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联系单位:云南省华宁县宁州镇葫芦冲小学
联系教师:孔 蕾
联系电话:***
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摘要】: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也是美术课堂的宝贵财富。通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以美术教育的方式去传授、理解和传承民间美术文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美术综合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教学
渗透
本土资源
《标准(试验稿)》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强调,大大突破了原有“以美术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美术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不会自觉进入美术课程领域,它需要由师生合力进行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也是美术课堂的宝贵财富,它取材容易,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因此开发和利用本土美术资源,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呢?我近来开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一些探索,寻求恰当的课堂呈现形式以更好的突出地方文化色彩。总结下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就地取材,充实美术课程内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课程资源”在具体的学科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的概念和研究热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成了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农村的美术教学资源?怎样拓展美术课堂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又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让学生享受到美术课程的愉悦性?我认为,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以美术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点,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抛弃国家发行的美术教材资源,既要“走进”教材,也要“走出”教材,拓展教材,“理性且有个性地展开美术教学活动。”因此,我因地制宜,努力尝试着让学生以乡土艺术为起点,走进世界多元文化的领域。
华宁地处滇中,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区县。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开口就是歌,起步便是舞。在华宁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民间歌舞浩如烟海。无论是在云雾缭绕的登楼山,还是在华灯霓彩的小县城,都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不论是喜庆节日,还是闲暇傍晚,你都能看到翩翩起舞的人们。这婀娜多姿的民间舞蹈,为美丽的华宁凭添了道道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便是开发乡土课程、教材的最佳资源。据此,我应因势利导,围绕当地的建筑、民俗、艺术以及土特产等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将它们作为校本美术教材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资源。这些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那么又如何让学生走出学校去收集本土美术资源呢?为了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同时,激发灵感,充实绘画素材,提高绘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进行写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美。置身郊外,眼前秀美的自然山水让学生们分外的激动——回到自然的怀抱,享受在山水间拿起画笔的惬意,这是在教室中面对课本时无法找到的感觉。选定景点,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打开画箱,支开画板,心无旁骛地调动着盘上的颜料。学生们作画的时候,老师在一旁认真巡视、悉心指导。写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感悟美,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大自然”中写生,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其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幅写生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写生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了绘画技能,感受到了本土美术资源的美。课后我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本土美术资料,利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索活动。融合美术课程的内容,通过综合性、有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美术文化,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美术资源的意识,形成美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发展。
二、突出乡土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就表明美术教学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尤其不能忽略在课堂教学中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以美术教师除了教授课本内容以外,更应注重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当地的地方文化,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将美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使得学生对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了解,并将它们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综合探究能力。
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进行教学中,要突出乡土性、人文性、综合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教学特色。《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本土美术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感受、热爱家乡的美术文化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汇集成绚彩、风格多样的中华服饰。他们或斑斓厚重,或丰富华丽,或简洁朴美,最为完整地展现了各民族的风格。民族服饰,就是独具民族韵味的美术文化。彝族和苗族是爱美的,特别喜爱花,爱美和爱花充分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而这样的服饰就为我们的美术课程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民族服饰时,教师展示彝族姑娘的服饰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件服饰有什么特点?服饰的色彩上有什么特色?我们的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彝族服饰在我们周围随处都能看到。孩子们对于彝族服饰了解得很透彻,随口就能说出服饰的特点,“彝族的服饰有许多纹样,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搭配。”“装饰图案以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织锦、刺绣、挑花等民间工艺,在服饰上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解各民族的服装特色,以此来触发学生的灵感,引发设计构思、描绘和上色。让学生广泛吸收本民族及生活中有特色、有价值的事物来进行创作,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创作中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学习效益。拓展中要求学生根据彝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学生制作的民族服饰,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因为有了平时的了解、观察和积累,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剪出衣服的款式,并能在服饰上添加图案、上色,制作服装的配饰。
由此可见,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具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乡土美术,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本地域、本社区的文化,了解本土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本土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的文化,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挖掘出它们的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教学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会有发言权。
三、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美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有益于世,谠其不而,便不足存。”美术课程需要关注文化与生活,需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周围环境相联系,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地方美术文化的历史及特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能力。美术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加强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表现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注意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体验生活的乐趣,并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表现生活。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始终认为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在美术课堂上形成融趣味性、游戏性、生活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积极引导他们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探索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我在教学《家乡的建筑》一课中,收集了大量的农村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建筑物时都显得异常的兴奋,抢着向大家介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描绘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时,许多学生都能模仿或创造一些新的造型,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达到真实和完美。学生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积极与人合作、交流、动手动脑,进行创作。
通过欣赏、理解直观的传统造型艺术和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的学习实践活动,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方自然景观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主动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表现自然。同时也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意识到: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放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引导他们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尹少淳
段鹏
主编
2、《华宁县县志》
第二篇:谈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重视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美术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课标提出“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要求,各地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的特点,注重挖掘身边的美术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的遗存,民间美术特色资源等,有效提高了美术课程的形象性、直观性、生活性与地区特色,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具有丰厚的历史、自然、文化与民间美术资源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活动资源、相关学科资源几大板块。校内资源中应以美术教师为主体,在领导和教学辅助人员的配合和参与下,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学校的人文环境为背景,融合各种相关的活动和学科课程资源,形成整体教学力量,以实现学校美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校外课程资源则可弥补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美术教学资源。
一、要发挥教师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人物,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练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也许很多事物学生们经常接触,只是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引导、提醒,加之收集材料、巧妙利用材料的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比纸上谈兵式的书本传授,更直接、更具趣味性,易于吸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和学生走得更近。资源无处不在,有资源意识的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富有情感的、有艺术价值的,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没有资源意识的人,虽然每天都是那样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好像地球天天那样转,日子天天那样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资源就在你身边,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了。
美术教师应用心地来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美术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一个善于利用美术资源的教师,在教学生认识色彩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看看窗外的景色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多少色彩,这个窗外色彩资源的利用可以说就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与观察。
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我们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资源真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教师只要心中有了资源意识,就不会对教学感到茫然的状态。要寻找资源、获取资源并不难。因为人一旦有了某种想法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目光就会变得特别敏锐的。生活中的文字、声音、图片、物象、艺术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智力、物力等资源。学校的黑板报、镜框、橱窗、宣传栏、、校务公开栏、校园文化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都属于条件性资源,它们虽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与课程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学校是三乡合一的学校,文化底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有香山寺和东山庙等一批老建筑,这些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物,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上透视课的时候,我就带学生来到南北通道,引导学生去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欣赏古代建筑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香山寺,学生们被那些精巧的设计,庞大的气势所震撼,家乡自豪感油然而升。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我们安化富有神秘色彩的香山文化,只要我们注意收集,在美术方面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都可以加以利用。如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或理解的美术作品,要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现在正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香山,告诉同学们怎样去辨别当地一些有开发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加以保护。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谁不愿意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好起来呢?当我们的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的时候,美术课程资源实际就已经开发起来了。
(三)、书籍和网络是一个大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资源空间。包罗万象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库。将书报、杂志、报纸等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学生喜欢看书学习是开发学生智力、启发想象和创造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经过学习之后,选取和摘录大量的资料为我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本身就是一个对文化资源重新组合和合理利用。这个组建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源在发生质变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多利用书本上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互联网的运用和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和开发资源的效率,可以说,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为课堂教学打开了极其方便的大门。我们知道,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和发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搭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平台。如在学设计生活标志的时候,我就要同学们上网把以前历届奥运会的标志都找出来,并从中分析奥运会标志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对奥运会的标志设计有了基本的了解,很容易就掌握了生活标志设计的方法,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很高,效果也非常理想。
(四)、善于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一个成功教师重要标志。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除了合理利用一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之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资源的高手,就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来说吧,在平时,电影、电视、图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无论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事实。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关注热点新闻、遇事多思考、随时随地地留意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点点滴滴,并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搜集、积累上课资源„„一个懂得利用、善于开发资源的教师一定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课程的高手。相反,则会被新课程所淘汰。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是开发课程的主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好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逐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留心生活,善于观察,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外美术资源。
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1、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要。
2、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3、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共有五个系列,提供了多种让学生选择的机会,可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美术课程资源,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新课标期望的价值目标: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走进博物馆欣赏古今优秀美术作品。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学习课本上的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参观调查,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是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艺术”的重要场所。参观时我们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笔记。如:“写出你喜欢的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或古代绘画作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列举出几位著名书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美术作品观后感”等,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美、鉴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可能经常外出参观,教师去博物馆或美术馆时可利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将参观实况有选择的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学生看,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快速进入国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这在以前很难实现的事,在网络上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应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并大胆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科学求同,艺术求异,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画蔬果》一课中,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意大利卡拉瓦乔的静物油画《花果篮》与我国艺术大师齐白石的《蔬果图》进行比较、讨论。同学们对两种不同的画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艺术特点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参观商场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都市到处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各种电器、日用品、服装等都体现出设计师以人为本,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体现出艺术与科技的新的结合。参观商场,可让学生与现代设计作品零距离接触,在“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时,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使他们对工艺设计的过程及评价标准有清楚、直观的了解,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来欣赏,学会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优劣,可结合“美观、实用”两大原则进行讨论。商场成为设计应用课的又一重要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四)、从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韵味。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丰富,主要有:剪纸、年画、皮影、泥塑、玩具等。各地都有典型的民间美术,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民间美术资源来充实课本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校曾组织学生去缸瓦窑厂参观,了解其渊源和民间传说,了解陶艺制作的材料要求及制作工艺,熟悉了一些民间陶泥艺人,了解了陶艺制作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情况。不仅学生去实地参观,老师们还拍摄了影像资料,回来制作成教学课件供学生欣赏学习。该课件曾在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实际教学中可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受学生青睐,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民间”。
(五)、投入大自然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校区外面风景优美,绵延起伏的山川、喧嚣热闹的平双公路、,悠悠的古阴河,挺拔的现代建筑群,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描绘这美丽的风景,学校可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写生,回校后作修改整理,举办小型展览,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写生时不应注重专业性,要求不宜过高,旨在让学生体验绘画过程,不必太注重技法技能的训练,校园写生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另外,田间地头的秸秆、种子、粘土、石子、树叶、树根、花草等也是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资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作为美术教师要认真甄别和选择,并做必要的加工和改造,注意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作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三、要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学习的主人。
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对地方资源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增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资源实践中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也应是与乡土资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谐的平台。在课程的实施中,美术组的教师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为乡土资源文化注入新鲜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继承,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
(一)、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作。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取其糟粕,存其精华。
2、创作融入。
在儿童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构图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在人物造型上,除保留原来的娃娃胖、妇女美、勇士壮等特点,更多地体现儿童那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在色彩搭配上,采用鲜艳强烈、乡土气息浓厚的色彩进行表现;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儿童生活题材。用这样的方法,我校学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彩陶、豫剧人物、开封盘鼓、„„或以水彩、国画、线描等绘画形式呈现,或以栩栩如生的泥塑制作形式呈现,内容广泛,手法灵活多样。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2010年六一前夕,我校举行了“立足本土,传承文化”艺术节作品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在特色活动中传承文化。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乡土资源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无疑是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家乡”的有效之途。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1、走进家里去寻宝。
一个布老虎玩具、一双虎头鞋、一片古遗址瓦当、一块古建筑残砖、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
香山、东山旅游景点如同一个天然的民间艺术宝库。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着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让孩子在旅游中去探访东方文化之源,去追寻中华民族之根,去解读华夏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灯笼挂笺、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敲鼓撒灯,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
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摆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5、走进网络去拓展。
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新的课程资源帮助我们走进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与学生达成一致,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师的心灵也受到童心、童趣的洗礼。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再现,也是师生情感、心灵交汇的体验,同时也是教育思想观念在学习方法上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课程资源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活力和乐趣是无穷的。它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篇:谈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版]
谈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田强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美术模块化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标要求,必然牵涉到一个课程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何谓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连网、教师的知识等;社会事件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课程资源不是课程本身,但对于课程则意义重大。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识别、开发、加工和利用,才能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形成课程要素,进入课程。课程资源是新的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得以实施的支持环境,没有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课程将无法变成现实;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改革的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求知欲、学习兴趣、情感与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观念,确立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从而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资源保证,为课程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层面标准的实现提供可能性;为学生探究性、开放式、合作式学习提供支持系统;为在家庭、社区、社会范围内开发新的教育与学习资源提供途径、方法和范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助于唤起人们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人们对教育、学习的认识,发挥校外社会教育场所和设施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拓宽学校教育的范围,加强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层面上的与社会各个系统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教育树立大教育的观念,从而确立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探寻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为真正建立学习化社会,提供必要的观念性准备。可以预见:在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会在教育领域内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会使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有一个提升,为学习化社会的来临奠定基础。模块教学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课程资源本身就蕴含并体现了某种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教育内容,还将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对于改进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丰富课程的类型、种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我们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
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意识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其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王一军)。
多年来,我们很多美术教师认为课程即是所教的教材,教学即是教教材、再现编者意图的过程。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静态的文本状态,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由此我们认识到,课程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变化、更新。例如,现在的美术教材的模块化、内容的多样化,无不体现着这种思想。新的课程理念也要求我们,高中美术课要改变过去注重教科本,注重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单纯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的课程提供环境。因此,只要是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且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课程内容作用的资源,我们都要去使用。所以,课程资源应不断地贴近学生生活,拉近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我们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发现、去寻找。从而提炼出更适合于美术学科教学的新资源、新内容。
第二、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和利用教材。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种将教科书视为惟一绝对的教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是不恰当的,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轻视或放弃教科书的任何观念和行为同样是不恰当的。(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然而,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本身结构单一和落后时代。就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汇集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不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要在“如何使用”好教材方面多下功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我”服务,为“育人”服务。
教材是一种文本。文本教材自然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况且文本教材都有其局限性。以高中《美术鉴赏》(人教版)为例,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面:中国美术和外国美术部分,设计的教学时间、篇幅各占50%。就中国部分而言,重点突出了新《课标》关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但就外国部分而言,除了用极少的篇幅(只有一课)外,其余讲的几乎全是欧洲美术,如果学生要问非洲的美洲的等其它地区的美术呢?或者即便学生不问,但很显然,如果单凭教材,学生就会得到一种信息或暗示:世界文化除了中国,就是欧洲了。文化的多元性如何体现?这是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开发和利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解决不好,学生很容易成诸如我们常说的“欧洲中心论”、“绘画中心论”等印象或概念。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课程的知识,挖掘潜藏在课程的内在信息,比如讲毕加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注意非洲的、东方的艺术;讲后印象主义如高更的绘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土著艺术等,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讲各种艺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学生认识到艺术、文化的多元性。
这说明,一方面,我们要确认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材在教
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教科书的奴隶。白璧微瑕,再好的教科书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这都需要教师去补充、去创造、去升华。
二、充分利用显性的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作用。显性的课程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校内的美术教学设备、器材、图书等;附近的图书馆、当地的文物资源、网络资源等等。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生活性的材料资源更为开发美术课程所必需。《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发适合于本地区学生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1、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我校充分发挥依托中山大学、共享大学资源的优势。我校经常邀请学者、教授来我校讲学,形成了讲座课程,成为我校教育的特色之一。就艺术教育而言,中山大学艺术系、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是我校的常客,同学们受益匪浅。
2、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
3、因地制宜开发新课程资源,学校开设的美术兴趣小组、美术活动课、选修课,和各种活动如艺术节、漫画节、科技节、开放日等,都是课堂的延伸,只要组织得当,都是可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4、创建新型的课堂和教学模式,寻求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条件,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需要、思考、兴趣、疑惑、情感及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也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根据研究表明:最接近学习者的基本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伙伴群体、朋友及其他与学习者联系多而且关系密切的人。而不是教师、学校。所以充分地、正确地利用这个系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起到更好的作用。
高一(4)班一学生,其父是珠影厂的摄影师,从小耳睹目染,他本人的摄影水平也很高,这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请他做小老师上摄影课,效果比我好;现在的中学生爱画、爱看漫画,但分不清优劣,甚至影响学习和思想。高二(3)班有一学生,漫画水平相当高,请她组织学校的漫画活动,举办漫画节,用健康的内容、漂亮的画面感染学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问题,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上《现代建筑》(人教板《美术鉴赏》)一课,同学们就《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发生了争论,先后有四五个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同学们的观点、思考在这里交流和碰撞,然后又会产生新的思考和新的观点。
后记:美术新课程不只是传统的“文本课程”,而是能够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体验课程”。想起我最初接触到高中美术新课程,光是看到模块的内容就傻了眼,好多内容我们自己也是门外汉,怎么教好学生?再想起从前的美术课,我一个人卖力地唱独角戏,学生爱上不上,弄得学生没兴趣学,老师也没兴趣教了。好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理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镜头1:油画为何物?请来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油画家罗奇现身说法。镜头2:老师,什么是行为艺术?能给我们讲讲吗?
镜头3:艺术节,中大、暨大艺术系教授给我校师生做《中国书画艺术》专题报告,并当场与同学们同台献艺、挥毫表演。
镜头4:欣赏课上,同学们就一件作品产生了长时间的争论,尽管打乱了计划,但我和学生们都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投入也很开心。
镜头5:春游,同学们在游玩的同时,不忘学习任务,完成了摄影艺术的体验。回来之后,几个同学自发地办了小小摄影展。
镜头6:下课铃声响了,正准备走出教室,一个学生叫住我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陈逸飞和他的画?我说行啊!旁边一个学生也跟着说,对了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还有一个姓陈的画家,是清华的,辞职了,是怎么回事?我说,这两个人都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你们想了解他们和他们的画,很好,我们下一节课就上这个内容,当然你们也可以先准备这方面的资料。
„„
我校高中的美术教学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的格局。
2005.5
第四篇: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现阶段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学习经验、学习兴趣、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方向予以普遍的关注,利用和开发所有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美术资源。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为切入点,对其在美术课上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具体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美术;开发;利用
引言:将乡土美术资源引进到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对于小学美术和乡土资源是双赢的举措:乡土美术借助小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延续,以避免发生绝迹和断裂;小学美术由于增加乡土美术资源提高了自身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得到贴近生活的直观教材和史料。乡土美术资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艺术和人文思想观念,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另外对乡土美术资源的灵活运用,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情感和美术、文化和美术、社会和美术、生活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为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发展的新机会。
一、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
乡土美术资源中的“乡土”是地域概念,具体含义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乡土的范围会随着情况和环境发生变化,但是其范围最小为乡镇,最大为省内。具体而言就是小学周边村镇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等资源,包括有生活生产经验、传统文化、民族习惯、乡土地理等等。美术教育资源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能够在教学中应用并推动美术学习的实物和信息。乡土美术资源是人们在长时间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产区,能够适应民族习惯并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但是乡土美术资源和美术课程不能等同,这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此过程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结合课程设计来予以完成。
二、乡土美术资源应用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乡土美术能够将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满足学生多方位体验的需求。小学美术教育要结合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及课程形式。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开展文物古迹的欣赏,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的课堂带到传统文化 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形式、材料制作各种美术作品,例如春节和元宵节时会制作用于游艺活动的花灯。乡土美术中面塑、泥塑、剪纸等活动就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小学美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补充,满足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体验的要求。这些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为美术教育增加更多的活力。
其次乡土美术资源是小学生最贴近生活、最直接的教材。小学美术将培养孩子审美情趣和爱生活的情感作为教育主要目的,乡土美术就是身边的美,是将美用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困难,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人们在日常用具、生活设施中将自然朴素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中欣赏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物件,就是他们生活所用,那时候艺术和生活更加接近和融合。我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受到乡土文化的感染,在某种层面上看,乡土美术为小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情境。
最后合理运用乡土美术资源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城市中的小学生,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多为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玩具,虽然也有去博物馆参观艺术品的机会,但和生活具有较远的距离,他们没有与其长时间接触的机会。
乡土美术本身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就很浓厚,和生活自然相融合,所以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和重新认识,这也是认同乡土、回归自然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的博大精深教材。
三、小学美术教育包含的乡土资源具体种类
首先从内容上对资源进行划分,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校园、村社、城市等自然景观;家禽虫鱼、田地花草、瓜果作物、木石沙土等自然材料。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古建筑、民俗风情等传统美术文化;现行服饰和建筑、当代美术作品等现代美术文化。社会生活资源包括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庆典祭祀活动等各种主体活动,也有展览馆、图书馆、青少活动中心等社会活动机构。
其次以资源具有的动态资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原生美术资源、延生美术资源两大类。原生乡土资源的概念是原本就存在,但必须要经过开发才能够生成的一种资源,由自然资源和人物、风景、民俗、历史等传承性文化资源共同组成的。延生资源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利用,它的作用依然存在的一种资源,其表现为以物质资源为基础而衍生出的文化以及教育功能。例如现保存下来的牌楼、神庙、祠堂等,它们会用文化形态和人文内涵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四、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
上世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小学美术课开展大范围的扩展,并更加关注乡土美术在其中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在美术课程中设置“探索、综合”学习的领域,让美术突破自身限制,拓展到社会、文化、自然中,乡土美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小学美术教学有着更加关键的意义。所以怎么样合理、科学的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理想,是特别重要的。
(一)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科地位为中心
小学美术课程不但要传授美术相关知识,还要训练美术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以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为目标进行美术教育时,要确立美术学科具有的中心位置,但是目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美术的人文性过分强调,对知识积累和技巧学习比较忽视。其次对整合资源的目的予以忽视,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削弱美术中心地位,失去乡土化美术最根本的东西。
(二)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要将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要增加运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意识,就要对满足学生兴趣、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要求,把教学活动具有直接、间接联系的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后予以配置,让它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相适应。
(三)组织适当的活动,对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进行观摩实践,学校要组织小学生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参观活动,观看画家创作的过程,让他们对基本技法进行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根雕厂、泥塑作坊、陶瓷厂,对于工艺品的特点以及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其次组织小学生去拜访专家,既可以将专家和艺人请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他们的工作室,通过拜访和交流,提高学生对艺术和乡土美术的认识。最后进行作品展览。让学生运用联想、体验、记忆、观察等方式绘制美术作品或者进行工艺品的制作,班级和学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利用每个场合对学生创作欲和进取心进行启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间接为其布置课外作业。
结束语:
总之将乡土资源和美术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对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予以培养,不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美术知识与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创造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乡土美术资源为基础,对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在教学中不但强调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也突出对乡土美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激发起他们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周兵武.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5
[2] 洪磊.地域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乡土美术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10-28
[3] 李永新.论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以福建省乡
土美术资源的利用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11-08
第五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新课程资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新课程资源
长春市宽城区小南小学
郑
超
内容摘要:
积极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才能改变体育课程的“老面孔”,形成具有少儿特征与义务教育特性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
资源开发
新课程
开发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身、心、社”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支撑系统,是创新编写教材的前提。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能够提高体育教学。
一、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
•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
•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夹抛绳、跳移动绳、绳球、绳投掷、跑蛇绳、二人三足跑、踩龙尾等
•胶圈——可以用作滚雷、多人拔河、套活动目标、网圈接球、赶圈穿梭、运输队、撒网捕鱼、踩双圈接力等游戏活动。
•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的传接器材、哑铃操的手持器材等。
•标枪——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在两根标枪之间拉上橡皮筋当作跳高架,并可用作蛇形跑、钻“洞”跑、图形移动、跳跃等练习的道具等。
•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
•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呼啦圈——可以用来做障碍物,也可以用来替代跳绳。
•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杆、跳高的横杆等。
1.2挖掘体育设施资源,制作简易器材
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不大相同,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设施的作用,开发其多种功能。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好的玩具不一定是昂贵或复杂的,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此,结合我校实际,利用废旧物解决器材的短缺,自己制作了简易体育器材,从体育器材开发的方面改善了教学条件。例如:“打盒子”这项民间体育活动是孩提时代的我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如今把它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同样是学生们喜爱的体育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参与的少年儿童每人手持长约一米的木棍,大家共同争打铁盒子,这种游戏的重点不是盒子,而是在于运用技巧与智慧将盒子打出,又不失去所控制的坑穴为胜。在打盒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快速跑能力和反应能力等基本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结、拼搏、进取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机智、果断、勇敢、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充分利用废旧的木棒制作了类
似与曲棍球棍的木棒,利用废旧的铁罐头盒开展了我们的打盒子特色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我们都知道对孩子来说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是“玩”,学与玩并不对立,需知“‘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对孩子大有益处的。基于“打盒子”这项民间体育活动的特点把它引入课堂教学中,在丰富我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孩子们利用追逐、击打、为了保护好自己的阵地他们快速出击、‘巧’‘夺’‘智’‘取’,而且由于它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都可以进行赛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有极大好处的。
1.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
在我国,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这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因而未受到学生的喜欢。因此,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有条件的小学)可以将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例如,可将体育场或器材改造成:
三角形场地、三个球门的小足球场。降低篮球架高度的、多向篮球筐。降低排球网高度的小型软式排球场。降低排球网高度的沙滩排球场。小型板羽球场地。小型羽毛球场地、小型健身房。小型毽球场地。可供轮滑、放风筝等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区。可进行拔河、“跳房子”等活动的游戏区。
1.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和器材
学校场地和器材的布局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应当认真研究,合理布局,最有效地利用学校空地。布置学校场地器材时,建议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场地和器材。
▲
设置综合性运动场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活动内容,为方便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有必要布置几个综合性场区。设置综合性场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在一堂体育课中变换教学内容时,应当便于调动和观察学生。
•尽量做到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互不干扰,确保学生的安全。
•应安排隔离通道,以防发生伤害事故。
•应远离教室、图书馆、实验室。
•应靠近体育教研室或体育器材保管室,并且附近要有水源设备和电源设备。
1.5合理使用场地和器材
合理使用场地和器材强调的是在“使用”上下功夫,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和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同时注意安全问题和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场地和器材的使用空间,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处理好“利用”与“安全”与“保养”的关系,认真进行实地考察和合理地统筹与规划。
(2)在制订课程表时,应该考试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现状,一定要科学的挖掘和利用场地器材使用、效果,安排好顺序时间。
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对现有的传统运动项目进行改造,重要的是要以整体健康观为指导。运动项目的改造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简化规则——只保留一些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兴高采烈“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简化技战术——只保留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基本技战术。
△修改内容——去掉不得学生身、心、社三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无兴趣的、陈旧的内容,减少竞技运动的成分,淡化“达标”式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减少器材的重量,改变器械的功能等。
△改造场地和器材——使场地和器材适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等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要有助于形成具有各地、各校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联。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问题。
3.1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项目有很多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所有的内容,要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同时也可对一些内容进行改造,使它们适合不同水平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这里主要就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改造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3.2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或经过改造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少数民族学生的喜爱,其中,有些活动项目汉族学生也很喜欢。这类体育课程内容可以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一种形象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此外,这类课程内容还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3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的资源。这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活力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练习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说起绚丽多彩的抖空竹,人们都知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中的瑰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项趣味性、游戏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2003年我校将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抖空竹的动作有个人表演,也有多人的组合,这使学生在练习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民族的体育精神,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改善了学生的体质,更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人的创造力除了智力以外,还有很多别的构成成分,如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等。体育教学这些品质的培养发挥着直接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的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够满足学生自己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抖空竹无论个人技术,还是多人组合技术,学生都可以根据空竹的传统组合,举一反三创编简单的组合和花样。如在进行钢丝跳这个动作的教学时,学生根据钢丝跳这个动作加大了跳的高度的尝试练习,做出了高抛这个动作,而且还利用高抛这个动作结合我们学过的跳绳动作做出了5种高抛跳绳动作。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大大地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丰富了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还炼就了学生相信我能行的性格。妙趣横生的“抖空竹”这项民间体育活动,由于它的不受场地限制的特点,让孩子们更加喜欢它。在学校、在公园、在庭院,随处可以拿出来玩一玩、练一练。课下几个同学到一起,比一比、赛一赛。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在同伴中一举夺魁,课余同学们要下不少功夫练习动作,要花费心思去揣摩、创编组合动作。这不仅炼就了自己相信我能行的性格,在丰富了他们课余活动的同时,也拉近了伙伴之间的友谊。在培养了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比、学、赶、超的精神。另外,抖空竹它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喜欢都可以玩。节假日里或茶余饭后,学生们可以和家长一起学、一起练、一起玩。改变了以往的家长式的教育,体现了朋友式的家庭教育特点,让家长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孩子们的笑更甜了。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4.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除了体育课以外,应将课外体育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课外时间远远多于体育课时间。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但这不是说学生的所有课外体育活动都需要教师去指导,而是要鼓励学生学会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或自我锻炼。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学生锻炼小组、课外体育俱乐部、自我锻炼等。
4.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体育活动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家庭、社区、区县镇、少年宫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假如,开展家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持体育活动的习惯,并在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成长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学校也可以举办家庭趣味游戏运动会,引导学生在校外和家长一起参与体育活动。
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对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更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山地、丘陵、沟渠、田野、海滩、沙丘、空气、阳光、季节和气候等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资源,而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便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如雪上活动是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培养、训练学生适应当地的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见案例四)。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
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这类体育课程内容时,应当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如冰上活动要防止冰裂,雪上活动要避开雪崩地区,水中活动要了解水质是否受到污染、是否为血吸虫病传染区,沙滩活动要注意涨潮时间,沙丘活动要防止塌方,雨天要提防泥石流等。
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体育信息资源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获取新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观赏体育比赛等,以便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如体育远程教育资源就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它有助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等。有关体育信息资源开发的问题可详见第四章第五节有关内容。
中华体育需要振兴,中华民族文化需要弘扬,让我们协手共进,在体育教学的舞台上,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青春、充满活力。
主要参与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2001年
6月
2、国家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3、季浏
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