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23:4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燕子教案

1、燕子

教 学目 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教 学过 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学习7个生字)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cia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un”,不要错读成“of”。“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6个生字。(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聚”的下面是“ ”,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词;学习2—4自然段,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读第一段)

二、学习2—4自然段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什么?

2、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4、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燕子飞行的各种姿势)

5、再读,说说这段话写了小燕子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活泼、可爱、机灵)

6、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说说第四自然段写什么。(写燕子停歇花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7、这段话里有几个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课文。

课 后反思: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说谁赶集?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多,给人以赶集、热闹的感觉。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石榴》精品教案 语文版

《石榴》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之志,并从中有所感悟。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果在秋季成熟,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果皮可入药。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2、文题“石榴”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按“爱——绘——赞”的思路组织材料,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 1 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星空》(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

4、《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写成此文。

5、学习生字: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ué)枯瘠(jí)犀利(xī)丰腴(yú).....剌(ló)金罍(léi)盎然(àng)皓齿(hào)唾津(tùo jīn)潜溢(qián).......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说说作者对石榴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状写对象——石榴,点出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1段。

明确: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最后一句总领全文,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

五、教师小结: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石榴的美丽、清逸、充满活力的特点,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不畏威压,热烈而充满活力、奋发向上,这是石榴的个性,是它的内在美。个性就是特色,就是美,就是不同的一般。因为个性,生活才生动充实,丰富多样;因为个性,世界才千差万别,美丽多彩。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明确: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2、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明确: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的,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 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品析语言: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对偶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4、“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5、“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6、“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7、“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五、合作探究: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明确: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 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明确: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六、教师小结:

文章给了我们写作上的启示。作者借《石榴》讴歌了坚贞不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因而被称为杰作。以此看来,状物类文章,重在写意人生,突出事物的价值。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1、石榴 爱石榴:最可爱。

绘石榴: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

赞石榴:值得赞。————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背影》教案 (新版)语文版

《背影》

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

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板书设计:

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背 影 朱自清

睹家思父 悲哀 望父买橘 感激 父子离别 不舍 怀念父亲 伤心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教案

17.触摸春天

郭会芳

一、学习内容:

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等21个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题。师:同学们,看过这些图画大家觉得春天美吗?谁来说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师:是啊,我们眼中看到的春天多美啊?可是,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的一些盲人,他们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触摸春天》,看看盲女孩安静的是怎么感受春天的。

2、出示课题,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检测内容,1检查我会读的生字的自学情况,让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我会读写的生字,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表格中的九个生字,同桌相互检查并修改,最后小组内说一说这九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的笔画

(四)读一读 比一比

现在在小组间接龙比赛读课文。

• 要求:

• 读的同学声音洪亮,字音准确,不丢字,不加字。

• 听的同学认真听。

2小组轮读课文,正音。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五)想一想: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画出来读一读)

方法:先自学,5分钟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

检查:说一说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达标检测:

1、判断带横线的字的读音。(对的画“√”)

小径(jìng jīng)缤纷(bīn bīng)

2、比一比,再组词。

径()畅()绊()

经()汤()伴()

弧()盲()

孤()育()

下载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写作背景及赏析

    《独坐敬庭山》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

    第1课教案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该亚的传......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

    《长江》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长江》是一篇借描写长江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所写的“长江”与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紧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海燕》教案 苏教版(最终版)

    《 海 燕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2、领会“海燕”的精神内涵,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教......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第1课

    1 文言文两则 第一课时 3月1日 第一周 周二 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学弈》 教学目的: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

    四年级下册心里健康教案-第1课真实的镜子

    《真实的镜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多角度看自己的方法,并应用于现实。过程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多角度看自己的重要性。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