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核心素养

时间:2019-05-13 03:4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课堂核心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课堂核心素养》。

第一篇:化学课堂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第二篇: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第三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次国培学习,我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

基于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1、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3、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四篇:“化学核心素养”之我见

“化学核心素养”之我见

什么是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化学核心素养?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化学谈一下我的一些理解:

我认为,化学核心素养是指化学这门课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应用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教学中,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得知初中化学的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知道,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为高中或大学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好初中化学素养很重要。那什么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如何来确定?

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要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核心以及实施方式。比如: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综上分析,作为教师,要明白初中化学都有哪些核心素养,它们都是什么?然后用它们来指导课堂。况且,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五篇: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陈进前

1陈明2(1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浙江杭州

310003)(2桐乡市第二中学

浙江桐乡

314599)

摘要 提出了化学课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四项基本策略:精选素材创设情境,在丰富思维过程中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在实践领悟中落实;促进主动性、倡导合作性,在转化学习方式中落实;把准核心、整体构建,在大主题教学中落实。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是主阵地,关键是要在课堂上落实。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来考察,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全方位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为切口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四项基本策略,现将初步成果介绍给同行并求指正。精选素材、创设情境,在丰富思维过程中落实

大家知道,奥运金牌与普通金子相比前者更值得珍惜,因为获得金牌的过程有特殊意义。知识的价值也与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情境和过程紧密相关,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经历丰富的思维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转化为智慧。教学素材和学习情境好比是赛车手的训练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包括核心素养类型和水平等级)来选择教学素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情境中进行探究、接受熏陶,更有利于发展和培养核心素养。所以,我们提出精选素材和创设学习情境是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策略。

选择与预设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素材,是用好这项策略的一个关键。据我们的调查,新手教师跟有经验的教师相比在教学素材选择和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有显著差异。要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含丰富化学特质的、具有情境创设空间的素材。化学含义丰富的图片,媒体报道(新近发生的或者当地发生的更好),有意义的化学史实,新奇化学前沿信息,生产、生活、科研相关的原始材料等,只要有利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化学学习的材料都可以选作化学课堂教学素材。1陈进前、1962年生,男,浙江磐安县。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化学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所创设的课堂学习情境必须能够满足预设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质量的课堂大多在学习情境创设方面有独到之处。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要带领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积极思考的“愤悱”状态。目前,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素材的选用比较随意,也不重视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负面印象大多是跟各种媒体将生活中发生的环境污染、食品中毒、爆炸事故等负面事件不恰当地与化学学科关联所造成的。这也告诉我们,化学课堂上教学素材的选用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以苏教版化学1中“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为例,教材中已有“硫酸型酸雨形成”“酸雨造成的危害”等较大篇幅内容介绍了二氧化硫造成的危害,若教师在课堂上再选用过多的负面素材(如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二氧化硫漂白食品造成危害等)来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二氧化硫等物质的价值判断。事实上,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为人类带来的福利远比其带来的危害要多。杭州二中朱文博老师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选用了“我国每年消耗硫酸的总量”“葡萄酒标签”“含SO2的药瓶标签”“古老油灯的图片”作为教学素材,从硫酸消耗的总量引出需要大量二氧化硫用作生产硫酸原料,从两张标签图引出二氧化硫是重要的杀菌剂和保鲜剂、还可以用生产药品,从古老油灯图引出古人用原油作灯油时怎样防止二氧化硫造成室内污染,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化学直接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福利、要解决目前环境问题也必须依赖于化学手段。

总之,直接讲授告知也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但这样获得的往往是难以被应用的死知识,只有当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有意义情境联系起来时才能成为智慧、内化为素养。学习情绪的调节、智慧潜力的开发等都与学习情境、教学材料相关联。真正的知识一定是与情境联系的,能力往往是知识与对应情境的合成“知识组块”,而且这样的“知识组块”更有助于学生提升继续学习的能力[1]。选择学习材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创设情境是引发深度学习的最佳途径,丰富思维过程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做中学,用中学,在实践领悟中落实

实践和应用是多种关键能力萌发和生长的优良“土壤”,如果没有这片“土壤”就谈不上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做中学、用中学,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事例和科学研究案例中领悟,从中培养化学学科能力,唤起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一是要增强化学学科教学的实践性,二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性的化学选修课程的开发。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片面的应试教学使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畸变成“化学解题教学”,用视频播放代替化学实验,在屏幕上、黑板上讲解化学实验相当普遍。所以,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将“做中学、用中学,在实践领悟中落 [2]实”作为一项基本策略。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尽可能增加学生做化学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无可代替学习活动之一[3]。化学学科能力的诸多方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如实验探究中的变量探制、无关变量控制、相互对照实验、空白对照等等,只要让学生亲身实验,很容易掌握和理解,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做好课标中要求的化学实验,最好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再增加实验内容。如,苏教版化学1的“物质分离与提纯”一节,朱文博老师的一次公开课的流程是:从《nature》杂志2001年社论中的“化学的合成与分离技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展”和该杂志2016年4月“七种化学分离方法改变世界”引入→通过“分别用四氯化碳、乙醇、食用油萃取碘水中的碘”分组实验→展示部分学生课外实验萃取紫甘蓝汁成果(兴趣小组课前预先完成)……整堂课基本上是由学生亲身实践中完成的,其中学生有成功的收获、也有失败的经历,课堂上学生“发现了”萃取的一般规律,也体会到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复杂性。

其次,化学教学中尽可能跟社会生活、生产、科研、实验室实验等关联起来,尽可能引用原始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实践活动、参观、走访、实验等都包含情境中学习的要素,要将化学核心知识、化学核心活动与生活、生产案例关联起来,跟实践活动的联系中完成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证明等多种心理操作过程。化学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价值需要实践中形成,要通过增强化学学科的实践性来帮助学生在个人生活视域中形成化学视角,提升他们的生活世界。基于实际问题的设计化学课堂,提高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如,苏教版化学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一节的教学中,杭州学军中学余金花老师选用了“银粉漆(含有铝粉)”“加油站用的加油枪(枪头部分是须用铝合金)”“定向爆破中铝热剂”“牙膏级氢氧化铝”“阻燃级氢氧化铝”等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素材,在分析实际问题一步一步完成了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再是,化学课程开发时,要重视将化学本质与实践性内容结合起来,开发和开设实践性较强的化学选修课程。如,杭州学军中学化学组几十年坚持开设《物质制备实验》《定量测定实验》等选修课,杭州长征中学沈旭东老师开设《新闻中的化学》,杭二中郑路镓老师开发了《烘备与化学》,杭州九中赵琦老师开发了《微型实验和数字化实验》等,这些选修课的开设增加了选修学生的实践机会,成了学生最喜欢的选修课。

化学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程序性和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对事物价值的认同和感悟)。事实性知识基本上可通过识记学会,程序方法性知识需要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在“做中学”才能掌握,价值性知识需要学生经历知识学习和运用过程的体验、反思才能获 得感悟和认同,需要在“悟”中学。若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的学习也采用事实性知识相同的方法,用各种方法把策略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转化为事实性知识,或者由教师代劳总结成各种“经验”规则,让学生记背,效率低下甚至无效[4]。促进主动性、倡导合作性,在转化学习方式中落实

学生能力提升的正确途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被动学习或听讲很难实现能力提升。学科效率决定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程度。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大大高于学生作为一个被动“参与者”的被动学习的效率[5]。若以学驾驶来比喻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驾驶座上、教师在副驾座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体验,在到达目的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熟悉路途情况(体验学习过程)。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观念转变是关键。课堂上运用教学对话、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明显提高学生学的效率。灌输式教学所谓的效率是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代价的[6]。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学生发言中发现有教学价值的闪光点,再通过追问将学生引向更高的思维层次。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教师应该做出必要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探讨问题时要重视证据、独立思考。必须强调的是,教师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并在课堂上作出精彩讲叙,不一定达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当学生进入主动的专注的学习状态时(自主提问、大胆质疑、协同讨论)才能达成有效学习。课堂讨论中,虽只有部分学生有发言机会,但没有发言机会的学生只要在倾听、议论、插话,表示出赞同、质疑等,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状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思维的有效,且必须是主动思维和主动学习与探究[7]。

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投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暗示、引导、鼓励、肯定等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尊重,都有利于创造学生主动交流、自主讨论的氛围。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合作学习愿望,去感染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得成功感。教师要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利于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堂上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机智,调控课堂对话节奏,活跃交流气氛,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享受快乐学习的“对话场”,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形式来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请学生代表上讲台跟老师一起合作完成化学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再师生共同讨论和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或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化学实验,组内协同完成实验并推选代表表在课堂交流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就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布置一些必须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化学研究小课题也是一种促进合作学习探究的好手段。教师的追问是一种短平快的课堂调控手段,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快速集中到化学本质之上。如,原电池教学时向学提出如下问题:①电极、外电路上哪种粒子起导电作用?→②电池内容溶液中哪种粒子起导电作用?③溶液和电极的界面上如何导电?追问中很自然的将学生从原有知识基础上(初中电学中“闭合回路”),从“外电路上电子定向移动”“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引导到对原电池的化学本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之上,由此开始讨论后学生对原电池中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带电粒子移动原因(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两处同时发生造成电荷不平衡)等就会有深入理解。

与课堂学习相比课外学习是无限的,所以课堂教学要引发和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有目标、有志向的学习,从化学学习中体验快乐、体会成功,而不是为高考、为老师、为父母亲的压力而学习。可以布置学生查看与化学相关的报纸、网站,可以建议学生阅读化学专业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觉自主学习中获得高阶学科能力,拓展化学视野,甚至将转化为投身化学的志趣。学习的自主性还体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计划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时评估和调控自己学习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提出质疑,主动寻找证据,培养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内教师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追问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外教师要鼓励、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主动探索与交流。必须改变那种课内上靠教师灌输、课外靠大量书面练习挤占时间并进行频繁考试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总之,促进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协同学习,转化化学学习方式是化学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策略。把准核心、整体构建,在大主题教学中落实

知识以组块化存储与提取可以提高学习者对专业知识内容的记忆量。组块化程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组块化程度高,关联信息的组块紧密,提取与运用信息的组块化水平也高,也更容易解决问题[8]。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要特别防止知识“碎片化”倾向,可以围绕一种大观念将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用类似规律统一起来的知识内容组成一个单元(或者大主题),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化学内容之间的共同本质,有利于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认识角度,有利于化学知识形成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组块,提高组块化存储和提取功能。某一单元教学中,可以选准一个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将解决一类问题的认识角度、学科思想隐含其中,通过教学对话让学生自行领悟、逐步内化。只有当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转化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相应的认识方式后,才能成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9]。引导学生抓住化学本质,发现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看似松散的化学知识整合成结构良好的知识网络,避免形成结构松散。不要限于一节、一章的内容,要将分散在各个部分的内容整合成一个主题,在一个大的框架背景下统盘考虑培养核心素养,从基于知识点单元设计转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设计。如,苏教版化学1中的专题

2、专题

3、专题4中,主要是钠、镁、铝、铁、铜等五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氯、溴、碘、硅、硫、氮五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可以组合成“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两个大单元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当然也可以组合成“元素化合物”一个大单元,帮助学生形成“类别通性”“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离子反应—离子”等认识角度来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到化学2中学习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后,再形成用“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角度来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最终达到能够自觉运用多种认识角度和认识方式解决元素化合物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在促进知识整合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功能,当学生充分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功能后,就会更自觉的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苏教版化学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内容,富阳中学项新华老师主要设计思路是:从生活的导电材料引入→化学史实研究(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833年提出的 “只有在通电的条件下,NaCl才会解离为自由移动的Na+和Cl-。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1883年提出“NaCl溶解在水里就自动电离成为Na+和Cl-,跟是否通电无关”)→分组实验实验探究(熔融氯化钠、纯醋酸的导电性,CO2水溶液导电性)→请学生自已给“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下一个定义→……这堂课不象某些教师那样先将概念告知学生、再从概念文字上进行辨析、最后通过练习巩因,而是通过化学史实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一次“实证研究、证据推理”的体验、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提炼出概念,其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不同内容有不同的核心素养培养重点,不同核心素养在不同知识内容中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化学学科中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等内容,除了其概念、原理等知识内容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价值功能,教师要加以挖掘并展示给学生。如,在离子反应教学中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体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化学本质,从中让学生体验“证据推理”“宏观与微观联系”等观念。目前有较多教师热衷于传授解题技巧、挖掘知识深度等,不重视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导致学生失去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着知识量剧增但法定课时大幅减少的困境,若用传统思路是很难在法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以化学核心知识、化学核心活动作为支点,重新 构建大主题(或者大单元)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认为,化学学科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捷径,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关注化学学习的过程、关注化学本质、关注学习方式转变,抓住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层次的驱动性任务和多样化的化学学科活动来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5] [7] [8]曹宝龙.用认知观点解释学习[J].课程教学研究,2016.2:17-21 [2]陈进前.用原始材料提升高中生化学学习质量之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9:48-50 [3]陈进前.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4.4:9-11 [4] [6]王云生.课堂教学转型: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5.6:10-13 [9]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 [J].教育研究,2016.9:83-92

下载化学课堂核心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课堂核心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

    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主 持 人:韩世文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主编 ■对话嘉宾:成一涵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一学生 刘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二学生 杜金山 中国......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素质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数学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的一种细化表现,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1 、为什么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再出发? 校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 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点滴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点滴 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深入化学课堂听课,你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好像化学课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两样:或不做实验,或以讲代做,或学生分组实验,其实验......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在课堂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在课堂 摘要: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核心素养”一词迅速升温成为“热词”。相应的,高中数学课标修......

    浅谈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核心素养     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根本性,能够以一知十、以一当十;二是生长性,能够促进成长、持续生长,滋养整个人生;三是贯通性,能够融会贯通、成就整体生命。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