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
小学语文讲读课教、学案
年级
四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执教人
课题: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一、以山为伴相知惜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二、湖月相衬美如画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三、妙笔天工画江南
《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时写的,词中回忆了诗人曾经观光游览过的江南(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的美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静夜思》投影片,“谁能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
2、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一生漫游过许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五、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六、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七、板书设计
鸟飞尽 孤独寂寞 两不厌
云独闲 只有敬亭山 山 人相依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诗。
1.齐备上节课所学的《独坐敬亭山》。
2.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写山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写水的诗。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七、板书设计
湖光秋月→和谐 潭面无风 →如镜
朦胧 柔美
洞庭水→ 银盘
洞庭山 →青螺
山水和谐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板书设计
江花→红胜火 江水→ 绿如蓝 春意浓
能不忆江南 赞美怀念
教学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了解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独坐敬亭山》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2.读、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众鸟————高飞尽
独
人 孤 寂
以“动”衬“静”坐
孤云————独去闲
敬
亭
相看————两不厌
山
山 为 伴
山人相伴
只有————敬亭山
孤独寂寞
第三篇: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李白、洞庭湖、白居易的资料,ppt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敬亭山”,理解“尽”、“厌”、“闲”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句大意; 3.体会“以动衬静”手法,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揭题: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④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五、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①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如何体现出来? ②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③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①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②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两不厌”也体现了作者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作业布置
背诵、抄写《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望洞庭》、《忆江南》
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洞庭湖”、“潭”等字,正确读“谙”的读拼音,理解“和”“谙”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句大意; 3.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用法,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是怎样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诗句解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潭面---铜镜(比喻)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五、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什么叫做“词牌名”,特点,代表性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2.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3.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六、作业布置: 默写《望洞庭》,背诵《忆江南》 板书设计: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1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
个生字,会写“杂、稀”等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感受乡村宁静安逸生活的美好。
4.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重点)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重点)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主要作品有《四时田园杂兴》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杂(zá)
篱(lí)
(2)
会写生字。
练
杂
稀
篱
蜻
蜓
蝶
4.理解词语。
练
四时:四季。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花为白色或淡红色,籽实磨成粉供食用。蛱蝶:蝴蝶的一种。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诗,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朗读,浅显易懂的诗句可以读得轻
快,耐人寻味、引发联想的诗句可以读得舒缓。
2.读通顺诗句,理解诗意。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却显得稀稀落
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
飞去。
3.第一、二句诗,诗人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哪个地方哪个季节的景物?
预设:这两句诗,诗人从景物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写出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特点。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物。
4.“无人过”妙在哪里?
预设:“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提示:“日长”指白天变长。初夏白天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忙碌的时候,再结合课文插图,可以想象理解“无人过”正是从侧面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提示:说时,可以按照诗人信步田间的观察顺序,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生活中的地点,如
“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等。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对仗工整: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黄、白、肥、稀”四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翻飞的动态画面来衬托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静态之美,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
六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是一首田园诗,让我们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板书
梅子(金黄)
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麦花(雪白)
菜花(稀)
日(长)
篱落(无人过)
夏季江南
田园美景
蜻蜓蛱蝶(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窗、徐、疏”3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多诗人、作家都在这个季节留下了名诗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
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主要作品
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徐(xú)
疏(shū)
(2)
会写生字。
练
宿
徐
疏
4.理解字词。
练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延伸得很远。阴:树荫。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朗读指导:“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浅显易懂,要读得轻快,“疏疏”
和“菜花”语气不要太重;“一径深”和“无处寻”画面悠远灵动,要读得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来,不茂密,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菜
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春季。“新绿未成阴”和“菜花”都说明这是春季。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篱笆、小径、树头新绿。稀疏、深远、未成阴。
5.“急”“追”两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好。“急”“追”这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6.“无处寻”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仿佛看见几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
童。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这首诗先是静态描写,后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8.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边的树木还未形成浓密的绿
荫,树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几个孩子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却飞入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失去了踪影。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走出客店,和风徐徐,一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只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支架。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笔调清新明快,先勾勒远景,“一径深”的“深”字写出了小路往远处延
伸,拉长了视线;后写近景,稀疏的新绿在枝头,一远一近,给人以悠远宁静之感。后两句笔
锋一转,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整首诗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看似平淡的“无处
寻”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看到了菜花正在盛放的情景以及儿童的活泼情态。
六
课文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的田园春光和儿童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
八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
篱落
一径
树头
静态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
黄蝶
动态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相关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二
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主要作品有:《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词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锄(chú)
剥(bō)
(2)
会写生字。
练
茅
檐
翁
赖
剥
4.理解词语。
练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村居:词题。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亡”,词中读wú。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节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2.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预设: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他们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相互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预设: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写老翁和老
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
5.词的下阕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
幅乡村图增添了祥和、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横卧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
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6.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老翁和
老妇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天,喝酒逗乐。大儿子非常勤劳,在溪东头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手
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横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提示:让学生以“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系在一
起,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五
课文主旨
《清平乐·
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这首词,掌握了字音,学习了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词意,感受到了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书
环境
清平乐·村居
人物
茅檐
溪上翁媪
低小
青青草
美
和谐农家、情趣盎然
大儿、中儿、小儿
怡然自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画面。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学习。词和诗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等方面是相通的,学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学
诗的方法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过多讲解,让学
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农村
生活的感受。进行描写田园风光的小练笔,让学生把动静结合等手法应用在实际写作过程中。
第五篇:第一单元 第1课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歌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多彩壮阔的人生图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伴侣(lǚ)橘子(jú)百舸争流(kě)...
B.劲风(jìn)峥嵘(rónɡ).
C.寥廓(liáo kuò)碣石(jié)...
D.沁园春(qìn)逶迤(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百舸争流
C.苍海桑田
D.鱼翔浅底()气势磅礴(pánɡ bó)..方遒(qiú).浪遏飞舟(yè).()A.漫江碧透火势蔓延轻歌慢舞漫无边际 苛政如虎道路坎坷克敌制胜 苍茫大地满目疮痍天下苍生 材料翔实神态安祥周密详细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用事”的争执。(1)奥巴马团队众口一词地向崔副部长传递乐观的信息,其目的是让中美关系不再陷入
(2)我们可以超越芸芸众生、茫茫尘世,超越狭小的个人空间,昂首天地,将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________的宇宙。
(3)火箭5连败中,内线整体呈现“受欺负”的局面,斯科拉也愈显________难支。
A.意气 寥廓 独力
C.意气 辽阔 独立B.义气 寥廓 独力D.义气 辽阔 独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
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
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
很大,把行船都挡住了。
6.下列词句朗读错误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7.下列说法中不当的一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
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8.填空。
(1)如果词的上阕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来概括,那么词的下阕就可用______________来小结。从情和景的关系来看,这首词可以说是达到了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下阕回忆了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____________”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9.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词作结构中的作用。
答:
10.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语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
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形象化比喻,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这
一比喻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
此表示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一法一练——学习写景技巧
《沁园春 长沙》在描写“湘江秋景图”时运用了丰富的方法技巧,如变换不同观察角度、动静结合、色彩对比、善于炼字等。
诗歌的写景技巧除了本文中用到的以外,其他的如渲染烘托、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细节描写等也是常见到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重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请根据所学的描写方法,试做下面的题目。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C 2.B 3.A 4.A 5.D 6.A 7.B
8.(1)“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情景交融
(2)往昔的峥嵘岁月 谁主沉浮
9.词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
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阕的“独立”相对应,由上阕写“我”与自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10.B
11.①写景观察角度多变,极有层次感。首句写近景,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下阕由上阕的陆上写到水上,再由地面写到天上,由下及上。
②善于抓住秋天景物的特征来写。如选取木芙蓉、黄菊两花争香斗艳表现“重阳”到的季节特征;写树,选“红树”来写;写流水,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既写出秋天时令之特色,又写出秋令中景色之特征。
③写景注意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官,注意色、声、味的结合。如红叶间黄,浓淡相间;花之香味,雁之鸣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