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高中新课程实验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的模式不同。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对知识的学习,侧重于积累,尤其是学习课本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学生往往成为接收的机器,缺乏思维的训练。新课程实验教学则强调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要主动地参与,同时,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要求更加注重民主学习和探究。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对文言文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文体知识的学习,注重字词句的训练,注重段落大意的归纳,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把语文当成工具,未能突出语文学习的审美情趣。通常情况下,只要把句子翻译出来,理解字词的意义就算完成任务。而新课程实验教学,则把语文看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学习中,既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对文言文的学习,在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格,让自己得到高尚的情操陶冶,从而使文言文学习更有趣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想爱之情。生明白了这诗主人公的确是客,也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情,也会产生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在谈《鹿柴》这首诗时,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空山”等意象来联想,尤其是抓住“空”字来揣摩,进一步体会王维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的思想。
2、对《春江花月夜》的鉴赏。
先让学生听音乐古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再欣赏该诗配乐朗诵。老师从中适当讲解,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月出、月升、月高悬时的感受。然后,找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老师再点评,又把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探讨第一部分,体会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过程:
(1)、全体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开头----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学生讨论:这部分内容围绕什么来写的,诗中描绘的画面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随后,从每组里找一个代表发言。师生再点评,看谁的理解较好。接着,老师总评,提出分析诗歌时要注意的几点:诗中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对象是什么?诗中的画面如何?景与情的关系怎样?再共同探讨。学生在探讨时认为,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重点写了月,这画面是随月的出现、上升及高悬的不同位置而不同。江与月的关系及周围景色的关系也产生变化。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子,探讨人与月,人与水,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理解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与宇宙万物的永恒与变化的关系。
总结本教时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欣赏诗歌,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心灵里去,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领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体会了空阔、宁静的月夜情景,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第二教时:
要点:分析第二部分,总结全诗的艺术特点。过程:
让学生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然后重点分析、鉴赏第二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思考:这部分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
学生集体讨论。然后,找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找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也要注意分析思妇的动作与心理及游子的动作与心理。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的作用。学生明白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我着重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方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还引导学生注意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对游子的分析,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最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第二部分因景生情,重点写思妇和游子的相思相望及绵绵的愁苦。而月就是游子与思妇相思的纽带。全诗悲而不伤。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古人说的“孤篇压倒全唐”。
学生讨论,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再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景、情、理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月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却不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的、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音律美。全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韵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而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3、反复朗读全诗,力争在课堂上能熟读成诵。论证:
本教学设计主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1、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关键要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乐趣。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可能有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会想方设法挤时间来学习,否则,学生只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科目,从而导致偏科现象的发生。我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与大自然接触少了,很多内容都不被学生看重,学生只会勉强地应付。这对语文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我在教授这课时,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重点让学生理解宇宙世界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对大自然的思考。在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学生观察,学会探究。
2、体现本单元诗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则另一回事了。怎么才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怎样让诗歌的学习更有情趣?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运用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把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境与古人的生活情趣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诗人的主旨及捕捉古代诗人脉搏,真正达到与作者共鸣。
3、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没兴趣,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形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以致学生常常在堂上睡觉。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教学效果好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也可在学习中培养双基,使学生听说能力有较好的锻炼。
4、吸收传统教学的长处,落实“双基”,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讲授鉴赏方法时,注意“温故知新”。为此,我先重温小学时学习过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和《鹿柴》,加深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也为自己举例说理提供方便,用学生熟悉的诗歌作例子,学生更有亲切感,老师随口说出这些诗歌,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榜样,学生觉得老师都对古诗词有较丰富的积累,树立了老师的威信,学生更尊敬老师,从而对老师所教的诗歌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新课的学习也可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5、强化朗读意识,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点。学生熟读诗歌,是学习古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实践证明,多读、熟读诗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很好的范例,这样,无论对写诗歌或写其他形式的作文,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
第二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最全汇总>>>河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2016河北教招:《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抒情写意的文曲风格,感受雅致优美的旋律所描绘的良辰美景,进一步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欣赏与哼唱中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感受作品展现的唯美意象。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背十个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难点】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作曲手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播放《渔舟唱晚》并提问: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听到它同学们觉得心里是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古筝曲,叫《渔舟唱晚》,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音乐听起来使人感到心情愉悦、悠然自得的情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中国民间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同样是表现江南水乡的美景,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乐曲。
(二)新课讲授
1.感知:教师播放乐曲,同学们整体感受乐曲有没得旋律,提问:这首乐曲共有几段?都有什么民族乐器?同学们听到这首乐曲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器乐合奏曲是G大调,乐曲共分十段。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表达丰富乐思。
2.学习:(1)朗诵《春江花月夜》诗词,帮助大家进行想象和联想。(2)分段落播放乐曲,请同学们进行分组学习乐曲的主旋律。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招考点大全
最全汇总>>>河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主旋律进行哼唱,介绍“换头合尾”的手法。(4)播放多媒体画面,为大家展示江南水乡的良辰美景,整体赏析音乐作品。(5)教师弹奏《春江花月夜》主旋律,同学们集体哼唱。
3.拓展:播放与乐曲,教师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原是一首明清时期的琵琶曲,原名是《夕阳箫鼓》。,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如同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4.小结与作业: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描绘了唯美的自然景色,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实际上,生活中我们到处可见这样的美景,苏杭的湖堤、云南的洱海都是我国的美丽景致,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请同学们自选段落,分组练习配乐诗朗诵。
五、板书设计。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河北教师招聘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河北教师考试网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河北教师招聘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招考点大全
第三篇: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感情。
2.分析诗歌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学习重点:
描绘画面与揣摩相思之情。学习难点:
揣摩理的理解与比较。学习方法:
诵读,描述,练习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它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亲友间的怀念:然而在失意者笔下又成为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成为永恒的象征。但我们遥望明月的时候自然有无限的遐想,自然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就是因为一轮明月成就了诗坛千秋美名的诗人张若虚的典型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出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歌的大体背景,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初步预测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三、古今评说
阐示诗歌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酝酿学习诗歌的氛围。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读,听录音泛读,正音,学生泛读,点评。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五、结构分析
大体了解的诗歌景、理、情的结构。总括解释三部分即春江月夜的美景,江畔月下的沉思,因月而起的沉思。
六、品读与赏析
(一)多媒体出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1.学生齐读
2.大家找一下都用了哪些意象?(学生找,学生说)3.归纳并且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
4.观看春江花月夜的具体画面现代文概括景象并概述其特点和作用。(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5.景色概括:
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即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景物美)
景色特点: 朦胧 幽美 恬静 壮阔
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过渡:面对花好月圆夜,并置身于这壮阔的空间中,每个人都会有所思。你会想到什么?那么我们共同看一下作者想到了什么?
(二)多媒体展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学生齐读。
2.作者的思考: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3.根据画面找一下这种感觉,从而想到: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生命有限的感伤。•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作者的观点:人类(代代无穷已)——月(年年只相似)
作者的态度:积极人生观,哀而不伤。5.为什么会有积极而不是悲观的态度呢?
学生共同练习背景回答,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环境决定。作为游子,还会想到什么?自身的处境。
(三)多媒体展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学生齐读。
2.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人们对
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3.诗歌显示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扁舟子)游子和(明月楼)思妇
相思 愁。我们紧接着仔细分析一下思妇和游子的愁,首先看一下思妇:
(四)多媒体展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女生齐读。
2.对于为什么是描写思妇怀人给学生进行解释。
3.刻画思妇时,有些字用的活灵活现,十分典型。请同学 们讨论一下那些字? 明确:
徘徊
卷
拂 逐
光不度等
过渡:相思是两方面的,思妇如此在外的游子呢?
(五)多媒体展示: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男生齐读。
2.比较前后意象的变化特点,想想意在表明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前
后
↓
↓
春江
流春(春半)
花林
落花
明月
斜月(落月)
↘
时
↙
光
流
逝
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中的沉沉,无限,藏意在表明什么? 明确:距离遥远。
(六)概述诗歌:
1.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3.通过月将春江月夜(景),宇宙人生(理),思妇游子(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4.贯穿全文的月字,月不再是月而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5.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永恒的代表宇宙的无穷尽,人生命的短暂,同时他又是人情感的载体,将人的悲欢离合,融于其中。咱们共同从空间意象,时间意象和情感意象来共同分析一下。6.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7.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8 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月的意象总结:月代表着永恒,从而衬托了人生的短暂。与此同时,月亮还是相思的载体,代表着离人的相思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作者的愁思,同时还是悲壮雄浑的代表,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而本文用了它的什么意象,用什么手法表达出来的,与此同时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本文在哲理阐述中引用了他的永恒,宇宙的无穷尽,而在情感的阐述中将月是情感的载体,是愁思的象征描绘的淋漓尽致。作者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惆怅,失落,孤寂的情感跃然纸上。
(七)课上练习
盛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是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着 从个人角度观察月亮,以“遥望月亮”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五分钟学生书写)两个学生朗读个人的小感怀,教师总结。
(八)学生齐读,共同体验情感。
(九)课后思考(作业):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
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 与本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四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海南省国兴中学 李占民
教学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悟理。2.景、理、情的有机融合。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悟理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有机融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了他们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张若虚简介(生卒年不详),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人如其名,一生低调,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三、置身诗境 感知诗之景
问题1:朗读诗歌,置身诗境,诗歌之景可用一个“美”字来形容,它美在哪里?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注意抓意象、意境、特征、手法)
明确:远景: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美景连环,时空阔大,浩瀚悠远。近景:江流、芳甸、花林、沙汀,衬托月光,其美似霰,似霜,生气氤氲,缥缈朦胧,幽美恬静,静谧瑰丽。
问题2:诗歌前后之景有何不同?
明确:前景:寥廓、明净、幽美、宁静、空灵,是喜景。后景:冷清、凄凉,是哀景。
四、缘景明情 品味诗之情
问题3:世界上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歌。诗歌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根据前后之景的不同,说说《春江花月夜》诗歌抒发了几种情感?
明确:喜——歌颂赞美自然奇景(喜景衬喜情);愁——游子思妇山水相隔(哀景衬哀情)
仔细品味这些情感,试着读出它们的不同。(注意抓关键词、手法)
五、缘景悟理 领会诗之理
问题4:这不仅仅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遐思冥想,想到了什么?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明确:对天叩问,发幽古之思,探索宇宙人生: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个体有限,人类无穷,如同江月——感悟短暂与永恒。
六、探究景、情、理之交融
《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一直以来,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先生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究其如此,不仅在于其既写了景,抒了情,也悟了理,更在于其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5:诗中的“情、景、理”是如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景中有情——月夜美景中洋溢着欣喜赞美。情中有理——游子思归里蕴含着时光飞逝。理中含情——月下哲思中饱含着人生追求。诗中的情与理都不孤立,均由景引出。
问题6:诗歌能否将“月下的哲思”放在结尾?为什么?(注意诗歌的思路)
明确:不能。不合逻辑,也不符合情感的变化。作者的思路是由月升写到月落,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月下哲思应在月升寥廓宁静的境界中,如果把它放在月落之后就显得不合情理了。
诗歌小结:
《春江花月夜》将多种情合为一体,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扩读演练: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与本诗的月下哲思可谓异曲同工——引发出诗人对宇宙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请你就这个话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定稿)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宝鸡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赵东升
一、教材依据
《春江花月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赏析示例所选的阅读范本。
二、设计思想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在唐朝诗人蔚为壮观的诗歌创作中,《全唐诗》仅录存了张若虚的2首诗,其一为《春江花月夜》,然而他的这首诗却能以一抵百以一抵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欣赏这首诗歌,要由语言入手,反复朗读,品味其独特的意象、优美朦胧的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幽深的人生况味。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有限,多数学生在阅读欣赏这首诗时可能只停留在景象和情感的层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反复吟咏,感悟其声韵的优美,细腻的描摹,朦胧的情感及深厚旷远的宇宙人生哲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简介,掌握诗歌创作中情景理相结合的方法和生动细腻的描写,并能运用这些方法鉴赏诗歌。
2、方法与途径:先欣赏古筝演奏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氛围中朗读诗歌《春江花月夜》,再聆听名家的朗诵,营造欣赏氛围,最后品析意象,鉴赏意境,把握思想情感。
3、情感与评价:本诗情感比较复杂,有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歌颂,还有游子的离愁,也有人生短暂的伤感,还有寄情美景的喜悦。引导学生体会并正确评价这些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4、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要借助互联网,通过画面、视频、声音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诗情诗意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五、教学难点
诗人的情绪是流动的,思想感情是寄予在具体可感的描述中的,景致的描写是如何与情感的表达,思绪的渲染有机融为一体的。
六、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诗歌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并对欣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教师要收集有关的赏析评价材料,要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制作课件,准备好课堂所需的古筝曲和名家诵读声频文件,准备好上课用的电脑。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诗歌作品,了解了这些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这些诗人以他们丰富的诗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一首诗歌竟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它的作者,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若虚也只因这一首诗歌而一举成名,成为唐代诗坛的“大诗人”,闻一多先生赞誉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诗——《春江花月夜》。
二、营造氛围
先请大家听一段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听后请大家谈一谈感受。(注意:学生谈感受可能五花八门,都应该鼓励,只要有所感就行。教师可作引导,如乐曲好似把人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仿佛在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给人一些感动,或者哀伤;或是悠远、寂寥、空灵、淡然、洒脱;让人走近,又仿佛远离;似有哀怨难诉,琴弦撩人,心有不平。)
然后请同学们在古曲的背景音乐衬托下,朗诵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读完后要体会一下自己在诵读时的感受。紧接着,教师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可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4MjM1NzI=.html)
三、品读赏析
(一)整体感知: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由学生复述诗歌内容,教师可做一些点拨,内容参考如下: 春天,江水浩荡,江潮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一轮明月好像与潮水一起慢慢升起。月光照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到处春江都映照在明亮的月光下。江流宛转,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映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又像流霜飞动,但又感觉不到它的飞动,江畔已分不清哪是白沙哪是月光。江水、天空都笼罩在月色之中,没有一丝微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岸上,不知什么人最初看见这皎皎明月,这皎皎明月也不知哪一年最初照耀着江岸之人?人生一代一代无穷无尽,江上的明月一年年总是那样相像。现在,不知江上的明月等待着谁,只见长江滚滚,流水远逝。游子啊,像那一片片白云漂泊不定,只见那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游子今夜驾一叶孤舟在江上漂流?月光下,哪家阁楼上有思妇幽怨的相思?月光徘徊,应该映照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的玉帘卷不去月光,捣衣石上拂去的月光重又回来。这时候,相思的人啊,只能互相望着明月却听不到对方声音,多希望月光中能浮现出你的身影。鸿雁传书,月光中却飞不到你的身边,鱼龙传情,激起阵阵波纹,却不能游到你的身边。昨夜,又梦见清冷的潭面,一朵朵春花悠然而落,春已过半,你怎还不还家。江水流走,春光将尽,江上的明月缓缓西下。斜月沉沉,隐藏在海雾中,离人一在碣石一在潇湘,相距天涯,归路遥遥。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落月余晖洒满江边树林,那是我无尽的离情。
(二)欣赏诗的意境美:
1、学生讨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贯穿全诗始终的是哪一个景物。
教师点拨:从诗题看,诗中突出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而对月的描写贯穿始终,诗歌从月出,月至中天,到月落,细致描绘了月夜春江的景色。
2、学生活动: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幅美景。
教师点拨:春江的潮水涌动,江面更加宽阔,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升起。月光照在江潮上,泛起粼粼波光,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光下,花林中的花朵像小冰珠一样闪着银光,晶莹剔透。空中的月光好像天降流霜,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月光落在江边的平地上,与白沙融成茫茫一片,不见踪影。
3、思考探讨: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创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请用几个简洁的词语形容一下。
教师点拨:开阔、清幽、静谧、纯净;诗人以春夜为背景,以江花为依托,以月色为线索,勾勒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三)领悟诗的哲理美
1、阅读探究:面对如此美妙春江月照图,诗人伫立江畔,有哪些遐思冥想。
教师点拨: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问题。这种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
2、合作探究:面对浩瀚宇宙,诗人又有怎样的思索。(学生可相互讨论,不求答案一致)
教师点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永恒的宇宙和不变的江月,虽然每个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代代无穷已”的,是可以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的。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感受诗的情感美
1、阅读感悟:阅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至结束,看看诗人面对皎皎孤月,神思遐飞,将我们引入怎样的浓浓诗情之中。
教师点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碣石潇湘无限路”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又看到两个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游子”,离家独自乘舟漂泊在遥远江水上;一个是“思妇”,月下独守闺房,他们水天相隔,音讯难通,思念无限,幽怨难解。茫茫江月使诗人想到了月下的思妇和江上的游子,进而抒写了他们之间的相思和离愁。
2、品读赏析:诗人如何描绘思妇相思之苦的。(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品读)教师点拨: 赏析示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阁楼上,月光徘徊,迷离不定,仿佛远人因为思念而坐立不安。恼人的月光偏又照在妆镜台上。那妆镜台怕早已弃置不用了,着意装扮又有谁来欣赏呢?这恼人的月光徒增思妇伤感。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句不明写月,把月拟人化。这月色仿佛相思离情,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到处都是,赶也赶不走。思妇触景生情,思念尤甚。“卷”和“拂”两个虚拟的动作,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却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最多也只是激起点点波纹。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这又平添了思妇心头几多愁苦。
小结:诗中写思妇之相思之苦,处处见月,句句含情,明写月光,暗寓离愁。
3、品读赏析:诗人如何描绘游子之离愁的。
教师点拨:“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西斜、春欲尽,美好的时光即将流逝,而游子仍漂泊远方,不知归期,那不绝如缕的相思之情借残余的月光洒落在江边的树上,也洒落在我们的心上,情韵袅袅,久久不去。这几句诗借时间的流逝写游子思家之愁苦。
4、深情朗读全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找出“春 江 花 月 夜”这五个字,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这五种物象贯穿诗句中,写景抒情释理的,写一段赏析文字。
八、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中,我选择先聆听音乐和欣赏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沉浸于优美意境中,再来品赏诗歌,使学生不致于被古典诗句的疑难语句吓住。在学生朗读整体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再一层层步步深入地赏析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达到鉴赏目的,实现教学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品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认识人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2、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探讨对诗句更深刻更独到的理解,如:《春江花月夜》的诗题中包含了五种美好的事物,诗中紧扣这五个物象来写,这五个字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一个——“情”,可全诗只有一处着“情”字,即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3、古典诗歌的教学,诵读是极为重要的,可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找出诗中的韵脚,品赏本诗的语言美。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平
生
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甸
霰 尘
轮
已
似 悠
愁 徊
台 闻
君 花
家 雾
路 见 人 水 楼 来 文 斜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