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激趣教学模式探究 教案教学设计(定稿)
自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风吹进以来,我们便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师的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观念投入教学。但几年来的教学又不尽人意。《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因此,教学总是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于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没有创设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地参与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一、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努力激活课堂,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新课标第二册第十六课《要下雨了》,我有意选择一个要下雨的日子学习。课上,我叫所有孩子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天空,并把你们看到的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我要看看谁观察得最细心。哪怕是在室外,没有胡闹的声音,个个仰起可爱的小脸。我心里也有几分快乐。走进教室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孩子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小手如雨后般春笋。刘妞说老师,我刚才看到燕子都差点儿挨着我的头了,我以前很少看到燕子飞这么低的。你有一大发现,真不错。我表扬道。老师,我刚才还看到了生物园池子里的鱼啦!还好像在吐泡泡呢?陈楠说:老师,我看到天黑沉沉的,是不是要下雨了啊?我微笑着答道:孩子,那是要下雨了。他疑惑地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说: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情景一样?此时,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都想在文中去找到自己看到的情景。看到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让我感到特别愉快。
二、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新课标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了解了《乌鸦喝水》的课文内容后,我这样对孩子们说: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你们一定还能帮乌鸦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吸管像我们喝娃哈哈那样,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翅膀当作手使用,将瓶子抱起来喝。有的说:乌鸦可以把旁边那些草摘一片下来,制作成一把小勺子的模样使用。还有的说:找块大一点的石头将瓶子砸烂,反正乌鸦又喝不了好多水呀,流出来赶紧喝点也就够了。听着孩子们的想象,我格外开心。
四、设计开篇谈话,诱发阅读兴趣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老师的启发、诱导。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因山清水秀而闻名于世的地方,这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我们学习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将会把大家带到驰名天下的桂林,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桂林山水那秀丽多姿的风景吧。几句意境开阔的导语,形象鲜明的把桂林山水推到学生面前,真恨不得马上飞到桂林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的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感共鸣,形成阅读兴趣。
五、挖掘教材,提供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运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榜样形象以达到人文统一的教学目标。如学生了解了司马光,《称象》中的曹冲,王二小等人物后,这些主人翁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理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还能把这些榜样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激趣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激趣之我见
阳罗洲镇普丰完小
刘静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下面就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 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 , 这是上好课的第—步。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 《翠鸟》 —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 “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 学生很快找出 “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 等词句, 但不一定能找出 “只有苇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 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 使 学生如身临其境, 看到翠鸟活了、飞了, 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 “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 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 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 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不能不加理睬, 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 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 再予以肯定。这样, 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无忧论文网, 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 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 也是最可亲近, 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 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 感觉不太舒服, 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 齐诵一句口号, 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 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 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 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 他依次表演, 学生的精彩表 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 竟成为一个亮点!4.运用多媒体, 调动兴趣。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 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 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 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 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 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 她惶恐不安, 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 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 “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教师看了以后, 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 夸赞道: “非常好, 很有想像力, 多有灵性啊!” 随后又问道: “为什么不说 „倾听春天的脚步‟ 呢?” 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 心头一暖, 胆大了起来, 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 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教师没有说话, 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 走上讲台, 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 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 特别用功, 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 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 《诚实的孩子》 一文, 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 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 “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 表兄妹回答„不是我‟ , 句末用的是感叹号, 而列宁回答 „不是我‟ 却用的是句号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 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 “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论文网说: “不是我!” 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 列宁的回答用句号, 表明了他撒谎, 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 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 教师鼓励质疑, 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 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浅谈小学考低年级自然课的激趣教学试
浅谈小学低年级自然课的激趣教学
花都区新华镇第六小学曾雪红
自然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充满了求知欲望的兴趣学科,“到底自然课学些什么?”这个问题在一开学的时候,就有许多一年级的学生问我,可想而知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期望。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实践中,令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低年级对自然课的兴趣,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只要对自然课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如给一辆汽车加满了汽油,有了动力资源,车子就开的好,开的快。那么如何激发培养低年级学生对自然课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创设情景”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嬉戏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开始的“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围绕各课的教学重点,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小游戏、小魔术,或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有声有色的创设一种引起 学生注意的教学情景,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自然事物中来。如一年级《影子》一课的教学,上课一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小动物来跟大家一起上课,请你猜一猜它们是谁?
呢?”同学们听了,都好奇的四顾环望,都在猜想那几种小动物是谁?藏在哪里?于是,我打开了投影机,给学生表演了几种不同的手影:小鸭、小狗、孔雀。同学们看了都恍然大悟:原来是“影子动物”。大家对手影都非常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要求要求到前面来表演。我紧接着提问:“你们想知道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同学们很自然的把兴趣延续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 “注重直观”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以感性认识为主,而观察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低年级教学比较注重直观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口、鼻、皮肤等)进行观察,从而真实地、细心地、深入而有序地了解自然事物的多种属性。
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叶子》一课中,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每人搜集5-6片不同形状的叶子,让学生在叶子搜集过程对叶子的各种叶形、颜色、叶子组成等有了大概的认识。课堂中我再从老师和学生准备好的叶子中,请学生抽取不同形状的叶子贴在黑板上,再出示扇子、圆盘、彩带、针、蛋、手掌等实物与投影片,对照叶形与图形,全面而直观地感知了叶子的形状。我在教学中还组织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观察各种叶子的颜色、形状组成等,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发现,他们全面、细致、真实地了解了叶子的各种属性。三 “实践操作”教学
低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发现、了解和认识都离不开他们的实践活动,而好动又是儿童的一大特点,这样在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他们多动手,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二年级《水流有力量》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水能使小水轮转动,因为水流有力量。”我先出示一个做好的小水轮,请同学们帮老师想出有多少种方法能使小水轮转动的?同学们纷纷出谋献策,并亲自到讲台实践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手拨、用风吹、用沙流、用水流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你能亲手做一个像老师这样的小水轮吗?你有信心做得比老师更好吗?”于是,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亲自动手组装、架好小水轮,从动手操作中了解了小水轮的组成构造,同学们做好了小水轮后再上讲台验证使小水轮转动的方法和小水轮转动的情况,最后我还组织了一个实践活动:谁能使小水轮转动得快?用什么方法呢?。课堂上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制作、分析和讨论,积极研究影响小水轮转动得快与慢的因素,还踊跃参加了比赛,最后得出了“水流的多少、水位的高低以及水流落在小水轮的位置等因素都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的结论。教学中同学们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在实践操作中同学们觉得既“好玩”又“好学”,很轻松地掌握了该节课的知识。
四“游戏”教学
喜欢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之一。教学时,将课堂知识以游戏的方式融会在学习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他们更
深入的观察、研究问题,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例如一年级《鸡、鸭、鹅》一课中,我先让同学们观察鸡、鸭、鹅的图片,四人小组讨论鸡、鸭、鹅的外形异同点,然后请几位小朋友走上讲台,戴上鸡、鸭、鹅的面具,扮演这些小动物。如学一学它们怎样叫,学一学它们怎样走路,学一学它们怎样吃东西……看谁扮演得最像。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兴趣浓厚地参与游戏学习。最后在课堂小结时,我请一些同学戴者动物面具,以表演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对鸡、鸭、鹅的认识:“我是一只小公鸡,我有尖尖的嘴巴、红红的鸡冠……”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课堂的笑声中,同学们对鸡、鸭、鹅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在游戏教学中,同学们集中了学习精神,产生了易学、乐学的良好效果。
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然课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盼上自然课的念头。同时引导学生保持和发展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把知识的学习延续到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强大的学习兴趣就是学生的成长学习中很好的动力资源。
参考文献:
《小学自然教学》
《江苏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自然课的激趣教学
花都区新华镇第六小学曾雪红
2004年6月23日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
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第四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式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低年级孩子由于具有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无意注意占主体地位等特点,导致低年级儿童在课堂上坐不住,不能专心听课,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差。特别是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这一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数学这门科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循循善诱,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调动学生本能惊奇、兴奋、疑问、新鲜等情绪,培养他们对问题思考、讨论,解决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去挖掘数学的魅力,设计出学生置身其中的教学程序,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现在就“激趣”问题试作如下探讨:
1、创设活动情境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2、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
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电教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既能耳闻,又能目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电教媒体具备独有的特点,集声、色、光、图为一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非常投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画面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例题“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买来一些气球,用了28个,还剩16个,学校买来多少个气球?”学生对求被减数用加法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静变为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要求学校买来多少个气球,就是把用去的28个与还剩的16个合起来。学生就能很快列对算式28+16=44,而不是28-16=12。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如在“直线和线段”的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呈现出“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的画面,在简短讲述后,提问“你们愿意去吗?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你们来学习。看,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再出示两组“线的对比图”,同时提问:“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直线是怎样的?”接着又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小灵通和小机灵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这时,用动态演示:先出现一个亮点,由这个亮点出发,亮点逐渐向左右延伸,成为一条直线。这时老师讲述:由一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一电教手段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
4、开展游戏竞赛
1)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
可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放风筝、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如:巩固“倍”的概念时,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2下,然后拍4个2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
2)竞赛激发兴趣。
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还有90%的潜力有待发挥。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竞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强烈。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儿童适当开展一些新颖别致的数学竞赛,让孩子们在“比”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必将唤起学生的内驱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可采用“夺红旗”、“接力赛”、“夺冠军”„„等方法。对疑难问题采用“打开智慧锁,摘取智慧果”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组织“计算接力赛”、“争当数学小博士”、“争当小小巧算家”和“师生竞赛”等多种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可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动手操作实践
由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思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使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
如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9个纸盘和苹果,课上做分苹果游戏。第一步,让学生把9个苹果都放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自己决定。要求每盘里放的苹果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盆?第二步,分组进行每盘放2个、4个、5个和6个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操作过程,学生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当出现剩余苹果时,学生手足无措。这时,抓住时机组织同学讨论,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2个。问:“为什么剩下1个呢?”在同学们发现“分不完”的情况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能分完,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讨论做了铺垫。
6、创设趣味性与开放性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图形”时,要求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安排以下几种形式的练习:
1)找图形
老师用四种图形拼成一个机器人,要求学生从机器人身上把这四种图形分别找出来。
2)说图形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见到的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
3)折图形
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再用这张纸横着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四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再用这张纸对角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八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4)拼图形
让学生用四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拼图画
老师指导学生用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这四种图形拼出“农村丰收景象”的一幅图。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折一折和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图形的认识。由于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可编出多种数学练习的游戏,如摘苹果、放风筝、拔萝卜、送信、捉老鼠、过桥、配钥匙等。比如在练习课上设计这样一项练习:智慧老人来到我们班,带来了一棵智慧树,树上的红花要奖给10名红花少年,而每朵红花上都有一道数学题,每位少年都有一个编号。这实际上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在讨论数学题时,学生为了得到智慧老人的奖励,人人会争先恐后地发言。这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总之,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式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激趣”
低年级孩子由于具有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无意注意占主体地位等特点,导致低年级儿童在课堂上坐不住,不能专心听课,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差。特别是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这一现象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1、创设活动情境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2、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
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电教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既能耳闻,又能目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电教媒体具备独有的特点,集声、色、光、图为一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非常投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画面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例题“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买来一些气球,用了28个,还剩16个,学校买来多少个气球?”学生对求被减数用加法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静变为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要求学校买来多少个气球,就是把用去的28个与还剩的16个合起来。学生就能很快列对算式28+16=44,而不是28-16=12。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如在“直线和线段”的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呈现出“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的画面,在简短讲述后,提问“你们愿意去吗?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你们来学习。看,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再出示两组“线的对比图”,同时提问:“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直线是怎样的?”接着又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小灵通和小机灵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这时,用动态演示:先出现一个亮点,由这个亮点出发,亮点逐渐向左右延伸,成为一条直线。这时老师讲述:由一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一电教手段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
4、开展游戏竞赛
1)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
可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放风筝、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如:巩固“倍”的概念时,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2下,然后拍4个2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
2)竞赛激发兴趣。
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还有90%的潜力有待发挥。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竞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强烈。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儿童适当开展一些新颖别致的数学竞赛,让孩子们在“比”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必将唤起学生的内驱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可采用“夺红旗”、“接力赛”、“夺冠军”„„等方法。对疑难问题采用“打开智慧锁,摘取智慧果”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组织“计算接力赛”、“争当数学小博士”、“争当小小巧算家”和“师生竞赛”等多种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可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动手操作实践
由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思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使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
如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9个纸盘和苹果,课上做分苹果游戏。第一步,让学生把9个苹果都放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自己决定。要求每盘里放的苹果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盆?第二步,分组进行每盘放2个、4个、5个和6个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操作过程,学生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当出现剩余苹果时,学生手足无措。这时,抓住时机组织同学讨论,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2个。问:“为什么剩下1个呢?”在同学们发现“分不完”的情况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能分完,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讨论做了铺垫。
6、创设趣味性与开放性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图形”时,要求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安排以下几种形式的练习:
1)找图形
老师用四种图形拼成一个机器人,要求学生从机器人身上把这四种图形分别找出来。
2)说图形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见到的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
3)折图形
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再用这张纸横着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四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再用这张纸对角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八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4)拼图形
让学生用四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拼图画
老师指导学生用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这四种图形拼出“农村丰收景象”的一幅图。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折一折和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图形的认识。由于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可编出多种数学练习的游戏,如摘苹果、放风筝、拔萝卜、送信、捉老鼠、过桥、配钥匙等。比如在练习课上设计这样一项练习:智慧老人来到我们班,带来了一棵智慧树,树上的红花要奖给10名红花少年,而每朵红花上都有一道数学题,每位少年都有一个编号。这实际上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在讨论数学题时,学生为了得到智慧老人的奖励,人人会争先恐后地发言。这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总之,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