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
《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怎样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是每一位物理教师所致力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压强》一节的教学情况,和大家一起分析我的做法。
一、教学设计
第一步,自主学习,暴露问题: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尝试利用身边的课本、字典、玻璃杯、海绵块、细沙等器材,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第二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在《压强》一节的引入环节,我让两位同学用两手指捏住一根铁钉,稍用力捏,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一手指感觉到疼痛,另一手指没有感觉到疼痛”,教师顺势引出课题:“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呢?我们怎样用物理语言描述这种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压强》一节寻找答案”。指导学生再次认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开展小组学习。
第三步,互帮互学,组内合作:我事先设计了六套不同器材的探究实验供各小组选择,其中有海绵沙发垫和砖、软泥和钢块、自制小桌模型细沙和钩码、玉米面水和玻璃杯四套比较简单的,还有两套有一定难度的——玉米面和两个大小不同的金属块、透明皂细线和钩码;选材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各小组都努力设计并完成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时,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比如利用透明皂实验的一组同学讨论了较长时间也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主动向我寻求帮助,提出了以下几个疑问:“是不是实验器材不充分,好像没有能够显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东西像细沙、海绵之类的东西”,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认真讨论和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说出海绵、细沙有什么特点才可以用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说“软,容易发生形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所给器材中符合这种条件的器材,随后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给了两个钩码,可以改变压力的大小,但是没法改变受力面积”,我指了指细线说:“准备的细线好像还没用到”,有个同学拿细线往透明皂随后一勒,显现出一道明显的痕迹,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同时兴奋的喊出:“我们有办法了!”另外,在巡视到利用两个大小不同的金属块实验的一组时,我发现学生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没有考虑到两金属块的压力不同,但是我没有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刻意记在心里,以便在下一环节组织交流汇报。
第四步,质疑解疑,小组交流:我先指导各小组汇报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出重点是通过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形成和理解压强的概念,然后指导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探究情况,让其中3组选代表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第一组展示的是和教材中一样的实验,用砖和海面沙发垫做实验,学生在演示时,一切很正常,但最后将砖竖立时,无论如何砖都立不稳,另一个助手,就用手按在砖上,让砖保持直立,但就这么一个动作,却引发了一起争论:“刚才这位同学为了保持砖的直立,用手按在砖上,增加的砖的压力,这个实验用到控制变量法,他没有控制压力保持不变,我认为不能用手按压,可以从两侧扶着,而且不能有对砖向上或向下的力。”第二组展示的是我巡视时发现问题的一组,该组展示完后立即就有其他小组的同学发现问题,并共同讨论、设计解决方案,将大小不同的两个金属块摞在一块,就有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面积;第三组展示的是用玻璃杯和水做的实验,展示这个实验的目的本来是想让学生看到玻璃杯正放、倒置受力面积不同,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想到的一个争议,让我对现代的孩子起了敬佩之心:小组代表先 1 把空玻璃杯轻轻的正放在玉米面粉上产生一个压痕,然后换一个位置并向玻璃杯中倒入水后,比较两次产生的压痕得出结论,然后又将杯中的水倒掉,杯口朝下倒放在玉米面粉上,与第一次的压痕比较得出结论,当学生展示完,一些学生的确沉浸在“一物多用”的兴奋之中,但也有部分同学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实验步骤不优化,先往杯子里倒完水,再倒掉会有两个缺点:一是有残留的水,压力不同;二是水流下来弄湿面粉影响压力效果的显示,可以改变一下实验的顺序”,该组的学生也不示弱:“课本上的顺序就是先研究与压力的关系再研究与受力面积的关系,不能改变顺序,顶多我们实验时用毛巾将杯子擦干净就可以了。”其他组的同学也加入到争论之中:“擦干净可以,但是费事费时,我们赞成改变实验步骤,这两个因素先研究哪个都一样,不一定非得按书本上的顺序,再说我们做的这些实验课本上还没有呢!……”
第五步,畅所欲言,自主小结:在学生讨论争论完以后,我用手指捏着引课时的铁钉发问:“通过学习与讨论,谁能用物理语言描述一下两手指的不同感觉”,学生解答后,我又问道:“谁能用自己的话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压强这个概念的?”“压强是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描述”、“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同时有关”、“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压强就越大;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压力越小,压强越小”、“压强是一个物理量,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我们可以用受力面上的压力除以受力面积来计算压强”、“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1帕斯卡的意义是1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利用海面等物体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是转化法”、“本次的探究实验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来改变压强”……虽然学生的发言并不系统,但我知道压强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已经扎根发芽,我又这样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和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一谈你的收获和感悟”,接下来学生谈到交通中的公路受损、老虎的牙非常坚硬、同学嬉闹时锐器的危险性、日常生活中改变压强的具体实例等等。
第六步,达标训练,当堂训练:指导学生完成达标练习,适当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充分体现“学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贯穿于课堂始末;教师始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者、指导着、点拨者,不包办代替,把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学生。利用学生身边的情景入手引入新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过程与方法的落实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内容,又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规律,对于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点尤为重要。科学探究的方法、思想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都是在探究过程中潜隐默化的形成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来说是一种隐性的目标,它是学生在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后的情感升华,是一种内心体验,只有学生在真正的参与学习和探究之后,再反思总结才能形成的,如果前面的两维度的目标没有落实,那么,情感态度这一维度的目标则成空谈。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教学反思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三、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应先确定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和内容。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教学方式的反思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过度反思。我觉得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 1.我觉得设问导入做得不好;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五.再教设计:
对于第五节《浮力》,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综合性高,难度大,课标要求较高,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要想使学生顺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条件,课前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浮力的现象或事例,如:鸭子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风筝为什么会在天空中飞翔,轮船为什么会在水里航行而下沉入水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的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关浮力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设计实验等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注意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等,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较好的条件。
第六节《浮力的应用》,本节内容较多,时间略为紧张,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稍做调整。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处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有关浮力大小的计算方面有些调整,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取舍,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四篇: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压强》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压强》教学设计
一、认识压力
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回答: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小实验: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压强的引入
1、探究主题的引入
带领学生做图9-1-3的小实验,让学生描述手指的感觉。
教师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2、探究实验演示实验:
将酒瓶放在一块厚海绵上,要求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并简单回答产生变化的原因。
海绵被压得凹下去了。这是酒瓶给它的压力的作用效果。
边做实验边提问:
(1)改变酒瓶的质量,海绵有变化吗?怎么变?(往瓶中加沙)
(2)质量一定的酒瓶,改变它的放置方式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原来竖放的酒瓶横放。横放时稍微转动一下,观察海绵的变化;再把瓶子口朝下竖放)?
(3)除了海绵,我们还能用什么来显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3、建立压强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成反比;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控制成反比的量--接触面积的大小,只比较同样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即比较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要同时考虑压力和接触面积两个因素,可以控制一个,比较另一个。这是“控制变量法”。
给出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三、压强公式及压强的单位
压强:p=F/S
压强的国际单位帕斯卡,单位符号Pa。
说明:该单位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在公式基础上指出,帕是很小的单位。一颗瓜子平放在手心里对手的压强就有20Pa。
给出常用的压强单位。由公式得出1Pa=1N/m2。
四、改变压强的方法
我们能通过改变哪些物理量来改变压强?通常是改变哪些量?改变压强可以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改变受力面积比较常见。
对照图9-1-6分析它们各自是需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主要是通过改变什么量来实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