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功》典型教学设计研究(杨德保)
《功》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山东省阳谷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lcosα,能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计算恒力做功的多少。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整体感知
(课件投影)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在上节的学习内容(《追寻守恒量》)中,我们重温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量守恒了吗?
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很多,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拿出其中的几实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析能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设计意图:概念引入之背景,把功与能量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使学生宏观把握、整体感知:功和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即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简要实录:通过温故性问题,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回忆,学生反应很热烈,从生活中列举了很多能量转化的实例:电风扇转动过程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搓手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柴油机工作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分析为什么能量会发生变化,自然地过渡到了功与能量间的密切联系上,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课件投影)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二、主体探究、提示规律:
(一)创境激意、引发思考(课件投影)
1、结合图片,判断下列运动过程中起重机的拉力是否做功?同时思考:一个力要做功应具备哪些条件?
(1)起重机吊起货物向上运动时(2)起重机吊起货物静止不动时(3)起重机提着货物水平运动时
2、再回顾初中已有知识基础,写出力在下述情况下的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1)当力F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时;(2)当力F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时
(上述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的位移均为L)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重视课本,立足课本插图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功的两要素。回顾已有的知识,通过特殊情景下功的计算为下面一般性的公式推导垫定基础,指引方向。)
(简要实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言。)
(课件投影)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在两种特殊情形下的做功情况:力与运动的方向相同时W=FL;力与运动的方向垂直时不做功。
(二)演绎推理、总结规律
(课件投影)创设情境:一般的情况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并不一致,也不是与运动方向发生的位移相垂直,力F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呢?若做了功,所做的功又是多少呢?请写出其具体的计算式。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论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经历公式WFlcos的建立过程。)(简要实录:在教师设置的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能顺利地从力的分解上得出一般性表达式WFlcos,针对分解位移的情况,部分同学反应有困难,但在稍稍停顿后有所顿悟,自此学生亲身经历了一般性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了公式的含义,顺势引导学生对公式做一般性的理解,利用课件投影的方式强化理解)
(课件投影)启发诱导:根据等效替代思想,运用矢量分解,把一般情境问题转化为二个简单的特殊问题,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垂直于运动方向分解力或沿力的方向及垂直于力的方向分解位移。由此得出:WF=F Lcosα α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力是对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适用于恒力做功
功是标量,单位:焦(J)1J= 1N 〃 m
(三)交流互动、深化理解
1、(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功的公式,判断一个力在下述情况下的做功的正负情况: a.当0 < /2 时,W是正值还是负值? b.当= /2 时,W =? c.当/2 < 时,W是正值还是负值?
2、(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正、负功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公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明明白白地知道功有正、负、然后结合图片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理解力正、负功的含义。)
(简要实录: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学生交流互动的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展开对正、负功的理解,最后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认识,将相应的要点投放在大屏幕上,从而达到了对正、负功的理解。)
(课件投影)正、负功的含义:
(1)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2)功的正负是借以区别谁对谁做功的标志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课件投影)
1、下列现象中,哪些力对物体做了功()A、人推墙而墙不动时人的推力 B、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受到的重力
C、人提着箱子前行时(箱子离地的高度不变)D、起重机向上吊起货物时悬绳的拉力
(设计意图:把握功的两要素,明确一个力要做功,两要素缺一不可)
(简要实录: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答案,并在简要回答的过程中突出了功的两要素)
(课件投影)
2、如图所示,小孩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用大小为5N水平力F推箱子推着箱子前进了2m,求下列情形下的做功情况。
⑴ 推箱子匀速前进,推力F所做的功W1=? ⑵ 推着箱子加速前进,推力F所做的功W2=? ⑶若箱子的质量m=2kg,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2,阻力Ff所做的功W3=? 克服阻力Ff所做的功又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力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L、α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求解功一定要明了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某力做负功与克服某力做功含义相同,但在表达上“一负一正”不等同。)
(简要实录:部分学生对两种情况下F做功情况相同不敢苟同,但在简单的讨论后,能认识到错因之所在,要求的是某一个力的作用效果,非合力的作用效果。)
(课件投影)
3、一学生用100N的力将质量为0.5kg的球迅速踢出,球在水平路面上滚出20m远,则该学生对球做的功是:()
A、2000J
B、1000J
C、16J D、无法确定(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公式W=FLCOSα的适用条件,理解力和位移要具有同时性,即力要始终作用在物体上。)
(简要实录:学生对该题在认识上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立即就给出了答案,几乎未用时间。)
(课件投影)
4、一个质量m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斜向上方的拉力F,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L,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1)物体受几个力?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总功)是多少?
(2)物体所受的合力是多少?合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计算,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简要实录: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该题的分析与计算,结合具体的数据感受感受到,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与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相等,由此总结出了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利用课件投影到屏幕上。)
(课件投影)求解总功有两种方法:
1、求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W总=W1+W2+〃〃〃〃〃〃+Wn;
2、求合力所做的功: W总=F合 L cosα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是我于2009年4月参加县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时撰写的,在评选活动的课堂大赛中我取得了 同时获得了市级“教学改革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获得了县级学科优胜奖,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在本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的课堂教学大赛中我又取得了
第二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依安县三兴镇中学
董发林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 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
(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 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 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 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
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
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
(二),体会 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投影出示尝试题
(二)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
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
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 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二)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如图)演示
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三)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 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提钩码用的力F=G=mg=0.2千克×9.8牛/千克=1.96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0.3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1.96牛×0.3米=5.88焦
三、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下面请大家边看书,边练习。
出示尝试题
(三)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2、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并板演,教师巡视,最后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板演,给予指正和肯定。
四、布置课外小实验:
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要求:
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第三篇:教学设计-功(定稿)
11.1 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功的概念
2、能判断物体(力)是否做功
3、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学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导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
1.各种做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
(二)新课
知识探究点一.功概念的讨论
1、(1)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2,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课 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对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的理解。
2.下列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3.分析以下事例:
(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2)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 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4)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4.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2)、(3)、知识探究点二:功的计算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认真阅读课本P64页例题,结合做功的概念,完成以下各题:
1、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______的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功。
2、公式:文字表达式:功= _____× ____字母表达式:W=___公式可变形为:F=__ S=__
3、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 ___简称:___符号: ___,1J=___N•m(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
1J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同时同体性: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同一段时间
③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在方向上要一致(不一致的问题初中阶段不作要求计算)④要搞清力的大小;
⑤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化好单位)。
例1.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例
2、起重机把8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5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m,在这一过过程中钢丝绳向上的拉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焦?
例
3、一个人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受阻力5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
巩固练习小结: 布置作业
见导学案《课后探究学案》 【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第四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一、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新授课中,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进入角色,达到全面理解新学概念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相关知识,所以在研究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很难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引出“功”下含义前,将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用“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帮助。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为学习后面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识别“垂直无功”。
四、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木块、小木块、大钩码(100g)、小钩码(50g)。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
(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 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
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
(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
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
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
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
4.课堂小结及检测
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五篇:《 功 》教学设计
第一节
《 功 》教学设计 陇城初级中学
洪应存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理解功的概念,能用功的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概念。【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实验。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板书课题。第一节
《 功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板块一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力学中的功。再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两个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实验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板书:
一、力学中的功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课堂反馈
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问题。板块二
想一想上课开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花盆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板书:
3、功的公式: 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 功=力×距离
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4、功的单位:焦耳(J)1焦耳=1牛顿·米
1J=1N·m
三、应用新知,形成能力
【例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2】见课本例题。
四、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提升能力
在平地上,小朋友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W1?重力做了多少功W2?如果小朋友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W3?
六、作业
课本P64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