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23:4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下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下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篇:二年级下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张立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扬子路小学 李瑞雪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2~53页的内容。教材简解

“分米、毫米的认识”是第五单元中第一节的内容。《课标》中指出对此内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教学准备:课件、一分硬币、米尺 设计理念

本节课首先从知识的回顾开始,勾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然后运用问题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的新授着重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通过分米的认识、体验分米的长度、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对分米的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学习是有用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可以变长可以变短,今天啊,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了一米长,你能手比一比一米大概有多长吗?

师:金箍棒又变又变,变成了1厘米长,你能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吗?

师:对,米和厘米是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再来认识长度王国里的两个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分米。1.引入1分米。

师:小朋友们,请你拿出你桌子上信封里的彩色布条,用你的尺子来量一量,他有多长呢?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

师: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你能用刚刚学过的单位再说说这个文具盒的宽和长吗? 2.认一认。

(1)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直尺看一看吧。

谁上台指给小朋友看?(指名上台)

从哪到哪是1分米?(从刻度0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

再请你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跟着他数一数。(拿着铅笔指着数一数)

师:10厘米也就是多少?反过来怎么说?

师:大家请看老师的尺子,哎呀,老师的尺子坏了,你能在这个坏了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吗?

师:除了从刻度0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外,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全班交流。师:为什么你们找出来的都是1分米?

小结:只要他们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师:刚刚我们在直尺上找出了1分米,现在请小朋友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这样拿着直尺,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拇指和食指不要动,轻轻拿开直尺。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大概有多长。3.画一画。

(1)师:刚刚我们又借助直尺比划出了1分米,你能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吗?(2)投影反馈,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3)师:老师的这把尺子已经坏了,我该怎样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呢?(4)小结:在直尺上不管从哪画起,只要画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4.找一找。

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5.数一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也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1米等于几分米呢?你能在老师的米尺上数一数吗?(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1.引入1毫米

师:请小朋友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你在测量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太薄)

师:数学书的厚度不到一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你猜猜这个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对了,就是毫米。师: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1厘米中的1个小格子就是1毫米 师: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可以数一数,学生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

多媒体一起数一数,等出结论: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2.量一量,摸一摸

师:这时候细心的小朋友想了,1毫米这么小,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小的东西吗?请小朋友在你的信封里拿出5角的硬币,用直尺量一量,5角硬币的厚度是多少毫米?(大约是1毫米)

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师:你现在能再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3.找一找 生活中1毫米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题目。

指名回答。

(2)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橡皮的长度是35毫米的?

(3)提问: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2.“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题目。(2)独立完成,反馈 3.完成表格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师:其实在生活中还有比1毫米更短、比1米更长的物体,那测量它们要用什么长度单位呢?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去收集一下,下节课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三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对长度单位的进一步认识。教材旨在通过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因此,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体验,建立正确的表象,在估测和测量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毫米虽然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小的长度单位,它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并不小,基于此,我把毫米认识作为独立1课时来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对米、厘米长度单位的认识,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具备用直尺测量的经验和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呢?

第一,通过课前调研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已经知道毫米,甚至有的学生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第二,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件在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常见,当我们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到毫米的例子时,不少学生很茫然,似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物体需要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来测量,那么学习毫米有用吗?该如何让学生感知毫米产生的必要性?第三,像毫米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因此,我对三年级50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学习前测(共3题),数据分析如下:题1:学生在生活中是否已经有了对“毫米”的认识?

题目

在生活中听说过“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吗?

结果呈现

知道

不知道

26人

52%

24人

48%

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听说过“毫米”。

题2:学生能够正确地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

题目

你能想办法告诉老师1毫米有多长吗?

结果呈现

不能

15人

35人

较准确

不准确

2人

13人

结果分析

学生对毫米虽然有一定认知,但是对1毫米的具体长度是多少表示不出来。

题3:学生是否能感觉到“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题目

在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结果呈现

较准确的描述

不准确的描述

3人

6%

47人

94%

结果分析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生活中会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你都知道什么?

预设A:1米有这么长(学生比划)预设B:1厘米有这么长(学生比划)预设C:1米=100厘米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

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在学生回忆中再现1米、1厘米长度及两者之间关系,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唤醒,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素材。

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一)毫米产生的意义

活动一: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预设: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22厘米,宽18厘米,厚1厘米。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③提问: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该怎么办?活动二: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预设A:我量出数学书的长是26厘米。预设B:我量出数学书的宽是18厘米多,不到19厘米。预设C:我量出数学书的宽是18厘米6个小格。预设D:我量出数学书的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学生在测量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用厘米无法准确表达数学书的宽度和厚度,需要产生更小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活动一:初步认识1毫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什么呢?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预设:1格1格地数,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课件演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⑤追问:那其他的1厘米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比如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3到刻度4。

思考: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

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①比划。提出问题: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学生比划。追问:和你的尺子比一比,你估计的怎么样?指导: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师: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再指导学生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②生活中的1毫米。

提出问题: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③游戏。

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汇报交流。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扭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活动三:用毫米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提出问题: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

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测量的学习中,应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在以上学习活动中,从1毫米到几毫米,不断与实际长度去比对、修正。孩子们的估测能力就这样建立起来了,空间观念也得到发展。长度单位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体验毫米的实际意义。在螺旋上升的活动中,从生活经验抽象概念生活概念,达到对毫米的充分理解。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

课堂总结,沟通联系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作业设计

(1)学习前测单练习(2)在()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4()

大头针长3()

粉笔长75()

大桥长800()

楼房高15()

课桌长50()

眼镜片厚3()

校徽的厚度约1()

设计意图

知识的遗忘呈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总结阶段,应及时回顾与练习。让学生说“你有什么收获?”,有利于对新课的教学及时总结反思,也为知识之间的联系做了沟通。回顾前测练习,把学生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到运用毫米解决,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学反思

思考一:读懂学生

以生为本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并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方法,这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笔者设计了前面的三个学习前测调查。从学习前侧调查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并不陌生,但是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描述,也就是说学生对1毫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缺少对“毫米”实际意义的感知。这就为寻找学生就近发展区展开新知识教学找到了切入点。

思考二:基于学情

积累经验

立足学生学习起点,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需要与原有经验有效对接,制造经验冲突,让学生深刻体验。

经验对接:创设测量数学课本长、宽、厚活动,不能够用厘米进行精确描述,此时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学生主动把小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头脑里已经知道的长度单位毫米进行对接,提升了学生对毫米认识的起点,知道了毫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原有经验的不断提升,为学生在直尺上尝试找到1毫米提供了可能。

经验冲突:在对毫米有了充分理解后,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孩子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创造毫米、体验毫米、测量毫米的过程,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分辨、去选择,为学生积累认识长度单位的数学活动经验。

思考三:动手实践

合作学习

估计、测量的动手实践活动,虽然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课堂秩序不易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所以安排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进行探索。本课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探索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到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第四篇: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认识分米和毫米》

xiaoxue.xuekeedu.com

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厘米”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师(拿起数学书):看看数学书的封面,要量它的长度或宽度,你觉得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要量它的厚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如果学生回答“厘米”,则组织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发现:数学书厚不足1厘米。如果学生回答说“毫米”,则追问:为什么你要用毫米做单位呢?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mm。

板书课题:毫米(mm)

二、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建构学习的平台(一)认识毫米。

1.指认。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说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教师则让学生都拿出各自的直尺,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1小格”,长1毫米。学生可能说“1厘米=10毫米”。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各自的直尺,找一找、指一指直尺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学生用“手”指“不清楚”时,教师指导:用铅笔的笔尖指。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着直尺,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或“验证”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未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发现”;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验证”)。先数0~1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再数1~2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笔尖才行呢?(因 为1毫米很短)2.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教师指导: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很薄)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教师再指导: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学生完成操作后,接着,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组织操作: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纸,观察:这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吗?(没有)2张呢?(没有)3张呢?(没有)继续“添纸”,并用两只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你觉得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3.例举。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xiaoxue.xuekeedu.com

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4.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小朋友动手量一量。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在直尺上指认(板书:指),用手比划(板书:比),在生活中找、举例(板书:找)。(二)认识分米。

1.引入。

师:我们通过指、比、找,认识了“毫米”。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呢?(米、毫米、厘米)如果让它们在楼梯上排排队,“毫米”站在最下面,第二层应该站谁呢?(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厘米=10毫米)

先出示如下楼梯图,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楼梯图上板书:毫米、厘米。

师:“米”应该站在哪个台阶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米”站第3层,也可能会说“米”站第4层。追问:为什么让“米”站第4层? 学生回答第3层应站“分米”之后,教师先在楼梯图上板书“米”、“分米”,再指出:大家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完成课题板书:分米(dm)

2.认识。

师:你怎么知道“1米=10分米”的?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刚才我们在认识毫米的时候,是先在直尺上指出了1毫米的长度,现在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找到的同学就利用手中的直尺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学生操作,交流: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 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所画的线段是否是1分米。指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长的线段——先是用两只手指在各自画的1分米长的线段上比划,然后将两只手指离开纸面,观察两只手指之间的距离。两只手指并拢,再张开至1分米,并放置于直尺上检验两手指张开距离是否是1分米。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纸条,凭对1分米的印象,折出1分米长。拿出直尺,检验所折的纸条长度,并进行调整。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出示一次性饮水杯、磁带:饮水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磁带的长度是1分米。3.练习。

辨一辨,填一填。

三、在总结提升中建立前后联系

1.交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言时,教师让学生再次用手势逐个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

xiaoxue.xuekeedu.com

指着“楼梯图”指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挑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1()=9()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先是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本课教学,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者基于以下的思考:从生活应用的角度看,当度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或度量结果要求比较精确时,用毫米做单位。而在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表述物体的长度,相对较少。分米的产生,更多的是构建一个有规律的长度单位的结构,即:将“米”一分为十,得到“分米”;将“分米”一分为十,得到“厘米”;将“厘米”一分为十,得到“毫米”。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先教学“毫米”,再让学生由“十进制”的知识基础生成“分米”的教学,也就更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认识分米,教师设计了指、画、量、比、折、找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1厘米。(0-

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 5厘米=()毫米 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内容见练习纸)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学生完成P5第二题。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五、板书设计 毫 米 的 认 识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下载二年级下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下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内容】 教科书52页-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毫米、分米的认识P35-39页。 【教材......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和了解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开阳县第五小学公开课 教 学 设 计 课 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任课教师:杨 刚 时 间:2016年4月20日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教学......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

    《比一比》教案 江黄民族希望小学 姜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页“比一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