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筹划细节”

时间:2019-05-12 23:3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筹划细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筹划细节”》。

第一篇:谈谈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筹划细节”

谈谈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筹划细节”

桂林一中

廖志玮

内容摘要:为应对生成课堂的灵活变化需要,本文着重从细节设计的角度,探讨历史教学设计是应该把握的策略。要求关注学情、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设计

筹划细节

学生

历史知识

能力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

教师

成功历史课堂的标准应该是什么?一直以来,关于成功历史课堂的定位和标准的表述,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长期的教学一线中,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成功的历史课堂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它应该做到三个融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课程资源之间和谐交融,这种和谐交融于学生,可以促进他们的知识得到巩固拓展、能力的到衍生和增强、心智得到启迪和焕发;对教师可以帮他们褪去照本宣科的匠气,让教师在引经据典的讲述中、在恰如其分、灵活生动的师生互动活动里,展现历史教师独特的魅力。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课堂往往会生成出课前设计中不可预知的环节,要在四十五分钟的历史课堂,理顺、引导好这些“意外”环节回归,使课堂不再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而成为灵动的魂,引领着学生穿越历史的天空,把握真实的历史,体验复杂的历史情感,就必须在设计教学时把握 “筹划细节”。

需要特别强调,本文所指的历史教学设计,不同于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一般教学设计概念,而是特指发生在课堂之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它也并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备课。传统的备课环节,侧重课前为课堂教学内容制定一个框架,为课堂流程编写一个程序。本文的历史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案文本的编撰,它更为关注的是在教案文本编撰之前,糅杂了教与学的有关原理、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等综合因素后的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法选取、学生活动设计等等的综合性思考。

所谓“筹划细节”是对教学目标、内容、课堂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筹划。通过尽可能周全的教学设计,整合好课程资源,设计出课堂流程,使得即将进入的教与学的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流畅铺开,到达预期效果。当然,这绝对不是让课堂教学活动落于固定的流程受到束缚失去活力,它恰恰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服务于生成式课堂的需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筹划细节”呢?

“筹划细节”,首先要求我们立足于学情,细化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分层,不笼统的把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受众。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智力、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去指导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远离因处理教材流于肤表而出现教学内容贫乏空洞、或过高过深而导致难以理解的两头尴尬现象;同时规避在思维拓展和能力训练中,由于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或者因为揠苗助长以致过犹不及的遗憾。

现今,我们面对学生的是90后,他们成长于经济急速腾飞、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包罗万象的互联网平台使得我们的学生拥有比“阅书”时代快捷、丰富的获取历史知识的平台;一些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影大片、电视连续剧对学生寻求历史真相的刺激也不可小觑。有的学生,由于兴趣使然,他们在某些专门史知识积累甚至超过教师。同样,由于兴趣的原因,有的学生会对最最基本的历史常识置若罔闻。作为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由于长期不良学习习惯导致知识基础脆弱浅薄、解决问题能力差,而沉积下懒于进取的惰性或出现茫然不知所措胡乱努力的状况;经常在学习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抹掉兴趣以后的自暴自弃。

调动后进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要关注个别优等的学生,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愿意学、学得到、学得好。这是细化学生层次的最终落脚点。

其次,筹划细节要从知识细节筹划入手,让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因为,历史知识的积淀是能力衍生的起点,是培育情感的沃土,没有历史知识作基点,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励就无从谈起。

做好知识筹划细节,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立足教材,抓好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贯穿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是每一个历史阶段最基本的特征,是关键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生源素质普遍偏低的学校而言,这应该是教和学最主要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学会整理历史线索,分析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联系和区别、时间、空间以及人的要素等等方面区把握历史事件,这是抓主干事实的关键。比如中国近代历史,它的主干知识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寻求救

国救民道路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推进、各阶层救国图存的尝试、民主革命各个阶段的领导阶级、理论指导、斗争活动等知识就可以从提纲挈领中分支出去而逐一细化。

第二、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细节知识,隐性知识是相对于用文字的表述的显性知识而言的,出现在图表、图例、图片里的知识;或者是需要从图片画面、文字叙述的内涵中发掘的知识,前者比如,在地图中出现的一些边疆的少数民族名称或者管辖机构、后者比如《清明上河图》的汴河边尚未完工的船只和洪仁玕的香港游历与《资政新篇》的关系。细节知识往往是容易被忽略、但是可以让整个历史事件丰满的小知识。

第三、用身边的乡土历史对应教材历史。身边熟悉的景物和课本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会让学生觉得文字叙述的历史变得可亲可近,激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做好这一点需要师生在实践中做积累多发现,多探索。为其如此,才能帮助我们蓄积一个充足的资料来源,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可以用最少的精力结合教材,找到乡土历史最佳的切入点。比如,200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桂林晚报曾今策划了一系列的报道,其中有一篇讲述了抗日英烈何信之子——何平,在三多路私宅为父亲修建了一座纪念馆。看了桂林晚报的报道,我专门上门和何老先生联系,得到他得支持后,我带领学生们代表去何信烈士纪念馆采访何平先生,学生们从何平先生处了解到有关台儿庄战役的情况,看到何信烈士遗物、遗照、李宗仁的亲笔题词„„可以触摸的历史让学生们感到真实、亲切,教育的效果远远比课堂上的情景再现要生动有效得多。采访积累的的资料也成为我课堂中的可重复使用的素材。

再次,筹划细节在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定位上,不要求高、大、全,而应该从细节之处培养学生的修养、品行,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过往的知识,以应对考试的需要,分析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分享历史人物经历和体验,更可以让他们们从中感悟 “一落叶而知天下之秋”人生智慧。贴近学生成长的能力锻炼和德育渗透,更能让他们激发共鸣,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和温暖,使得他们愿意亲近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从机器工业开始到制度变革的尝试,最后进入思想领域的解放,这样的主干知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什

么样的角度进行情感态度的渗透呢?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视野的开拓、思想的深入其实与人的经历和社会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在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西方的先进武器,惊醒了最早见识、接触到这些武器的封建统治上层;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肯定与他们看到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后的迅速崛起有莫大的关系;而孙中山主张分权共和,与他在美国檀香山做侨民的经历有一定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担当了领导者的作用,更是说明知识的积累对思想的深入思考有重要作用。一个人的环境决定他的见识,见识决定决策,决策决定成败,因此我们现在要为自己未来良好的环境努力,为自己有明智的决策、通向成功努力!或许,这样的联系有点牵强,但是,从学生的反映看,如此和风细雨的情感渗透,他们不仅不反感,而且很能接受。

最后,筹划细节,要求细心选择教学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各类课程资源利用和得当分配、教学提问题方式和内容的设置、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方法是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途径,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承载形式。切忌在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时过于追求多样化,而让课堂沦为教学花样的展示台,让学生在眼花缭乱的形式中忘记了学习最本源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不需要时时有活动,我们比较赞同一个观点——一节课,一两个“亮点”就够了。这个亮点,是指学生活动参与程度比较高地活动,比如,课本剧、辩论等等形式。

不可否认,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活动要求把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的各环节中,但是,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和回答、热热闹闹地进行课堂剧本的表演、是否意味着学生真的参与进教学?答案不唯一的指向肯定,因为,真正的参与是思维而非形式的参与,对于最终的效果来说,热闹的学习形式远远没有安静、认真地思考来得有效。所以,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设置一点可以激起学生思考的优质问题。比如,把“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个结论,变成“为什么”交给学生讨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承担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因为中国新的阶级力量尚未成长,不足以承担民族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比直接让学生强记结果要更有长久记忆效果的优质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常常会通过影音资料、课本剧等等形式进行历史情景 的再现、营造。但是,情景再现也需要有度,有质量。因此,需要我们在选材时尽可能精准,能够用“活”的历史去诠释“静”的文字历史。同时可以把历史情境作为问题的依托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和问题探求历史。

史料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很长的教学实践中都比较注重用史料验证教材的观点,这样的史料教学或多或少地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现成的结论中,而缺乏拓展性、创新性的思维训练,这和课改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时,应该从多个视角选取材料,让学生学会从教材之外的史料中提炼观点,拓宽思路。在设置问题时多一点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史料和问题的开放,不意味着忘却历史教学应该承担的德育任务。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有正确价值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是非判断能力、适度自律的意识,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和鉴今功能,赋予历史教学以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德育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绝对不能顾此失彼,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却在选材和设问忽略价值导向的需要,给学生错误的思想指向。

此外,教师在各个环节中教学作为主导人的语言锤炼、应对生成课堂的语言技巧都需要细心、精心的设计,成功的驾驭课堂,为学生成长服务,作为教师,也会有丰厚的收获。

参考书目和文献:

1、《历史教学设计》 何成刚 夏辉辉 张汉林 彭禹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与教学论》 作者 李秉德(西北师范大学)刊于《电化教育研究》 2000年第10期(总90期)

2、《对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探讨》 作者 刘琳 陈晓慧(东北师范大学)刊于《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7期

3、《互动教学设计在历史课堂主体活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谢志芳(厦门一中)刊于《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12月 第3卷 第4期

4、《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 作者 李芒(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刊于《电化教学研究》(2010)04—0040—04

5、《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 作者 陈新民(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学院)

6、《8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缺陷透视》作者

刘清华、周仕德

刊于2007年第4期《科学教育》

7、《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作者

朱丽(江苏丰县群益中学)刊于《新课程之光》

8、《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作者 张振树(安徽灵璧县渔钩中学)刊于《政史地教学》

第二篇:感悟历史教学中的细节

感悟历史教学中的细节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说大礼不辞小让,在当今这个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影响品质,细节显示差异,须知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件事的成败。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细节同样重要,教师只有心思细腻,扎扎实实的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会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精彩,使我们的学生更坚信自我,健康成长。

一、细节创设情境,感悟真实

细节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更真实、更本质。细节可以造就强烈的现场感,营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激发学生求知、求真的欲望。

例如学习“重庆谈判”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中的一段,引入毛泽东同志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时在机场上向送行的群众告别的一个细节:“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我请一位同学模拟这一过程,并让同学们体会主席此时此刻的心情和主席动作的象征意义。以“挥手”这个“细节”,这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使毛泽东在重庆谈判这个历史转折关头表现出来的雄才大略、顾全大局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示。

教师在使用细节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让细节成为开放的有效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亲历感,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力,激发走近历史的兴趣。只要我们在历史的夹缝中去寻找、发现那些有意无意留下的细节,历史的大门就会向我们敞开。

二、细节使学习个性化

当教师把细节教学引入历史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不同的细节来认知这一事件的不同方面,并通过在课堂上对细节的整合,让大家共享个人的体验,使每个同学对历史的认识更立体、更饱满。

例如:“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是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琐事来解读宋代历史,这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其实正是社会文化生活形态的重要表征。我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收集资料,可以利用古诗词、绘画作品,照片等资料进行探究。结果,有些同学在宋词中找到描绘当时服装和饮食的诗句,如苏轼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读宋词仍然是停留在较抽象的层面,有些同学则用两幅不同朝代的《捣练图》,更直观地比较了唐宋服饰色彩、款式的不同之处,并讨论了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对服饰演变和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还有一些女同学展示了她们用纸制作的宋代女服。仅仅一个宋代服饰的教学环节就用了听、看、谈、做等各种手段,不但了解了宋人的日常生活,更看到了“小历史”背后的“大历史”。在这些和百姓大众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的历史细节的学习中,更凸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可以用极具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渠道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三、细节点燃思想的火把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要想让历史课堂闪烁着思想的火花,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才能对学生心灵的丰满、精神的充实起到一种引领作用,才能让所选的细节背后蕴含着思想的底蕴。

在近现代史教学中痛感一些学生对我们民族苦难史、抗争史的冷漠。其实,这不全是孩子的错,因为我们教给的不是活生生的历史,而是对知识点科学的、冰冷的解析。历史是活在细节中的,没有细节的历史便失去了生命,是无法让人铭记在心,引发思考的。

例如: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长征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学生侃侃而谈:长征精神是坚定无畏、百折不挠、革命的乐观主义、自强不息、团结合作……,但这些大多并非来自于同学们自身的体味、感受,没有真正的心灵震撼,是照本宣科。为此我找到一首描写长征细节的歌词——《飞越大渡河》: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明。

——《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是无数真实的长征细节之一,他展示的是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和残酷磨难,通过学生的阅读、比较和咀嚼,验证了对于长征的评价:“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不仅体现了长征的精神,更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以及真正的人的精神,这个具有震荡灵魂力量的细节,使学生无语,我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它使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亲身感悟和思考,他们所领略的长征精神绝非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大话、套话,而是经过残酷的真实冲击后思想的净化和升华,是独属于个人的思考。通过细节教学的过程,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倾听着心灵的搏动,点燃精神火把照亮狭窄的精神隧道,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的细节感悟

历史教学中的细节感悟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说大礼不辞小让,在当今这个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影响品质,细节显示差异,须知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件事的成败。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细节同样重要,教师只有心思细腻,扎扎实实的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会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精彩,使我们的学生更坚信自我,健康成长。

一、鼓励学生带着情趣上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而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从而获得最成功的情感体验。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边讲边问。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带领学生朗读课前提示中毛泽东同志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了兴趣,启动了思维。

另外还可以改变单一的传教式的教学方法,组织一些多样的课堂形式,点燃学生的兴趣之花,如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会,通过查阅、选取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通过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感受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怀。又如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观看雷锋同志的影视资料,并撰写小论文阐发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等等。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和参与,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历史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二、创设生活化的历史氛围

大部分历史课堂通常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大堆的历史年代、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在学生的脑袋里集合,而后学生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又有何用。随之,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的了无生趣,学到的历史知识都是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老古董”。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而作为课堂主角的教师就必须在备课内容上下细功,让历史课堂吹进生活的春风。

例如在设计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一课时,我先提前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吸毒和国家严禁毒品的一些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对毒品有个简单直观的了解,课上播放一些精选的毒害小录像,让同学们集中讨论毒品的危害。学生们通过前期对毒品知识的收集和对录像的观看、讨论,加深了对毒品危害的认识,然后我顺势引导: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又如搜集自家不同时期的照片,观察自家吃、穿、用、住生活条件的变化,谈我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亲手制作五星红旗,感受革命烈士的满腔爱国热忱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收集五四爱国学生的标语、条幅图片,讲述五四青年的爱国壮举,观看五四影片,广泛讨论21世纪的五四精神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通过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学生把历史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三、远离失败感的历史误区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而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而无法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有的学生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总跟在能力较强的学生后面人云亦云,有甚者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逃避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习题或活动,当他们受挫时往往得不到必要的鼓励和指点,受到的确是老师的批评、奚落、谴责的白眼甚至是训斥,长此以往学生们尝到失败的苦果越积越多,必然会挫伤和扭曲他们的心灵,更为糟糕的是,学生在内心容易产生一种自弃行为,感觉自己是笨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于是便自暴自弃,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

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物。”如此看来要想让学生远离失败的误区,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进行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的学习环境。而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

1、你知道多少岳飞的故事?你知道岳飞的《满江红》吗?

2、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历史名将,为何北伐不能胜利呢?这两道预习题是有意识地让学生承担一部分独立思考的责任,启发他们去分析解决问题,并为在课堂上独立阐发自己的观点做好思想准备。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音乐的背景下,渲染着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出了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此时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最佳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谈出自己对英雄人物的喜好,对卖国者的憎恶,语句不限,只要言之有理,老师都要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另外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提出的问题再进行深入的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整堂课对细节的精心设计和处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又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挑战自我和战胜疑难的成功喜悦。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千万不可小看,细节之中彰显魅力。俗话说“做事就好比烧开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续加温,是永远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的。”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用心的“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达到沸腾的效果。

第四篇:税收筹划历史

税收筹划的由来

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安排等进行筹划,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以获取“节税”(TAX XAVINGS)的税收利益的行为可以说很早以前就存在,但是“税收筹划”为社会关注和被法律认可,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最为典型的是30年代英国一则判例。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 诉温斯大公”一案,对当事人依据法律达到少缴税款作了法律上的认可,他说:“任何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汤姆林爵士的观点赢得了法律界认同,这是第一次对税收筹划作了法律上认可。之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在以后的税收判例中经常接引这一原则精神。此后,不少税务专家和学者对税收筹划有关理论的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筹划日益成为纳税人理财或经营管理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近30多年来,其在许多国家中的发展更是蓬蓬勃勃。正如美国南加州大学W•B•梅格斯博士在《会计学》中谈到的那样:“美国联邦所得税变得如此复杂,这使为企业提供详尽的税收筹划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现在几乎所有公司都聘用专业的税务专家,研究企业主要经营决策上的税收影响,为合法地少纳税制定计划。” 同时,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文章、刊物,书籍也应运而生,新作不断,这进一步推动了税收筹划研究向纵深发展。例如以提供税收信息驰名于世的一家公司(The Bu-reau)在出书以外,还定期出版两本知名度很高的国际税收专业杂志。一本叫做《税收管理国际论坛》,另一本就是《税收筹划国际评论》。这两本杂志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讲的就是税收筹划。比如1993年6月刊载的一篇专著,便是关于国际不动产专题税收筹划问题的,涉及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荷兰、英国、美国等13个国家。还有一家很有名气的伍德赫得•费尔勒国际出版公司(在纽约、伦敦、多伦多、悉尼、东京等地设有机构)于1989年出版过题名为 《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Tax Planning for Muitinational Compar-ies)的一本专著。书中提出的论点及税收筹划的技术在一些跨国公司中颇有影响。有的专著不以“税收筹划”为名,比如霍瓦斯公司出版的《国际税收(1997)》,全书共有894页,讲的全是税收的国际筹划。书中旁征博引了包括我国在内的38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西方国家对税收筹划几乎家喻户晓(tax Planning)(也称节税tax saving),而在我国,税收筹划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鲜为人知的,只是近几年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了解和实践。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关于避税的讨论一样,人们对税收筹划很敏感,尤其是政府部门及新闻、出版单位,对于节税方面的文章、著作,由于担心其负面影响(如减少政府收人等),曾一度几乎被打入“冷宫”,直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节税才有了真正的认识。采取节税措施,减轻税收负担的活动,一方面会导致政府税收收入的直接减少,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现税收制度与政策的缺陷与漏洞,从而可以促进完善税制、堵塞漏洞、加强征管;同时,人们了逐步认识到,税收筹划,不仅符合国家税收立法意图,而且还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提高的必然结果和具体表现,是维护纳税人自身合法权益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我国税收筹划的短暂的发展历史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税收筹划与偷税分离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纳税人可以不必采取偷税等违法手段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纳税人可以采取合法方式,即在不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达到合法规避税收负担。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对税收筹划与避税进行细致区分,很多时候把二者混为一谈。从这一时期的有关文章、书籍可以略见一斑,如《企业纳 税技巧与避税大全》等众多书籍中都把避税内容视同税收筹划向纳税人兜售,而且大多数是从国外有关避税书籍中转抄过来的,对纳税人来说还很难有直接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这一时期从政府主导媒体到纳税人还很难对税收筹划进行广泛认可,甚至更多的是抵触;第二阶段,税收筹划与避税相分离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税收筹划与避税并不是一回事,有的学者开始把税收筹划与避税进行细致区分,把避税划分为正当避税和不正当避税,凡是符合国家立法意图,又符合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而达到节税为正当避税。正当避税即为税收筹划。而凡是不符合国家立法意图,而是钻税收法律、法规的空子,称为不正当避税。国家通过完善税法、堵塞漏洞以及制订反避税措施来加以防范。因此,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税收筹划有了进一步认识,但仍然停留在概念阶段,还没有在实务上进行突破,这一阶段,很难找到一本系统阐述税收筹划理论及实务操作的专著。第三阶段税收筹划系统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税务报》筹划周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有的专家、学者对税收筹划进行系统论述,从税收筹划的历史延革到税收筹划的比较;从税收筹划概念,到税收筹划与避税区别;从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到税收筹划的实务操作都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从政府角度特别从税务代理角度了陆续提到了税收筹划的内容。纵观税收筹划产生与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影响税收筹划发展原因不外乎有三个方面:一是纳税人内在需求。任何时代,从纳税人角度来看,降低税收负担都符合纳税人内在需求,甚至很多纳税人不惜违法以偷税手段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因此,纳税人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税收筹划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二是税收筹划空间。税收筹划的结果是节税,是任何纳税人所追求的,但税收筹划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依赖于税收筹划空间,并不是所有税种、所有项目都有税收筹划的空间。因此,人们对税收筹划空间的认识和税收筹划技术把握就成为影响税收筹划的第二个因素;三是社会对税收筹划的法律认可程度。当社会对税收筹划的法律认可抱有偏见时,就会阻碍税收筹划的历史进程,相反,社会对税收筹划高度认可时,税收筹划的发展步伐就会加快。

第五篇: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将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历史的课堂也充满现实的魅力,不再仅仅是讲过去一些东西,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理解历史中的情和理,还可以用历史这面镜子认识社会,由此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生动再现,在认识和评价中渗透着真挚深厚的情感,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励人们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探讨“笑”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是充满母性的笑;有的说是洋溢爱情的笑;有的说是表示感谢的笑;也有的说是固定模式的笑等;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最后的晚餐》耶稣与门徒犹大心理变化反映了人性善恶。把耶稣的镇定自若和叛徒贪婪、懦弱、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总之,学生从“细节”中感受到文艺复兴注重“人”这一情感。

再如讲抗日战争时举了两个典型的细节,一是在南京大屠杀时,展示了一段感人至深《我与75岁的父亲有关南京大屠杀见证的通话》。一位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幸存的老人用他南京地方口音的讲述过去那段残酷而又真实的历史:“一晃都快过去69年了,当时我才7岁,你四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南京人到处都逃难。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我们提前跑到江北农村你姑奶奶家去躲了。当时你四叔太小,便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但是怎么也没想到,日本人进了南京城之后,烧杀抢劫,林老人、小孩也不放过。他们砸开我们家大门,见人就杀。把王老太杀死后,对你四叔开了一枪,那一枪正好打在你四叔右腿上,当时你四叔昏死过去,不然恐怕就没有命了。日本鬼子抢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连藏在屋梁上的家谱也抢走了。后来是邻居张大伯冒死带你四叔出来,找了位土大夫把子弹取出来,才保住了性命,可你四叔那条右腿永远残废了。那时侯,我们在农村,白天藏在庄稼地里不敢出来,天黑才敢回家。经常看到被日本鬼子砍掉头的,开枪打死的,用刺刀刺死的,有的妇女肚子都被日本人剖开了,看到老老少少的尸首,真是残不忍睹。”这段口述历史,真实而又具体,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课堂上一时一片寂静,而学生的思维却积极地流动起来。二是讲到百团大战时插入了一件事:聂荣臻救日本孤儿。就这两个细节在班上展开讨论:聂荣臻该不该救日本孤儿?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指出:“两军激战,八路军勇救敌人的遗孤,权衡利弊,聂荣臻送还日本孤儿,是对生命的虔诚和爱护。八路军也好,聂荣臻也好,都是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英雄,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凶残无比的日寇感到自惭形秽,感到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在抗日战争这段所有人都熟悉的话题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历史和感悟历史,除了传承世袭的恩怨仇恨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使命,那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伟大。在历史教学中用“细节”说话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也可以质疑历史知识细节。特别是那些稚气未脱的初中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当老师在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的讲述中不那么具体详尽,出现细节上的“灰色地带”时,他们往往会关注到这一地带,想知道更具体的情况。而他们的质疑,往往会带动了课堂的生动、成功。教学中学生提出这类知识细节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予加以鼓励和赞扬。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个性化。

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细节,老师不可能都运用上。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精彩细节,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随意拼凑细节则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历史课堂的细节使用要科学、筛选,用在关键处。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的全部。让新课改的理念内化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让历史的魅力有一个个细节迸发,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真意与生动、关爱与智慧,健康成长。

下载谈谈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筹划细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筹划细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运用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运用 【摘 要】文章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版第六分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课为例,对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感受历史、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蔡静丽 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课堂类型以......

    关注音乐课教学设计中的细节

    关注音乐课教学设计中的细节 “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在尝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同时,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历史教学设计 (精选)

    七年历史(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⑴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 ⑵了解和掌握唐朝册封回纥、粟末靺鞨、......

    历史教学设计

    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整体感知 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

    历史教学设计

    《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王春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

    历史教学设计

    以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真正实现了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理想的教学设计是: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为学生活动提供策略支持。这种设计的指......

    历史教学设计★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l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