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考试试题名词解释参考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8页)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
第二章(33页)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从性质来看,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的课程文件,具有法规性质,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课程的要求。从内容来看,课程标准规定着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式、计划安排、实施建议等,是国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基本规章。从行为指向看,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目标要求,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要求,是对多数学生经过某一段学习之后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的原则规定,而不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从作用来看,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第三章(63页)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拼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第四章87页
四、教学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一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构成要素,又包括一系列组成教学过程逻辑历程的基本成分。
第五章(105页)
五、教学设计:是思想政治(品德)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诸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设计或规定,为教学活动指定具体可行、可操作性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
第六章(155页)
六、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以及参与的教学活动,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获得一定的有关教学的心认识,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合理性,并使自己更好地成长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第七章(163页)
七、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
第八章(197页)
八、启发式:是相对于“注入式”而言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
第九章(215页)
九、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的获得思想政治(品德)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有的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素质,并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
第十章(248页)
十、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
第二篇:832思想政治教学论考试大纲
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教学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32)
学院名称(盖章):教育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编制时间:2010年 10月22 日
《思想政治教学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32)
一、考核要求:
思想政治教学论是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思想觉悟和专业理论素质,是否懂得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管理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评价目标主要考核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根据教师实际分为4级:
1.识记:考察教师的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2.领会:领会是指在记忆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道理,分析有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简单应用:考察教师将学习材料用于新的教育情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
4.综合应用:考核教师实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简单的历史回顾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优秀的德育思想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
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德育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德育理论
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思想政治学科性质
历史论德育性质
内容论德育性质
特点论德育性质
途径论德育性质
第五节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导向性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规范性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个性化功能
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
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第七节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教师与学生
教育与教学
传授与接受
内化与外化
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课程的定义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二节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第三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第三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第二节学生的学习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增强学生的学习力
第三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
知行统一规律
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时代性规律
第四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
方向性原则
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
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创新性原则
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第四章思想政治学科教法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思想政治课的课外活动
第二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法和教学模式 教法和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
情感教学模式
第三节思想政治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第四节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多媒体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程序 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原则
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准备工作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备课
教案的编写
第六节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优化的含义
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原则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
第七节说课
说课的含义
说课的内容
第五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艺术论
第一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艺术的本质
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
教学艺术的功能
教学艺术风格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组织教学的艺术
导入的艺术
讲课的艺术
教学启发的艺术
讲概念的艺术
提问的艺术
举例的艺术
板书的艺术
激励的艺术
节奏调节的艺术
幽默的艺术
结尾的艺术
考试命题的艺术
第六章思想政治学科学法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理论 学习指导的概念
加强学习指导的意义
学习的类型
指导学生学习的形式
第二节 指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措施 建立新的学习观念
端正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态度
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养成学生勤奋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培养学生以学为本的道德责任感
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调整好竞争的学习心理
帮助学生在做中学
第三节 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策略
注意力分配的策略
记忆的策略
融会贯通的联系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维调控策略
第四节 思想政治课指导学习的方法 计划法
听课法
记忆法
质疑法
温故知新法
研究性学习法
合作性学习法
自学法
应用法
第七章思想政治学科评价论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的对象
教学评价的分类
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 教学评价形式
学生评价方法
第三节 听课
听课的目的听课的准备
听课的要点
听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评课
评课的原则
评课的标准
第六节考试
思想政治课的复习
思想政治课的考试
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命题
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分析
第八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论
第一节 教师
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教师职业的特点
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思想政治学科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
目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的成因分析 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发展前景的思考
第四节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 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广博的知识经验
现代化的教育能力
健康的身心
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
第三篇: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3、提问技能: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4、讲解技能:讲解又称讲授,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提示,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
5、强化技能: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6、变化技能: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
7、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8、纸笔测验:指以书面形式的测验工具,主要侧重于评定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学习成就高低或在认知能力方面发展强弱的一种评价方式。
9、实作评价: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
10、难度:是指试题答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正确反应的几率。
11、区分度:是指试题能够区别答对和答错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能够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组群的功能。
12、效度: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1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简单地说,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15、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16、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它是由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所组成的。它能形象化地表达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7、STS:科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增进科学素养,更应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以及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影响、并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公民。这一科学教育的理念被称为STS。
18、试卷分析:是对整个测验的品质作出分析。通过试卷分析确定本测验是否达到测验目的,是否真实有效可信。试卷品质的分析包括试题分析、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分析。
19、微格教学: 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20、备课:教师为教学活动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可称为备课。备课可以分为长期备课和近期备课、近期备课又可以分为:学年备课;单元备课;课时教学计划
21、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22、中学科学教学论:是研究与科学教学问题相关的学科,它以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技术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是一门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并以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中学科学学科的规范教育和教学工作,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2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结构。
24、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外显行为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2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
26、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发现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7、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实质性联系,是指非字面上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用的表达词语可能不同,但二者是等值的。
28、教研:即教育研究,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教育科学方法对学科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
29、创设教学情景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的专业能力。
30、双向细目表:教师根据测验目的及教学目标的需求,以教学目标为横轴,而以教学内容为纵轴,画出一个二维度的分类表,切片平均分配好试题比重或题数于表中的每一个细目里,并尽量使试题的取材能够充分涵盖所要评价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范围,以作为编拟成就测验试题的设计蓝图,这样的一个二维度分类表成为双向细目表。
第四篇:体育教学论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体育教学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
综合作用于责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层次。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本相同。
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教材化的内容包括有: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和媒体化等工作。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如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时)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国家颁发的体育教学指导文件,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而制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体育教学计划包括学段体育教学计划、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和学时体育教学计划(教案)等。体育课堂教学是指在法定的一节课中,针对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教学地点进行的体育的教授和学习活动。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育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
与控制工作。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与“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体育教学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教学能力是教师驾奴有关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研究是为完善体育教学理论好提高体育教师的质量,以体育叫徐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揭示体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并探索体育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探究工作。
第五篇: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是政治教师根据现代教育、教学观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材,按照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包括过程、结构等)作出预期的、全方位的策划。
2.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和谋略,所采取的方案,它要解答的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说,它是对教学活动总体的思考,即要用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和依据,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
3.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学习相对。
4.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与交流,与孤立的学习相对。5.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
6.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使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或学习结果的评定。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绩,确定教学或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证明教师最终的教学成效,为制订新的教育目标提供依据。
8.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形成性评价类似于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但它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量的结果来改进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而不是强调评定学生的成绩。
9.诊断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使教学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