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26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
清平乐村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步骤 :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在品悟作者感情时,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里。让他们自由交流。有的学生说欣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因为老夫妻喝了一点酒,还亲热地聊天。教师追问老人会聊些什么?有学生说会回忆当年怎么认识的;有学生说会商议着给大儿子娶媳妇;有学生说会称赞能干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有学生说会欣赏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农家人的生活非常安逸,从而品位到辛弃疾当时对这种农村生活的向往。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继而自己再去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学生不仅理解了词的内容,而且组组都恰当适度适时地结合插图,引发想象。同时,集体讨论,小组合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学内容已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变成了一幕温情的家庭短剧。学生也从讨论中理解了作者是通过描写田园的风光来抒发自己喜爱宁静安详的农村生活。课下反馈学生都认为这节课上的很轻松也很有意思,要掌握的知识也学会了。可见对话式的探究,如果能恰到好处的使用会使课堂增色不少。
第二篇:(精选)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能用自己的话望闻问切说这首词的大意,体会想象这首词的意境。
3、通过学习这首词感觉童年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的无邪和快乐。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教法与学法 师:激趣法,引导法
生:朗读法、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先写题目村居)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吗?
大家会背这首诗吗?(会背,回答的干脆利索,我们一起背一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真棒)
现这里有个字,读音与现在不同?对„„“亡”,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用音近或音同的字,代替本来想写的字,这里“亡”通“无”,还有最后一句里有个“无赖”,这里无赖的意思,是指顽皮,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地痞无赖”)
(三组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好请三组来读一读,同学们,三组读的怎么样?)
(恩,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感觉。掌声送给三组)
三、疏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疏通文意,说说这首词描会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同学们都准备好了,一组同学最积极,一组代表先说)一座小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到屋里有两个人,带着醉意说着吴方方言相互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描述的真美写了哪些事物呢?(对)
景:茅屋、小溪、青草
人:翁媪还写了哪些人,三个儿子
(下阙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二组同学不甘示弱,请二组代表说说)
生: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讨人喜欢的小儿子顽皮的在溪边剥着莲蓬。
同学们想象一下,老翁、老妇人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着收成
生:希望三个儿子快乐成长
第三篇: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读“清平乐、翁媪、剥莲蓬”等生词。会正确读写“醉、媚、锄、剥”4个生字。能说出“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3.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学习重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难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学习过程: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像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首描写江南风光的词。谁能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3、你能发现这课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不同吗?
4、你知道有关词的知识吗?
5、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注意“乐”的读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辛弃疾的“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
1、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3、“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念pénɡ?这里是诗词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 东、笼、蓬”。
4、练习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这首宋词有上下两段,两段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指名读。出示幻灯片中整首词,再次练习朗读。
三、了解大意、整体感知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借助书下注释,联系插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2、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2、现在我们就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有滋有味地来读一读。
四、品悟词境、合作探究交流
1、感悟景美
a.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b.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
c.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2、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a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b.“翁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吗?翁指谁?媪指谁?还从哪个词看出他们真的年老了?
c.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d.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老两口在说着什么呢?
e.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此时,你知道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了吗?
我认为作者也醉了,作者如果不是醉了,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f..请用你的朗读表现老俩口的幸福、恩爱。(生朗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a.你认为这一家五口中谁最快乐?为什么
b.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从“无赖”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c.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d.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生朗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齐读)
4、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a.三个儿子中,其他两个儿子就不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c.齐读这句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刚才我们仔细地欣赏了这幅画,哪幅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生动的语句将这幅画描绘给大家听听吗?
2、好一副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图。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大家齐读一遍。
3、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再读这首词。
5、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回忆一下本课学的这三首诗词,你会发现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
七、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2、交流。
八、总结评价
评出优胜小组、发言之星、进步之星。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美丽 青青草
幸福 相媚好
快乐 卧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6 清平乐 村居 苏教版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了解词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重点)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
了解词
1师生对诗: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对诗游戏。
2我们刚才对的诗,你有什么发现?点击:乡村生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课题:清平乐yuè 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板书:词牌名 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 汇报收集到的词牌名。
“村居”是题目,书写时中间空格,读时也要停顿,教师示范,学生读。
3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词牌名(2)长短句(板书)(3)上阙和下阙。(板书)二、了解词人
1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板书:辛弃疾)你了解他吗? 2请看:介绍词人。
3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
三、自读课文 读准音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每个字读正确!2你会读了吗?出示,指名读。相机正音:翁媪(看图,知道什么意思吗?)剥(bao)莲蓬:指去掉外面的皮、壳,还可以剥——
3教师范读,体会押韵。指导读出韵味、节奏 4指名读 5齐读
四、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你能自己读懂?
2有读懂的地方吗?好!同桌先交流交流!五、品词析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集体的智慧,你读懂了哪个句子呢? A 茅檐图
1指名汇报,说说你的理解,请你读。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读慢点!
2你听到什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听到!3用力吸气!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4这是乡村生活的朴素恬静之美!(板书:朴素恬静)一起读!B翁媪图
1指名汇报读,谈理解。
2这对老夫妻在干什么?(喝酒聊天),从哪个字看出来?(醉)3他们是用普通话在交谈吗?从哪里看出来?(吴音)资料 4让我们猜一猜老两口在聊什么呢?
5就这样,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密,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就叫(),用文中的一个词说就叫(),“相媚好”换个成语说?(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5指名读
6他们住的是()喝的是(),老两口却醉了,仅仅是酒醉吗?那还有什么?(陶醉 沉醉)(板书:醉)
C小儿(出示剥莲图 句子)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1看他的姿势
怎么剥的?
(a“卧”是什么意思?b你认为小儿是怎么卧的?可能一会儿—— 一会儿又—— 一会儿又——
2看他的小脚丫,他还在—— 说不定嘴里——!
3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儿?(调皮—读 自由自在—读
无忧无虑的—读……)
4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里也有一个词是对小儿的爱称:无赖 5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无赖”呢?(好吃懒做,品德不好)这里指?(顽皮、淘气)谁来读!
6好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小儿呀!一起读!D大儿二儿(出示锄豆图 织笼图)
1大儿子在干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送他一句诗。《锄禾》指导书写:锄(左中右都要瘦 互有穿插才紧凑)
2二儿子在做什么?观察神态,送他一个成语。——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3他们正在享受劳动的快乐呢,读出他们的快乐,指名读——齐读
六、了解背景,升华感情
1读着,看着,想着,我们理解了这首词。作者眼中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呢?(温馨
和谐
幸福
美好……)
2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在作者眼里为什么如此温馨美好呢?请看(出示写作背景)3点击课件:要是人人能过上()的生活,要是没有(),该多好啊!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4现在再来读这首词,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古筝乐)谁来读!(多个学生读!)齐读!
七欣赏唱词
1既然是词,当然可以唱一唱!想听吗? 2听歌曲,有兴趣的可以一起唱。八自主作业
1试着把整首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2收集2首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好好读读。
板书设计:
上阙
景
朴素恬静
温馨 清平乐
村居
下阙
人
安居乐业
幸福
辛弃疾
美好
……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指名读,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教师范读,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生活实际联系“剥桔子”“剥花生”等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中的所见、所闻:“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二儿子编鸡笼时的专注,小儿子剥莲蓬的调皮、可爱。”我闻到了青草的香味,我听到了小溪哗哗地流淌声,我听到鸟鸣的声音……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在辛弃疾看来是如此温馨美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相机出示词人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他对和平祥和生活的期盼。
评课交流时,各位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开始和结尾都补充到辛弃疾的资料,是不是显得重复多余;课堂上学生在表演翁媪聊天时,有些放不开时,老师应该参与进去,把自己当成其中一个人物和学生进行对话;在品读诗句时,图片出示后,可让学生自己描绘情境,教师不需要一点一点引导。
第五篇: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简介: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清平乐 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平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平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平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 清平乐(yuè)·村居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 ○ ●,○ ● ○ ○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 ○ ○ ⊙ ● ●,● ● ○ ○ ○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 ● ○ ○,⊙ ○ ⊙ ● ○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 ● ○ ○ ●,○ ○ ● ○ ○ △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四、小结。第二课时
一、诵读比赛,导入新课。
二、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B、心醉或陶醉、沉醉。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酒醉 醉 心醉
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