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第二篇:第3节__重力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2.2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苹果砸一下。

6.2 新知介绍

一、重力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师】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将实验所得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9.8N/kg=4.41N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三、重心 【师】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生】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总结】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例题】小聪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如下:(1)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表:

①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②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2)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操作如下: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变化/不变);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分析】

①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选取测量工具;

②分析表中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来作答,建筑工人经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解:(1)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重力,所以测量工具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物体所受的重力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比值是常数,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故答案为:(1)①天平;弹簧测力计;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不变;竖直向下。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C)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竖直向下。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10﹣2m2. 台的接触面积为l.4×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104Pa.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5×

104Pa.(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 课堂小结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第三篇: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热量计算;难点:比热容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1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比热容”部分,阅读“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知11道什么是比热容及其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白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及其应用。

2.阅读课本p“热量的计算”部分,学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14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2.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他的______和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_______表示,物体的质量用_____表示,升高的温度用_______表示,则根据概念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_______。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_。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和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_______。因此比热容______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

(1)你认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本实验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说说你的探究方案。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比较,有什么关系?

3.观察课本P12“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格”,你会发现什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四、训练环节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它的大小只跟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103J/(kg·铜球的比热容为0.39×℃),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6.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下降到30°C,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

(师用利用多种方式统一展示答案)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他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乘积之比。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c水=4.2×103J/(kg·℃)

二、热量的计算 1.概念公式:

2.变形公式:

第四篇: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板书课题:

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

第3节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4.应用:

(二)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2.应用:

第五篇: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三个板块:(1)实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认识比热容这一物质的重要特性;(3)利用比热容概念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实验探究设计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热传递或内能转移的过程,涉及的相关因素较多。为了降低探究难度,可以首先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宜参考教科书的做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烧水经验,先讨论交流同种物质(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能力。

教师应首先提出讨论问题: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学生将提出各种猜想与假设,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支持自己的猜想,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推测自己的猜想,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最终,汇总学生的观点,应得到以下结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而且,此结论可推广到其他物质(如煤油、沙子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种类的物体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为了比较两种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什么办法更好?怎样比较?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应达成一定探究方案,如:

各小组任选两种不同物质(例如水、酒精、煤油、沙子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二者所升高的温度。考虑到容器吸热及向外界散热的影响,被加热容器应该相同(例如用自制的相同的易拉罐金属盒)。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等)时,要将控制变量意识具体落实到设计方案中。

也可以采取以下备选方案:

①取同种物质(水或沙子),质量不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②取不同物质(水和沙子),质量相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在确定探究方案之后,需要求学生明了以下问题:

①为保证被加热物质质量相同或不同,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天平称量质量、滴管微调)

②如何保证被加热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温度计)

③如何保证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或比较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相同的加热器:同一酒精灯、同一加热金属板、同一规格的“热得快”、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

教科书选用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内,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同时放在用同一酒精灯加热的金属板上,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设备简单,易于随堂进行,可考虑优先选用。若以“热得快”为加热器,则宜选用水、酒精、煤油等液体,且量宜大。在实验操作之前,还要求学生明确: 你设计的实验研究的是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个因素的关系?你将采用什么物理方法实现,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实验时应注意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设计出实验的记录表格。

在探究前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各小组宜在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分工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并记录观察结果。由于影响探究实验的因素较多,实验误差可能较大,教学中要求认真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评价。

在完成实验之后,通过各组之间的交流与总结,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它是什么物质有关。

2.教师在总结实验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比热容”概念,并分析其意义

既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及它是什么物质有关,要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就要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大家约定:取单位质量(1 kg)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的多少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并命名为“比热容”。比热容大,就意味着物质的吸热本领大。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因此用比热容同样可以描述物质的放热本领。比热容大,物质的放热本领也大。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收与放出热量的能力,它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而且对我们理解大自然、预测气候变化十分有益。不同物质通常具有不同的比热容。教师应在引入比热容概念之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比热容。尤其应认识水的比热容特点(c水≈5c干泥土)。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所给的比热容表,组织学生观察

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如:

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②水和冰属于同种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③水的比热容较大,是干泥土的5倍。

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物质比热容大小的基础上,讨论它们在生活、生产、自然界起到了什么作用?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提示。例如: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理解生活、生产中广泛利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介质(水暖,早春培育秧苗,汽车散热水箱,发电厂冷却塔„„);比较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每日温差或全年温差的不同,海陆风与陆海风形成的原因等。

在引出并讨论了比热容概念之后,有必要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比热容的单位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一个,它涉及质量、温度、热量三个单位的组合。为避免死记硬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来把握复合单位的规律。可以类比密度、速度的单位,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

气体的比热容情况更复杂,除了涉及上述物质种类、状态等因素之外,气体的比热容还与过程(如等压、等容、绝热过程)有关,详见参考资料。

3.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

本教学板块的设计初衷仍是凸显并让学生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教科书采用算术法导出物体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一般公式的原因。教学中不宜直接给出计算公式,也不宜引出热平衡方程,更不宜由此引出题海中的一些怪题。建立教学过程是:将本板块作为本节教学过程的小结,组织学生结合具体计算讨论本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实验中的数据信息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会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含定量解释)相关现象。

可酌情增加一些练习题目:

① 两个大小相同、外观一样的铁球,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怎样利用比热容知识将它们区别开来?

② 沙石的比热容(查表)是J/(kg·℃),2 kg的沙子从80℃降温至40℃,放出的热量是J。这些热量可使500g的水从10℃升温到℃。

③ 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将比原来下降2℃左右,而冬天将比原来升高2℃左右。请你对产生这种影响的可能原因做出说明。

下载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重点/......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 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 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 • 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 •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2......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

    第3章第3节《水资源》教学设计

    《水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而本章以自然资源为题,仅选取了土地资源、水资源作为......

    《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九年级 物理陈艳秋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倡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

    重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重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重力》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重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

    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 1、引入课题:让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讨论并说出有关力、重力的知识及生活实例。 2、“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和形状改变”,比较抽象,多举生活实例,让学生在鲜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