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第4章旅游与区域发展第1节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教学设计中图版3.
第四章 旅游与区域发展
4.1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
教学目的:
1、认识旅游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2、辩证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联系实际分析旅游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及其影响,探讨未来在本地区应如何发展旅游业。重点:旅游业的地位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难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课时:2 教学过程:
本章的导入:学习地理学的最终目的:认识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是贯穿高中地理课程的主线。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它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发展,当然也要注意它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旅游与区域发展。主要内容:
(1)旅游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旅游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业发展状况
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旅游业 —— 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批540人的旅游团从莱斯特到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每人收取票费一先令。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后来,托马斯又于1845年正式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1908年,斯塔特勒在美国纽约建造了第一座商业饭店。此后饭店发展成一种行业,它既是近代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又反过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战后,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飞机和汽车的普及,使人们出游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就全球而言: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并且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介绍全球与世界旅游业的概况。P77。
根据经验,人均GDP达400美元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1998年人均GDP达700多美元,城市居民1000美元以上,所以实际上从80年代开始,旅游业就蓬勃发展。
二、旅游业的特性
与其它产业比较,旅游业有一些不同的独特性质:
1、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它把社会上的物质产品组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它由多种经济部门组合而成,同时受多种经济部门的制约和
1、有助于文化的交流:
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都会向对方靠拢。但这种靠拢不是对等的。而往往是较先进的文化影响较落后的文化。由于旅游地大多是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游客多来自西方的较发达国家,所以作为主人的旅游地居民对游客所在国的文化靠拢较多,他信往往屈从于游客的态度、价值观以迎合其需要。
2、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自己阅读]为什么旅游会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消极影响
1、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旅游业的一个很大而且很不好的副产品是它对旅游地人民首先标准的影响。色情、犯罪、财博等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
一般来说,旅游旺季的犯罪率有明显上升,因为人口密度的增加既为罪犯提供了众多的可供选择的目标,又减少了犯罪事实被发现的可能。
2、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利影响:
有时有些旅游者可能是患病者,他们会把某些疾病带到旅游地并传染给当地居民。从而对旅游区居民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前面是从某些方面说明了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其实它只是从部分方面说明这种影响。一般来说,影响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主要考虑积极影响): 对经济发展: 总量的增长 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和文明
各部门均衡发展 社会福利和变业水平提高
产业结构的优化 社区保护和建设 文化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 国际交往和祖国统一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
文化交流的发展
文物的保护
案例研究: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武陵源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但其旅游业的发展也走过一段弯路,当然:武陵源区认识到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问题,这些经验是很值得其它旅游区借鉴的。
板书设计:
第四章 旅游与区域发展
4.1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
一、旅游业 —— 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
二、旅游业的特性
三、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四、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篇: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同学知道:
1、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2、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反思一: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第二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反思二: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按部就班的把长三角洲从早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讲解也觉得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现在,再中期,再早期。学生们也感兴趣,效果也还不错。
反思三:区域学习方法上应该让学生多类比的、案例联想的、图文互转等学习区域地理,特别是高三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点相对高二的要系统一些,复习时不就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而是把他拓展:珠三角与四川盆地等等;不光比较差异,还比较相同的;还比较有利、不利的。这样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得培养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等方面基本能力训练。
第三篇: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产生哪些弊病?记忆并理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2.旅游业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旅游业的发展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理解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繁荣的关系。
3.旅游业对区域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响?理解旅游对区域环境保护和破坏的关系。
3.教学用具
自制图表、图片、地图册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表1.1
部分国家国际旅游收入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之比(2002年)
通过学习表1.1,了解以下知识:
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最高的国家是泰国,达6.2%; 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最高的国家是埃及,达80%; 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
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图1.6我国旅游外汇收入(1978——2004年)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1)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图1.7假日期间游人如潮
该图拍摄的是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思考:举例说明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关系。点拨: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就不能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等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宾馆饭店的修建等。(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说明: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发展工业难度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阅读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旅游扶贫是我国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使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这些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活动 活动提示:
①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
②各组在中西部范围内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分头收集有关旅游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③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④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探究活动:旅游业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旅游业对外界的影响相当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提示:疫情爆发、政治风云的变幻、自然灾害的突发,以及社会治安、经济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说明: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说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3)促进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图1.8北京的“胡同游”
北京的“胡同游”使无数外国旅游者体验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过交流,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应提炼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说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图1.9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
图1.9为我们展示了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已经突破了国别、种族和传统的界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发掘本地区、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广大。思考
1.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云南省生活着2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正是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举例说明。
提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个人感受出发,充分讨论。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师从文化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歌舞绘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三、影响区域环境
说明: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图1.10
古建修复
图1.10对比显示古建筑修复前后景观的变化,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讨论:
1.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
2.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
提示: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板书
1.2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3.促进文化交流。
三、影响区域环境
第四篇:区域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浅析
区域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浅析 ————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水环境的变化。认识城市化发展与水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维护水系统的正常功能和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对于城市用水健康循环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以深圳市为例,就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区域城市化;深圳市;水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地区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空气污染和水环境改变,这些因素都促使城市原有的水循环发生改变,从而使城市供水不足,水污染严重等,导致出现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资源问题。1 深圳市城市化及水资源现状
深圳市是著名的对外开放城市,是我国最早开放的一批经济特区之一,深圳市特区面积约327.5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827.75万人,年均增长13.4%;其中户籍人口从31.26万人增加到181.93万人,年均增长7%;暂住人口从0.15万人增加到645.82万人,年均增长38%;人口密度大,人口增长迅速;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城市供水带来很大负担。
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837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5%,而汛期降水又多集中在7、8月份,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则更大,如:2001年降水量为2747毫米,而1963年仅为912.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与年最小降水量相差近3倍。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8.72亿立方米;按实际用水人口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0,低于全省人均水平,按照联合国人均降水量少于500立方米属于极端缺水地区的标准,深圳市已经属于极端缺水地区。2 城市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2.1 城市化对地表水循环的影响
地表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水循环,进而导致水分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表层土壤被其他建筑物所替代,使不透水面积增加,可渗水面积减少,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进而严重影响地下土壤和地下水与外界的交流和自我净化调节。城区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发生变化。降雨后,截流、填洼、下渗、蒸发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却增大,地下净流量减少;降在不透水地面上的雨水产流快,汇流时间短,一遇强降水天气,极易形成洪峰,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给城市的防洪和防涝排水系统带来极大考验。
根据历年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深圳城区水循环要素在城市化前,蒸发量占40%,地表径流量占13%,地下水补给量占47%;城市化后,蒸发量占28%,地表径流占48%,地下水补给量占24%。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表不渗水面积的百分比愈大,土壤下渗量愈小,地面径流愈大,城市化对水循环要素的变化影响十分明显。
由于上述影响,使得城市化导致城区发生洪灾、涝灾的危害性大大增加,并因此带来巨大损失。比如,2014年5月11日,深圳突遇强降水天气,24小时内降雨量破300毫米,导致城区河流水量猛涨,多条河流河水上涨漫过河堤,淹没道路并使周边小区受淹,此外还致使大面积航班延误甚至取消,带来巨大损失。
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区水循环严重失衡。2.2 城市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土地利用状况在发生改变,如地面硬化,建造住宅与厂房,以及整治地下排水设施等,直接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使产、汇流特性发生改变,城市地表雨洪径流的形成受到影响。在城区降雨后,由于土壤下渗量减少,使得大量雨水滞留于地表,导致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增大,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根据资料统计,深圳市区地表径流系数达0.72-0.84,与上世纪70年代的0.45相比,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大。2.3 城市化对蒸发的影响
城市化不断加速,导致绿地迅速减少,可渗水面积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垂直补给量减少,使得地表及树木的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相应减弱,包气带蒸发量减少,从而影响蒸发总量,使蒸发总量减少。深圳建市以来,大片土地改变为人工路面及建筑群,城市化的发展截断了包气带蒸发,从而使地表蒸发大为减少。2.4 城市化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增加和工业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污水的排放量明显增加,据资料统计,深圳市污水排放总量以每年6.6%的速度增加,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更快。污水中的污染物以BOD5、COD、NH3_N为主,而工业污水主要为COD、NH3_N,以及大量化学挥发物、氰化物及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物质,由于大量城市污水排入河流,使市区地表水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根据2009年—2012年资料分析,深圳市城区污水排放总量直线上升,2009年深圳市用户污水排放量为12.22亿吨,其中如何废污水量达9.17亿吨;到了201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到近14亿吨和10.28亿吨。从污染源来看,工业污水占很大比例;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直线上升,大有超过工业污水排放量之势,成为城区污水排放的主体。2009、2012年深圳城区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详见表
1、表2(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由此可见,大量工业、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河流水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表1 2009年深圳城区主要河流水质评价表 河名水质类别主要超标物质及超标倍数 深圳河Ⅴ化学需氧量(0.87)、五日生化需 氧量(0.52)、挥发酚(3.2)观澜河Ⅳ化学需氧量(0.32)、五日生化需 氧量(0.42)、氨氮(0.14)龙岗河Ⅳ化学需氧量(0.12)、五日生化需 氧量(0.33)
表2 2012年深圳城区主要河流水质评价表 河名水质类别主要超标物质及超标倍数 深圳河劣Ⅴ化学需氧量(2.05)、五日生化需 氧量(1.82)、挥发酚(5.2)观澜河Ⅴ化学需氧量(0.86)、五日生化需 氧量(0.95)、氨氮(0.53)龙岗河Ⅴ化学需氧量(0.24)、五日生化需 氧量(0.70)城市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区域地表硬化率大大增加,使得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从而使城区降雨下渗补给地下水的资源量大为减少,造成地下水补给不足,加之城区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大规模无节制的的开采地下水,使得该地地下水资源埋藏量不断减少。据相关资料统计,2012年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5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52亿立方米,较常年减少1.09亿立方米。图1
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结构图 4 对策与建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增加与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种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或建议:
控制水污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限制高污染企业的发展;企业要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自觉做到污水达标排放;积极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限制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每年应该据上年的降水量和地下水水位变化决定当年的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制定全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办法,限制开采,减缓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
3.加强城市防涝结合城市发展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河道防洪工程,将河道防洪工程、以及城市内部给排水系统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要完善城市地面地下排水系统,防止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同时,进行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建设,使城市具有美化环境、调蓄洪水等多种功能。
4.加强水环境管理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确定流域水资源治理的宏观战略,根据流域水系、水文特征,形成宏观的治水思路。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实施污水排放控制制度。同时,要完善水环境治理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领导和管理,以打破管理交叉的局面,落实问责制度,改进治水管理模式,实行水环境综合治理。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变粗犷经济为集约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规划布局,以便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化发展建设中统筹考虑经济建设、污水处理,推行循环用水。发展科技,提高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程度,在减少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洪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6.开展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节约用水可减少污水排放量,对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城市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开发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实现废水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排放,处理后的污水又可以回收利用,增加了水环境的承载力。5 结语
合理规划城市水环境是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随着深圳市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城市水环境的问题将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对这些新问题 的态度和解决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对深圳市的可持续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
曾晓燕, 牟瑞芳, 许顺国.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5, 19(4): 318-32 [2] 钟华平.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 1996, 15(4): 49-53.[3] 罗健萍.浅谈深圳市雨洪资源利用潜力[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5: 002.[4] 文奇.深圳市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5] 《深圳市水资源环境公报》
2011.5
第五篇:《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教学重点
本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该视频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二、新授内容
(一)自然地理概况
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64、8-65,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请一学生指图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通过读图了解,我们知道,黄土高原和本章我们学过的省区不同,它是一个跨省的地理区域,那么这个区域跨了哪几个省区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小组内活动并展示。
在黄土高原上,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地表结构。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了解这三种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而这种地表形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有严重的水土流失呢?
展示对比实验(三组),引导学生分析。通过三组对比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黄土的质地、地形、气候和植被等,请各小组讨论总结一下。(生回答)在这些自然因素中,你认为我们人类能够干预的是哪一项?(植被)人类的哪些活动会破坏植被?(生回答: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开矿采矿等)那么,水土流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农业、河流、环境带来的危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完成表格内容。学生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土高原的居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很多的生活爱好和习惯也遗留了下来,如很多居民有吃醋的习惯,特别是山西,据说这里“无醋不吃饭,无醋不成席”。想一想:山西人喜食醋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补充:黄土高原的气候适合酿醋,这里盛产酿醋的原料高粱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居,不管是过去的传统窑洞还是现代的新窑居,都是当地居民喜欢居住的地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一下 :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除了这些之外,当地的传统文化,诸如陕北腰鼓、陕西剪纸、信天游、秦腔等,也走出了黄土高原,逐渐为世人知晓。学生做跟踪练习。
前面我们了解到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黄土高原区域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能源开发和城市化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学生做课堂练习。
教师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任何地理区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