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下诗画送别·教学设计
《诗画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①学生在语文素养积累中已背诵了《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山中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②学生自查资料,了解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③学生片段写作:关于自己与朋友的友情。教学目标:
①学生乐于吟诵这组送别诗。
②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意,感受不同送别诗的情感。
③以诗唤醒生活,通过绘画或文字表达自己与好友分别时的情思。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诗意,感受送别情感。教学难点:
以诗唤醒生活,通过绘画或文字表达自己与好友分别时的情思。
一、古诗诵读,导入新课(1分钟)
1、回顾诵读:让我们一起进入素养积累时间。(出示ppt:《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山中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学生回顾诵读)。
2、揭示主题:诗如画卷,诗文不同,画面各异。但是,却有着相同的主题(送别),没错让我们在诗画中送别(板书:诗画送别)。
3、导入品析:谈及送别,爱饮酒,喜交朋友的李白向我们走来(出示李白介绍),随诗文走进他的送别,请大家自读古诗(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自读古诗)。
二、品析古诗,感受别情(25分钟)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理解重点字词,想象画面,诵读体会送别情:你从诗文中发现了哪些送别信息。(随着学生的分享,出示相关重点字词理解的ppt)
学生预设1:
生: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他要去广陵。
【追问】请你注意断句正确朗诵诗题。(指名学生读诗题)
学生预设2: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感觉送别的季节是春季。
【引导】为什么看到烟花想到春天?结合注释理解烟花的意思很重要(板书:理解诗意),想象繁花似锦的画面再读一读前两句(板书:想象画面,指名读前两句)。花团锦簇的春天,富庶繁华的扬州城,你能否再读一读这两句。(出示扬州繁花图片,配乐自读前两句)
学生预设3:
生:我发现了他们是在江边送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追问】江上船只往来,为什么李白眼中只有孤帆?“尽”字是什么意思?请大家查字典思考。
【点拨】尽:尽头。后来孤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滚滚东流,为何?原来送别时李白不舍孟浩然离去。请你读一读后两句诗,把这份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学生读后两句)
2、分享学生自查背景资料(板书:查阅资料),诵读深度体会送别情:你查到了哪些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故事。是啊,他们因为对彼此才华的欣赏,一见如故,友情深厚,李白曾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送别时才会如此不舍,请带着不舍之情再读一读这首诗。(自读全诗)
3、过渡引入:(呈现地图)李白送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游玩心内如此不舍,而有人西出阳关去往安西,路途更遥远,景色更荒凉,这一别王维心中感受如何。让我们依循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读品悟这首诗,你又读懂了什么?(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读)
(二)教学环节——《送元二使安西》
1、品析重点字词,感受景物,了解诗文,分享学生自查背景资料,理解诗文,诵读体会送别情:你读懂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分享,出示相关ppt)
学生预设1:
生:送别的地点在渭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追问】当时的渭城环境如何?雨后清新湿润,柳树依依,想象着画面再读一读前两句。(指名学生读前两句)
【提升】柳树还有一些景物在送别诗中很常见,如长亭古道边,芳草萋萋处,饮酒作歌时,折柳吟诗相依别。
学生预设2:
生:诗人送别的是元二,他要去安西。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点拨】注意断句,正确朗诵诗题。(指名学生读诗题)
学生预设3:
生:诗人想挽留,送别时跟元二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出示更尽:再饮完)为什么一杯又一杯的饮酒?
【追问】为什么一杯又一杯地饮酒?体会王维的不舍之情再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后两句)
2、对比品悟别情: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不舍),又有什么不同? 【借助图片资料】(呈现扬州和安西图片)孟浩然是去繁华富庶之地游玩,元二是去黄沙漫漫孤寂荒凉之地出使,送别友人感情有什么不同呢?李白不舍之中有羡慕,王维不舍之中有担心。
3、过渡引入:那么学习单上的这4首送别诗,你又蕴含怎样的离别之情呢?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体悟别情(14分钟)
1、小组合作要求:请自读4首古诗,它们同为送别诗但又有什么不同?
①赠汪伦 【唐】李白(感激)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不及:不如。
②山中送别 【唐】王维(期盼)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③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思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④别董大 【唐】高适(鼓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曛:日光昏暗。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
2、请4人小组合作,交流你所品悟的送别之情。
3、小组分享。
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李白的友情深,李白心中满是感激。一个追问,春草年年都能绿,可是朋友啊你回不回来啊,道不尽王维的期盼。都以为这只是关于草的诗,但草枯了又荣,荣了又枯,可是朋友却又要离去,诗中更有白居易对友人的思念。
凭你的才华和品行,还怕没有朋友吗?你一定会扬名天下的!高适临别给董大的都是鼓励。
【总结】我们今又品悟已经积累过的旧文,却有了新的感悟和发现,这就是温故而知新了。请你有感情地再读一读(学生自读)。
五、板书
诗
理解诗意
画
离别之情
想象画面 送
别
六、教学反思
查阅资料
第二篇:人教四下《尊严》 教学设计
《尊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尊严》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哲理性极强的文章。课文写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施舍的事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能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就可能拥有财富甚至一切。
在教学时,应营造相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感受哈默鲜明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年轻人在困难时刻维护自己的品质。
2、运用“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学习课文。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及表现中体会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幅画面,向学生展示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无情的损害、灾难。人们背井离乡、携儿带女沿街乞讨,这样可悲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灾难,进入情境。
2、教师引导谈话:
假如你是逃难人之一,有人把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样做?
3、学生谈话。
4、引入课题:
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自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尊严》(板书)也有这样的描述,但这些人中却只有一人例外,它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快快子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⑴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或同桌交流。
⑵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⑶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并指导。
3、对照学习要求,逐项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后目标的完成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受逃难人处境
1、感受逃难人群的处境:
⑴ 学生自读自画,全班汇报交流:
理解三个词语:面呈菜色、必备不堪、狼吞虎咽
⑵ 想像处境,切身体会:
师:由于长距离的奔波流亡,加上缺乏食物,又天寒地冻,真是饥寒交迫。在这样的艰难境况下,请想想逃难的人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指名回答)
2、感受哈默的处境:
师:就在这群逃难的人狼吞虎咽地享受着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提供的食物的时候,他们中却有一位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拒绝了镇长杰克逊大叔送到他面前的食物。他难道不需要食物吗?认真读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有关的词句,然后汇报。
⑴ 自读自画。
⑵ 汇报交流。
⑶ 分角色朗读、表演、抓词句体会。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格
1、自读2~5自然段:
哈默一共几次拒绝了眼前的食物,每次分别是什么理由?
2、画出描写年轻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句子,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
3、体会哈默的人格:
从哈默不同寻常的言行中,可以体会出哈默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感知到哈默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的人。
教师板书:自尊、自爱、自主、自强
五、研读课文,体会尊严的价值
1、师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指名说句子的意思,教师接着提问:什么事尊严?(教师板书)
全班交流:尊严就是自尊;尊严就是自爱;尊严就是自主;尊严就是自强!
2、体会尊严的价值:
师:“什么都没有”和“富翁”是恰恰相反的,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畅所欲言。
师归纳:一个人拥有尊严,也就是拥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而一个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的人一定会凭着自己的人格与勤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拥有尊严的哈默通过在多年的奋斗最后终于成为石油大王,这就是一个典范。
六、扩展延伸,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1、采访你父母或你身边的人,请他们谈谈自己成功的体验或对尊严的理解。
2、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写一个读后感。
3、收集有关体现人物气节和尊严的古诗、名言警句。
第三篇:送别诗教学设计 - 副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歌。
2、学习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3、比较两首诗所写之景及所抒之情的异同,积累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背诵古诗吗?大概能背诵多少首古诗?什么时候起 开始背诵古诗的,都是谁教你的?
2、你觉得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这首古诗你准备应该怎样学习?
(学生交流)
的朋友元二此时是要出使到哪里呢?安西: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我们来看看地图,从渭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到新疆库车县,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即使是骑马去也要走上半年时间。
这真是一次遥远的别离啊!
2、朋友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当然少不了为他设宴送行。
中国人与酒总是有着不解之缘,结婚喝喜酒,朋友间有了误会,杯酒可以
尽释前嫌,有了烦恼,会借酒消愁,曹操的短歌行有一句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送别时,就更是表达别情的最好方式。
在即将离别时,王维对朋友元二说:(齐读三四句。)
3、诗人深深知道,朋友此番西去,面临的是多么艰难的旅程啊!你认为元二此行将会有哪些方面的难处?
(路途遥远,时间久,路难行,孤独寂寞,语言不通„„)
因此,借着这杯酒,诗人想对元二说什么?
元二啊,一路多多保重!来,干了这杯酒吧!(生读。)
4、当然,诗人也还知道,在当时,唐朝与西域交往频繁,出使西域也是一番令人向往的壮举,往往担负着重任。元二此去,注定要历尽磨难,但这也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借这杯酒,他也要对元二说什么?
来,再干了这一杯!(生再读。)
5、万般不舍,无限牵挂,深深祝福,都在这一杯酒中,都汇成一句话:
齐读。
6、接下来我们要来看看写景的两句。看看他们道别的地方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点名读一二句。
7、这两句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新明朗)
8、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9、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没有融入作者的情感呢?
(朝雨浥轻尘,老天作美,好像有心为元二创造这样清新洁净的一出发环境,为朋友高兴;写出柳色新,柳象征着离别,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希望朋友豪情满怀的出发,有意淡化离别的伤感。)
10、齐读这两句诗。
二、出示两首诗歌。
指名朗读。这两首送别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又同是先写景,后抒情,但所写之景不同,所抒之情也不同。)
三、学习《别董大》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关于董大,你了解多少?
董大,名字董庭兰,他是一个在音乐方面极有才华的琴师。他一生漂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和高适是十年前在京城认识的。
他们在塞外相逢的时候,正值高适处于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怀着报国的理想来到塞外,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可残酷的现实却令他深深地失望。高适还写了另一首《别董大》,他在这首诗中说,当时他们两个都穷困潦倒,囊中羞涩,甚至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董大又要走了,去奔他的渺茫的前程。高适陪着朋友走了很远,聊了很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是到了该说一声再见的时候了。举目四望,眼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2、齐读一二句。
从你大脑中储存的词库中,选择一个词来说说这两句景物描写给你什么感觉?
3、再读
(指导:读的时候,一定要在眼前浮现出画面来,朗读速度慢一点,留出空隙来)
4、说一说:你仿佛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塞外狂风起时,黄沙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大雪纷飞,雁飞不前„„)
点拨:“北风吹雁”为什么不写“飞雁”?(写出了雁群被北风裹挟,振翅难行的样子。)
5、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人在写景的时候,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景物的描写往往含蓄地抒写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那么,在高适的这两句诗中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送别友人,不知何时相见,心情沉重酸楚;诗人内心郁积,生活的艰辛;也似乎暗示两人前途的渺茫)
(可举例:是啊,不同的心情下看相同的景物感受完全不同:同是下雪,在岑参的笔下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在此时的高适眼中却是:北风吹雁雪纷纷)
6、再读,读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来。
7、天气如此恶劣,现实是如此的困窘,前途又是如此渺茫,但到了分别的那一刻,高适还是对朋友说:齐读
“君”在这里指谁?高适的这番话是想告诉朋友什么?
8、现在,你们是高适,我是董庭兰,把你安慰我的话再对我说一次。(生读)谢谢你们,你的话让我有了力量,对未来有了信心。
9、这番话仅仅是对朋友说的吗?也是对谁说的?他在对自己说什么?
来,高适们,把这句话都给你们自己听!
10、多么响亮有力的话语,穿透了昏暗的天地,穿透了茫茫的风雪。整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在命运面前绝不屈服的灵魂。正如我们刚学过的《人生礼赞》中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背:我们决不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我们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
11、最后齐读诗歌。
四、五、总结
今天学习的这两首古诗,相对于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宝库来说,不过沧海一粟。进入中学后,我们会接触大量的古诗词杰作,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滋养人生。
第四篇:送别怀人诗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送别怀人诗”鉴赏指导
【经典篇目】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4.《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5.《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6.《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7.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常见主题】
① 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② 写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如柳永的《雨霖铃》
③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④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⑤ 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常见意象】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李白有《劳劳亭》;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许浑有《谢亭送别》;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如李白的《忆秦娥》;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楚辞 九歌 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杨柳、草、山:“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白居易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山也是离别相思的诗中常见的意象,如,岑参“山回路远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夕阳、日暮: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4.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5.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艺术手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乎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3.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6.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鉴赏示例】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答: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练习巩固】 1.(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2.(2006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第五篇: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
送别诗一组
安阳市宗村小学
王秀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五首送别诗,积累诗句,学会运用送别诗名句。
2、通过五首送别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四个特点。①题目有特点。②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③送别方式不同。④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通过五首送别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四个特点。①题目有特点。②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③送别方式不同。④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
2、了解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准备:PPT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华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送别诗是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产生了这么多的送别诗呢?这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真是“一别生死两茫茫”,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所以才写下了这么多的送别诗。庞大的送别诗家族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送别诗一组,一起研究它的特点。
二、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研究送别诗特点。
师:首先来读这两首送别诗。
1、出示两首诗。生齐读。
2、先来看看题目有什么共性?(指生交流)
3、是的。送别诗通常在题目上就暗示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依次出示其他题目)板书:①题目有特点。
4、再来看这两首诗,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名和什么名?(依次出示人名和地名)这些人名和地名都起什么作用呢?(出示作用)板书: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
5、送别诗除了这两个特点,还用诗句暗示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送别方式。(板书:送别方式)古人的送别方式是各有千秋。最常见的有折柳相送。一者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有挽留不舍之意。二者因为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还有设酒相送。“酒为钓诗勾”,千言万语尽在酒杯之中。还有以歌相送。画面上出示的是踏歌相送。踏歌就是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边唱边踏步。汪伦送李白就采用了这样的送别方式。这两首诗暗示了我们什么送别方式呢?我们来研究一下。(指生交流,完成表格)看来,送别诗的送别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板书不同)
6、送别诗仅仅这三个特点吗?当然不是。写诗是为了表达诗人心中积聚的情感。可是表达出离别时复杂的情感谈何容易?清代诗人袁枚就曾说过:“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再难诗人也有妙招,这招就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呢?(指生交流,完成表格)
7、学习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送别诗的特点: ①题目有特点。
②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③送别方式不同。④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试着用填表格的方法,了解其它三首送别诗的特点。
1、其他的送别诗是不是也有这三个特点呢?请大家拿出学习资料,按自学要求去学习另外三首送别诗。
2、生自学。(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3、组织交流《赠汪伦》 ①齐读。②指生汇报。
4、组织交流《芙蓉楼送辛渐》 ①指几名生读。②齐读。③指生汇报。
④不仅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情感,还告慰友人,表白了作者的心迹,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性格。⑤指导感情朗读。
5、组织交流《别董大》 ①指一生读。
②交待古诗背景。董庭兰,当时著名的琴师,擅长弹奏七弦琴。最欣赏他的人是当时的宰相房琯。有诗为证:“七条弦上玉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房琯被贬之后,董庭兰也离开了房府,四处漂泊。所以,高适在这首送别诗的最后,鼓励劝慰友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③指导感情朗读。
④指生汇报,集体完成表格。
五、生朗读背诵最后两首古诗的名句,指生展示。
六、课堂小结
指生交流送别诗的特点。
六、运用送别诗。
1、出示送别场景。
2、生填写诗句。
七、作业
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文化中,送别诗不愧是瑰丽的奇葩。仅仅这五首送别诗符合这四个特点吗?请同学们课下去搜集更多的送别诗,用填表格的方法自己学习,验证是否符合这四个特点,会不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