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尝试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3、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探究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17-8=
35-9=
47-7=
55-6=
64-8=
62-6=
(二)笔算
1.师:同学们的口算速度真快啊!你们能又对又快的笔算下面这道题吗?
2.出示:152-47= 544-173= 3.指名演板,并说说计算过程。
4.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做笔算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
/ 3
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当作10来减,十位不够减就要从百位借1来减)
【设计意图】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二、新知讲解
(一)出示张丽家7、8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
(二)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重点解决“
7、8月份的用电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三)计算7月份的用电量。
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计算过程与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知道“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借1。
学生展示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四)计算8月份的用电量。先让学生尝试计算。
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是0,怎样计算。”特别是计算703-514需要连续退位,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的数是0,则需要先从百位退1,这样十位上就成了10个十,个位再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就得9个十……
/ 3
把算出的结果填在方格中。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结果填入方格。
三、练一练
(一)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计算,然后指名学生表达自己计算的过程。集体订正。
(二)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自己解决。
四、作业: 练一练第3、4题。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当作10来减,十位不够减就要从百位借1来减
/ 3
第二篇: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计算方法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的笔算减法,这里有两道题请你用竖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出示: 748 212-352-108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个位2减8不够减,你是怎么算得? 小结:笔算三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出示课题:退位减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2000年奥运会在澳大利亚的悉尼隆重举行,你知道我国有多少名运动员参加吗?(点击计算机)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我们来看看豆角老师是怎样说的?(点击计算机)
2、继续教学例题。
⑴谈话:求“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多少名”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2-108=(名)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怎么算? 谈话: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仔细观察十位上是几?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十位上又是0,小辣椒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试一试吗? 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计算,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并且汇报:你用拨珠的方法怎样计算? 在班内交流拨算珠计算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又是0,你怎样拨珠?
②百位上拨去1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拨上10颗算珠,接着怎样拨珠? ⑶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提问:你能根据拨珠的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吗?请你在书上计算。
汇报计算过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0要向百位借1? 与复习题212-108比较: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巩固练习:403-158= 汇报计算结果和计算过程。小结: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十位上只有9个十。
2、教学“试一试”:1000-537= 谈话:我们已经会算这道被减数十位上是0的算式,1000-537你会算吗?看一看,被减数有什么特点? ⑴让学生独立计算。⑵在小组内交流。
⑶在班内汇报。让学生写出计算的竖式,指着竖式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4、巩固练习:600-347 提问:我们今天计算了202-108和1000-537这两道题,谁来说一说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教师小结时突出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三、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勤劳的啄木鸟,看到大家认真地计算每一道题,也想和你们一起学习呢。你能帮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些吗?(在小组里先讨论。)
小结:第1题百位没有退1,第2题十位没有退1,底3题个位、十位用减数去被减数,希望小朋友在计算时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啄木鸟帮小树治好了病,牙科医生也要帮小朋友检查一下牙齿,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由发言,一人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列式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的第一组、第三组题。(用小黑板出示)
观察第三组题,提问:用1000-129的确比较难,你能用比1000小一点的数来减吗?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当被减数的某一位是0时,该怎样算呢?
五、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的最后一题,第3题的第二组题。
第三篇: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新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在万以内加减法中穿插了估算的应用,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经验之上,对估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结合题意,在方法上进行取舍。
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买②和④,要带多少钱?要付多少钱?
(2)满100元送购物袋,你打算买那几样?
(3)满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买哪两样?
(4)如果满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会选择哪两样?
追问:增加⑤号,它最小是几元?
【意图】
第一题只是起到巩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题渗透了“精打细算”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满多少送东西”的问题,独辟蹊径,选择最优解;第三题是对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题增加了区间问题,让⑤号最小,那我选择的另一件商品应该是最贵的,然后让两件总价格等于200。
【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角色扮演,一个当买家,一个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提供策略。学生积极性很强,尤其是第(2)题,当大部分学生在两件商品间徘徊时,有几个同学说只用买④号就行,于是立即评价学生:“你真会精打细算!”而第(4)题对于⑤号的估价,学生反应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过这几题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会精打细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马上就要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估算这个内容了,因为去年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这堂课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尴尬,所以对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记忆犹新。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现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册的教材出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现估算这个内容。
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题解体会认识近似数。
(二)引导学生联系在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买商品的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环节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书中购买物品,提出问题:老师有100元钱,准备买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计一下够吗?(三件物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学生所用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让我尴尬的是很多学生就是算出了精确的得数来汇报说明是不是够了,我急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不过把计算的顺序换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近似数来估计一下呢?总算有学生开窍了,说出了估算的方法,谁知说了几个后却又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估算还是计算更好,这样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够不够。我一楞,这也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啊。我就引导他:那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有的说:大约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说:算起来比较快。
虽然是引导出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好象都是老师或题目叫他们去估算。
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材的情况。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数量时优势比较明显,相对于一百以内的数,学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来,所以也难体会到它的好处,相反还会认为估算有不精确的缺点。2、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中还真的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就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创设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3个数据学生是比较快得可以计算出来,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姑姑想送小东100元左右的礼物,下面的东西都是小东喜欢的,请我们小组合作帮姑姑设计出购物的方案。看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出示六七种标上号码的商品以及价格,有单件接近100元的,有两件接近100元的,有三件接近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较多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单价是42元的商品,再选择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说看到另一个78元的商品必然马上意识到不可能,这种思维的过程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都是应用了估算,这样我想应该是顺势而成了吧。
不过还没有实践,不知会不会有改观。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在确定上课内容时,原本想上角的认识或者是统计的,但是考虑到这些内容在公开课中上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就很想尝试上一节计算教学的家常课,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不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教学时我先呈现了例题中图书室的三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三种图书的场景,其中每个书架旁还分别标注了相应图书的本数。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我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不退位的二位数减二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时,我让三个学生将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板演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做得对与否,并跟自己的结果作个比较。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对三道题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减法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之分,而退位减中又有退一次位和连续退位之分。在练习中,我选择了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提高正确笔算相关减法式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安排的是错题医院,呈现了学生在实际计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让学生在找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并启示学生计算时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虽然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我并不回避,我反而认为这是绝好的教学资源,让作为老师的我知道了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哪些专项练习,也让学生感到学习并非那么的一帆风顺,但是通过对比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最终能突破学习上的难点。通过上这节课以及教研组老师的评课,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在整个课堂节奏控制上、在教材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收获甚多。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8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9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目的地进行创设的,我在“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设计,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处理上,收获较大。
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从课的设计开始,我力求体现课改精神,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方面强调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方案,从学生喜欢生活情境入手。第一个方案,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创设了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到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利用,就收集矿泉水瓶,出示了书上的例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我的教学组织费劲,课下询问了几个学生,发现,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但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问题出现在哪呢?我仔细看了教学设计,回想了课堂的整个过程,是不是问题出现在这——我重视了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情景,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整节课学生都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会厌倦的。刚开始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课进行了20分钟后,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
再者,创设情景,这种情景是孩子喜欢的吗?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评价也非常的少,评价的适时、到位是非常必要的。想到了这种情况,我改进了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上了这节课,这次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考虑到学生对书上的主题图形创设的情景不感兴趣,课一开始,估数游戏导入,游戏的形式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估数游戏也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游戏内容为新课引入做了良好的铺垫。接下来,以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是怎样来上学的,学生一听和自己有关,发言积极性异常高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很浓,下面环节看书——收集矿泉水瓶——植树,几个不同的形式学生很高兴的在学习、活动,对于植树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选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选题,解决。这种方式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是在课后小结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知道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估算,学生说不出,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并用于生活中,如果只会做题,不会运用于生活,那么这部分的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是和课改倡导的相违背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比第一次好,解决问题也比较熟练,问题出现在哪呢?我又一次回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原因是不是出现在这儿——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有关生活中的就很少。
我尝试设计了第三种方案,结合情景估算,以植树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相关内容,乘车——植树——浇水——水果——农民种菜,将活动串成串,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引出以拍皮球等一系列生活中有关估算的知识,增加了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外的情景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生想象。同时一节课三种不同的设计,三种不同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可以说,考虑到学生的越来越多了。通过不断的反思,一次又一次的深切体会了课改的含义,体会到了什么样的课是让我满意、让学生满意的课。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0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估算教学
在上“加法估算”这节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估算对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也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二年级学生虽有近似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数,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胆的挖掘、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了一节典型的“加法估算课”,整个设计流程科学,结构安排合理,学习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兴趣浓。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设计了“笑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鬼当家”等情景,将估算教学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三)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前估算,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五)估算是一节很难上的内容,灵活度强,学生思维开阔,从本节课的学生表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不是太好把握,教师点拨、总结不到位。
1、例题的数字给得较多,较难,让学生算起来不太容易,不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2、在设计的“二次反思,提升认识”,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我点拨和总结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场。没能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3、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等细节性的问题?讲的不够明晰,清楚。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是个大胆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教学时,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我感觉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221+23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2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习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 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
教学工具:
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吧!前两天,老师作了一项调查,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谁读得书最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班***读了85本书,xxx读了64本书。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四种问题:(1)两人一共读了多少本书?(2)***比xxx多读了多少本书?(3)xxx比***少读了多少本书?(4)xxx再读几本书就和***一样多了?
[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 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 l?
(4)我们算对了吗?怎么验算?
[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
2.教学例(连续退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通过调查,老师还知道:咱们二年级借书最多的是二(1)班,今年借书410本。
结合这条信息,你又知道了什么?二(1)班比咱们班多借多少本书,可以怎样列式?先由学生们尝试计算
(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十位上是( )8,为什么?
用计数器来验证
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
(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三、巩固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可以在原来的竖式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查。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
(2)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减数被减减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1组。
学生们独立解答、交流。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作业
反思:
本课教案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巩固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4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这节内容,这是小学生估算学习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市场估计有1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2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19+32经估算知结果应是5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几位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
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估算》的教学反思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四篇: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
教学工具:
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吧!前两天,老师作了一项调查,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谁读得书最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班***读了85本书,xxx读了64本书。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四种问题:(1)两人一共读了多少本书?(2)***比xxx多读了多少本书?(3)xxx比***少读了多少本书?(4)xxx再读几本书就和***一样多了?
[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 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 l?
(4)我们算对了吗?怎么验算?
[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
2.教学例(连续退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通过调查,老师还知道:咱们二年级借书最多的是二(1)班,今年借书410本。
结合这条信息,你又知道了什么?二(1)班比咱们班多借多少本书,可以怎样列式?先由学生们尝试计算
(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十位上是( )8,为什么?
用计数器来验证
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
(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三、巩固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可以在原来的竖式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查。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
(2)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减数被减减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1组。
学生们独立解答、交流。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作业
反思:
本课教案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巩固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马上就要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估算这个内容了,因为去年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这堂课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尴尬,所以对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记忆犹新。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现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册的教材出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现估算这个内容。
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题解体会认识近似数。
(二)引导学生联系在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买商品的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环节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书中购买物品,提出问题:老师有100元钱,准备买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计一下够吗?(三件物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学生所用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让我尴尬的是很多学生就是算出了精确的得数来汇报说明是不是够了,我急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不过把计算的顺序换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近似数来估计一下呢?总算有学生开窍了,说出了估算的方法,谁知说了几个后却又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估算还是计算更好,这样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够不够。我一楞,这也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啊。我就引导他:那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有的说:大约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说:算起来比较快。
虽然是引导出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好象都是老师或题目叫他们去估算。
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材的情况。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数量时优势比较明显,相对于一百以内的数,学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来,所以也难体会到它的好处,相反还会认为估算有不精确的缺点。2、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中还真的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就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创设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3个数据学生是比较快得可以计算出来,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姑姑想送小东100元左右的礼物,下面的东西都是小东喜欢的,请我们小组合作帮姑姑设计出购物的方案。看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出示六七种标上号码的商品以及价格,有单件接近100元的,有两件接近100元的,有三件接近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较多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单价是42元的商品,再选择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说看到另一个78元的商品必然马上意识到不可能,这种思维的过程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都是应用了估算,这样我想应该是顺势而成了吧。
不过还没有实践,不知会不会有改观。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估算教学
在上“加法估算”这节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估算对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也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二年级学生虽有近似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数,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胆的挖掘、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了一节典型的“加法估算课”,整个设计流程科学,结构安排合理,学习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兴趣浓。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设计了“笑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鬼当家”等情景,将估算教学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三)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前估算,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五)估算是一节很难上的内容,灵活度强,学生思维开阔,从本节课的学生表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不是太好把握,教师点拨、总结不到位。
1、例题的数字给得较多,较难,让学生算起来不太容易,不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2、在设计的“二次反思,提升认识”,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我点拨和总结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场。没能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3、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等细节性的问题?讲的不够明晰,清楚。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是个大胆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这节内容,这是小学生估算学习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市场估计有1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2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19+32经估算知结果应是5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几位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
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的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可是在听很多特级教师的课时就感觉很舒服,总实在爱不知不觉中就切入了正题。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的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至于为什么要安排估算,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可能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安排了这一环节。在评课时,有老师提出了估算到底是该放在计算前还是计算后,以我个人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放在计算前,如果放在后面,学生可能会问:正确答案都已经算出来了,估算还有意义吗?
可是在让学生估算的时候,我却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另外对与我的估算,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让学生估算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把517看成500,把348看成300,但48比17,所以我觉得答案大约是173。确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一个估算的过程,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的,虽然他的最后答案是是错误的,但毕竟这只是一个估算的过程,结果只是一个对正确参考的数字。所以说估算有时候把握不好,也会误导,迷惑我们的学生。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在让学生计算时,我强调了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可是听了评课之后,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我在让学生说时,没抓住重点,我只是让学生说整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没有把十位的计算过程单独拎出来讲,学生不明白哪个是计算的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教学时,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我感觉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221+23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8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在确定上课内容时,原本想上角的认识或者是统计的,但是考虑到这些内容在公开课中上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就很想尝试上一节计算教学的家常课,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不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教学时我先呈现了例题中图书室的三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三种图书的场景,其中每个书架旁还分别标注了相应图书的本数。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我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不退位的二位数减二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时,我让三个学生将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板演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做得对与否,并跟自己的结果作个比较。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对三道题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减法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之分,而退位减中又有退一次位和连续退位之分。在练习中,我选择了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提高正确笔算相关减法式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安排的是错题医院,呈现了学生在实际计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让学生在找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并启示学生计算时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虽然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我并不回避,我反而认为这是绝好的教学资源,让作为老师的我知道了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哪些专项练习,也让学生感到学习并非那么的一帆风顺,但是通过对比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最终能突破学习上的难点。通过上这节课以及教研组老师的评课,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在整个课堂节奏控制上、在教材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收获甚多。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9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0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目的地进行创设的,我在“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设计,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处理上,收获较大。
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从课的设计开始,我力求体现课改精神,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方面强调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方案,从学生喜欢生活情境入手。第一个方案,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创设了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到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利用,就收集矿泉水瓶,出示了书上的例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我的教学组织费劲,课下询问了几个学生,发现,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但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问题出现在哪呢?我仔细看了教学设计,回想了课堂的整个过程,是不是问题出现在这——我重视了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情景,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整节课学生都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会厌倦的。刚开始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课进行了20分钟后,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
再者,创设情景,这种情景是孩子喜欢的吗?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评价也非常的少,评价的适时、到位是非常必要的。想到了这种情况,我改进了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上了这节课,这次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考虑到学生对书上的主题图形创设的情景不感兴趣,课一开始,估数游戏导入,游戏的形式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估数游戏也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游戏内容为新课引入做了良好的铺垫。接下来,以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是怎样来上学的,学生一听和自己有关,发言积极性异常高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很浓,下面环节看书——收集矿泉水瓶——植树,几个不同的形式学生很高兴的在学习、活动,对于植树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选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选题,解决。这种方式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是在课后小结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知道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估算,学生说不出,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并用于生活中,如果只会做题,不会运用于生活,那么这部分的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是和课改倡导的相违背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比第一次好,解决问题也比较熟练,问题出现在哪呢?我又一次回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原因是不是出现在这儿——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有关生活中的就很少。
我尝试设计了第三种方案,结合情景估算,以植树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相关内容,乘车——植树——浇水——水果——农民种菜,将活动串成串,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引出以拍皮球等一系列生活中有关估算的知识,增加了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外的情景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生想象。同时一节课三种不同的设计,三种不同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可以说,考虑到学生的越来越多了。通过不断的反思,一次又一次的深切体会了课改的含义,体会到了什么样的课是让我满意、让学生满意的课。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基于教材直接教学“连续退位”这个内容,所以学生要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特点和差异,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童趣化。例如:把课本中的主题图用一种旅游的形式揭示出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欣赏了我国美丽云南的几个著名景点,同时又恰倒好处的进入到新知的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线段图,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题意在让学生汇报所找到的数学信息的同时,画出相应的线段图的,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线段图的意思,然后,反问学生,这幅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表述中进一步理解了线段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因为新教材没有专门的应用题教学,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都隐藏在计算教学中,所以当全体学生列出517—348算式后,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强化了已知总数—部分书=另一部分数这个数量关系数。
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是练习设计层次不是很清楚,没有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而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2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习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 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估算》的教学反思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4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
新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在万以内加减法中穿插了估算的应用,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经验之上,对估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结合题意,在方法上进行取舍。
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买②和④,要带多少钱?要付多少钱?
(2)满100元送购物袋,你打算买那几样?
(3)满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买哪两样?
(4)如果满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会选择哪两样?
追问:增加⑤号,它最小是几元?
【意图】
第一题只是起到巩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题渗透了“精打细算”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满多少送东西”的问题,独辟蹊径,选择最优解;第三题是对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题增加了区间问题,让⑤号最小,那我选择的另一件商品应该是最贵的,然后让两件总价格等于200。
【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角色扮演,一个当买家,一个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提供策略。学生积极性很强,尤其是第(2)题,当大部分学生在两件商品间徘徊时,有几个同学说只用买④号就行,于是立即评价学生:“你真会精打细算!”而第(4)题对于⑤号的估价,学生反应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过这几题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会精打细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第五篇: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约4分钟)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出示:主题图)
(2)师: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美丽的云南吗?
你知道云南的哪些地方呢?
(3)师:今年暑假,育英小学的小伙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美丽的云南组织了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夏令营活动。让我们也随着他们一起到美丽的云南去看一看吧!
(4)简单介绍:美丽的云南有三大著名景点。
昆明的石林:是由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组成的森林。
大理的三塔寺:由三座塔而得名。
丽江的玉龙雪山:山峰终年积雪。
(5)师:(指导学生看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看看他们的旅行路线。他们从什么地方出发?(昆明)
准备怎样走?(先经过大理再到丽江)
他们一共要行多少路程?
他们现在到达了哪里?(大理)已经走了多远呢?
(6)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到丽江还有多远?)
(7)师:我们把他们的行程路线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了,谁能再说说这个线段图它表示的意思。(指名讲解)
(8)师: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517-348=
2、提出学习目标:(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让学生说一说)
(2)、出示学习目标:A、知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B、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约24分钟)
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P22-23页的例1和“做一做”。
师:用竖式计算前,可先估一估,判定它的值大约是多少?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如果不懂,优生对其辅导),寻找学生错例。
2、各小组在班上展示
(1)算法展示(要求学生先说估算值,再说计算方法)
生1:517-348= 我是这样算的,个位上的7减8不够,向十位借1,合成17减8等于9;十位的数不够减,就找百位借1,合成10减4等于4;百位上被借走1个,剩下4减3等于1,结果是169。
生2:我知道哪一位不够减就找前一位借,再进行计算。
„„
(2)错例展示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可能是:
①在退位减法计算中,被借走后,忘了减1。
②有的学生在连续多位计算时,会将两数相减做成加的。
(3)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你在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对大家说说?
(4)小结计算方法。
师: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位不够就向前一位借1。)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约9分钟)
1、反馈练习:先估一估,再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32-157=
386-198=
2、今天我当小医生。2 4
1 6
1 7 8
————— ————— —————8 7
8
7
3、小游戏:花儿朵朵(略)
要求:先把绿叶上的两个数相减,再与花朵上的得数配在一起。
4、拓展思维:填数
(1)(3)5
(8)
————————
6(2)8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约3分钟)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今后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23页的例题1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都要向前一位退1”的连续退位减法,并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80-7=
35―8=
63―4=
26-7=
42―5=
44―6= 32-9=
65-9=
34-22=
63-13=
45-24=
58-36= 提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3-34=
87-28=
64-35=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通过计算,复习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为新知识的传授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师:国庆快要来临,同学们你们国庆准备怎么玩呢? 生1:在家里帮父母干家务活 生2:在家里看电视 生3:到外面旅游 生4:、、、、、、、、、、、、、师:去年国庆光明小学三年级(1)班的小朋友去云南旅游
1、向学生介绍美丽的云南。(在黑板画一个简图——美丽的云南)师:观察黑板的图,你看到了什么?
昆明上面的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景点是崇圣寺三塔,丽江的景点是玉龙雪山。同学们觉得这三个地方美丽吗?这些还只是景点的一部分呢,同学们想去云南旅游吗?
我们就跟着光明小学三年级(1)班的小朋友去云南旅游。他们从昆明出发,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了大理。聪聪告诉我们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有个小朋友问:到丽江还有多远?大理到丽江是指哪一段路?
2、教学例1。
(1)师:我们从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还可以用下面这一段线段来表示。
┝───────────────┥
昆明
丽江 师:从昆明到丽江途中要经过大理,路程是348千米,标在哪里?从昆明到丽江是517千米,标哪里?要求的是哪一段路程?
┍─────517千米──────┐
┎──348千米────┎─?──┒
┝───────────────┥
昆明
大理
丽江
问:要求从大理到丽江的路程该怎样求?谁会列式? 517-348= 师:大家不用计算,先估计一下从大理到丽江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千米。(2)大家会用竖式计算吗?试一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算法。
个位:7减8不够减,向被减数的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的7相加得17,17-8=9,在个位上写9。
十位:1先减去退位点1得0,0减去4不够减,向被减数的百位退1当十,与十位的0相加得10,10-4=6,在十位上写6。
百位:5先减去退位点1得4,4减去3得1,在百位上写1。师:把这样的思考过程再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例题1和前面的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有的数位不够减,都需要向前一位退1。
不同点:前面的那些题是不连续退位减法,后面的这些题是连续退位减法。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连续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1、6 3 8
4 0 2 1
1 4
-9
-5 6 7
- 7 3 4
- 3 8 6
─────
────
────
────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2、第23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得到什么信息,再提问题并列式。
3、我来当医生: 1 9 1 6 5 6
-1 3 5
-
7
-3 5 9
────
────
────
2 4
0 7 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是对还是错,再让学生思考一分钟说出错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师:两个数相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与本位上的数相加后,继续减。(师生一起总结)
教学反思: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知识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在教学中,要多关心他们,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教学中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习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教材编排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2)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3)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
教学本节内容,首先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例如,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教学中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要注意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本节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①妈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引入验算的教学。
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图1(如果有条件可用多媒体做成动态画面以展现事情的发展情节)。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进行计算。然后出现孩子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可结合画面出现孩子的画外音),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引出课题。
2.例1。
教学加法的验算。教材针对“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的计算结果提出: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下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提出了三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做一做”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验算的结果怎么样?
3.例2。
教学减法的验算。教材的处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提出问题,再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提出了两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是:(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教学这部分内容依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做一做”的处理方法与例1相同。也可以要求两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
4.关于练习七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七是本单元教学的综合性练习,共9道题。
第1题是巩固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安排了4道三位数加法题和4道三位数减法题,结合第三节的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先计算,再验算。
第2题是找错题,要求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找出错题,再改正。既巩固了验算,又巩固了计算。第3~5题的形式不同,但都是应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填空。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说说是怎样填出来的。
第6题是一道情景题,教材呈现一艘客轮到码头后旅客上下船的情景,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图意,找到条件和问题,提出解答的思路,再独立列式计算。
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给出一组商品的价格,要求提出问题并计算。因为商品的品种较多,所以能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计算的结果也不同。接着由小精灵提出“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估算,再进行计算。提问题可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先在小组中提出三个问题,小组同学共同计算出结果,各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然后教师提出小精灵的问题,让同学们发表意见,实际是一个进行估算的过程:买哪几件商品的价钱大约500元?最后让各人根据自己选择的商品,进行计算。
第9题是选作题,使这四个数建立起一个等式,实际只要考虑每个数的个位数。答案是107+108-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