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为例,根据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几最优化策略,并针对以培养化学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平衡;优化策略;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及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性素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工作委员会化学组专家研究指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内容,要求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基于元素认识物质”“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与平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STSE)”等化学核心观念。基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意义举足轻重。
2016年底,以“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江苏省优课评比活动在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展开,高二组课题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在优课展示活动中,各位老师各显神通,以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亮点频现,异彩纷呈。笔者根据此次活动感悟,提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一、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情境创设――立足实际问题解决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发展化学核心素养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情境真实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化学平衡”为代表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抽象性、理论性较强,以至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的引入方法是习题引入,在课堂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又通过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却难免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学习是为了解题?学习是为了考试?显然,这种做法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相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化学相关知识,并且让化学知识融入生活,服务生活。本次比赛中,来自吴县中学的毕老师以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现象:黑枸杞在不同条件下泡制的茶饮颜色为切入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具体创设方法如下:
案例1:黑枸杞引发的思考
问题1:黑枸杞泡水的颜色是什么物质造成的?
问题2:黑枸杞用不同酸碱度的水冲泡,为何颜色有不同?
问题3:黑枸杞用热水或冷水泡,为何颜色有所不同?
案例评析:此案例中,利用黑枸杞中花青素在水溶液中的平衡为知识载体,通过改变矿泉水的品牌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冷水泡和热水泡改变反应的温度等,形象地解释了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见图1。
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为何在冬天变得严重?”等。根据真实情境创设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化学与生活的融合,提高其实用性。
2.史实教育――重现真实历史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史实是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培养的绝佳载体,化学史实不仅为化学这门学科增加了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在化学史所创设的情境中,更易主动建构知识、全面认识科学本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了化学史实的趣味性,却忽视了化学史实的更重要的功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如讲有机化合物苯的结构时,我们常常引入凯库勒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很多学生觉得这个梦很有趣,也感叹这个梦的巧合,却忽视了凯库勒为确定苯的结构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之所以有这个梦,也是凯库勒平时对苯结构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化学平衡这节课中,江苏靖江高级中学的徐老师通过合成氨化学史引入课题,通过比较哈伯和能斯特对合成氨条件的控制,让化学史实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对比得出外界条件对合成氨工业的影响,参与化学探究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条件,学生认识到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有利于氨的合成,推导出勒夏特列原理。通过该段历史的学习,学生不仅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能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此外,本节课还利用哈伯合成氨应用于军事造成争议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作者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所学的化学知?R造福人类。可见,授课教师通过本节课深入地挖掘了化学史的育人功能,在化学史实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要求。
3.自主探究――训练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核心素养特别强调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关于化学实验的作用更多的是倾向于对结论的验证,而忽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也依照课本,让学生按照苏教版化学选修4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4mL0.1mol/L K2Cr2O7溶液,再滴加数滴1mol/L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
[实验2]将上述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滴加1mol/L HN0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和另一份溶液作对比。
很显然,这种实验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等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可以对探究方案做如下优化:
(1)探究方案选择
平衡是针对可逆反应而言,所以首先让学生列举常见的可逆反应,再根据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实验操作难度、对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选择合理实验方案。方案选择如下:
(2)实验药品选择
我们平时设计的“探究”实验,往往重视预设忽视生成,学生实验台上只有符合老师设计方案的实验药品,学生没有余地选择,所以表面上是探究,实际上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所以这种方案表面上是探究,实际只是对实验结果的验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此,在做探究实验时,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如针对反应:
学生在实验药品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稀硫酸、浓硫酸、稀硝酸、浓硝酸,甚至选择氢氧化钠等药品。如有学生从安全、环保等因素考虑选择了稀硫酸,我们不应当立即指出其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现象或者理论分析(稀硫酸中含有较多水分)等角度去认识到该方案的不足。这种“试误”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化学实验的育人目的。
(3)自主完成探究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而传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越俎代庖,对学生不够信任,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教师在讲台上说一步,学生在下面操作一步,按部就班。这样的实验,充其量也就是实验操作步骤的演练,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生实验,应当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挥创造性。比如说,在本次实验中有学生用到了浓硫酸等危险性药品,教师应当提醒学生这些药品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有危险的实验,否则学生永远都不会使用这些药品。
4.理论推演――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但是实验不是进行化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化学公开课中,很多教师在化学实验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创新,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氨气铵盐”一课中,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喷泉实验装置进行了多个创新,如“热敷法”、“冷敷法”等多种方法来引发喷泉。实验过程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然而却悖离了该节课的教学目的――氨气的性质。真正的探究更应当让学生认识到隐藏在实验现象后面的科学本质,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所以理论推演在探究过程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化学平衡这节课中,对于装有NO2注射器体系,二、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的反思
1.课程基础知识与过程方法并重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其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其它化学问题乃至所有科学问题,而不是将化学知识死记硬背,将学生培养成解题机器。化学不是记忆科学,可是我们一些教师却经常让学生背方程式、背实验。如关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教师往往让学生背住“浮游熔响红”五个字,却忽略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违背了通过化学实验育人的初衷,更是违背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但是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是认为知识不再重要,相反,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因为科学探究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的,只是这些知识的获取方法应当改变,如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实验技能得到训练、实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所获取的规律、结论(基础知识)也会记忆得更牢。
2.课堂教学手段创新与继承并用
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基于此,各地高中化学公开课都非常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化学实验,琳琅满目的创新使化学课堂焕然一新。然而,这些实验中,并不是每个创新都是有意义的,如有教师在实验时为了体现创新,将浓硫酸和蔗糖混合的黑面包实验改在硬质塑料饮料瓶中进行,并在瓶口套上气球,以体现出绿色环保,然而最后实验多次失败,因为实验放出的大量的热使饮料瓶融化变形,最终气体溢出导致更严重的污染。在本次比赛中,有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选择在点滴板上进行重铬酸钾溶液滴加酸碱进行实验,实验现象明显,便于比较不同酸碱环境下平衡体系的颜色区别,同时使用药品剂量少,体现出绿色化学?^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因根据实际需要而创新,对经典实验要进行保留和继承。
3.化学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并识
科学是把双刃剑,化学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科学,认识化学。曾经的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诸如氨气泄漏、氯气泄漏等化学事故,酸雨的侵蚀、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引入课题,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夸大了化学的负面影响,让人们谈化学色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谈化学学科的好处,化学工业对人类进步的作用,试图改善人们对化学的错误认识。但是这样的教学在笔者看来也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所以,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科学观,全面地去看待问题,认识并承认化学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积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第二篇:位置教学设计与反思(核心素养)
《位置》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本课设计时我以生活中用“滴滴出行”软件叫车时,司机怎么能直接将车开到我们所在位置的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
(1)为了活跃气氛,首先我请教室里的第一列、第一行的同学分别向老师们问好,并数一数教室里同学们有几列几行,认识“列”、“行”及数“列”和“行”的方向。
(2)利用学生在教室里的具体情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在平面图中指出第一列、第一行,数出几列几行。
(3)引导孩子们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自己的位置;通过描述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孩子猜猜自己的好朋友等游戏进一步理解列、行。
2、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学生自主用简洁的方法记录下屏幕中班上某位同学的位置(3,4)
(2)小组交流汇报,如何记录的?分别表示什么?
A:相同„„表扬
B:不同„„统一的必要性
(3)揭示数对名称
3、数对的读法
(3,4)
4、理解数对(1):(4,3)读法,分别请这两位同学起立,引导发现:数对中两个数先后顺序不同,所表示的位置出不同。(2):写出自己位置的数对
(3):分别写出自己前后同学的位置数对;左右同学的位置数对。小组讨论交流,有什么发现?
同一列中,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中,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
三、练习反馈
四、拓展:介绍地球经纬线知识,解释乘客定位后司机找到乘客位置的奥秘。
五、全课小结
《位置》教学反思
优点:
一、以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以生活中用“滴滴出行”软件叫车时,司机怎么能直接将车开到我们所在位置的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我利用学生在教室里的具体情景,将学生的座位转换为平面图,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进一步有意识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自己或好朋友的位置。因为是围绕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进行讨论,所以这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有意识请班上XX同学边说边指出自己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即xx坐在第3列第4行。再让学生用简洁的方法写出XX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化思想。同学互相交流、评价的学习,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对的正确写法和所表示的意义,体会数学的简约之美。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不既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不足:
一、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简洁。
二、课件中标识的XX同学指向不够明确,导致个别学生不清楚要求。
三、思维训练的力度有待加强。
四、在学生“说数学”的训练上还要加强指导,会说、说的明白、简洁利索。
第三篇: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第四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种硫酸铜晶体的设计方案中分别用了浓硫酸、氧气和稀硫酸、H2O2和HNO3来氧化Cu制备CuSO4,从理论上考虑,原理都正确,但具体分析个案,都有优劣,即体现了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的维度;又如方案4,通过H2O2催化分解的学生实验,打破了传统认为H2O2是绿色氧化剂,没有不足之处的观念,通过实验事实,使学生建立了更科学的认知意识,体现了变化观念、证据推理及实验探究的维度;再如方案5中,提到用硝酸作氧化剂,通常都认为不可行,首先是硝酸?原产物有污染,其次是会引入杂质硝酸铜,但在老师提供的信息和引导下学生科学的分析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且设计出可吸收NOx,使其转化为HNO3循环利用的工艺流程图,体现了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和今后教学设计的热门主题,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新的着陆点、着力点和生长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
二、教学设计要全面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的要求有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分清层次,对于《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这一课题,笔者认为是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的综合应用。具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Cu、H2SO4、H2O2以及HNO3的化学性质;反应原理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等;实验基础涉及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考查的化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现场信息来分析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尽量覆盖更多的重点知识。
三、教学策略要全面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对学习化学的关键能力:接受与整合化学信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化学工艺流程题是无机综合应用题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要求学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捕捉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从而解决问题。因为在本节课中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关键能力的情境最为恰当,也尤为必要。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是全面解决知识缺陷的舞台,是思维交流和碰撞的舞台。为此,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学生评价三种合成方案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合成方案,自己绘制工艺流程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更懂,才会悟,才有信心。最后的高考赏析环节,通过我真实的课堂操作,感受到学生面对陌生的高考题型,他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去突破。
以上是笔者为落实新课程标准,为促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作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6.9.[2]张凯、张贤金、吴新建.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效度评析.化学教育,2017,5.[3]占慧军.高中化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思路.人民教育,2017,3-4.
第五篇:初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探
初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探
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
廖先才
摘 要:在我国教育模式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工作重点。初中化学作为学科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科目,有必要以化学学科出发探究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这就要求化学老师在教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本文浅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我国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稳健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理念逐渐转变,教育方式也在逐步转型。教育的重点不仅只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即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是一个学生的品格、能力,形成好的核心素养不仅对当下的学习成绩有帮助,更对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育人心,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萌芽期,是十分重要的时期,学校的教育和正确引导对其形成积极阳光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人格的形成与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化学学科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输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就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难以理解,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够理解消化知其原委的问题很容易在记忆时出现混乱且记忆不深刻,当有新知识或相似知识进入时,极其容易发生记忆混淆,不但无法做到触类旁通,反而将脑中的知识体系打乱,无从下手整理学习。这时学生的畏难、厌学等不良情绪会相应出现,渐渐对化学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觉得自己学不会,落下的知识越来越多,导致很难再弥补的局面。
教师的教学目标除了将各自学科的学科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其理解并掌握足够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在初中阶段树立起学习、生活、做人的正确观念,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需要教育者提高重视。
一、发挥教师亲和力和专业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学科
师生是知识传递的最直接主体,教师的亲和力能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知识的顺利传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也十分重要,教师自身的化学知识与视野关系着学生所接受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桥梁,为他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各个方面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让他们认可老师,认可这门科目,并对这门科目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
二、借助实验教学发挥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是一门源于实验,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参与实验的设计、设置实验装置、识别添加化学试剂、最后检验生成物并记录以及最终计算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书本上较为抽象的、晦涩的、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和结论。同时,动手操作的课程相对于枯燥的文化课更加生动有趣味,这是化学学科本身的学科魅力。对于青春好奇的初中学生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化学学科理论课与实验课,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化学的趣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就疏通了知识传播的道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效率与呈现的结果也十分可观。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我国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已久,學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思维习惯会使知识的接受度和被理解度大大降低,达不到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也不高。为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勇于尝试翻转课堂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解决问题、课后复习重难点掌握知识的学习思路。学习小组也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将不同化学基础、不同性格的学生组队编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意识、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在知识获取的道路中由直接给予转变为引导监督,答疑解惑,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逐个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积极钻研进取。
四、完善教学设施,增强教师业务水平
完成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就是硬件支持,我国学校的扩招计划逐年加大力度实施,学生逐年增加的同时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并没有匹配提升。而化学是一门注重动手实验的课程,想在这一点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增强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此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并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关注教育,大力支持各中学完善其实验教学设施设备。
硬件设施提高的同时,教师的业务软实力也要相应提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学成果借助精密的设备不断出现。学校的教学也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教材,而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抬头放眼世界的变化,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
总的说来,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积极学习领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形成高素质核心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