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时间:2019-05-14 20:1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xiǎn]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三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乃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大量的古典诗词及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来了,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妆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在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妆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

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而且把心得体会随时拿笔记下来。于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了,每次学期考试,总是名列前茅。逢上作文课,我更是如鱼得水,下笔成文,当堂交卷的习作,几乎也成为同学们观摩的范文。后来,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

1、文章最后说“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回答文中是如何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的?

2、《雪》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4、文章的中心是()。

A、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说明童年读书与好学的重要。B、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介绍自己成功的足迹。

C、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D、通过回忆童年读书的趣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参考答案〗

1、因兄姊攻读诗文,在牙牙学语中,便认识了不少单字,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上学后读了不少古今著作;写“雪”的作文,表明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2、先看到自然景观的雪和河边老人垂钓的形象,进而联想到一首古诗,再结合自己的心灵感受,写出了这篇作文。

3、时间顺序。4、A。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 这段文字重在表现()。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⑵ 看到“我”背不出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此,“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⑴ C ⑵ 对于我挨打,母亲非常心疼,但她认为这样可以使我成才。我不怪母亲,因为这是当时落后的教育方法所致。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文练习:大树和小树(范文模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大树和小树

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________(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________,看花儿________;晚上,他们与星星________,同露珠________。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 shì()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________(cuō)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点点新绿。

⑴ 本文的体裁是()

A、小说B、寓言C、民间故事D、童话

⑵ 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选出填入文中第2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

A、欢歌 争春 谈话 交往

B、欢笑 争春 交往 谈心

C、欢笑 争艳 交流 谈心

D、欢歌 争艳 谈心 交流

⑷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

① 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 D⑵ 惬 噬 撮⑶ D

⑷ 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

⑸ 我应像大树那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

⑹ 告诉人们人生就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石榴》精品教案 语文版

《石榴》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之志,并从中有所感悟。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果在秋季成熟,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果皮可入药。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2、文题“石榴”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按“爱——绘——赞”的思路组织材料,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 1 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星空》(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

4、《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写成此文。

5、学习生字: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ué)枯瘠(jí)犀利(xī)丰腴(yú).....剌(ló)金罍(léi)盎然(àng)皓齿(hào)唾津(tùo jīn)潜溢(qián).......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说说作者对石榴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状写对象——石榴,点出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1段。

明确: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最后一句总领全文,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

五、教师小结: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石榴的美丽、清逸、充满活力的特点,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不畏威压,热烈而充满活力、奋发向上,这是石榴的个性,是它的内在美。个性就是特色,就是美,就是不同的一般。因为个性,生活才生动充实,丰富多样;因为个性,世界才千差万别,美丽多彩。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明确: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2、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明确: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的,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 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品析语言: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对偶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4、“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5、“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6、“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7、“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五、合作探究: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明确: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 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明确: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六、教师小结:

文章给了我们写作上的启示。作者借《石榴》讴歌了坚贞不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因而被称为杰作。以此看来,状物类文章,重在写意人生,突出事物的价值。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1、石榴 爱石榴:最可爱。

绘石榴: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

赞石榴:值得赞。————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第25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

1、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阅读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夸父逐日》

一、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四、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如: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5、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9、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相关知识: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二、整体感知:

读一读

1、师范读,学生正音,并感受节奏。(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哪几个词比较陌生?)

颛顼:与黄帝、鲧、尧、舜并称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后裔。共工:传说中的部族首领,炎帝的后裔。

2、生自由读几分钟,要求读准确,并读出节奏。

3、生范读,检验自由读成果。

4、全班读,有节奏,有感情。

二、感受课文,并背诵

1、课文很短,我们对照注释看一遍,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整体意义上的一句话。

不周山:《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维:绳子。绝:断。触:碰,撞。

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 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一个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特点?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后果是使“天柱折,地维绝。”破坏力很强。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最后一句写了什么?故事已经完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写?(结合神话体裁回答)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背诵全文。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

《长江》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长江》是一篇借描写长江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所写的“长江”与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紧紧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本文从“长江的黎明”与“长江的古老”两个方面,一唱三叹地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通过富有诗歌美感的语言,特有的清新激昂之情,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教学重点】

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之情。1.长江(第1课时)【教学建议】

1.设置疑问导入。语文第一课,教师可以朗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壮美。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有无数的篇章歌颂它、赞美它,把自己的情感——豪迈的、悲壮的、忧愁的情感洒向长江?为什么诗人、作家总是通过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洗濯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情感?我们为什么热爱长江、歌颂长江?这样通过疑问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2.由学生简介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教师明确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出生,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本文写于1961 1 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整体把握。一读:引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美,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最后两个段落,明确: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1.长江(第2课时)【教学建议】

1.问题探究。二读:通过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2.品味语言。三读:通过辨析一些词语的细微差别来更好的感受语言之美。本篇有几组反复出现的语句?读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本文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更细致地体味其中的同与不同,以及同或不同的作用。学生尝试回答:三组,一是第2段和第7段。二是第3段和第6段。三是第4段、第5段、第6段。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全文有许多语句。

3.交流感受。四读:根据情感和内容的变化,划分本文的抒情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第一层,1~3自然段,写古老的长江很早就醒来,微笑着。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歌唱的抒情基调。第二层,4~6自然段,通过写长江的繁忙、美丽,人民的幸福生活,赞美祖**亲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第三层,7~8自然段,照应开头,用“一起来歌唱时代和祖国”的号召,收束全文。

4.拓展延伸。五读: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再次体味“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通过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来更为加深对文本的挖掘,如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自己心情是“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引导学生理解,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2 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我们的祖国既是古老,在新的时代,又是朝气蓬勃、年轻的。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长江的挂图、长江的不同时间的照片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长江的气势和形貌,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澎湃、赞美之情。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激荡之情,激起学习的兴趣。3.作者郭风及其作品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

(三)教学资料要求

1.长江图片、歌曲《长江之歌》的磁带或视频《话说长江》的光盘。使学生在全方位地了解自然长江的基础上,感受人文长江,最后才能上升到祖国的层面。

2.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人。1938年发表处女作散文《地瓜》。1945年到福州任《现代儿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福建文艺》副主编,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福建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作品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3.评析资料:

——郭风感知世界中的亮点和盲点(孙绍振)

郭风在20世纪50年代吹响的叶笛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颂歌的风格、牧歌的情调。这些颂歌和当时风靡一时的战歌一起,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留下了奇特的一页。在那宏大的颂歌和战歌洪流中,郭风所吹奏的并不是最强音。他并不以当时最受重视的“时代精神的号角”的激越的豪情引起读者的瞩目,在他的作品中,既没有英雄主义的非凡业绩,也没有壮丽的献身的场景,甚至连无私的爱情和独白都没有。在那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代的颂歌、战歌中,他的声音与其说是洪亮的,不如说是清纯的,甚至是柔弱的。(选自《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郭风散文诗的意境美(李元洛)

在诸多文学样式里,诗歌的语言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包括韵、节奏、声调等几个方面。不过,郭风的作品一般都不押尾韵,他所看重的是那种“内在的旋律的美”。他说:“我心中暗自以为与其写一些貌似格律化的诗歌,写些矫揉造作的押韵的诗歌,毋宁写些短小的散文,写些富于内在的音乐美的散文。”(《我与散文诗》)郭风诗作的意境美,是和他的语言的音乐美分不开的„„郭风语言的音乐美,除了句子的和谐、流畅、自然的抒情节奏之外,主要得力于那种反复歌吟、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所形成的旋律之美。„„读郭风的意境悠远的散文诗,就有如聆听音乐中的“春之歌”,就有如欣赏音乐中的“月光曲”。(选自《福建文学》1981年第6期)

4.相关资料:

——我与散文诗(郭风)

在全国解放以前,在我学习创作的若干散文诗中,我诅咒黑暗和鞭挞国民党的残酷统治。我也写了若干表面上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解放以后,我重新运用散文诗这样的文体时,有许多作品直接表达政治主题,如歌颂我们党和劳动建设的篇章,也写了若干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我有一个奢望,这便是:我想通过不懈地、持续地运用诗篇,来描绘自然界风景美,以表现一个总的文学主题,即人们的内心如何地感知自然美,内心有多少对于光明、欢乐和美丽的渴望,不止的追求。(选自《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

——《漫谈散文创作》(郭风)

我有一个体会,不宜把时代精神理解得过于狭窄。在作品中描绘当代人民最关心的重要事件,固然比较易于体现时代感,但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意志,抒发人民的愿望以至某种特定的时代情绪,也可以体现某种时代感。

(选自《花溪》1984年第10期)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爱莲说》同步小练习

    《爱莲说》一、文常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学说对影响很大,后人尊他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2.“说”是,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包拯》练习语文版(模版)

    27 包拯 积累应用 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归,杀而鬻之 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 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 5.旧制,凡讼诉不得经造庭下 6.不从吾志,非吾......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 《短文》同步练习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知识点汇总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

    桥梁-第1课希望工程-练习

    第1课 我的“希望工程”一、填写合适的宾语: 宣布洒救助拆开控制恳求拒绝报答 二、填写合适的动词:新闻发布会决心挫折眼泪申请学费学业基金会 三、解释划线部分的含义: 1、此......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燕子教案

    1、燕子 教 学目 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纸船同步练习语文版

    第16课 纸船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异地(yì)浮泛(fàn)缓缓(huǎn) ...yǎnɡ(仰)望 白fān(帆) 2.读准多音字 (1)手臂:bì其他读音:bei 组词:胳臂 .(2)满载:zài 其他读音:zǎi 组词:记载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