是对比,合尾是统一。是《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几幅景色的结尾都回到了它的主题上来,整首乐曲就像一个画轴一样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对比与统一。但是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我只讲解了乐句里的统一,并没有讲述到整体乐曲的统一,这是我的失误。
第三,我总是担心上课时间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整体的听完《春江花月夜》。前辈的建议是音乐课就是
需要音乐来让学生理解、欣赏的。可以讲前部分内容进行精华的整合,一定要让学生欣赏音乐。不然就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理解音乐。在这次活动课中我采用了前辈的建议,讲解整合后的内容并让学生完整的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第四,在讲课内容中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还要用准确、精悍的专业术语让学生学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并能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综合以上几点,我吸取了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调整,重新写了教案,制作课件,在音乐上,内容上,知识点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经过反复推敲后我更加自信的上课,上完课后有了很大进步,
第三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一)《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根本就不敢讲。不仅仅是担心破坏诗歌美丽的意境,而是自己根本就不会讲。过去这首诗在读本里出现,我只是要求学生背一下。现在,这首诗成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如果再轻易的放过,不用别人,连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了。
但,的确不敢讲,尤其是逐句进行分析,这是我的教学弱项。所幸,这首诗是作为“赏析示例”出现了,书上有名家赏析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就是不讲,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篇赏析来理解诗歌。
这个单元的题目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意思是说,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特别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通过体味诗中的意象来了解诗歌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不要琐碎地去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如此一来,我就又窃喜了一回:看来我不讲是对的了。
关于这首诗,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安排学生在早读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背过。至于课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诵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读,名家配乐诵读,来“置身诗境”。第二项,阅读赏析文字,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三项,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前人评价此诗“孤篇盖全唐”?从内容和形式来简要回答。
这样一来,我就绕过了在我看来最艰难的“感性分析”阶段,而且还能与考试联系到一起。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分析,我可以在以后专门讲诗歌鉴赏技巧的时候举例来解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二)首次试上,笔记本上写满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维目标明确,有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例如,学完这首诗教师总结说:“我们收获了很,除了无尽的美感,还了解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拿到一首诗,我们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1、读一一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线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围“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震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恬静、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荡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学呢?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这条学习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写对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网。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3)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三)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美好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该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第四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一)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根本就不敢讲。不仅仅是担心破坏诗歌美丽的意境,而是自己根本就不会讲。过去这首诗在读本里出现,我只是要求学生背一下。现在,这首诗成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如果再轻易的放过,不用别人,连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了。
但,的确不敢讲,尤其是逐句进行分析,这是我的教学弱项。所幸,这首诗是作为“赏析示例”出现了,书上有名家赏析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就是不讲,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篇赏析来理解诗歌。
这个单元的题目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意思是说,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特别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通过体味诗中的意象来了解诗歌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不要琐碎地去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如此一来,我就又窃喜了一回:看来我不讲是对的了。
关于这首诗,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安排学生在早读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背过。至于课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诵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读,名家配乐诵读,来“置身诗境”。第二项,阅读赏析文字,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三项,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前人评价此诗“孤篇盖全唐”?从内容和形式来简要回答。
这样一来,我就绕过了在我看来最艰难的“感性分析”阶段,而且还能与考试联系到一起。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分析,我可以在以后专门讲诗歌鉴赏技巧的时候举例来解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二)首次试上,笔记本上写满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维目标明确,有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例如,学完这首诗教师总结说:“我们收获了很,除了无尽的美感,还了解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拿到一首诗,我们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1、读一一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线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围“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震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恬静、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荡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学呢?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这条学习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写对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网。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3)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反思(精)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注重古诗鉴赏的人文性。要让学生从古诗鉴赏中体会古诗的人文性:
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
2、理解宇宙世界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
3、在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时,学会观察,学会探究。
二、体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
三、关注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强化朗读训练,体现诗歌教学的本原特点。学生熟读诗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情画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1)通过探究与学习,从品位意境、赏析意境、把握情感环
2、过程与方法
节赏析诗歌。
(2)通过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旋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3)学习诗人旷达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2、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情、理的联系。
四、教具选用:ppt、MP3乐曲等。
五、教学方法:朗诵法、鉴赏评价法、小组讨论法等。
七、教学设计及其主要内容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处在初唐与盛唐的过渡时期,有一位诗人与贺知章、张旭、一)新课导入
包融等四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合称“吴中四士”,写了一首人称“孤篇横绝全唐”,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歌。这个诗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1、作者介绍(ppt展示)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解
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
(三)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1、让学生集体诵读《枫桥夜泊》、《鹿柴》然后,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及自己的体会。
2、老师点评学生的理解后强调:理解诗的意旨,就要“置身诗境,缘景时情”:第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诗境里去,与诗人产生共鸣;第二,找一些相关的意象,联想、想象其画面,从而体会作者此时此地此景此情。
(四)欣赏、学习和探究《春江花月夜》
(1)全体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开头至“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学生讨论:这部分内容围绕什么来写的,诗中描绘的
画面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随后,从每组里找一个代表发言,看谁的理解较好,接着老师总评。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和探究“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子,探讨人与月,人与水,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与宇宙万物的永恒与
变化的关系。
(3)总结本教时所学的内容
1、第一部分内容: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2、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欣赏诗歌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第二教时
(一)让学生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然后重点分析、鉴赏和探究第二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结尾)思考:
1、这部分重点写什么?
诗歌: 学生分组讨论后,找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把握、游子、思
妇的相
思
情
景
如
何?
1、注意找意象:如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等。
2、注意分析思妇的动作与心理及游子的动作与心理,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3、要求学生从诗歌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方法,如拟人等。
(二)总结第二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
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三)学生讨论,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分析,再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景、情、理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
2、本诗具有音律美全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韵起首,音乐节 奏感
强
烈
而
优
美。
1(四)感悟哲
理、学生自主欣赏:略。
2、教师总
结
诗人由眼前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炎黄子孙的感情共鸣——对月怀远,“月”就是
人
们
思
乡的激
发
点,动
情
物。
再看“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他一扫以往诗人的消极哀怨之情,这无疑与苏轼的《赤壁赋》有异曲同
工
之
妙。
1、播放MP3《春江花月夜》乐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默读课文,感悟优美的旋律,想象美好的画面。
(五)感
悟
旋
律
2、在课堂上背诵诗歌。
(六)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的要求:“置身诗境,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拓展探究的内容:宋代词人张先,有三首写影子的名句最有特色,人送外号“张三影”,请发挥想象,体会它们的意境美。
1、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2、隔墙送过秋千影 ——《青门引》
3、无数扬花过无影——《木兰花》
拓展探究的过程:分3组学生讨论,派代表陈述探究体会,教师点评。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为了体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基于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古诗鉴赏的人文性、注重朗诵和调动主观积极性展开联想为学习重点,以小组研读和探讨为方法。
在课堂的实践中,教学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良好,有独立的研读、思考的空间;
2、学生的分组学习、讨论情况良好,有交流的空间;
3、基本能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古诗鉴赏的方法,能结合诗歌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有感悟的空间。
可是,在教学效果良好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学习的缺失。主要体现在:
1、在自主研读、思考及分组研读、交流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古诗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在研读、交流的时候碰撞激烈,难以形成一个共性的理解与认识,在派选代表的时候难以达成一致。
2、对教师在备课的要求更高,没有较高古诗知识储备很难引导课堂的较好生成。
【今后的改进】
课后分析这节课,认为授课过程过于平板,面对困难的知识点教师提示多、学生自主学习少,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那么,还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从而体现学生的探究性吗?围绕这个反思,又重新改进教学设计。
第二次教学就以三个核心问题为线索设计教学过程——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比其他的古诗鉴赏方法更好地把握文本吗?
2、从品位意境到赏析意境再到情感环节来赏析诗歌这三环节可以变换吗?
3、诗人旷达的生活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活动问题化与对比的设计,并积极创设条件暴露学生学习的问题,如文本的问题研读、鉴赏方法的对比等有效的设计。这
样,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从而协调了分组讨论的偏差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