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情境——探究”教学—《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改进案例作业
学员培训帐号:xy5542863 学员姓名:陈晓华
所在学校名称:浙江省东阳市横店一中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 东阳社会思品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历史与社会 思想品德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八年级
4.课题名称:“情境——探究”教学——《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认识继承权的相关概念,遗产继承人的范围,继承权实现的方式等法律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研究,引导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的合法继承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途径和继承人。【教学难点】
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不仅要学会交往、掌握交往的品德和艺术,而且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权利义务关系等法律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离较远,学生理解较困难,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耐心引导,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人。
3、教学过程
师: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人生剧场”栏目。今天的主角是享年70高龄的王老汉,他们家又有什么样的矛盾纠纷,需要我们共同来为他出谋划策呢?话不多说,我们马上走进王老汉的家庭。
展示幻灯片“人生剧场”
王老汉与李老太结婚40余年,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王老汉爱好广泛,尤其爱好文学,曾写过几本书,其中《生日》和《我的经历》两本书在他去世时还未出版。
王老汉上有老母,下有二子二女,虽然大儿子王大是领养的,但一直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两老由大儿子照料;亲生儿子王二因贪污被判3年有期徒刑;大女儿王三因病过世,大女婿继续尽到扶养的义务;小女儿王四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对二老的生活起居很少过问。
师:这样的家庭,有人尽到了自己该尽的义乌,有人则没有,这是不平等的。那么他们享有的权利是否也平等呢?我们继续来看这一家子。展示幻灯片“世事无常”
王老汉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已是肺癌晚期,且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卧床不起。这时,王老汉的母亲、妻子、儿女都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声称自己都有继承权------你说我说:王老汉尚未过世,其财产能继承吗
师:要明确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几个相关的法律概念。请看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法律小贴士
首先,我们来看看与继承权有关的几个法律概念:继承人、被继承人、继承权、遗产。
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 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成为遗产;
法律上将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
继承权指的是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展示幻灯片“家庭**”
2005年,王老汉去世,留下五间私房、存折20000元、彩电、冰箱,还有一辆摩托车(低价购得的赃车)。此后,2006年,王的遗著《生日》和《我的经历》出版,出版社送来了稿费4000元。其子女对其遗产进行了分割------你说我说:王老汉留下的财产都可以拿来继承吗?(小组代表发言,代表们个抒几见。)
教师最后强调指出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展示幻灯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王老汉病故后,家中为遗产发生了争执:王四说:“王大是领养的,没有血缘关系,他没有继承权。”王三的丈夫(大女婿)说:“我尽了赡养义务,我也有继承权。”王大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没有继承权;王二是罪犯,他无权继承。”李老太说:“我是他的妻子,我也有权继承。”王四说:“继承是儿女的事,长辈无继承权。王老汉的弟弟王二汉也参与到继承的队伍中来了------你说我说:谁可以继承王老汉的财产?(王二汉、王
四、王三的丈夫、王
二、王大、王老汉的妻子、王老汉的母亲)
教师在此指出:法定继承的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立的。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教师补充继承权的丧失: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自然而然认识到本案中可以继承王老汉的遗产的有:血缘关系:王老汉的老母亲、王
二、王
四、王二汉;婚姻关系:王老汉的妻子;扶养关系:王三的丈夫、王大。展示幻灯片“**继续”
在一阵争执之后,王家老少在王二汉的主持下协调遗产的分割。王二汉自认为是王老汉的亲弟弟,有着嫡亲的血缘关系,因此,他首先提出了要分得房屋一间。
你说我说:王二汉可以分得一间房吗?为什么。(学生在介绍原因时,理由很牵强。)
教师指出法定继承的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 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1、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无权继承。
2、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由此学生认识到了讨论题的原因所在。展示幻灯片“一波三折”
正当他们准备按照法定继承程序开始分割遗产的时候,李老太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张有效遗嘱,遗嘱中写道:“在我病重之时,长子王大细心照料,平时他最孝顺,我死后将所有遗产都归王大所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遗嘱继承?
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所立遗产的方式。
2、此时该如何继承?如何分割财产?
按王老汉的遗嘱,将所有他个人的合法财产都由王大继承,因为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教师补充有效遗嘱的条件:
1、立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
2、立遗嘱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3、遗嘱内容必须合法,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
4、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一人或数人
教师强调指出:遗嘱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能损害未成年子女和无劳动能力人的合法利益。任何形式的遗嘱,都要保留法定继承人中未成年子女和无劳动能力人的财产份额。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定,遗嘱的有关部分无效。展示幻灯片“关于遗赠”
教师强调以下三点内容:
1、公民将自己的财产待死后不留给亲属,而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这是法律所允许的。
2、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获得遗嘱中指定的财产,不属于遗嘱继承,而属于依据遗嘱人的遗赠取得的遗产。
3、受遗赠人获得遗赠的遗产,受我国法律保护。展示幻灯片“阅读教材P79页故事”
学生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从金家兄弟姐妹通过协商圆满解决财产继承争议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指出:当继承权发生争议的时候互谅互让,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展示幻灯片“阅读教材P80页故事”
学生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面对此情境,15岁的张倩应该怎么办?请你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帮帮她。
学生代表归纳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继承权(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继承权)知识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讲了有关遗产继承和遗赠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具体的问题,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但是我们不仅仅要讲法律,还要讲道德、注重情义,记住先哲对我们的告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业设计
同步探究。例举类似的案情分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三、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对本节课设计和案例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离教材讲授的法律知识相差较大,一堂课的内容又较多,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鼓噪乏味,知识点生涩难懂。经过此次培训以及根据新课标的思想指导,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导入我就创设了“人生剧场”这个法律节目的情境,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要学习的是法律知识。紧接着多媒体播放备课准备的材料“王老汉一家的财产纠纷”这个主要的情境,并以此为课堂主线贯穿这节课堂。通过“世事无常”、“家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续”、“一波三折”等几个情境,利用王老汉家的财产继承纠纷将情境发展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步步分析,从而将本课的继承权知识点点落实——遗产的条件、继承权的实现方式、继承权的维权方法及注意的内容等等。
“情境——探究”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情境必须合情合理,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并且尽量贴近日常生活,容易学生理解。该教学方法使用应该符号下列原则: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实性原则:设置的情境必须符号实际生活,切记浮夸乱编;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循序渐进的思维特点,深入浅出,层层推进。
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备课详实,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课前沟通交流,做好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等工作,对教师与学生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篇: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长方体》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用其他立体图形作准备,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环节,课始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然后教师请学生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二环节,教师通过教材P13配套示范图片,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师利用电脑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顺势提示课题。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课件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2组织探究,掌握新知(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使用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的演示初步感知、体验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这一环节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充分利用了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操作中发现,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以4人一小组为单位,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出示温情问题导向: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一样吗?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4老师希望你能用实践作说明以上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在动手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请组长汇报。
一、二环节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同时教师的温情提示,也体现实现的人文关怀。第三环节:电脑演示、验证认识
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接着排开、分 解;十二条棱也分组排开;八个顶点也进行闪烁;验证了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的两个面也是正方形)。
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突出了教学难点。
(3)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电脑演示,学生观察: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第二环节:师生归纳。
这部分采用直接演示,学生观察特征,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4)联系本质,引导辨析
第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环节: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请学生用学过的知道说明哪些立体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先小组合作学习,在请小组组长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总结长方体特征。3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咱们来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把学生学到的的本节课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小组同学拿出长方体的正方体的实物模型,互相交流,巩固本节课的内容。4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学习报告,(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表格)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同时合理评价同学、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和收获,并提出不同见解和值得探究的问题。
反思总结由“关注结果”走向“关注发展”,“凸现”了过程性、激励性。梳理知识时不仅设计学习报告,总结自己的学习,还开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双向参与、交流互动新评价方法。同时也提倡反思问题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第三篇:音乐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音乐教学设计改进案例《四季的歌》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聆听《秋收》和表演《一把雨伞圆溜溜》的活动中体验不同季节带给人们的欢悦,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之情。
2)在聆听陕西民歌《秋收》及由此改编的器乐曲的过程中,听辨音乐主题变化、不同乐器音色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认识著名歌唱家王昆,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乐器板胡与阮。2.学情分析:《一把雨伞圆溜溜》是孩子们在上节课学会的一首歌曲,几处节奏、音准难点需要纠正和巩固,在此基础上开展分角色情境表演唱,以增加情趣。《秋收》原是首陕西民歌,表现了农家在丰收季节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器乐曲由民歌改编而来,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分别用板胡和阮等弹拨乐器演奏,情绪欢快活跃。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获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这段旋律先后用竹笛,弦乐和双簧管演奏,多次出现。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音乐入境——在《四季歌》的音乐声中进教室,师生问候。
(二)清凉的夏——复习表演《一把雨伞圆溜溜》。1.聆听歌曲,2、复习演唱曲。表现错误,难点句多练习几遍加以巩固。3.复习表演歌曲。讨论设计分角色演唱方案,进行尝试,更有感情地表现小伙伴雨中的情趣以及友谊。4.情境表演唱。1)设问:怎样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请各小组讨论表演的方法、形式。2)小组排演,老师巡视指导。3)各组展示各自的表演。
师概括:歌曲表现了北方农民在丰收季节里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
3.熟悉主题,哼唱曲调。
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学会歌谱,后填段哼唱。
结合演唱实践,简单讨论歌曲表现手法:高旋低回、衬词的运用等等,使歌曲富有特色。4.聆听《秋收》。1)聆听主题A。
播放与民歌的原型旋律一样的音乐片段,听辨主奏乐器。2)聆听主题B。
播放B主题。
提问:演奏乐器什么?(笛子)教师归纳:这部分旋律同样取材于民歌原型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节奏拉宽,旋律添加了装饰,使音乐舒展明朗,表达了人们喜获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
3)完整聆听乐曲。
提问:乐曲中你听到了哪些主要的演奏乐器?听之前识别课本p.30页插图中的乐器,依次为:横笛、唢呐、长笛、小提琴、阮、板胡、双簧管。
请仔细听辨,做好以下两项记录: a.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b.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完整聆听音乐,听后交流讨论。
正确答案为:A(板胡)→A(阮)→B(竹笛)→B(弦乐)→A(板胡)→A(阮)→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阮)
5.复听乐曲并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6.欣赏老艺术家王昆奶奶演唱《秋收》的MTV,简单了解其艺术贡献。
(四)四季畅想——结课。
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你了解的关于春、夏、秋、冬的歌,哼一哼、唱一唱或奏一奏你喜爱的“四季的歌”。
第四篇:教学设计改进措施及案例
教学设计改进措施及案例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下面来看教学设计改进措施及案例。
教学建议改进措施1
一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二 帮助学生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三 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几个建议:。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 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争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
6、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总结归类。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中学数学教学改进意见措施2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针对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2、教会学生听课。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第三,预习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归纳与演绎。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发“问”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首要条件。这种教学氛围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无所顾忌,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不能以权威者、命令者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这样反而会压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提出奇思异想,即使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也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以维护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更敢问。
五、总结教学,延伸疑问
成功的课堂总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取得“课尽趣益浓”,“课尽思不断”的效果。好的结尾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并延伸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中,我们应该做到:教学方式,植根于教学理念,外显于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学设计。所以,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们要用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并且和教学行为统一。
教学设计改进案例3
以《可贵的沉默》一课为例吧,如果是按以前的思维,一定是先讲字词,然后按照课标的规定,在多次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一段一段进行讲解,最后以学生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结束全文。
后来在不断学习与研究中,我发现了一种对于课本新的诠释。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我逐渐意识到语文可以走进生活,在与学生心灵碰撞之时双方愉快学习,共同成长。
首先我以单元前关于此篇课文的两幅截然不同的插图为“导火索”,同一篇课文为何有两种不同的表情,在大家的疑问中开启了本课的学习。之后提出了据图找对应段落的要求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建议,以往的小组讨论总是流于形式,于是我想了个演课本剧的方法,考虑到学生对课本剧接触的比较少,所以我采取了全班讨论演课本剧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顺便提几点自己的要求,争取一次演好的同时,真正的深入课文了解课文。之后就是大家小组练习的时间了,大家忙着的时候我也不闲着,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五分钟后,开始以小组为形式表演,用最佳演员和最佳评论员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让评论员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
如,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时,老师都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是轻轻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老师。在评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 文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术。
如,沉默的时间要足够。文中写“足足有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老师的沉默是有意的。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回报爱的意识的觉醒。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如此我的第一课时在大家的表演和评论中就基本结束了。
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决定和大家一起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升华文中情感。首先我先激励学生,这节课我们还演课本剧,可是呀,我们来一次真的,我演老师。你们演学生,好不好?我演老师肯定没问题,你们呢?老师建议大家注意一下几个词,如果在这几个词上的表演到位了,你们肯定比老师演的更好!如,异口同声 骄傲 神气十足 左顾右盼 索性站起 霎时 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不约而同之后就开始按照课本顺序进行表演,在表演到第9自然段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日照片或生日礼物,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难忘的、欢乐的生日,并请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在“一分钟的沉默”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母辛劳,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代价,我播放《懂你》歌曲。之后变换角色:学生扮演自己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向老师表达感受。最后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我想如此的话,学生的感触会更深,心灵的波动会更大,讲解的效果会更好。
字词的学习我交给学生自己,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课文产生了兴趣,相信自会用心学习字词。
本节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学完了《可贵的沉默》,我们肯定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有多少,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回忆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
1.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2.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学生在这节课上听的很认真,演员当的像极了真正的演员,感觉自己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快乐,我想这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吧!
第五篇:一篇教学设计改进案例课前透视
一篇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植物妈妈有办法》
梁庄九年制学校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信息资料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施教时间:9.7 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文中生字。
2、利用网络、课件或挂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掌握多音字“得”的不同读音。切入举偶
1、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对话平台 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这只是初读,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就要加以表扬,不能要求过高。)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效果。)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人创意增减: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铺设感情基调
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答:我读的是“„„”,我好像看到了„„;闻到了„„;听到了„„;摸到了„„;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我在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借助电脑、音乐、板画事物展示及教师生动有感染力的描绘性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通过摸一摸,吹一吹,听一听,在体悟中理解课文内容,在体验中有感情朗读,在感受中学会表达。
第二课时
施教时间:9.8 对话平台 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以鼓励为主,参与为主。)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写字是学生的重要技能,尝试之后,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增强写字效果。)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个人创意增减: 插入: 一.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找伙伴一起朗读课文2、3、4节,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互相问一问、评一评。(板书合作学习方法:读、说、问、评)
(学生合作学习,精读2、3、4节,教师巡视参与。)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学生说哪种植物,就讲读哪一节)
3、小结: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指名口答,结合板书:风、动物、太阳)
4、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① 学生自读; ②讨论回答(方法很多,需要仔细观察)。二.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2、作业:① 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记录下来;② 练习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学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词语积累。我发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课后我应加强学生的诵读练习,加深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展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教学中应抓住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学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词语积累。
201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