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4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告一段落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10)_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第 1 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 2 页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第 3 页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第 4 页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第 5 页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第 6 页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第 7 页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第 8 页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第 9 页
第三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句。
2、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小标题,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大局、爱国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爱国等优秀品质。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提纲:
一、我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四遍。
二、我能正确地把这些词语语写两遍:
召集、商议、后退、强逼、隆重、典礼、宾馆、鼓瑟、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三、我知道:
(1)“将”和“相”分别是谁?(2)“和”的意思是什么?(3)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我能从文中找到合适的小标题。
四、我喜欢:
我喜欢的人物是()。我能从文中找出喜欢他的理由?(可以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能写出自己的感悟就更好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上你都知道了什么?
(1)“将”和“相”分别是谁?(注意纠正“蔺”“ 相”的读音)(2)理解:“和”,就是和好。(3)根据题目指名简单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3、认读词语
(1)读生词,点一下“荆”(2)了解“璧,注意“璧”字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谈和氏璧的价值。(无价之宝。十五座城——价值连城)瑟,缶”图片(3)出示上大夫,上卿
4、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指名用简短的话讲一讲每个小故事。
(2)引导理解“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的意思,三、细读品味人物
1、同学们,将与相你们佩服哪一个?
2、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段,找到佩服的理由来说服
对方。也可以把理由在相关的句段旁边写一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4、展示。
引导交流佩服的理由:
(1)预设佩服蔺相如的(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引导理解的内容:
完璧归赵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送块璧,就这么难吗?难在哪里?引出故事背景: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秦国最强,进攻其他国家。
蔺相如敢于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蔺相如怎么样?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的确让人佩服。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注意“强逼”的读音。
引导学生由这句话谈佩服的理由:蔺相如敢以命保璧,他多么勇敢。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即将面临被秦王杀头的危险却能大大方方地说,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啊?(勇敢、坦然、沉着、无惧无畏)
④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引导:从“小毛病”的“小”字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借机要回和氏璧。
“渑池之会”
①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通过蔺相如的言行,由此你佩服的是什么?(为了国家的尊严,以命相逼,勇敢、爱国。)
在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斗争中,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可以说赵国占尽了上风。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负荆请罪”蔺相如爱国、宽容大度
蔺相如怕见廉颇,怕得如同“老鼠见了猫”,你还佩服他吗?那他心中想的是什么?(为赵国的利益,将相要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多么爱国的相啊,怎能不佩服这样的人?
大家读一读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话。
指名读。引导体会: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是个什么句子?能不改变意思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指名试一试。
假如你是一名随从,你怎样将这句话转告廉颇?同桌两个试一试。指名转述。(2)预设佩服廉颇的,引导理解: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爱国。
①“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意思? 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或英勇善战)
课文哪儿也表明了廉将军的英勇善战?(渑池会上,秦王知道廉颇驻守边境,他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②“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读一读,想象一下,廉颇说这话时什么语气?(看不起、很生气)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读书,能体会到其中含着的感情,看来你们很会读书)
③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
说廉颇负荆请罪,他认错的态度?
他知错就改的原因有几个?(廉颇听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话。他也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有爱国的思想。)
引导想象:廉颇负荆见了蔺相如会怎样说?蔺相如又会怎么说?指名扮演试说,注意要根据人物的性格来确定人物说话的语气。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演一演三个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就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的和睦团结。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样,和则国家强。
五、拓展延伸
1、正因为“和”的可贵,这段历史被传为千古美谈。(1)有人写对子称赞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同学们能以廉颇的行为对出下联吗?---------------(将军背上可负荆;将军背上可插荆)
(2)《将相和》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那可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大家请看课后资料袋,齐读。
《史记》是我国史学史上一座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有形象的人物治水的大禹,诗人屈原、霸王项羽。有帝王将相的故事,有游侠的故事,有刺客的故事„„说到这你想读吗?
出示:“负荆请罪”部分的原文。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读读看,写的是哪部分内容?与书中语言对比,你有什么感受?是呀,吃饭大家都追求原汁原味,因为味道好,营养高。同样,读名著,也应读原著,原汁原味的著作同样会给我们阅读快感,是我们的精神大餐。
六、小结。
历史上,秦国最终是统一了中国,也就是说:赵国仍然没有避免灭亡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阅读《史记》或其他历史书籍。
(设计理念:从《将相和》这一名篇引导学生读名著《史记》。)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英勇善战
渑池之会
机智勇敢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
爱国
第四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4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材研读:
《全神贯注》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通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罗丹言行的句子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并感受通过言行描写人物的方法。本篇的略读课文教学,基于学生有略读课文的学习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阅读提示的作用,用足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自主交流。在交流感悟中,寻找精读的落脚点,努力实现“教应略,意须丰”,“略中有精,精略相辅”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资料。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快速默读,说说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段资料中的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如果我说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人公罗丹。那么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名学生说。
为什么他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雕塑家的?……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是啊,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挚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1、读课题《全神贯注》。
2、同学们,什么是全神贯注呢?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一下吗?(专心致志、聚集会神……)
3、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说。
4、小结:你看,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件事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起来,读一读。
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邀请
挚友
径自
上锁
仪态端庄
叽哩咕噜
痴痴地
斯蒂芬·茨威格 指名读。
理解“挚友”。什么样的朋友叫挚友呢?(关系很好的朋友、患难与共的朋友、知己、至交…)
“径自”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径自”所在句子读一读,理解一下。指名说。(只顾自己……)
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齐读词语。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体验“全神贯注”
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最能体现罗丹工作全神贯注呢?(第二段)
2、默读第二段,感受罗丹在工作时前后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起先情绪怎么样?激动。板书:激动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哦,你是从罗丹的动作和神态中体会到他很激动,是吗?那你把他激动的情绪读出来。罗丹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更加激动了。板书:更加激动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这句话中让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词?越干越有劲,(说明罗丹改得很满意)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时间过得很快,说明他做得很认真。)带着你的理解去读读这个句子。
罗丹的情绪还发生了什么变化?陶醉了。板书:陶醉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提示,我觉得他改着改着,不知不觉地陶醉了,表现在文中的哪个句中呢?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工作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如痴如醉地工作着,甚至忘记了有他的挚友在)
是啊,罗丹就是这样如痴如醉地工作着,大约过了一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直到这时,罗丹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板书:平静
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从罗丹的情绪变化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现在让我们拿起书,再次齐读第二段,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写具体的?
(动作、神态等)语言描写在文中哪个句子?
你看,原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是写人篇的时候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
三、拓展训练,深化主题
1、是啊,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着被他所遗忘的挚友茨威格,怪不得给茨威格留下如此深的感受,甚至影响他的一生。顺势出示茨威格的话: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学生齐读。
3、小练笔:同学们,茨威格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名言,使很多人受到启发。那么你能否将的感受写成名言呢?
4、指名学生交流,并命名某某同学的格言。
四、作业布置:
1、选择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将自己的名言做成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模仿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罗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茨威格在做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激动-更激动-陶醉-平静 动作、神态、语言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1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学习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理解: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它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
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