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时间:2019-05-12 22: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词二首《相见欢》

教学目标:1体会无形情感有形化的表达效果 2.西楼、梧桐意象的把握3.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教学过程:导语: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一、文学常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是诗的别体,起于唐,盛于宋。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赏析

1.词的段落称为“阕”或“片”,此词分上下两阕。在表达方式上,上阕下阕分别是哪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或叙事,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上阕是描写——写景,下阕是抒情。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为何无言?

——因为“独”,即“独自”。词人此时是阶下之囚,无人陪伴,与谁言说?自然“无语”。由此可见,此处之“独”,虽解释为“独自”,却包含了“孤独”之意。

——西楼。西楼未必在西边,西楼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带有哀愁哀伤之意(因西方是日落之地,日落象征衰弱或死亡)。同时,西楼是望月之地(相对于东升的月亮来说,什么楼都在西边),西楼又具有怀人思乡之意蕴。在此时,词人登上西楼他想到了什么? ——故国,想到自己当皇帝时的奢华生活。

——月如钩。如钩之月就是残月。残月后半夜才出现,作者此时登楼,说明什么?残月有何何象征? ——说明作者夜不能寐。为什么?愁。囚徒之愁。残月,象征了残缺,象征了词人故国和人生。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深院、清秋”这些意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寂寞,悲凉。

——梧桐是一种树木,它能寂寞吗?寂寞的是谁?清秋是季节,能“锁”吗?被锁的是谁? ——寂寞的是词人自己,被“锁”的也是词人自己。

——上阕这两句写景,视角是否相同?这两句景物描写实际上写的是词人怎样的生活?

——不同,上句是仰视,下句是俯视。这两句景物描实际上表现的是词人囚禁生活。烘托了作者的万千愁绪,悲凉至极。(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心情)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里又有比喻,又有对比,又有谐音双关。什么东西一剪就断?丝;什么东西一里就顺?还是丝。用丝谐音“思”,这就是谐音双关。意为“愁思”剪不断,理还乱。但离愁和丝相比,剪不断,理还乱。因为离愁万千,根本无法去理。这里,作者把无形的情感——愁绪——比喻为有形的事物“丝”,使抽象的情感有形化,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变得有了质感。很多诗人都借助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生动形象来表现愁绪: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是用有形的白发来写无形的愁绪,写出了愁的长度;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写愁的重量;春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是写愁的多。那么,本句是写愁的什么特点?——韧。

——“别是一般滋味”,看来这种滋味作者说不出来,可者无处可说,甚至就是他不愿意说,只能常在心头萦绕徘徊,历久不去了。5.小结

这首词作者关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虽然写的是词人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离愁别恨,但因为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准确,所营造的艺术境界非常精妙,形象地表现了人的“愁绪”这种无形的、难以摹写的情感,因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全诗。2.搜集李煜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板书

练习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

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其感情基调是。

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

”一句是写仰望之景,“ ”一句是俯视之景。

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8、“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浣溪沙》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作者作品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2、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诗意对照: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夕阳西下几时回。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诗词赏析

4、主旨探讨: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5、艺术赏析: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6、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

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练习

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 情怀,这是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至少写两句)

5、“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 情感;词中“ ”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

6、“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赏析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赏析下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上片小结: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板书:怀旧,感伤年华易逝;)

下片小结: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下阙板书:惜春,悼念春光难留。)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答案

1、李煜 李后主 千古词帝

2、亡国哀思 凄婉

3、西楼台 夜晚 秋天

4、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5、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6、(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7、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8、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答案

1、夕阳

落花

归燕

感时伤春

以景传情

2、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3、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4、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孤寂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

6、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

落寞,孤独 无可奈何花落去

7、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8、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二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

首》教学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课后作业

背诵诗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标:、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课前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

一、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新课标第一网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诗人的整体评价。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以前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三)正课:、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2、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实——虚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心远——骨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3: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归纳: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课前作业设计:

文学常识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课后作业设计:

评:、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笑春风。

7、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12、()()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来日绮窗前,()著花未?

4、停车坐爱()晚,()红于二月花。

5、()尽已无擎雨盖,()残犹有傲霜枝。

第三篇:九下第五单元教学案

公输

【课时学习目标】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等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3.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的特点。【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家作品。

《公输》选自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辑录。墨子,名_____,是春秋战国初期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文中就有明显体现。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胡不见()犀兕()鱼鳖鼋鼍()

文梓楩楠()长木()雉兔鲋鱼()

守圉()

诎()敝舆()禽滑里()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

解释:

(2)子墨子九距之。通 解释:(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

解释:

(4)公输盘诎。

解释: 二.整体把握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着理解文章大意。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个性品读

要求: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揣摩语气。

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提示: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说:公输盘不说()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请说之()

必为有窃疾矣()

以:臣以王之至攻宋也()

之:公输子之意()

将以攻宋()

愿借子杀之()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2)宋何罪之有?

(3)然胡不已乎?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虽杀臣,不能绝也。

(6)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久距之。

3.下列语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C.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D.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读过课本后回答下面问题:

有人为《公输》写了一个小剧本,请你根据课文前半部分的文意为他填补空白部分。(友情提示:可描写神态、语气、动作、心理)公输盘理屈词穷,______地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墨子______地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楚王_______地说:“这是怎么回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墨子名言及其所崇尚的思想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前预习导学】

一.小组内互相提问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结合书下课文注释,熟悉文章的内容。

【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请组与组相互提问,进行评价。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活动二:细读析文

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活动三:品读赏言

从文中找出墨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体会。

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蔽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汉江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课内训练巩固】

1.墨子与公输盘和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墨子、公输、楚王的性格特点。

3.口语表达训练。

(1)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访问,在众议院发表演说后走下讲台。一位反对他的女议员气冲冲地走到他的面前说:“阁下,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药。“丘吉尔平静地看着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吉尔的回答不失体面,幽默而针锋相对。(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寇法西斯头子之一的戈林,曾问一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和我作战?”“50万。”戈林说:“如果我派百万大军压境,你怎么办?”瑞士军官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文学常识。2.加强朗读训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_____,是_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他主张______、王道。《孟子》一书是_____________所作,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书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理清思路

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活动三:细读析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把决定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层?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之:委而去之()利: 地利不如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兵革非不坚利也()2.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

今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

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本文是从__________的角度,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__________,阐述了________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3.学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

畎()傅说()胶鬲()曾益()

百里奚()

孙叔敖()拂士()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人恒过然后能改()

所以动心忍性()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熟练成诵;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课内训练巩固】 解释下列加点字。

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

2.一词多义。

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亡:国恒亡()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亡羊补牢()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此用武之国()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去: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故不杀人 C.之:环而攻之 多助之至 D.利: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5.用文中原句回答

(1)文中强调人成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2)文中指出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须经受艰苦的磨练,思想上要_________,生活上要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

6.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提出成语。(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2)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而者也。()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4)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填空。

孟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____________”,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2.读准字音:

所恶()不屑()

苟()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②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③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3.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 小组内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如: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2.活动二:熟读成诵

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2.一词多义。

①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③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

④ 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古诗和现代诗中表达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课前预习导学】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3.活动三:品读赏言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并赏析。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课内训练巩固】 按要求填空。

(1)这段文字中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__,文段中还把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即____________。

(2)在孟子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贤者能勿丧耳”,在《谈骨气》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5)出自本文中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总结出成语。①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②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③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④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惑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相梁》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本文选自《____》,本著作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为____家经典之作。庄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的思想,后世把他们二人并称为________他主张顺其自然,与世无争,要求___________,回到原始社会。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梁()

鹓雏()

醴泉()

鸱()

濠梁()

吓()

鯈鱼()3.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非梧桐不止()非醴泉不饮()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

2.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3.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课内训练巩固】

1.用“∕”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今 子 欲 以 子 之 梁 国 而 吓 我 邪? 2.一词多义

于:夫鹓雏发于南海()于是:于是惠子恐()

而飞于北海()于是鸱得腐鼠()

吓:仰而视之曰:“吓!”()

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古今异义

(1)非梧桐不止(古义:

今义:)(2)于是鸱得腐鼠(古义:

今义:)(3)欲代子相(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文中的比喻巧妙贴切,“鹓雏”比喻______________,“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腐鼠”比喻_____________。

6.“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鹓雏_______的品性。

7.请用连线把下列任务及其政治主张或思想连接起来。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惠子 E.孔子

①仁 ②清高自守

③仁政 ④兼爱、非攻

⑤醉心于功名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请从你的积累中再写出两个庄子寓言故事的名称,并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东施效颦、匠石运斤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划分句子停顿。

(1)子 固 非 鱼 也,子 之 不 知 鱼 之 乐 全 矣。(2)既 已 知 吾 知 之 而 问 我,我 知 之 濠 上 也。

2.下面是根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改编成的课本剧,请补充相应的舞台提示和台词,并在班上试演: 庄子与惠子相邀在濠水的桥上,一边散步,一边赏景。桥下河水清澈,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庄子(无限感慨)地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盯着庄子,嘲讽)地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挥手示意惠子暂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三.质疑问难

请写出初读后你的疑问与困惑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现在就让我们亲自去体会我们理想中的庄子。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是:是鱼之乐也()固:固不知子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子固非鱼也()

之:庄子往见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翻译下列语句。

(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句是反问句)B.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此句的表达方式是记叙)C.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此句用了排比修辞,句式是双重否定)

D.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句子中的两个“吓”读音、释义都相同)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两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的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活动目标】

1.全面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孔子和孟子 的 有 关知识和名言警句等。

2.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能清楚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活动准备】

1.将全班 同学 分成三大组,每组任务如下: 第一组:主题:生平经历

搜集孔子、孟子 的 生平和主要经历(包括对出生地如孔庙、孔府、孔林简介),要求内容准确翔实,要配以大量图片资料,以便使 同学 们 有 直观印象。第二组:主题:影响

⑴ 搜集孔子 的 弟子和门人 的 情况,尤其 是 突出 的 几位也要重点了解。⑵ 记录孔、孟言行 的 著作及其对周边国家文化 的 影响 第三组:主题:思想 ⑴ 孔子 的 主要思想 ⑵ 孟子 的 主要思想

2.各小组组长负责分工细化,一周的时间去搜集整理资料 3.各组交流所得,选择汇报形式,分工到人,做好记录。4.全体 同学 共同任务:

积累并背诵《论语》、《孟子》中 的 成语和格言警句

【活动过程】

1.主持人两名开场白。

2.各小组登台汇报,其它小组做好记录、评价等。3.汇报内容如下:

活动一:说说孔孟的名言

由于事先要求所有同学都背诵孔孟 的 名言、成语等,所以采取分轮挑战形式。

活动二:讲讲孔孟的生平

绘声绘色讲解一些小故事,如“韦编三绝”、“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建筑,及建筑内藏品状况。

活动三:谈谈孔孟的影响

介绍孔子和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 影响;介绍孔子及其门下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

活动四:论论孔孟的思想 以《论语》、《孟子》两部书为载体,向大家介绍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

活动五:发表孔孟的感想

就你对孔孟思想中感触较深的问题谈谈看法或感想。(可以谈收获、谈困惑、亦可谈反对意见)

【课内训练巩固】

根据所学课文《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写一篇读后感。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应有感而发,避免空发议论。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以《我心目中的孔子(孟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学案

1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学会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

2、理解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

二、走进作者链接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检测预习:

识记划横线字要求学生注音

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归纳总结)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阐述读书的方法。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要求能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六、精读品析: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并说原因。

七、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板书设计

谈读书

培根

读书目的:怡情、博彩、长才

读书方法:怀疑、理好关系、代读

读书作用:塑造人格、弥补不足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本文观点丰富,见解独到,但综合全文在倡导读收和从书中获得智慧,并加以运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诵读《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学生谈谈不求甚解是何意导入。

二、走进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三、检测预习:

《不求甚解》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他的重要著作是《_____________》。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五、合作探究: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 2 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六、精读品析:

1、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2、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3、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 ⑵“班门弄斧”辩: ⑶“滥竿充数”辩 :

八、反馈检测: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藻饰 zǎo 狡黠xiá 大而无当dàng

B、诘难 nàn 咀嚼 jiǎo 味同嚼蜡juã

C、滞碍 chì 劝诫jiâ 抠字句kōu

D、轻鄙 bǐ 粗糙 cāo 吹毛求疵cī

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彩藻饰 读书废时 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3、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总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4、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比喻;(2)排比;(3)比喻;(4)引用

B、(1)比拟;(2)反复;(3)夸张;(4)比喻

C、(1)对比;(2)排比;(3)比喻;(4)拟人

D、(1)比喻;(2)反复;(3)夸张;(4)引用

5、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1),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

(3)作者有思路。

(4)敏而好学。

6.《谈读书》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全文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B

2、A

3、B

4、A

5、(1)学而不思则罔(2)每人会意(3)遵路识斯真(4)不耻下问)

板书设计

引谬论,树靶子

挖源头,解含义 不求甚解 作诠释,亮观点

举事例,辨真伪

作结论,明方法 教学反思

《不求甚解》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反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地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这对于纠正在读书问题上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均有积极的作用。了解本文意旨的关键是理解作者提出关于“不求甚解”真正含义。

作者首先全面了解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主张。认为陶渊明是在“好读书”“会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求甚解”的。“陶渊明主张读书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进而作者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接着作者运用普列汉诺失和诸葛亮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从而阐述在读书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2《心声》教学案

12心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要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1、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谈自己的心声而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

黄蓓佳,中国著名作家。1955年生于江苏如皋,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4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主要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长篇《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中短篇小说集《小船,小船》、《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芦花飘飞的时候》及《中国童话》等。多部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德、俄、韩、越南文出版。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棱角()纸捻子()发窘()撇嘴()祷告()抽噎()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过yǐn()嘟nang()撒jiāo()咳sòu()lǎn在怀里()毛毛làlà()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神情恍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妒忌别人。

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从容不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题目(根据你的理解补出题目前后的空白 的心声)明确:

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2、说情节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3)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明确: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创作这样一篇儿童小说,只是想要表达李京京的心声吗? 明确: “心声”的含义:

(1)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2)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3)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4)作者借此呼吁社会、家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你眼中的李京京是怎样一个少年,你最欣赏他那一点?并简明理由。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的程老师及她的做法?为什么?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以上对“心声”含义的分析,作品的主题也可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呼唤教育工作者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教育战线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精读品析:

1.程老师形象简析:(1)“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你对程老师拖堂怎么看?

老师上课拖堂,虽说是一种认真负责的表现,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耽误了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最好能按时上下课。(2)“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盯住他。”通过读课文,你知道程老师为什么这样看李京京?你认为程老师这么做对吗?

因为在程老师心中,李京京是不好的学生,声音沙哑得厉害,会影响老师讲公开课的效果。程老师这么做不对。孔子说:“有教无类。”作为教师,应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不只是班上几个所谓的“尖子”。(3)“‘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你认为程老师这么说好吗?

不好,这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个致命的打击。2.李京京形象简析:

他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当程老师因怕他念不好而拒绝时,“京京垂下头。„„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吧!他准能念好。”老师不让他念,他就躲到树林里偷偷地念。公开课上当看到赵小桢不敢念课文时,他顶着程老师会拒绝他、同学会嘲笑他的压力,“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深情的朗读感动得程老师要他把课文全部读完。从上面这些文字中你发现李京京有哪些闪光点?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自信而勇敢、善良而宽容、朴实而真诚,他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七、拓展延伸 :

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了我门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学生试着写出自己的心声!

八、反馈检测

1.给加点字读音。(7分)

恍惚()()簪子()

蜷()

发窘()

抽噎()捻子()2.释词。(6分)

恍惚: 发窘: 抽噎: 棱角分明: 斩钉截铁: 郑重: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4分)

A.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B."市场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请把毛巾递给我—马上开会修改方案。”总经理气喘吁吁地对我说。

C.我家阳台上种有迎春<石榴<木桃<月季„„等,花开不断。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 4.课文以“心声”为标题,“心声”指的是什么?用简洁的话说说。(4分)

(.huǎnghū zān quán jiǒng yē niǎn 2.精神不集中感到难为情,不止所措 一吸一顿的哭泣 形容立场分明 形容语气坚定 严肃认真 3.A 4.像万卡那样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

板书设计:

开端 想读课文被拒绝平等相待

发展 练读课文忆亲友 渴望 温暖亲情

高潮 指出错误被嘲笑 纯真友情

结局 深情朗诵感师生 尊重理解

教学反思

《心声》是现行人教版初三教材选用的一篇新课文,它是一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作者黄蓓佳以其审视人生的独特的视角,透过一节常见却不该常见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嗓子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 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一、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三、有效指导个别朗读。

四、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 《沁园_雪》教学案 新人教版

    总第 课时 孙伯中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第课《沁园春·雪》教学案 课型:讲读 :【学习目标】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姓名: 自我评价: 一、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学会阅读七:比较与辨微) 1.《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2.《江村小景》(田汉) 3.《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 4.《一厘米》(毕淑......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扩写与缩写的相关概念; 2、掌握扩写、缩写的基本方法; 3、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训练概括能力与想象力。教学重点、难点: 当堂实践,掌握方法 课时安......

    新冀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Unit 1 : Stay Healthy Lesson1: what's wrong with Danny?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的词汇:fever ,stomach , examination ,pale , regret , pain ,pardon ,X-ray 2.短语......

    马坡三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马坡三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课题:智取生辰纲备课人:侯明东一、课前预习1、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 2、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学案

    白石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人员:李玉锋 郭瑞娟 2013年9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期备课 集体备课人:李玉锋 郭瑞娟 使用时间:2013年9月 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主......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开国大典》教学案 语文版

    19、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文中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情感......

    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导入:学习文言文的四字口诀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