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风来了》教学设计教案改
风来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观察、体会等丰富学生对风的感知,了解风的形成和风的特征
2、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体念美术的乐趣,表现自己对风的感受、心情,通过用线条来描绘对风的形体特征画法和表现风的感觉,抓住吹风过后的惨境来进入情感教育的渗透
3、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和探索自然的兴趣,表现身边的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课件出示谜题)对了是风(板书:风)。同学们,请你们把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听,有位我们熟悉的朋友来到了课堂中,它是谁呢?(播放风声,触动学生的记忆。板书:来了)
揭示课题:风来了 1 知风
师:“ 你们知道自然界的风是这样形成的呢?课件展示风是如何形成的,你在自然界中还认识哪些风呢?”
生自由回答,师归纳:空气流动形成风,自然界的风有微风、大风、狂风、龙卷风等。2 看风
(1)师:“风来了,你发现地球上的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小组讨论,生自由回答。
(2)Flash动画演示风来了的情景
a、“稻草人”微风、大风时花草树木周围环境的变化。
b、微风、大风时人物的变化。
(3)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风来了人物不同的动态。(强化学生记忆)3 画风
(1)师:“由于风本来就是抓不到,也摸不着,那我们怎么来画风呢?其实,用我们手中的线条可以画出各种风的感觉,你想试一试吗?”(课件播放不同的风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生尝试用不同的线来表现不同的风,师反馈指导。
(2)师:“谁能说说风吹过来时它们有什么变化吗?逆风和顺风时事物的变化一样吗?有何不同?”(课件出示几幅图)
a、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b、生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按你自己的想法画出风吹过来时图中事物或人物的变化。
请生展示自己的画,并说说理由。(加大学生互动)
(3)找一找
师:“你能说出这幅画中哪些地方画错了。”(课件出示几幅图)
生回答问题,师小结。
(4)欣赏学生作品,开拓视野。(目的给学生以肯定)
(5)指导表现
a、作业要求:记忆和想象刮风时的情景,通过描绘物体形态,运用线条等方式,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课件播放轻音乐)
b、教师巡回指导。交流评价
1、学生自评: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物体的形体变化表现风来了的?
2、学生互评:你认为那幅作品较好的表现了风?为什么?
3、教师总结;
同学们,风是多变而又捉摸不定的,微风很体贴常常喜欢抚摸田野里的麦子、稻子、闻闻花朵的香味,与大人小孩握手问好,十分彬彬有礼。可是,但风放荡发狂的时候,它成了世界的主宰。但是,与推着人走的顺风相比,我更喜欢逆风而行。逆着风走,身边呼呼响,犹如军号阵阵,会使人产生一种激越感,那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同学们,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迎风而上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教后反思:
教学中,我让学生步步深入,“体验、探索、想象、表现”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从感官的直观感受到记忆的挖掘,最后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整个过程主要环节安排较为合理,环环相扣。课堂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再现了风来时事物的变化,通过看、听、说、画的结合,建立起清晰的主观感受,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体现了新式课堂的特点。通过用线来表现
风,可以画出风的不同姿态:飘动、旋转;及速度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不同变化。通过画面色彩的渲染,使作品更加生动吸引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新的教学的境界
第二篇:二年级美术上册 风来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会转的玩具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一个会转动的简易玩具。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研究、发现玩具会转的原理。2.鼓励学生制作出有创意的会转的玩具。教具、学具:
纸盒、吸管、小瓶盖等材料及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授新课 1.导入:
看书中的作品图片,相互讨论: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转动? 2.新授:
师介绍风车及陀螺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看一看,找一找:在你带来的材料中,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风车和陀螺?其它的材料又能做出什么会转的玩具?
作业要求:请用你喜爱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出一个会转动的小玩具,并用画、剪贴等方法进行简单的装饰。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
将自己做到的玩具进行实验,比比谁的玩具转得久,转得快,转得稳。
五、拓展
回家去寻找更多会转的玩具,请家长一起研究玩具会转的原因。
第三篇:小学美术《风来了》教学设计
《风来了》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王昭然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6课《风来了》 教材分析:
本课以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风的形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怎样表现风来了呢?这便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学习问题。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飘动、旋转、迅疾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形态。利用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的感觉。学情分析:
启发儿童从可视的线条形象中去体味风的方向、大小、疾缓,帮助儿童从中获得方法和经验的体认。本课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有关风的感性体验,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一般可以根据记忆和想像画出对风的感受。教学目标:
1、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发展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激趣导入
神奇的大自然变幻莫测,给我们带来了风雨、雷电、阳光……,让我们有了温暖、凉爽的感觉。听,这是什么声音?(风)。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风吗?那你想知道在大风来的时候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风来感受风,唤起学生对风的记忆。)
三、记忆交流
回忆大风来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树被风吹弯了,地上塑胶袋飞上天……)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看画家笔下的风来了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交流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风来了时的情景,教师加以点拨,为学生创作提供了素材)
四、欣赏评述
1、《阵风》中表现的人物在风来了的时候有什么变化?(衣襟、头发、帽子……)
2、《阵风》用什么来表现风?(物体的形态变化)书上的画是用什么来表现风的?(用线来表现风的)
(设计意图:体会画家笔下的风,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表现风的方法。)
五、读儿歌
风儿吹,小草弯弯腰;
风儿吹,柳枝婀娜地舞蹈;
风儿吹,我的衣裙飘呀飘……
(设计意图:通过读儿歌,放松学生的情绪,在读儿歌中感受风的存在。)当风吹来的时候,小草有了变化,柳枝有了变化,看看这些物品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六、尝试训练
1、出示范画,看看这些物品在大风吹来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小花、蒲公英、柳树、裤子)
(设计意图:通过小训练来感受风来了的时候物体形态的变化。)
2、找错误。(出示作品)请学生找出画中错误的地方。
错误:画中风吹来的方向不对。
学生总结在错误中找到的作画应该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错误强调学生在作画时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
七、学生创作
1、要求:涂色要认真,颜色要鲜艳,如果是用线来表现风,那么不要画乱,可以不用黑笔画线条。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八、小结
分享作品,自评互评。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设计风来了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风来了》
黄山区甘棠小学
汪有喜
一、设计理念:
神奇的大自然变换无穷,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等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对于小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关于风的感性体验和一定的理性分析,并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简单的描绘。本课力求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体验对象。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由表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表现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风的特点,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2、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教具等
学生: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用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听一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回答,师揭示课题:风来了。
2、画一画:风究竟长成什么样子呢?请几位同学上台用线条尝试画一画风,师简单点评小结。
3、看一看
看课件视频,让学生观察,师提问:看到什么?还观察到什么?这样一场大风带给你们怎样的感觉?你还知道其它像这样大风的名字吗?大风来时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哪些变化。
(二)发展阶段:
1、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柳树,让学生感知当大风吹来的时候,这棵柳树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几位学生上台画出。师点评大风来时,树形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2、风来了,人在大风中行走会是什么样呢?请学生上台表演(师播放风声,创设情境)。生观察,师小结并提出问题:人在大风中动作有何特点?生讨论回答。
3、课件出示一组人在大风中的图片,学生观察,谁来说说看?师总结。
4、欣赏分析画家的作品,学生感受。接着欣赏小朋友的画,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可同桌互相讨论后回答)师小结
(三)动手实践,应用创新:
看到这些同龄小朋友画风的作品,大家想不想也来画一画,师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回忆和想象画一幅与风有关的画,注意画出风来了的感觉。学生听音乐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成果,互相评价: 选择部分典型作品进行展评,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对作品的感受并自评互评。师小结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同学们,“风”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美妙而神奇的礼物,它虽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灾难,但只要我们合理加以利用,就会造福于人类,我们就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篇: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风来了
16.风来了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风”是我们身边时时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表现只有从相关联的其它事物上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对象要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是这节课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本课应力求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体验风。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由表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表现的自信心。教学目标:
一、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二、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人和事物的变化。
二、大胆的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课件、电扇和道具 生:练习纸、铅笔、彩笔、泡泡液、风车等。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猜一猜。(谜语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用找朋友的方式把风引出来,学生很乐意)
1、猜谜语导入: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谜底:风)
2、出示课题:瞧,风娃娃真的来啦!
三、听一听:(风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可以通过感观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听觉视觉的创设,激活记忆。)
1、播放风的声音,同时打开电风扇,让学生体验风吹在身上的感觉。
2、同时教师创设情景,拿起下列事物,用“风’吹下列事物,并配上描述性的语言。师:风来了,风车跳起了圆圈舞
风来了,它把七彩的泡泡送上了蓝天 风来了,风铃唱起了歌儿 风来了,衣架上的衣服跳起了舞蹈 风来了,它淘气的把农民伯伯的草帽掀翻了 师:风吹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四、说一说。
1、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描述一下四季的风吗?学生自由回答
2、赏析古诗唐代诗人李硚的诗《风》:每句诗都配上动画图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师:这首诗简直把风给写活了,那么风到底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画一画,请几名学生上台来画。画完后简要评析。
4、回忆一下,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风娃娃?风娃娃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
五、看一看。
看一看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风给身边的事物带来了那些变化:
(微风、大风、台风、龙卷风)运用带动画的课件引导学生回忆和认识。
六、找一找
教室出示一幅有错误的学生绘画,要学生找一找不合理的地方,强调画风的要点:事物要朝同一个方向倾斜。
七、赏一赏:
1、出示画家和学生的特色作品各两幅:进行赏析
2、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现场画一幅人物、景物在风来了的时候的画面。(边画边讲解作画的方法:突出主体,先近处再远处,注意画面的合理性。
八、露一手。尝试画风。
要求:画一幅与风有关的画,要求抓住人物或景物在风中的特点,一定要画出“风来了’的感觉哟!(教师巡回指导)
八、评一评。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后,教师做简要点评。
九、乐一乐。
拓展小结,在吹泡泡玩风车游戏中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