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八单元《墨梅图题诗》5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墨梅图题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诗赏图,理解诗意,感悟意境。2.能力目标:培养想像力,提高朗读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卓尓不群的气节和人品。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教学难点:
品悟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体会他卓尓不群的气节和人品。教学准备:
准备墨梅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诗境,激趣引入 1.说说梅花的诗句。
2.出示墨梅图,说说画里的梅花和你平日见的梅花有什么不同? 3.释题:墨梅: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4.简介作者:王冕,字元章,号梅花屋主。是元朝诗人、画家、书法家。工于画梅,又擅长作诗。因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而过隐居的生活。
二、学习诗歌,理解大意 1.自读诗歌,整体感知。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砚(yàn)乾坤(qián kun)卓(zhuó)而不群 花蕊(ruǐ)3.多种形式读诗:(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2)老师范读,学生画节奏。
(3)学生按节奏练习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4.根据课文资料自由学诗,理解诗意。5.学生汇报学诗情况,教师予以点拨归纳。
三、欣赏诗歌,感悟意境
1.诗中写的是哪里的梅?从哪里看出?(洗墨池边的梅,从“我家洗砚池边树”看出)2.诗中的梅是什么颜色?从哪里看出?(墨色,从“朵朵花开淡墨痕”看出。)3.诗中的墨梅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清气„„)
4.你认为墨梅具有怎样的品性?(卓尓不群的气节„„)
5.讨论:诗人真正赞美的是墨梅卓尓不群的气节吗?
(诗的最后2句是借梅喻人,梅的清气即人的正气。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这正是“人与梅花一样清”。表现他卓尓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背诗画梅,拓展延伸 1.背诗:
(1)背《墨梅图题诗》。
(2)比一比,背一背有关写梅的诗。2.画梅。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墨梅图题诗》备课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墨梅图题诗》备教案北师
大版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背诵并默写古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感受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示范朗读法、分角色朗读
六、教学策略:分角色朗读、引读等
七、教学时:一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大家喜欢梅花吗?老师带来了几张漂亮的梅花图,一起欣赏,好吗?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3是啊,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爱咏梅,画梅。以梅喻人,在陆游的诗中,梅花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贞自我,在毛泽东诗中梅花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革命战士。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墨梅图题诗》这首诗可谓是赞梅的上乘之作。(板书)
【设计意图:以图导,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把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为活动展开预热】
(二)解读诗题,自主质疑
1同学们看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谁能告诉我“墨梅”是什么意思呢?(黑色的梅花)
2我们知道世间有红色的、白色的梅花,怎么还有黑色的梅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原来这是水墨画的梅花,这是一首题画诗,我们以前也学过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那是苏轼为惠崇画的一幅来画题的诗,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题画诗是王冕为自己画的一幅墨梅题的诗,让我们一起欣赏他那独特的墨梅。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古诗)下面请个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声音怎么样,字音准不准。(指名读。)
3.同学们,读古诗要读好,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节奏,(画节奏)把握好音调,读出古诗的韵味。下面,你们试试。大声地读给同桌听。谁来试试?
4.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四)赏画品诗,感悟诗意。
1【出示墨梅图】这就是墨梅。欣赏一下,你看,墨梅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说说自己的感觉。
预设:
(我觉得看起来它的颜色淡淡的,不像我们平时所看的梅花是粉红色的、白色的特别漂亮。它只是平平淡淡的灰色和黑色。)那么这首诗,在吟诵墨梅,你说他在吟诵墨梅的什么呢?看出来了吗?找找关键字。
2指导朗读:
就是一种很淡雅的感觉。这是一种美,只不过这种美不俗气,是一种脱俗的美。谁能把这种淡雅的感觉读出来?头两句自己练一练,读出淡雅的感觉来。(生读)
3引读:
是啊,看着画上的墨梅,王冕情不自禁地吟道:“吾家洗砚——”。男生读
看着这画上的墨梅,妻子情不自禁地轻轻吟道:“吾家洗砚——”。女生读
王冕的朋友们看到画上的墨梅,也情不自禁轻轻吟道:““吾家洗砚——”。齐读
(五)了解作者,体会品格
过渡:诗人如此钟爱梅花,他想借梅花表达什么呢?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认识一下诗人王冕。
关于王冕,你能谈谈对他的认识吗?通过你所查的资料,你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王冕?
2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关于王冕的小故事,想不想听?想不想?那可要听仔细了!看看故事中的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出示故事)
3故事中的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洁身自好)
4诗人王冕两次拒绝当官,不为腐败的统治阶级效劳,蔑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不正显示他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吗?
你还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他?老师也想到了一些成语来形容王冕!(出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淡泊名利、高风亮节)
6透过这首诗,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流露出了诗人的心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怀?
7引读:
王冕他洁身自好,不就像他写的《墨梅》当中的(引读前两句)――
王冕他卓尔不群,不就像他写的《墨梅》当中的(引读后两句)――
8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清气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
9.同学们,王冕特别爱梅花,听说他在他的屋子周围种了一千多棵梅花树,到处都是,他给他的屋题名为“梅花屋”。下面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在音乐中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你在梅林,在小道上,在洗砚池边,在梅花树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小结:诗句有了想象,诗句就有了形象,有了情感,有了分量。
【设计意图:语文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再读背诵,感悟诗情
【出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你们欣赏王冕的做人态度吗?佩服他吗?那就试着读出你的敬佩之情吧!
引读:
王冕喜爱梅花――(指读前两句)
我们敬佩王冕,他――(指读后两句)
王冕王冕自幼家贫,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喜欢画梅,他把自己比作一株梅,虽然扭转不了乾坤,但天地间多了一份清气,《墨梅》读——
想把这么好的古诗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七)回顾全诗,总结升华
1很高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题画诗――《墨梅》,知道诗人王冕画梅,吟诗,不仅仅因为他――喜爱梅花,更重要的是,他想借梅花表达他的高贵品质――洁身自好。相信大家已经牢牢记住了王冕的这首题画诗吧!(齐背――《墨梅》)
2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梅花一样——洁身自好!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升华情感的效果。】
(八)布置作业:
后希望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梅花,把它做成书签,题上你喜欢的一首梅花诗,把它自己的好朋友!
板书设计:
第三篇:小学语文:第八单元《墨竹图题诗》6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墨竹图题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方法: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梅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
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教学后记: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古宋一中
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学步》《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我们上路了》《万岁,母校》《童年的朋友》这几篇文章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这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主题。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课时分配:
学步 2课时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1课时 我们上路了 1课时 万岁,母校 1课时 童年的朋友 1课时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学
步
教材分析
本课记述了作者的孩子会走路时的情态,动作。给父母带来兴奋和惊奇的同时,也带来感悟,希望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不要失去学部时的那奋勇气,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走好人生之路。教学目标:
学会确定朗读重音、运用重音符号。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教学构想
课中老师先以一段话作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接着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读一读、写心情、划词语、读出情。学生须抓住某一片段以这五点为学习指南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你们一定不记得自己蹒跚学步时的样子了,但是你们知道吗?你们学走路时最初迈出的那几部对于你们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学步》,看看这个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出示学生容易错的的字。
转(zhuàn zhuǎn)挣(zhēng zhèng)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仔细思考:这篇文章围绕着一个什么事情来写的?
儿子学会走路了。
三、品读语言,体会心情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试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对我们说:“()”。
2.在学步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老师先以一段话作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接着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读一读、写心情、划词语、读出情。学生须抓住某一片段以这五点为学习指南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
(1)“儿子学会走路了”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那看出来的?父母的心情是非常的欣喜和兴奋。如:“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的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
朗读训练
(2)儿子此时又是什么反应?你是从那看出来的?儿子此时是很高兴。“又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兴奋又紧张”、“咧开嘴笑了”„„
朗读训练
(3)父母出了欣喜以外还有中什么样的心情?(担心)“担心”的原因是什么?(儿子路上会有很多危险)
(4)这些危险具体表现为什么?处处潜伏着危险:桌角、椅背、床架、门、高低不平的路、杂草丛生的路、水洼泥泞„„
3.课文中有一句话说“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课文讲讲“走路”和“生活”有什么关系?最好用课本上的语言回答。
“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人生像走路一样,前途并不是平坦的,也会有崎岖和艰险。
4.课文最后三段话中作者回忆了小男孩有一次摔跤伤的很严重,作为父亲他的心情得怎样的?(心疼)
5.尽管“心疼”,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怎么样?这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是什么?作者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要勇敢的走,脚踏实地地走。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四、总结
1.儿子走的是条什么样的路?思考后在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对我们说:“()”。
2.根据前面所讲内容,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学步,虽苦犹甜;学步,需要付出代价;学步,要不怕曲折和坎坷;学步,是人生站起来独立生活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那份勇气,要这样“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我现在又何尝不是和孩子一样在学步呢? 作业设计:
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坎坷,是如何对待的?写一个小片断 板书设计: 学步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节。文章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的心里,描绘了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了作者对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教学重难点
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地词句,写批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
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
(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
(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5、练习: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主题思想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板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对校园的不舍 古宋一中
我们上路了
教材分析:
本课描绘我们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前面可能会遇到美丽或遇到挫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全诗结构。学生再读深入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写批注,体会全诗思想。在通过拓展练习,提高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业设计:
完成《基础训练》相关作业。板书设计: 我们上路了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万岁,母校
教材分析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全诗结构。学生再读深入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写批注,体会全诗思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校庆的时候吗?当你们毕业后,也来参加母校的校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岁,母校》这篇现代叙事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自由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作业设计: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板书设计:
万岁,母校 对母校的赞美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童年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课童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我们却常常将它们忽视了,就在不经意的一刹那,恢复了那美好的,童稚的、纯真的记忆,这时候我们又往往会对你曾经的漠视而自责、懊悔。成长意味着成熟,成熟以后却有着对童稚的眷恋。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构想:
教这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然后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这让学生朗读品味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完成。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童年灿烂总让我们回味,特别是陪伴我们度过那些愉快的日子儿时朋友更让我们怀念。不知你们的童年朋友是谁?他(她)为什么会让你如此难以忘怀?请说一说。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又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吧。(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可学生来介绍。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
2.文中外祖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检查自学的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噗噗 咕哝 绺 鬃 诅咒(让学生注音后,再全班集读)
2.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放声朗读你喜欢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读后请在小组内讨论,各说出你喜欢的原因。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作总结。
四、深入探讨,交流合作
1.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2.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2.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3.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在班上交流。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五、总结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作业设计: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给你上课老师的眼睛,练习写一篇日记。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小熊 浪漫、纯真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语文天地 告别童年
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 “告别童年”,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那些印象深刻的往事,特别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小事,还要注意对个人成长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段,如:婴儿期,幼儿园,上小学„„制作童年生活纪念册的过程,是重温快乐、小结生活经验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伴随自己成长的长辈)也参与进来,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组织
一、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准备材料:查找收集有关照片,收集有纪念意义的小饰物或送给自已的小礼物;收集自己过去的奖状证书、表扬信、感写信,各年级的成绩单„„收集自己的佳作:习作中的佳品,美术、书法等作品;收集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也可以收集自己到各地旅游的小纪念品„„
2、老师指导学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照片配上简短的说明或醒目的标题;对小装饰物和小礼物也应配上文字说明;奖状、证书等可以和相关的照片组合在一起相互说明„„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最好用原始材料。
3、老师提醒学生准备一个册子,封皮可以是硬纸做成的。封皮上可以装饰图案,题写纪念册的名字,也可以是素色,名字可以题写在第一页上。册子规格可以大些,便于插放奖状、照片等。
二、制作
1、老师可以向学生推存几种编排方式,如:按时间安排、按不同内容编排„„
2、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把纪念册做成活页夹的形式,便于添加、整理内容。
3、老师要提示学生除了写“序”、“后记”以外还应设计一个目录,以便于查找相关内容。
4、当学生分部分、按顺序装订成册前,老师还要提示学生在每部分前加一个插页,对此部分内容做简要说明。
5、提倡学生给每一页加上符合内容的装饰。
6、提示学生在纪念册最后留几页空白页,以便不同人、不同时间欣赏后留写感想体会之用。
三、交流
1、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均可。
2、可放在班里大家翻阅,也可有组织地带回家里和家长一起欣赏。提倡欣赏后留言。
3、建议不评选最佳纪念册,因为对于纪念册的主人而言,每本纪念册都是最佳珍品。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第五篇:第八单元岁寒三友-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八单元 岁寒三友
一、单元分析
竹与松、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吟颂松、竹、梅的诗篇很多。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传承的作用。在“岁寒三友”这个单元当中,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代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梅竹松”的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2、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4、充分发挥诗画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单元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2、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
3、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5课时左右
五、单元知识树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岁寒三友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讲授法 【预习问题生成单】
1、查找诗人松、竹、梅的相关资料。
2、熟读成诵,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文后提问质疑。
4、在感触深的地方作批注。
5、预习《阅读与表达》篇目——《 》。【课前准备】
1、幻灯片3张(松、竹、梅的图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松竹梅的古诗或语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岁寒三友”有特殊的情感,有很多文章赞颂它们,今天我们能够有幸一起欣赏三位名家的诗画。下面请同学借助每首诗旁边的画,以及下面的文字和自己以往学习古诗的基础,初步理解一下三首古诗。
二、初步理解诗歌:学生自学进行画批。
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交流[投影出示步骤、要求] 过渡:刚才同学们各个小组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就通过交流在全班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岁寒三友的来历。
2、全班交流,指名学生介绍“岁寒三友”的来历,教师随机指导。
3、点明岁寒三友的寓意:
⑴ 仁人志士对它的理解,是借此体现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高尚品格;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⑵ 老百姓则看重其长青不老、终冬不凋,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为吉祥的象征。
三、深入理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
1、诗歌大意:
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2、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州县吏不是州县里地位卑下的小官,作者意指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州县官,能发挥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3、通过观察画面展开联想,你有什么体会?
4、可以看到画上竹叶基本向下。从这里能够体会出什么?
5、郑板桥是用竹叶来表示俯视民间疾苦。诗人躺在书斋听到风吹竹子的萧萧声,疑心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呻吟,这足见诗人对民众的关心和理解。
6、用上面的方法学习其他两首。
四、知识总结
三首诗都学完了,你有什么体会?对于“岁寒三友”有什么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下历代其他的关于“岁寒三友”的诗词。
五、拓展延伸
自古至今,“岁寒三友”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1、欣赏“岁寒三友”为题材的作品。
2、①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岁寒三友》这个故事。
② 课外搜集与“岁寒三友”相关的作品或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学法迁移,以一带多
1、过渡导入。
2、出示学习提示。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文中重要词语,说出近反义词,并联系上下文写出意思。
3)找出文中的成语。
4)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或中心句,谈体会。5)写出学完这篇文章后所受到的启迪或感悟。
3、指名读提示。
4、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班级汇报交流,教师重点点拨引导。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梅:超凡脱俗 竹:青翠欲滴 高标挺立 人:卓尔不群 人:淡泊名利 爱民如子
苍松怪石图题诗
第一层:青翠本色
第二层:坚贞品格 铮铮铁骨、耿直廉洁
第三层:开来希望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