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微课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23: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微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微课教案》。

第一篇:2015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微课教案

相遇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施桥小学

潘伟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70米/分 50米/分

一共840米

淘气家 笑笑家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为50x米。则方程为: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4、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 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铺设一条长6300米的下水道,有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头同时开始施工,经过60天后还剩300米。甲组每天完成54米,乙组每天完成多少米?

5、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 的指导。

6、总结

1、行程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表示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以便于理解题意

2、相遇问题依据的等量关系:相遇时两人的路程之和=全路程

相遇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全路程

第二篇:2015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教案

相 遇 问 题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70米/分 50米/分

一共840米

淘气家 笑笑家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为50x米。则方程为: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 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铺设一条长6300米的下水道,有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头同时开始施工,经过60天后还剩300米。甲组每天完成54米,乙组每天完成多少米?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 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还有那些困惑。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 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 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

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 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

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

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 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

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0.5=20(千米)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 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

29.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教学时间 1~2课时。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正音。(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3.交流学习情况。(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2)交流学习下阙。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

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教学反思: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学本词是我能围绕文章词句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新鲜的教学环节,自然奇妙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词的精美意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

都能兴趣勃勃地演,争先恐后地说,在其乐融融的情境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其间闪现出不少真知灼见。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恃趣,张扬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也丰盛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在教学中,让学生勇敢地把自己奇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这个阅读的心理规律。

我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以再一次增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发生情绪的共识。韵味十足的配乐吟诵,增进了师生之间情绪的融合。在教师的示范、沾染之下,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能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20、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课后反思:

《围魏救赵》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绕道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故事赞扬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我在与学生共同商讨本课内容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学生总也不能够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下来。尤其是课文中的四个地名:邯郸、襄陵、大梁、桂陵。学生更是张冠李戴,不知所以。究其原因,学生对当时的战略图在脑海中没有形成直观的概念,根本不知道几者的位置关系,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受到了大大的影响。那么当时的战略图到底是怎样的呢?自己竟也不能画出,问询了许多老师,众说纷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时难以定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找到了这四个城市包括齐国首都临淄现在所在的位置。邯郸: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襄陵: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市;桂陵: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临淄:现在的山东市淄博市。于是我在现在的地图上对以上位置进行了标注。

31.我爱你,中国汉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好课题 1.有关汉字,你们知道些什么? 2.板书课题:我爱你,中国的汉字。3.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带着感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汉字的爱,而汉字究竟可爱在哪里呢?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3.初读课文后,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找出课文最打动你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读后的收获批注在课文旁边。

2.全班交流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或句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动情)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把汉字比作什么?(活泼可爱的孩子,美丽多姿的鲜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汉字无比的喜爱)(3)“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不忍。你认为什么是属于汉字自己的快乐呢?

学习第二段:

(1)作者认为汉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独特在哪里呢?(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风韵,在书法家的笔下变化无穷)(2)“‘日’这个字,使你感到热和力„„‘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读这几个句子,说说汉字带给了我们哪些联想。

你还从哪些字中联想到什么?

(3)“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任你尽情地飞翔与驰骋。”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书法家笔下的字变化无穷?你从中体会到句子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试着读出这样的感情。

(4)从段尾的反问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自豪之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学习第三段: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如何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

(2)你怎样理解“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3)带着你被这些词所调动起来的情绪,读好第三段里的句子。学习四、五段:

(1)课文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作者对中国汉字的赞美)(2)理解句子“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汉字字数众多,汉字文化浩瀚壮观,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神往!表达了作者“无限钟情于汉字”的感情。汉字既古老又充满活力,在当今时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情

(1)读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面对这些可爱的中国汉字,你想说些什么?

(3)带着自己的情感,深情地读课题——我爱你,中国汉字!(4)带着你对中国汉字的爱,写一写本课的生字,让你书写的汉字也成为愉悦我们眼睛的精灵!课后反思: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刘湛秋的佳作,该文紧紧围绕着“汉字的魅力”,尽情抒发对汉字的喜爱、珍惜与赞美之情。赞美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赞美它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赞美它为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赞美它在科学发展中焕发了青春。

全文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丰富,一读就让人喜欢上中国汉字。在教学中,我结合汉字六书中的知识,用简明的甲古文向学生展示汉字构造的艺术美。如:“日、月”是象形造字法,“霜、霖”是形声造字法,“林、森、休、男”是会意造字法,“上、下、刃”是指事造字法。学生初接触,兴趣极浓,再结合课文来读,来体会,同学们对汉字那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而叹为观止,从而从内心中感到汉字的奇妙,读起来更有劲了,并主动课外延伸出对其他汉字的理解和感受。

随后,又相机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机让学生感情诵读,相互评价。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竟自主成立了书法小组,纷纷买来字帖练字。看来一节课,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受益,更能让学生在课外延续,让学生终生受益。

32.闻名中外的“三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三孔”的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板书。(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

2.指名读1、2、14段。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

四、细读文章,体味“三孔”的独特

因为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以“三孔”闻名中外;还因为它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所以“三孔”闻名中外。那“三孔”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建筑,让我们到文章里一睹风采。

(一)孔庙。

1.男女生轮读写孔庙的段落(3~8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围绕孔庙的古老、总体布局,以及作者用数字描写表现出建造规模的壮观和建筑者的技艺精湛,概括出孔庙的特点:建筑壮观、工艺精湛。

3.欣赏孔庙的课件,孔庙闻名中外,找找你感受到的孔庙最独特的句子,品读。

“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间。”“殿高31米多,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显得特别庄严雄伟。殿四周廊下有28根石柱,都是用整石雕成的。其中后檐和两侧的18根石柱,每根都是八面八角,每面刻9条团龙,一共72条,前檐的10根,每根刻两条盘龙,中间有一颗宝珠,构成了‘二龙戏珠’的生动场面。”这两句分别对孔庙整体和局部的描写,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建筑的壮观、工艺的精湛、建筑者的不容易。

理解“精湛”“饱经沧桑”。

4.这部分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家共同交流解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如《尚书》、《论语》、焚书坑儒等。

(二)孔府。

1.默读写孔府的段落(9~10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孔府在今天共有楼、堂、厅、轩463间,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是家庙,西路是客厅;中路的前半部是官衙,后半部是住宅。”作者采用方位顺序展现孔府布局。语言简单,概括清晰。

2.孔府的特点是什么?(布局严谨合理)3.欣赏孔府的课件。(三)孔林。

1.小组内学习11~13段,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孔林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用笔勾画下来。

2.亲自来感受这个家族墓地的独特之处吧!欣赏课件。3.交流感受,孔林是延续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孔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三孔”远远超越家族的局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来做小导游,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准备,为大家介绍。

2.播放“三孔”的课件,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六、课后延伸

1.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2.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主要反映中国文化,孔庙、孔府在建筑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集中反映,为什么不可以将我国的古建筑只是渗透给孩子呢?有了这些知识,他们来到一个名胜古迹前,就不是仅仅走马观花的看客,就不是以景点门口照个相为满足的游客,更不可能是以刻上“到此一游”为荣的旅游流氓。(电视剧《西游记》捧红了九寨沟,教会了中国人每到一处就题“XXX到此一游”,绝妙的讽刺)相反,他们会成一个对中国古文化,或者小而言之对中国古建筑有一点点了解的“人”。

因此,在上课之前,就应该让孩子收集中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课文涉及到的古建筑名词,弄清楚它们的外形特征。这个过程

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要能够比较完整的了解,可能设计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行。这里边的学问就大啦!可以推荐几本书给他们看,愿意了解的就了解,没兴趣的也不强求,至少给那些潜在的感兴趣的孩子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大成殿“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这一句,其实可以发挥一下。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的色彩,因为黄色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律不得擅用。(反观现今的仿古建筑,一律铺上黄色琉璃瓦,是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还是自认为得到官家的认可?)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这一讲,似乎就涉及到了封建王朝的阴暗甚至黑陋的一面了,与我们讲民族的辉煌历史不搭界。其实,知道古代文明的的弊端并不代表我们不热爱,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封闭的糟粕,现代的开放空间(对比),看清缺点是为了正视,而非仰望。有缺憾的历史,照样值得敬重;有瑕疵的文化,相比虚伪的崇高,更能赢得尊重。

圣坛即祭坛,若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化就是一堆瓦砾,弃之毫不足惜。只有对传统文化理解了,才能多些敬畏,少些破坏。

老师应该拥有处理教材的权力,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不排除将编者的意图进行拓展延伸。亦步亦趋的对话者是庸人,举一反三的对话者才是智者。防止过度发挥,只是要求我们偏离语文的航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所谓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不应该有泾渭分明的界线。我们只是用教材在教,并非教好教材就可以了。只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能力训练为出发点,我想,就应该算对的。

第五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 第十册:《相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 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 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 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 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实际上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40 =20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诚然,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案中,由于个人在个别教学环节中有些偏差,学生未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载2015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微课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相遇问题微课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一、所属单元: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二、习作内容: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三、训练重点: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自由习作—活动作文)(2012.5.9-10) 一、自由习作 范文欣赏体验残疾人 晚上,我正想走上楼,脑子里突然出了一个想法:残疾人是怎样上楼的呢?我决定来试一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第八单元作文:自由作文 写景 写事 写人 最后一次习作 五年很快就过去了,这是小学的最后一篇习作,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好?!真是非常希望时光倒转,回到过去,从头开始! “你们上了初中,我......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自由习作—活动作文)(2012.5.9-10) 一、自由习作 范文欣赏 体验残疾人 晚上,我正想走上楼,脑子里突然出了一个想法:残疾人是怎样上楼的呢?我决定来试一试。......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学案 (一)明确要求: ⑴“写什么”:自由作文,可以写自然风光和季节变化,可以写人、事件、物品,还可以写新闻、感受或想象。 ⑵写作要求:把本学期的一些写作表......

    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八单元钟声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八单元钟声教案 第八单元钟声 教学内容: 唱歌《枫桥夜泊》 《晚钟》 欣赏 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管弦乐曲《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手风琴曲《小苹果》 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一、复习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 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 、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