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导入:学习文言文的四字口诀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一、作者及作品
1、《与朱元思书》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文题理解:“与”给予;“书”;信;题意: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文题理解: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传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典型人物,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传”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3、《马说》
韩愈,“唐宗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唐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文题理解:“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马说”就是“论马”或“谈马”的意思,其内容是借千里马而发议论。
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文体常识: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多为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还有赠序,专用于赠别,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
5、《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学上以散文成就最大。著有《柳河东集》。《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均为名篇,其中《永州八记》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历千年而传诵不息。
文体常识:游记——记述游览经历和地方风光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以记述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笔调清新,形象生动。四、一词多义
1、《与朱元思书》
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百 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2、《五柳先生传》
如 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
晏如也(名词,……的样子)得 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3、《马说》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4、《送东阳马生序》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至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
5、《小石潭记》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见 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动词,看见)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副词,可以)差 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五、古今异义词
.
1、《与朱元思书》
①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②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③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
2、《五柳先生传》
①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②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③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
3、《马说》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②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4.、《送东阳马生序》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
②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③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
④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5、《小石潭记》
.. ①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
.. ③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
六、通假字
1、《与朱元思书》
. ①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 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2、《五柳先生传》
3、《马说》 . ①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
③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 ④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送东阳马生序》
.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披着)
5、《小石潭记》
. ①下见小潭(通“现”,露出)
九、主题理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解析:中考要求(1)直译法(2)四字诀——补、删、调、留、(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6)林寒涧肃 6.文章内容理解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与朱元思书》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特秀丽山水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归隐遁世的思想。
2、《五柳先生传》
文章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用生活、性格特点,描绘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精神。
3、《马说》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4、《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5、《小石潭记》
本文记叙了游小石潭的经过,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通过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对比,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复习课)
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
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学习难点:
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 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
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
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复习作者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读准上面的文字,由作者欧阳修的谥号导出作者,点名提问作者的字、号、朝代、“”之一,再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由学生齐读。教师再强调出重点。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四、文体知识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它们都有一个“记”字,它们的文体都是“记”。、“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五、背诵课文
1、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情景陶冶法,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的展示中背诵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在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2、检查背诵
第一三段点名背诵,第二四段齐背,背诵完后对同学们的背诵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使学生评价
3、考考学生的记忆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总会有一些同学课文背得很熟练,可是却总是写错别字,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希望引起学生对文字的重视。
(1)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2)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4)________,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__,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5)已而夕阳在山,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7)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太守也。
实施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填完后互相检查,教师再点名回答或齐答。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些同学在互查的过程中,彼此出现的问题,出现的错别字,以便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考考你的理解力”这一环节,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文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大唱所谓“人权”,其实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在于干涉别国内政。(3)文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环节必须要建立在背诵课文和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中考时考查的“理解性默写”一类试题。
六、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选择文中典型的字词和句子并将他们展示在屏幕上,以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束后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在屏幕上将以下字词展示出来: 1、对下列划横线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辄()野 蔌()阴 翳()伛 偻()觥 筹()2、一词多义
(1)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2)乐:而乐亦无穷()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3、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练习结束后,回答逐步回答以上问题,可能是被点名回答,也可能是共同回答。
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填写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提问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友情提示:文言文句子翻译,尤其是在考试中,尽量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补充所需,调整语序,译完之后,还需仔细,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七、回顾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1、引入:
亭周围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2、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3、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写归: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展示以上脉络的同时,共同按照此脉络图再一次背诵相关的文字,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脉络图的展示,教师可以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我们通过刚才的脉络图,回顾了文章内容。看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现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分析作者的政治理想,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1、设疑: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答案:醉能同其乐
2、分析:本文通过描绘滁洲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太守与百姓游山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心境。3、拓展:乐是本文的文眼,而“醉”字在文中也多次闪现,醉和乐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八、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本文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为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性和不同。
【学生活动】首先请两位同学背诵这两篇散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最后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1、比较写作背景与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醉翁亭记》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拓展:对联的比较 说明:这是近几年在中考里出现较多的题型,因为它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参考:
(1)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2)洞庭湖壮阔浩淼 // 岳阳楼壮美雄奇(3)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共饮(同游,同醉)
九、作业:
请从两文中各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 出理由。思路链接: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
2002.11
【复习目标】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总体要求: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4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虽然最新《教学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
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作专题复习)
4.偏义复词。举例。
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另作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巩固训练】
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的古今异义
1.按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拜 拜为上卿(《廉蔺列传》()
3.比 比至南郡(《赤壁之战》()
4.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5.辟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6.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7.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8.池 池非不深也(《孟子》)()
9.次 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
10.存 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1.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2.第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13.董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涉江》)()
14.都 中有都柱(《张衡传》)()
15.伐 此五霸之伐也(《信》)()
16.泛 大命将泛(《论积贮疏》)()
17.放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
18.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9.管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崤》)()
20.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21.会 会宾客大宴(《口技》)()
22.藉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
2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4.景 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
25.戾 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26.廉 其行廉(《屈原列传》)()
27.令 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28.略 秦进兵略地(《荆轲刺秦王》)()
29.冒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30.逆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
31.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再迁为太史令(《张》)()
32.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3.穷 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34.渠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35.如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3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37.速 始速祸焉(《六国论》)()
38.特 特示故人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39.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40.向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41.谢 多谢后世人(《孔》()
42.寻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43.坐 何坐?坐盗(《宴子使楚》)()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44.严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45.再 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46.走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47.奏 项如奉璧奏秦王(《廉》)()
48.卒 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49.正 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
50.章 黑质而白章(《捕》)()
51.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52.初一 初一交战(《赤》)()
53.地方 地方数千里(《赤》)()
54.非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5.风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56.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57.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58.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59.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60.慷慨 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61.可怜 可怜体无比(《孔》)()
62.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63.经纶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
64.其次 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狱中杂记》)()
65.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宴子使楚》)()
66. 首领 令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67.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68.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69.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70.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二)一词多义
1. 乘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5)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 除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君窃符救赵》)((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
3.从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
(4)樊哙从良坐(《鸿》)()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辞
(1)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
(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崤》)()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
5.道))
(1)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5)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6)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
6.发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2)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使人发书至赵王(《廉》)()
(5)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8)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
7.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
(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
(5)何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8.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
(7)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
(8)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
9.见
(1)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往纳谏》)()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5)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
(6)图穷而匕首见(《荆》)()
10.信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
(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
(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孔》)()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
2.召有司案图(《廉》)()
3.张良处,要项伯(《鸿》)()
4.堕军实而长寇仇(《崤之战》)()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6.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
7.颁白者不负担于道路矣(《孟子》)()
8.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9.技盖至此乎?(《庖》)()
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11.甚矣,女之不惠。(《愚公移山》)()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1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
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16.“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1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1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
19.文王之辟风雨也(《崤之战》)()
20.五万兵难卒合(《赤》)()
21.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2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2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5.图穷而匕首见(《荆》)()
26.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27.天下云集,赢粮而景丛。(《过秦论》)(2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29.汝识之乎?(《石》)()
3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
(3)范增数目项王(《鸿》)()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
(6)遂墨以葬文公(《崤》)()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10)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
(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2. 动词的活用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
(3)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
(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6)文嬴请三帅(《崤》)()
3. 形容词的活用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馆记》)()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谋攻》)()
(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
(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二)文言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5个虚词(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子 与 则 者 之),2002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2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文言虚词巩固训练】
1.之
代词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4)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廉》)()
助词
(1)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顷之,烟炎张天。(《赤》)()
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
2.其
代词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副词
(1)其皆出于此乎?(《师》)()
(2)其孰能讥之乎?(《游》)()
(3)公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
3.者 助词
(1)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3)二者不可得兼(《孟子》)()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
4.所
代词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
(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2)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5.以
介词
(1)余船以次俱进(《赤》)()
(2)以资政殿学士行(《指》)()
(3)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
(5)以钟磬置水中(《石》)()
连词)
(1)拔剑切而啖之(《鸿》)()
(2)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辞》)()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
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邹》)()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6.于 介词
(1)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2)得复见将军于此(《鸿》)()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7.为
介词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
(5)视为止,行为迟(《庖》)()
语气词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动词
(1)窃为大王不取也(《鸿》)()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战国策》)()
8.而
连词
(1)蟹二跪而二螯(《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3)图穷而匕首见(《荆》)()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吾尝终日而思矣(《劝》)()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代词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动词
(1)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9.连词
(1)无苗时采,则实而沉(《采草药》)()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
(5)木受绳则直,金就厉则利(《劝》)()
副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0.因
副词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2)因利乘变,宰割天下(《过秦论》)()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立过吏势(《论贵粟疏》)((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
(5)蒙故业,因遗策(《过》)()
介词
(1)后因伐木,因见此山(《雁荡山》)()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11.且
副词
(1)且放白鹿青崖间(《梦》)()
(2)吾攻赵,旦暮且下(《信陵君》)()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廉》)()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12.焉
兼词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使皇武子辞焉(《崤》)()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
语气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2)君何辱讨焉?(《崤》)()
13.乎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若毒之乎()))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⑥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⑧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8)无以,则王乎?()
(1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4.也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⑧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⑨是说也,人常疑之。()
⑩苟政猛于虎也!()
⑾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三)文言句式
(四)文言文翻译
(五)文言文综合阅读
(三、四、五皆另作专题复习)
答案解析
关闭答案
㊣来源:))
ý关闭窗口ý
------------------
高中语文教与学
第三篇:九下第五单元教学案
公输
【课时学习目标】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等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3.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的特点。【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家作品。
《公输》选自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辑录。墨子,名_____,是春秋战国初期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文中就有明显体现。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胡不见()犀兕()鱼鳖鼋鼍()
文梓楩楠()长木()雉兔鲋鱼()
守圉()
诎()敝舆()禽滑里()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
通
解释:
(2)子墨子九距之。通 解释:(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
解释:
(4)公输盘诎。
通
解释: 二.整体把握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着理解文章大意。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个性品读
要求: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揣摩语气。
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提示: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说:公输盘不说()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请说之()
必为有窃疾矣()
以:臣以王之至攻宋也()
之:公输子之意()
将以攻宋()
愿借子杀之()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2)宋何罪之有?
(3)然胡不已乎?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虽杀臣,不能绝也。
(6)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久距之。
3.下列语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C.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D.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读过课本后回答下面问题:
有人为《公输》写了一个小剧本,请你根据课文前半部分的文意为他填补空白部分。(友情提示:可描写神态、语气、动作、心理)公输盘理屈词穷,______地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墨子______地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楚王_______地说:“这是怎么回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墨子名言及其所崇尚的思想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前预习导学】
一.小组内互相提问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结合书下课文注释,熟悉文章的内容。
【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请组与组相互提问,进行评价。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活动二:细读析文
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活动三:品读赏言
从文中找出墨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体会。
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蔽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汉江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课内训练巩固】
1.墨子与公输盘和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墨子、公输、楚王的性格特点。
3.口语表达训练。
(1)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访问,在众议院发表演说后走下讲台。一位反对他的女议员气冲冲地走到他的面前说:“阁下,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药。“丘吉尔平静地看着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吉尔的回答不失体面,幽默而针锋相对。(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寇法西斯头子之一的戈林,曾问一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和我作战?”“50万。”戈林说:“如果我派百万大军压境,你怎么办?”瑞士军官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文学常识。2.加强朗读训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_____,是_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他主张______、王道。《孟子》一书是_____________所作,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书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理清思路
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活动三:细读析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把决定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层?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之:委而去之()利: 地利不如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兵革非不坚利也()2.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
今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
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本文是从__________的角度,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__________,阐述了________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3.学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
畎()傅说()胶鬲()曾益()
百里奚()
孙叔敖()拂士()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人恒过然后能改()
所以动心忍性()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熟练成诵;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课内训练巩固】 解释下列加点字。
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
2.一词多义。
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亡:国恒亡()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亡羊补牢()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此用武之国()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去: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故不杀人 C.之:环而攻之 多助之至 D.利: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5.用文中原句回答
(1)文中强调人成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2)文中指出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须经受艰苦的磨练,思想上要_________,生活上要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
6.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提出成语。(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2)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而者也。()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4)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填空。
孟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____________”,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2.读准字音:
所恶()不屑()
苟()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②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③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3.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 小组内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如: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2.活动二:熟读成诵
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2.一词多义。
①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③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
④ 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古诗和现代诗中表达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课前预习导学】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3.活动三:品读赏言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并赏析。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课内训练巩固】 按要求填空。
(1)这段文字中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__,文段中还把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即____________。
(2)在孟子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贤者能勿丧耳”,在《谈骨气》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5)出自本文中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总结出成语。①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②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③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④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惑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相梁》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本文选自《____》,本著作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为____家经典之作。庄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的思想,后世把他们二人并称为________他主张顺其自然,与世无争,要求___________,回到原始社会。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梁()
鹓雏()
醴泉()
鸱()
濠梁()
吓()
鯈鱼()3.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非梧桐不止()非醴泉不饮()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
2.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3.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课内训练巩固】
1.用“∕”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今 子 欲 以 子 之 梁 国 而 吓 我 邪? 2.一词多义
于:夫鹓雏发于南海()于是:于是惠子恐()
而飞于北海()于是鸱得腐鼠()
吓:仰而视之曰:“吓!”()
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古今异义
(1)非梧桐不止(古义:
今义:)(2)于是鸱得腐鼠(古义:
今义:)(3)欲代子相(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文中的比喻巧妙贴切,“鹓雏”比喻______________,“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腐鼠”比喻_____________。
6.“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鹓雏_______的品性。
7.请用连线把下列任务及其政治主张或思想连接起来。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惠子 E.孔子
①仁 ②清高自守
③仁政 ④兼爱、非攻
⑤醉心于功名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请从你的积累中再写出两个庄子寓言故事的名称,并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东施效颦、匠石运斤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划分句子停顿。
(1)子 固 非 鱼 也,子 之 不 知 鱼 之 乐 全 矣。(2)既 已 知 吾 知 之 而 问 我,我 知 之 濠 上 也。
2.下面是根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改编成的课本剧,请补充相应的舞台提示和台词,并在班上试演: 庄子与惠子相邀在濠水的桥上,一边散步,一边赏景。桥下河水清澈,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庄子(无限感慨)地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盯着庄子,嘲讽)地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挥手示意惠子暂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三.质疑问难
请写出初读后你的疑问与困惑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现在就让我们亲自去体会我们理想中的庄子。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是:是鱼之乐也()固:固不知子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子固非鱼也()
之:庄子往见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翻译下列语句。
(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句是反问句)B.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此句的表达方式是记叙)C.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此句用了排比修辞,句式是双重否定)
D.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句子中的两个“吓”读音、释义都相同)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两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的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活动目标】
1.全面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孔子和孟子 的 有 关知识和名言警句等。
2.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能清楚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活动准备】
1.将全班 同学 分成三大组,每组任务如下: 第一组:主题:生平经历
搜集孔子、孟子 的 生平和主要经历(包括对出生地如孔庙、孔府、孔林简介),要求内容准确翔实,要配以大量图片资料,以便使 同学 们 有 直观印象。第二组:主题:影响
⑴ 搜集孔子 的 弟子和门人 的 情况,尤其 是 突出 的 几位也要重点了解。⑵ 记录孔、孟言行 的 著作及其对周边国家文化 的 影响 第三组:主题:思想 ⑴ 孔子 的 主要思想 ⑵ 孟子 的 主要思想
2.各小组组长负责分工细化,一周的时间去搜集整理资料 3.各组交流所得,选择汇报形式,分工到人,做好记录。4.全体 同学 共同任务:
积累并背诵《论语》、《孟子》中 的 成语和格言警句
【活动过程】
1.主持人两名开场白。
2.各小组登台汇报,其它小组做好记录、评价等。3.汇报内容如下:
活动一:说说孔孟的名言
由于事先要求所有同学都背诵孔孟 的 名言、成语等,所以采取分轮挑战形式。
活动二:讲讲孔孟的生平
绘声绘色讲解一些小故事,如“韦编三绝”、“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建筑,及建筑内藏品状况。
活动三:谈谈孔孟的影响
介绍孔子和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 影响;介绍孔子及其门下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
活动四:论论孔孟的思想 以《论语》、《孟子》两部书为载体,向大家介绍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
活动五:发表孔孟的感想
就你对孔孟思想中感触较深的问题谈谈看法或感想。(可以谈收获、谈困惑、亦可谈反对意见)
【课内训练巩固】
根据所学课文《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写一篇读后感。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应有感而发,避免空发议论。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以《我心目中的孔子(孟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第四篇:九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整理 油印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整理
姓名 班级
《公输》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然: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
8、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
2、知而不争
3、九设攻城之机变
4、虽杀臣,不能绝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环.而攻之
4、固国..
5、威.天下
6、池.
非不深
7、亲戚畔.之
8、兵革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解释
1、舜发.于
2、傅说举.于
3、苦.其心志
4、劳.其筋骨
5、锇.其体肤
6、空乏..
其身
7、乱.其所为
8、所以.. 动.心忍.性用来
9、曾.益其所不能
10、人恒. 过.
11、衡.于虑
12、征于色.
13、而后喻.
14、法家拂.士
二、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7、万钟于我何加..焉
8、妻妾之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惠子相.梁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第五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曹刿的军事思想。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曹刿军事思想的体现。
2、文中的人物及详略的安排。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5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4、小惠未扁,扁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估计。伏:埋伏。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 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8、文中为什么对战前战后的论述较详,而作战却写得略。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讽喻劝谏的方法。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人物形象。
2、掌握讽喻劝谏的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5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爱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 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
三)、检查有关问题。(5)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围绕中心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10分钟检查 一)、检查词语解释
舜发于 被任用 人恒过 常;犯过失 傅说举于 被选拔 衡于虑 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 奋起
苦其心志 使┅┅痛苦 征于色 颜色
劳其筋骨 使┅┅劳累 发于声 吟咏叹息
锇其体肤 使┅┅饥饿 而后喻 了解
空乏其身 使┅┅贫困 法家拂士 同“弼”
乱其所为 使┅┅错乱 入则 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 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二)、检查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五、熟悉课文内容(15)
一)、明确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
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六、7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观点-----舍生取义。
2、围绕中心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六、12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神话的艺术。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愚公的形象。
2、掌握古代劳动人民的能力和气魄。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5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5分钟检查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 案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
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 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复习重点:
1、掌握文中的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围绕中心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10分钟检查
1、字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翻译句子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六、10分钟复习有关已经做的中考题
《出师表》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虚词。
2、熟悉通假字、特殊的词的用法‘
3、熟悉翻译。
4、熟悉文章的结构、。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三条建议。
2、文中表达的情感。复习步骤:
一、5分钟背诵可文。
二、3分钟熟悉注释。
三、5分钟熟悉翻译
四、10分钟检查
一)、词义解释
崩殂 死(皇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实现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二)、句子翻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五、熟悉课文内容(15分钟)一)、明确中心内容:(5)
二)、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及结构(5)三)、检查有关问题。(5)
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