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
送别诗一组
安阳市宗村小学
王秀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五首送别诗,积累诗句,学会运用送别诗名句。
2、通过五首送别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四个特点。①题目有特点。②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③送别方式不同。④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通过五首送别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四个特点。①题目有特点。②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③送别方式不同。④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
2、了解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准备:PPT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华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送别诗是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产生了这么多的送别诗呢?这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真是“一别生死两茫茫”,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所以才写下了这么多的送别诗。庞大的送别诗家族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送别诗一组,一起研究它的特点。
二、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研究送别诗特点。
师:首先来读这两首送别诗。
1、出示两首诗。生齐读。
2、先来看看题目有什么共性?(指生交流)
3、是的。送别诗通常在题目上就暗示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依次出示其他题目)板书:①题目有特点。
4、再来看这两首诗,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名和什么名?(依次出示人名和地名)这些人名和地名都起什么作用呢?(出示作用)板书: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
5、送别诗除了这两个特点,还用诗句暗示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送别方式。(板书:送别方式)古人的送别方式是各有千秋。最常见的有折柳相送。一者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有挽留不舍之意。二者因为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还有设酒相送。“酒为钓诗勾”,千言万语尽在酒杯之中。还有以歌相送。画面上出示的是踏歌相送。踏歌就是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边唱边踏步。汪伦送李白就采用了这样的送别方式。这两首诗暗示了我们什么送别方式呢?我们来研究一下。(指生交流,完成表格)看来,送别诗的送别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板书不同)
6、送别诗仅仅这三个特点吗?当然不是。写诗是为了表达诗人心中积聚的情感。可是表达出离别时复杂的情感谈何容易?清代诗人袁枚就曾说过:“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再难诗人也有妙招,这招就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呢?(指生交流,完成表格)
7、学习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送别诗的特点: ①题目有特点。
②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③送别方式不同。④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试着用填表格的方法,了解其它三首送别诗的特点。
1、其他的送别诗是不是也有这三个特点呢?请大家拿出学习资料,按自学要求去学习另外三首送别诗。
2、生自学。(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3、组织交流《赠汪伦》 ①齐读。②指生汇报。
4、组织交流《芙蓉楼送辛渐》 ①指几名生读。②齐读。③指生汇报。
④不仅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情感,还告慰友人,表白了作者的心迹,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性格。⑤指导感情朗读。
5、组织交流《别董大》 ①指一生读。
②交待古诗背景。董庭兰,当时著名的琴师,擅长弹奏七弦琴。最欣赏他的人是当时的宰相房琯。有诗为证:“七条弦上玉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房琯被贬之后,董庭兰也离开了房府,四处漂泊。所以,高适在这首送别诗的最后,鼓励劝慰友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③指导感情朗读。
④指生汇报,集体完成表格。
五、生朗读背诵最后两首古诗的名句,指生展示。
六、课堂小结
指生交流送别诗的特点。
六、运用送别诗。
1、出示送别场景。
2、生填写诗句。
七、作业
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文化中,送别诗不愧是瑰丽的奇葩。仅仅这五首送别诗符合这四个特点吗?请同学们课下去搜集更多的送别诗,用填表格的方法自己学习,验证是否符合这四个特点,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第二篇:《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胡菁)
送别诗一组
教学内容:
必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以检查、展示学生课前对必诵篇目的背诵、理解、感悟情况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进行情境运用。
2.引发学生收集整理、阅读探究同类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封书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会彼此或与老师说些什么?之后导入本课所学。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1.读诗题,汇报获得的信息。
2.采取自读,汇报读及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3.自学理解词意,探讨交流所发现的问题。
4.设疑检验自学效果,板书点拨,体会感情色彩。
5.探讨表达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结合以往所学送别诗词:《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送别诗的写作特点,并为己所用,提高写作水平。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引导学生以王观的这首词为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长的祝福结束本节课。
《芙蓉楼送辛渐》
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第三篇:送别诗教学设计 - 副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歌。
2、学习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3、比较两首诗所写之景及所抒之情的异同,积累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背诵古诗吗?大概能背诵多少首古诗?什么时候起 开始背诵古诗的,都是谁教你的?
2、你觉得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这首古诗你准备应该怎样学习?
(学生交流)
的朋友元二此时是要出使到哪里呢?安西: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我们来看看地图,从渭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到新疆库车县,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即使是骑马去也要走上半年时间。
这真是一次遥远的别离啊!
2、朋友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当然少不了为他设宴送行。
中国人与酒总是有着不解之缘,结婚喝喜酒,朋友间有了误会,杯酒可以
尽释前嫌,有了烦恼,会借酒消愁,曹操的短歌行有一句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送别时,就更是表达别情的最好方式。
在即将离别时,王维对朋友元二说:(齐读三四句。)
3、诗人深深知道,朋友此番西去,面临的是多么艰难的旅程啊!你认为元二此行将会有哪些方面的难处?
(路途遥远,时间久,路难行,孤独寂寞,语言不通„„)
因此,借着这杯酒,诗人想对元二说什么?
元二啊,一路多多保重!来,干了这杯酒吧!(生读。)
4、当然,诗人也还知道,在当时,唐朝与西域交往频繁,出使西域也是一番令人向往的壮举,往往担负着重任。元二此去,注定要历尽磨难,但这也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借这杯酒,他也要对元二说什么?
来,再干了这一杯!(生再读。)
5、万般不舍,无限牵挂,深深祝福,都在这一杯酒中,都汇成一句话:
齐读。
6、接下来我们要来看看写景的两句。看看他们道别的地方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点名读一二句。
7、这两句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新明朗)
8、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9、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没有融入作者的情感呢?
(朝雨浥轻尘,老天作美,好像有心为元二创造这样清新洁净的一出发环境,为朋友高兴;写出柳色新,柳象征着离别,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希望朋友豪情满怀的出发,有意淡化离别的伤感。)
10、齐读这两句诗。
二、出示两首诗歌。
指名朗读。这两首送别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又同是先写景,后抒情,但所写之景不同,所抒之情也不同。)
三、学习《别董大》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关于董大,你了解多少?
董大,名字董庭兰,他是一个在音乐方面极有才华的琴师。他一生漂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和高适是十年前在京城认识的。
他们在塞外相逢的时候,正值高适处于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怀着报国的理想来到塞外,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可残酷的现实却令他深深地失望。高适还写了另一首《别董大》,他在这首诗中说,当时他们两个都穷困潦倒,囊中羞涩,甚至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董大又要走了,去奔他的渺茫的前程。高适陪着朋友走了很远,聊了很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是到了该说一声再见的时候了。举目四望,眼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2、齐读一二句。
从你大脑中储存的词库中,选择一个词来说说这两句景物描写给你什么感觉?
3、再读
(指导:读的时候,一定要在眼前浮现出画面来,朗读速度慢一点,留出空隙来)
4、说一说:你仿佛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塞外狂风起时,黄沙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大雪纷飞,雁飞不前„„)
点拨:“北风吹雁”为什么不写“飞雁”?(写出了雁群被北风裹挟,振翅难行的样子。)
5、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人在写景的时候,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景物的描写往往含蓄地抒写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那么,在高适的这两句诗中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送别友人,不知何时相见,心情沉重酸楚;诗人内心郁积,生活的艰辛;也似乎暗示两人前途的渺茫)
(可举例:是啊,不同的心情下看相同的景物感受完全不同:同是下雪,在岑参的笔下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在此时的高适眼中却是:北风吹雁雪纷纷)
6、再读,读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来。
7、天气如此恶劣,现实是如此的困窘,前途又是如此渺茫,但到了分别的那一刻,高适还是对朋友说:齐读
“君”在这里指谁?高适的这番话是想告诉朋友什么?
8、现在,你们是高适,我是董庭兰,把你安慰我的话再对我说一次。(生读)谢谢你们,你的话让我有了力量,对未来有了信心。
9、这番话仅仅是对朋友说的吗?也是对谁说的?他在对自己说什么?
来,高适们,把这句话都给你们自己听!
10、多么响亮有力的话语,穿透了昏暗的天地,穿透了茫茫的风雪。整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在命运面前绝不屈服的灵魂。正如我们刚学过的《人生礼赞》中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背:我们决不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我们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
11、最后齐读诗歌。
四、五、总结
今天学习的这两首古诗,相对于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宝库来说,不过沧海一粟。进入中学后,我们会接触大量的古诗词杰作,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滋养人生。
第四篇:五年级送别诗教学设计
悠悠离别意
切切朋友情
——送别诗赏析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真挚的情感。2.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挖掘诗歌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为此我们整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一组送别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学中,要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引入主题 1.播放歌曲《送别》 2.引入主题学习
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歌声中带着惆怅,带着忧愁,带着不舍。中国古诗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送别诗字字有情,句句有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板书送别)
二、学习古诗,体悟情感
(一)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诗中有画:欣赏江南春组图,学生想象画面。这首诗诗中有画,你看到了吗?(课件)
师:三月的扬州,繁花似景,像浮动的烟花,盛唐时期,江南一带是最繁华、最迷人的地方,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月的江南,配乐(课件出示)。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预设: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千姿百态、婀娜多姿、争奇斗艳、繁花似锦……
师评: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2.诗中有话:想象说话,再现情景 这首诗诗中有话,你听到了吗?
(1)过渡:在这样柳如烟、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畅饮美酒,吟诗作赋。可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那是因为老朋友要离他而去。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交流汇报
预设:他们在一起游山玩水,欣赏美景,傍晚时分,他们在一起喝酒,欣赏明月,吟诗作对、写字、画画,谈天说地,谈论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2)过渡: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离别愁绪不禁涌上了李白的心头,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谁来带着感情给大家读一读?(4)齐读 师评价:
3.诗中有情()
(1)“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师追问:繁华的长江,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条船吗?在盛唐时期,长江是交通要道,千帆竞渡,可李白却说是“孤帆”,此时此刻,(2)从这个“孤”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1.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和诗人的离别之情。2.(师评价: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只看到了孟浩然的船,可见他们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师小结:我们从诗中画、诗中话、诗中请三个角度剖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千古绝唱,理解了诗中的情、境、意。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厚意。时隔一年,李白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这就是《江下行》。
(二)品读《江下行》
1.配乐朗读,读出诗中的画、话和情。
(1)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出诗中画、诗中话、诗中情。(2)指名读(3)齐读 2.小组交流,再次感受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生汇报。
3.过渡:世间离别千万种,多少诗人诉心声。除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还整理了一些送别诗,这些都是盛唐时期送别诗的代表,同学们自由诵读,体味诗中的景、境、情。
(三)赏读《送元二使安西》(方法同上)1.再现诗中画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生交流圈出的词。
师:谁来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生展示自己的画,并简单说一说。(这是我在课后读这首诗时配的简笔画,画面中有——)
师评价: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2.聆听诗中话。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看到青青的杨柳怎么能不让人伤感?这是想留住友人的脚步吗?在此情此景中,诗人王维对友人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交流并汇报。3.感悟诗中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在这杯酒中浸透了诗人全部的情感。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了作者对友谊的珍惜和祝愿。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首送别诗,再次感受诗人的那种依依不舍,感受作者与友人的深情厚意。
三、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自主诵读古诗《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一样送别两样情,同中求异悟情怀。
师:同学们把这两首诗与前三首做个对比,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小结:同样的送别诗,前面几首表达的是淡淡的哀伤,这两首却呈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一面,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充满梦想,真是一样送别两样情啊。
四、课堂总结
第五篇:10.5送别诗教学设计
知“意象” 读“送别” 走进《送别组诗》 丰阳镇中心小学 苗代兰
一、游戏导入,引入送别:听说咱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肯定平日里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吧。老师想跟你们玩个游戏,给你一个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相关的诗句吗(ppt出示关键词:春天、思乡)再来一个关键词:送别 师:看来同学们果真积累了很多的古诗(ppt出示:诗)组诗是什么意思呢?(ppt出示:组诗)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师:是的,我们一节课一般学习一首或者两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古诗,一组送别的古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师:上课 二:抓景物想画面,知意象悟诗情
1走进送别组诗 送别诗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当时交通很不发达,离别容易,相见却难。于是,人们借送别诗表达内心的离别之情,送别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离别相送时最珍贵的礼物,因此它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我们一起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的离愁别绪,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的真挚情感。(板书:送别组诗)
2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对唐代诗人王维并不陌生,请你们来读读他的《送元二使安西》。读诗不仅要读准每个字音,还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a我们男女同学合作来读。(首先要注意划分节奏,师示范第一句)题目一起读,男生一三句,女生二四句。b读诗要想读出韵味,韵脚还应读的响亮而稍长(生读,师做手势),题目一起读,男生蓝色部分,女生红色部分。c要想读的韵味十足,末尾三个字还应读的更加柔缓,一起只读最后一句。(师示范无故人,生齐读最后一句。)当时的人给这首诗配上了音乐,而且要反复吟唱三遍,所以这首诗又称《阳关三叠》,一起来倾听。像这样,注意停顿,读好节奏,诗的韵味也就自在其中了。3抓景物、想画面
a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他也是一位画家。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注释,插图,再读古诗,想象画面。你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渭城的早上下起了小雨,湿润了尘土,客栈和它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一对好朋友在这里将要分别。
师:能把这样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吗?生读。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其他同学,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清晨的细雨湿润了渭城的尘土,旅社旁的柳树显得更加清新了,王维和元二在这里饮酒离别。
师: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饱含生机。生齐读。
b这么美的图景,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联想到的呢?生:我见诗中有“朝雨、客舍、柳、酒”这几种景物,所以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师:你来说景物,老师来划。(板书:朝雨、客舍、柳、酒)原来你是在抓景物,想画面。(贴板书:抓景物 想画面)
c拉近镜头,一场润物细雨使得空气清新,连这客舍也显得越发干净了。这样的画面你感觉怎么样?用一个词来说。(预设: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请大家带着这些感觉再来读,生齐读。
4抓意象、悟情感 a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良辰美景中却隐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意,这景是如何诉说伤离别的感情的呢? 2
老师整理了几首诗,请看大屏幕,自己快速默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杨柳依依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老师这里有几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它们都带有柳字。师:是的,还有没有其他发现?预设2:我发现它们都是送别诗。师:为什么古代的送别诗中常常含有柳字?据说古人折柳送别起源于汉代,有专家推测,柳树的“柳”和留下的“留”是谐音,表达出作者想把友人留下来。再者,古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可见这柳树有一个特性就是很容易活,把柳条给要远行的人,估计是想让他们在异地他乡尽快安顿下来,随遇而安。此外,2500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样写道:昔我往矣。。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用作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后代的诗人们常常借用“杨柳依依”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师:诗人王维就是直接抓住柳来写送别的场面,这柳就叫送别的意象。作者寄托了自己依依不舍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在这柳的上面。请大家圈出这柳字。c师:身在渭城以柳相送,出了阳关又当以何物相送呢?酒,请把这酒字圈出来。此刻渭城细雨绵绵、杨柳依依,那出了阳关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唐代的岑参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师生齐读)师:这是怎样一条路? 生:崎岖难走 生:满是风沙 生:石头很多
师:而正是这条布满碎石、风沙不休的路,元二当时骑着马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d想到这儿,王维不禁举起了酒杯,举杯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1:朋友一路平安,保重身体。好一杯深情的酒!预设2:望你早日完成使命,再与我重逢。一杯饱含期待的酒!预设3:愿你在安西一切顺利,早日扎根。真是一杯充满祝福的美酒!e师:可见这酒只是喝了一杯吗? 师:那么哪些字需要加重语气读呢?(更尽),一起读。劝君——
f可是,世事难料,五年以后,王维去世了,这离别竟成了永别,这一别便再也不能相见。时间就定格在这样一杯酒中。劝君——生: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g师:喝了这杯酒,王维可能永远都见不到元二了。这杯酒中充满了他,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举杯动作),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饱含情谊的“杯”字延长。师:劝君——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h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元二再也不能见到好友王维,再也喝不到王维的祝福酒,再也不能与王维促膝长谈。元二举酒沉思,他想起当时王维送他的情景…… 师:劝君——生: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脑海中。送——
小结: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学习这首诗,我们抓景物,为想画面做准备。想画面,打好品读古诗的基础。感知“柳”“酒”这两个诗歌意象,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愿友人在异地他乡随遇而安,早日踏上归程。这就是(贴板书:知意象,悟诗情)3
师:所以学习送别诗的方法是? 生:抓取景物,想象诗歌画面,知道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水”“草”皆情,深悟送别
其实送别诗里的意象不仅仅是柳树和酒,诗人还会借助其他景物寄托情感,请你们运用“抓景物,想画面,知意象,悟诗情”的方法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继续学习下面两组古诗,并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1:小组合作研读古诗 第一组《赠汪伦》《黄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组:《赋得古原草送别》《山中送别》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一起去寻求答案。(1)“水”即送别情 交流《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可是真高啊,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所得与大家分享分享呢?(预设)小组汇报:我们小组找到的景物是有舟、桃花、潭水,看到舟就想象到朋友“乘舟”要离开了,看到小舟载着自己的朋友离开,心里很不舍。
师:那也就是说,你看到了诗中有“舟”,便联想到离别。请你带着不舍的心情读一读吧。生读。
师:其实第一组的第二首也写到了”船”,在哪里? 生:(齐)孤帆
师:滚滚长江上再也见不到孟浩然了,在他眼中“过尽千帆皆不是,心中唯有孟浩然”。请读出你的体会。
(预设)小组汇报:我们小组认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情感意象的是桃花潭的水,这样想是因为桃花潭的水很深,就像汪伦对我的情意很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别深情。
师:是啊,作者用“水”这个意象寄托了是情谊深。
(预设):我们小组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提到了水——长江。长江之水连绵不绝,就如同我对孟浩然的情意连绵不绝。
师:是的,孟浩然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诗人也借“水”寄托了思念绵长的友谊。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的情谊你来读:
师:这两首诗,作者都借“水”来表达离别之情呢。(ppt出示:水)水寄托着离愁,有时深深几许(生读),有时又情意绵长(生读)。(2)借“水”的意象来表达离愁,在送别诗中非常常见。李白离开金陵即将出发去扬州时,面对美丽的江南风景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依依不舍: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刘长卿做官第二次被贬和裴郎中同时被贬吉州,同病相怜,不禁发出对世俗的感叹:Ppt出示: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师生分读)
严仁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蕴含绵绵不断的惜别之情: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严仁《鹧鸪天·惜别》。
请同学们想象画面感知意象再次走进这情意绵绵的水(齐读诗句)。2交流《赋得古原草送别》《山中送别》。“草”即送别情
(预设)小组汇报:生:我们小组找到的景物是“草”。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想象到这草长得非常茂盛,就如同“我”对朋友的不舍之情一样浓厚。师:写草的茂盛,实际是说情深。请你读出来:谁还想补充?
生:我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感悟到作者对朋友的思念,烧也烧不尽,春风一吹又生长出来了。4
师:你抓住了“草”这个意象,感悟到朋友之间不可磨灭的深情。
(预设)生:我找到的景物是“古道,荒城”。想象到“我”对朋友的思念已经远远伸向远方,都长到了古道、荒城里了。师:通过“古道荒城”想象到情意正如春草般,真是“更行更远还生”。
生:我想象到“萋萋满别情”也是,因为“萋萋”是草茂盛的样子,寄托了离别之情就像茂盛的草一样旺盛。师:原来这茂盛的草正是作者对朋友浓浓的离别之情啊,连王维也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这样看来“草”也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板书:草)
(3)感知意向诵读诗句 离别,让最普通的小草也有了别样的色彩
刘长卿送别李判官到万里之外的军营时,深厚的情谊无以言别:ppt出示: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五国时代的南唐国君李煜牵挂他的弟弟入宋朝不得归,触景生情而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孟浩然科举落地决定归隐山林,离开长安时不忍心与朋友王维分别:欲寻芳草去,情与故人违。一孟浩然《留别王维》
让我们想象着芳草萋萋,感受着离别的意向再次走进别样色彩的小草。
四、吟唱《送别》,课后探寻
1:总结内容,延伸方法(ppt表格)这节课我们感知了在送别诗中诗人借用柳、水、草等意象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不一样的离别却是一样的离愁别绪。这就是“深入浅出知意象,质朴自然读送别”。怪不得我国近代语言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柳这水这草皆是送别的不舍之情啊!(ppt)同学们,其实在送别诗中,诗人不仅会借景物来写自己的离愁别绪,还会借送别的地点、与送别有关的事、物等。
2:齐唱《送别》,课后探寻 李叔同的《送别》就被人们称为对古典送别诗的致敬,因为它将送别诗中常用的景、事、物等都包含了进去。你们会发现,今天我们交流的三种景物在这首词中都有体现。(ppt出示送别歌曲)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送别的诗吟诵了几千年,现在依然在诵读;送别的歌传唱了几千年,如今依然再唱,古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更多的送别诗句,探寻更多的送别意向,感受更浓的送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