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时间:2019-05-12 23:5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第一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相关练习。

第二篇:解决问题(1)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并对两种不同解题方法的进行对比。理解“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得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深刻含义。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今年的寒假你是怎么度过的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2.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的寒假生活。在寒假中,闵行的北海道滑雪场开设了学生免费专场,为期两天。上海的许多小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滑雪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天的情况吧!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一:与问题对应的数量关系 1.出示第10页的例1,旨在审清题意。

滑雪场第一天接待学生650位,第二天接待学生875位。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滑雪场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几名保洁员? 1)师: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信息既指条件,也指问题。此处加以重申)

2)问:你们对其中哪个信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或要作补充说明? 如果学生对以上这个问题难以解答。

可换个角度提问:对“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这个句子,你们是怎样的理解的?

①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人数和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

②第一天与第二天派出的保洁员的标准是一样的。2.独立探究,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1)师: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2)汇报交流。

①讨论小组内部交流,共享思考过程。②班级汇总: 〖方法一〗

从问题出发来解决:

综合算式:875÷25-650÷25 问:每一步计算结果分别表示什么? 〖方法二〗

1)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得到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出9名保洁员。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独立思考、汇报:

角度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 角度二:解决的方法不同 角度三:计算的步数不同

小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跟进练习

学校购买同样价格的桌椅,第一次买了120套,第二次买了145套,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花了2625元,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了多少元?

师: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要求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了多少元,必须先求什么?

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的钱=第一次买桌椅的数量×桌椅的单价 师:如何求桌椅的单价?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花了2625元,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买了145-120=25(套)桌椅,2625元就是25套桌椅的价格。2625÷(145-120)=2625÷25 =105(元)

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的钱:120×105=12600(元)答: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了12600元 二.巩固练习

1、填空:

师傅和徒弟各加工24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30个零件,两人同时开始加工,师傅比徒弟提前几小时完成? 师傅比徒弟提前完成的天数=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求___________,算式___________=_____(小时)再求___________,算式___________=_____(小时)最后求师傅比徒弟提前完成的天数,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一连

水果店运进苹果和桔子各450千克,苹果每30千克装一箱,桔子每25千克装一箱,____________?

30+25 苹果和桔子共运进多少千克?

450×2 苹果和桔子共装多少箱?

450÷30-450÷25 苹果和桔子相差几箱?

450÷25-450÷30

450÷30+450÷25

3、应用

1、学校买来羽毛球和乒乓球各25盒。每盒羽毛球40元,每盒乒乓球30元。买来的羽毛球比乒乓球贵多少元?

1.小巧和小亚每天坚持进行晨跑。在环形跑道上,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着相反方向跑步。小巧每秒跑2米,小亚每秒跑3米,经过1分20秒两人相遇,学校跑到长多少米?(13页的第1题)师: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解题。

课堂小结 五.课堂总结

1.会借助于树状算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

2.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课后习题 六.课后作业

1.果园一天收获橘子240箱、苹果180箱,一辆卡车每次能运苹果或橘子60箱,这辆卡车要运多少次才能把这些水果全部运完?

果园一天收获橘子240箱、苹果180箱,一辆卡车每次能运苹果或橘子60箱,这辆卡车运橘子比苹果多运几次?

第三篇:4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1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七第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窗户的面积和工料费(例1),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或周长的方法。2.通过计算花坛周围小路的面积(课堂活动第2题),掌握求圆环面积的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案,体会学习圆的面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能将组合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所学过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让学生说说怎样求这些图形的面积?

2.生活中,有些现实问题并不是直接求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例如:希望小学的阅览室有这样的窗户(呈现例1图),圆形花坛的周围有一条小路(呈现课堂活动第2题图)。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解决相关的问题呢?今天就开始学习: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策略。(教学例1)(1)请看与这个窗户相关的信息(完整地呈现例1)。(2)怎样算出这个窗户的面积?

教学方案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窗户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半圆的面积,学生独立解答两个问题。

教学方案2: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以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总结出方法。

(3)小结:像这种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一般把它分割成几个学过的图形,再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

2.掌握求组合图形的不同策略。(1)呈现变式题:求右图形的面积。

(2)独立思考:这个组合图形可以分解成哪些基本图形?(3)引导学生通过画辅助虚线,整理出各种思路。

(4)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喜欢的思路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3.掌握求阴影图形的基本策略。(课堂活动第1题)

(1)议一议:这3个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交流:

预设①:第2图中的2个半圆正好可组合成一个圆。

预设②:第3图中的4个扇形(或14圆)正好可组合成一个圆。

预设③:3个图中的阴影都可以转化成同样的情况:从正方形里截去一个最大的圆。预设④: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思路是:阴影部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预设⑤:求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只需知道一个条件:正方形的边长。因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演示正方形的边长平移到圆的中间成为直径)

(3)如果圆的直径是2厘米,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4)小结求阴影部分面积的基本策略。4.掌握求圆环面积的方法。

(1)呈现课堂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理解:求花坛周围小路的面积,实际上就是从大圆面积中减去小圆(同心圆)的面积,也可以告诉学生所剩下部分的形状在数学里面就叫做圆环。

(2)学生独立解决。(3)交流解决方法。

方法1:3.14×(8+2)2-3.14×82

方法2:3.14×[(8×2+2×2)÷2]2-3.14×82 方法3:3.14×[(8+2)2-82](4)归纳出求圆环面积的方法: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S圆环=S外圆-S内圆 =πR2-πr2 =π(R2-r2)

沟通:课堂活动第1、2题,圆环面积与阴影部分面积的解决策略可以统一起来,都要先把分析图形的组成,观察阴影部分或圆环是用哪个大图形的面积减去哪个小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七第1题。

旋转部分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环的面积。要先分别求出大圆和小圆的半径,再算圆环的面积。

2.练习七第2题。

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绕田径场跑1圈大约跑了多少米,这个田径场的占地面积至少是多少,分别是求的什么?使学生分清周长是指围田径场一周的长度,面积是指的田径场所占平面的大小,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都不一样。

3.练习七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你认为求组合图形和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是什么?求圆环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例2,练习七第4、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折叠圆桌的面积,掌握把正方形面积转化成两个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2.探索正方形与内切圆、圆与内接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案,体会学习圆的面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转化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看见过这种桌子吗?(呈现教学例2的图片)

知道是怎样的桌子吗?(可折叠的圆桌,折叠后便成了正方形)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出桌面。

如果我们知道这种可折叠的圆桌的直径是1.2m,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圆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2:折叠后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3:折叠部分的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4: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 „„

2.同学们对这么多问题感兴趣,现在我们就先重点研究其中的两个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一张可折叠的圆桌,直径是1.2 m,折叠后便成了正方形。折叠后的桌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折叠部分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要求折叠后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么求? 引导学生理解:

A.要求折叠后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面积。B.求正方形的面积,一般是找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公式“边长×边长=正方形的面积”来求,而这个题无法找到边长,用这种办法行不通,那怎么办呢?

(2)添上虚线,引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能不能转化成求其它图形的面积呢?

正方形看作两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从而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成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3)学生解答两个问题。

①折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1.2÷2)÷2 =1.2×0.6÷2 =0.36(m2)

0.36×2=0.72(m2)

答:折叠部分的面积是0.72 m2。②折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圆的半径:1.2÷2=0.6(m)圆的面积:3.14×0.62 =3.14×0.36 =1.1304(m2)

折叠部分:1.1304-0.72=0.4104(m2)答:折叠部分的面积是0.4104 m2。

(4)小结:求正方形面积常用的方法是找边长,用公式“边长×边长=正方形的面积”来解决,如果无法找到边长,就换个角度思考,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成三角形面积来解决。

2.探索圆与内接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请先完成作业的学生独立研究。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π∶2

3.同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正方形与内切圆面积的关系。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4r2)∶(πr2)=4∶π

小结:从正方形里截取一个最大的圆,从圆里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圆面积、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4∶π∶2。

三、巩固练习1.一个长方形的长5分米,宽4分米,从中截取一个最大的半圆,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4、5、6题。

提示:第5题比较难,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要求大约几分通过大桥,实际上就是求1000m里面有多少个1min车轮所行的路程,还要注意单位换算。

70cm=0.7m 1000÷(3.140×0.7×100)≈5(min)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解决问题(1)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借助线段图和树状算图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能应用逆推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画算状树图或线段图,理解和掌握求一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区分求一倍数和几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在寒假中,同学们要参加社区活动,观看大型电视机纪录片《故宫》。1)小丁丁步行到社区,小巧骑自行车到社区。小巧每小时行的路程是小丁丁的5倍。

如果小丁丁每小时走3千米,小巧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如果小巧每小时行20千米,小丁丁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口答)1)到了社区放映室,发现男孩子的人数比女孩子的3倍少6人。

如果女孩子有9人,男孩有几人? 如果男孩有30人,女孩有几人?(口答,用正推检验)2.师:谁能根据题意填空。

3.师我们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正确地建立起等量关系。知道一个量,就能根据数量关系算出另一个量。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一

1.出示: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了许多关于故宫的历史。还告知我们故宫的面积约是72万平方米,要比上海人民广场面积的5倍还多2万平方米。那么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呢?

师:故宫的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大小关系?(告知这是一句关键句,用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你们是怎样来理解这句关键句的? 理解的角度:

把人民广场的面积作为标准,也就是一份,故宫面积就有这样的5份多2平方千米

②等量关系式: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2.探究各种数量关系的表示方法,正确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师:根据等量关系式

文字表示: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已知)

(未知)图示表示两种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故宫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帮助我们求出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呢? 组织讨论,汇报交流:

〖方法一〗——线段图 〖方法二〗——树状算图

(72-2)÷5 =70÷5 =14(万平方米)

答: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14万平方米。师:说出每一步的含义,在图中表示那一部分?(72-

2、70÷5的计算结果表示什么?)

小结:思考方法,从条件出发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二:

1.出示:故宫的面积约是72万平方米,比上海人民广场面积的6倍少12万平方米。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

师:这里故宫的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2、学生尝试练习,汇报交流 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6-12

(72+12)÷6

= 84÷6

=14(万平方米)

答: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14万平方米。

师:“72+12”表示什么?

3、师:这题和第一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如何求出一份的数量? 小结:在求一倍数时要先求出几倍数,然后再用逆推的方法求出一倍数。突出分析数量关系的途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看图编题,只列式不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画画线段图或树状算图)

1)你知道吗?世界有哪七大洲?(11页的试一试)

世界七大洲中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亚洲的面积约是440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的岛屿),比大洋洲面积的5倍少85万平方千米。大洋洲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展览会。

四、五年级一共去了329人,比三年级的2倍少5人。三年级去了多少人?(13页的第2题)学生交流、反馈。3.对比练习

1)修筑一段公路,已经修好了1200米,已修好的长度是未修的5倍少50米。还有多少米没有修好?

2)修筑一段公路,已经修好了1200米,未修的长度是已修好的5倍少50米。还有多少米没有修好?

师:这两题有什么异同点?解法上呢?

课堂小结 二.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应用题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在求一倍数时又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

5、6

第五篇:《解决问题(信息窗1)》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解决问题(信息窗1)》教学设计 烟台市芝罘区葡萄山小学 孔繁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乘加、乘减问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教具准备:课件、提前准备的信息贴条。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儿?在旅游中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谁能和大家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轻松“随意”的课前谈话,一方面能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1)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

师:请看屏幕,这是小丽一家5·1假期随旅游团所拍摄的情境,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生2:停了9辆大汽车。

生3: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信息板贴在黑板上。)(2)提出问题。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①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1/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②一共多少辆汽车? ③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④小汽车有多少辆? ⑤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多少辆? „„

(教师板贴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3)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等信息? 生1: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生2:还有剩下的5人。

师: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吗?

生3:(结合黑板板贴)旅游团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下5人。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黑板上的信息与问题。)师:先自己想一想,有想法后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尽管孩子刚接触两步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有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充分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4)合作交流。

师:把你的做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师:(展示学生解题过程)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通过“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4组一共多少人,9×4=36(人);然后和剩下的5人加起来就能求出一共多少人,36+5=41(人)。

生2:旅游团的人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分好组的,另一部分是剩下了5人没分组。已经分好组的人数不知道,要先算。

师(小结):看来我们同学很善于思考,要求旅游团的总人数,需要先求出4组的人 数,再与剩下的5人合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知用知,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2.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独立探究。

师:我们再来解决“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师: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吗?

生:(结合黑板板贴)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教师整理板贴。)

师:相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交流。(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2)合作交流。

师:把你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

师:(展示学生解题过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3排一共多少辆,7×3=21(辆)。再减9辆大汽车就能求出多多少辆,21-9=12(辆)。

生2: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需要知道大汽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大汽车9辆,小汽车的不知道,所以要先求。通过“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3×7=21(辆),然后减9辆大汽车就能求出多多少辆,21-9=12(辆)。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同桌交流。)(3)观察总结。

师:(结合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两步计算。生:第一步都是用乘法计算。

生:第一个问题是求“一共多少人”,用加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用减法计算。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解题思路的理解,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

3/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3.巩固练习。

师:大家对刚才学过的知识掌握了吗?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道题,我们一起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这一题是乘加问题的基础练习。练习的重点在交流解题思路上,要让学生再次体会乘加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2)小青买了2筒乒乓球,每筒8元。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

这一题是乘减问题的基础练习。练习时,同样要重视解题思路的交流,再次体会乘减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3)

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对应的信息,B区对应的是一年级的相关信息,而C区分给了二年级,找对相应的信息后再列算式解答,之后交流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两步应

4/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用题的解题思路。】

4.课堂小结。师:说说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通过已知数学信息怎样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不但温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回顾、反思的良好习惯。】

5/5

下载《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口算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一、复习(开......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案 一. 话题引入 手机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比较普遍的通信工具,请大家谈谈爸爸妈妈使用手机时,他们每个月比较关心的是什么。(话费)自己了解哪些比较优惠的手机收费方......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6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解决问题的应用课,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9页例1和“做一做”,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仪意识。 2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第一单元用数轴表示负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数轴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材第29—36页。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