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

时间:2019-05-13 02:3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

《清平乐·村居》评课

同组教师:

听了张红平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乔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及音乐的渲染,把学生领进了词所描绘的境界中,教师善于课本现有的资源,将课堂层层推进。

一、“醉”和谐优雅的氛围中。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听吟唱版的《清平乐·村居》,为课堂打下诗歌的韵味。在理解诗词的意思时,乔老师教学以画展开,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醉”在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上

乔老师有着很厚实的文化底蕴,在课中,理解诗意,创设诗境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理解诗意,走进诗境,作好铺垫和引导工作。随手可拈恰当的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在乔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

1、读得有层次。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词仔细地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欢喜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2、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乔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3、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乔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说道:“请大家用心读读,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学生只注意到词中有关三个儿子以及景色的描写,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几点思考:

1、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加的整体性一些,避免过于散,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整首词的诗眼“醉”的时候,可以过渡的更加自然一些,不要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这种意识去抓住诗眼,联系写作背景更深入的去分析古诗。

第二篇: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清平乐村居》自评稿

安宁小学 张晋萍

我在本课中我把学生领进了词所描绘的境界中,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将课堂层层推进。

一、“醉”和谐优雅的氛围中。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配乐朗读诗歌,为课堂打下诗歌的韵味。在理解诗词的意思时,老师教学以画展开,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看图以同桌交流诗意。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醉”在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上,在课中,理解诗意,创设诗境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理解诗意,走进诗境,作好铺垫和引导工作。随手可拈恰当的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在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读得有层次。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词仔细地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欢喜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2、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张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

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3、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说道:“请大家用心读读,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学生只注意到词中有关三个儿子以及景色的描写,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我的思考:

1、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加的整体性一些,避免过于散,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整首词的诗眼“醉”的时候,可以过渡的更加自然一些,不要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这种意识去抓住诗眼,联系写作背景更深入的去分析古诗。

第三篇: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

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

听一节好课,往往如沐春风,于自然之境处赏心悦目;又如听一首好曲,于境高远处叹意犹未尽。

今天听傅贵成老师上北师大版第九册中的《清平乐村居》一文,感慨颇多。以至课虽结束,仍忍不住时时回味: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评价语原来可以这样说!师生原来可以这样诙谐幽默地交流互动!

自叹弗如间,压抑不住豁然开朗的兴奋。

诗词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面对诗词总会禁不住产生望“诗词”兴叹之感,因为诗词的语言内蕴丰厚,既有表面的意义,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的意义,又有象征的意义。如何领会诗歌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对于缺乏足够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颇具难度的。

而此课,教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引领着他们去想象和联想,对词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借助教学挂图进行生动贴切的描述,把压缩的意义引申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延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诗歌的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一次次品析挖掘显现出来。在教师诙谐精准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笑声不断,妙语连珠,枯燥的一节课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一、“词眼”统领,一字贯穿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本课,“醉”之一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教者并未深究对错,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醉”,然后接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生活美好,弄点酒喝,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继续向后读,或许你会对它有更多的理解。”

紧接着,教者似乎放下了这个“醉”字,只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扎扎实实地实施了第二个环节——“明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然后,又领着学生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悟情”,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到底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

此时,教者突然话锋一转: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

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二、借图读文,入情入境

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浓缩了无数的意境深意。

此课,教者并没有纠缠于生字词的逐句解读,也没有将满腹经纶一一告之,而是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在学生独立解读的基础上,再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看读、读图,通过对画面细致地观察,形象地描绘来丰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心境。

如: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对小儿形象的理解,教者颇有四两拨千斤的风范。“溪头卧剥莲蓬”的字面意思,学生本也不难体会,但是教者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引领着学生走向挂图,细致观察“小儿”的动作姿态:你们仔细看看,小儿子正在干什么?他的手中拿着什么?他的脚呢?学生马上做出了回应,“小儿子趴在地上,手中拿着一个莲蓬,脚还在顽皮的晃动着……”不仅于此,教者还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他还可能做些什么?口里还可能?学生们一下子乐了,各种答案纷至沓来,此时教师笑问:可见小儿非常——?学生们亦异口同声笑答:顽皮!

一个“卧”字活了一副画,可是教师如果没有带领着学生细致地将图读进去,想象开去,小儿顽皮可爱的形象又如何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活起来、生动起来?又如何能让他们深深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无赖”呢?

给诗文描绘的四个画面取名,也颇可琢磨。课后教者告诉我:学生们为图取的名和他当初所想并不相同,但也贴切。于是不禁想到,他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是啊,语言文字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在对诗文描绘的四个画面的解读中,孩子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感悟,这种个性化的品读是珍贵的,可见他们不仅真正将诗文读进去了,将简练的文字活化为生动有趣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美好画卷,而且读出来了,用自己精炼的语言又将之凝练为充满着语文味儿的精准的文字。

三、关键词引路,顺势利导

语言文字是需要感悟的,很多时候很多文字很多情感是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的,这时教师如果穷追不舍、字字落实,反而将学生困顿于表浅的字面意义中,弱化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字词知冷暖,他常常会妥帖地拂过我们的内心,如春风吹拂,暖融融的让人感怀,这种感觉是可贵的,教者当小心呵护。

如: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无赖”一词时,教者并未直接揭示“无赖”一词的含义,而是先调动学生已经的生活经验,提问:“在哪个场合听到过无赖这个词?”学生有的说:“在我不愿意做某些事的时候,别人偏让我做,我觉得这个人很无赖。”有的说:“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会说他无赖。”在学生明确了无赖的通常用法后,再来读图体会小儿的“无赖”,图中小儿天真活泼,一派烂漫,于是学生不仅明白了“无赖”的本意,更明晰了“无赖”一词在此处的真正含义。

又如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教者提出要理解哪些关键词,学生说到了“相媚好”,但又无法准确说出它的意思,教者也不急于解释,只是引导着学生去图中观察两位老人正在做什么?学生们有的说,“老婆婆在为老公公做衣服。”有的说,“他们头靠着头,正在开心地说着话。”这时,教者及时提问:“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吴音,谁知道什么是吴音?”在学生明白了吴音即吴地方言之后,教师又补充提问,“两位老人可能会用他们的方言说些什么呢?”有趣的是,此时教者自告奋勇担当扮演了老公公的角色,请出一位同学扮演了老婆婆的角色。“老婆子,你太辛苦啦,看儿子们多能干,我们就等着享清福吧!”学生亦设身处地走进老婆婆的内心,笑答:“可不是,看孩子们都大了,我也心满意足了,你这件冬衣,我得赶紧做出来,天冷了,不能让你冻着。”“瞧,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互相关心、彼此照顾,这就是——”,学生们大声回答:“相媚好!”

是啊,“字词知冷暖。”此时,“相媚好”一词终暖暖地感染了孩子们,也感动了在座听课的每一个人,一对白发翁媪和睦恩爱的美好图画让人羡慕,所以当教者要求学生为此幅画面取名时,学生大声说出了“陶醉图”,是啊!这美好的生活画卷又怎能不让人陶醉?

四、师生对话,感悟亲情

无论多精炼的诗文,都不会少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本课一家五口——五位人物形象的描绘,各具形态,用墨也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大儿”和“中儿”的描绘最简练,寥寥6字勾勒出一幅简单的静态画面。如何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除了看图想象当时的人物动作、情态,教者更是引领着学生大胆揣摩,走进人物内心。

“大儿子啊,为什么大热天的,你不在家休息?”

“豆田里长了杂草,爸爸妈妈年纪大了,不能干农活,我得替他们分忧!”“多孝顺的孩子啊!那你怎么不去织鸡笼?做轻松的活?”

“弟弟年龄小,地里的活太辛苦,应该我自己干,轻松的活就让弟弟去做吧。”

“二儿子啊,你看小弟弟玩得多开心啊,你怎么不去和他一起玩?”

“他还小啊,玩玩也是应该的,我怎么能放着家里的活儿不管,光顾自己玩呢?”

一问一答间,学生自然走近“大儿”“中儿”,去触摸他们的内心,揣摩他们心中的想法,于是人物形象便这样一点点生动起来,简简单单的“勤劳图”“劳作图”此时充满了浓浓亲情,变得可亲可近可感。

五、活力想象,开放思维

诗歌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天地。只要言之有理,我们就不妨大胆揣摩,而揣摩得正确与否,就看你对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人格精神了解多少。我们读诗,实际上是读作者的人格精神。用作者的人格精神来熏陶自己,启迪自己如何生存在这个世上。面对小学生,如何才能把握好一个度,即不挖掘过深揠苗助长,又能拓展思维启迪智慧?

课前,教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许是听课老师多,上课教师又陌生的缘故,学生只三三两两有人举手,教者总是耐心倾听,又笑着一一予以肯定,随意的谈话似的交流,渐渐让学生放下了拘谨;接着教者又放了一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说说,从这首乐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听到了悠扬的笛声;有的说:听到了山村清晨的宁静!学生在不知道曲名的情况下,竟然能听出音乐本身所含的内蕴,连我这听课者都忍不住点头赞许!

“悟!”什么是悟?这就是悟!透过画面、声音,透过表面的现象,打开思维的通道,去唤醒沉睡在心底的想象天地,去感悟去大胆揣摩。

课中,教师更是时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透过画面、文字,透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去触摸作者的心灵世界,一同醉心那无纷争的田园之乐。

正如教者在做结时所说:辛弃疾的村居,似一杯甘甜醇香的美酒,又如涓涓细流浸入我们的心田。自此,学生不仅将诗文读进去,读出来,更读开去。短短一节课40分钟留给学生的将是多么宝贵的心灵体验。

六、语言艺术,春风化雨

课后,浏览教者的教学照片时,一张张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照片中,教者始终面带笑容注视着学生,而学生亦专注地目视着教者,仿佛有某种磁场将他们紧紧维系。

我想,这就是魅力课堂了吧!教者将其教育智慧、教育思想融入每一个教学的细节,并通过语言,艺术地表达出来,吸引了学生。这无形的磁场正是来自教者这独具的教学魅力。

“语言有温度”,如春风吹拂,课堂便焕发了生机。教学中,教者的语言干练,无一句多余的话。无论是评价语、引导语、过渡语,还是总结语,无不给人以启发。

初读课文时,当学生顺畅流利地读完课文后,教者追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学生坦言:是课前预习了的。于是教者及时总结:善于预习的学生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又如学生读题,教者的评价也非常让人深思:好,读出了停顿;不错,读出了自己对诗题的理解!就是这样一句句简简单单的评价语,亦能体现教者的语言艺术,不仅给了学生鼓励,更是一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了课前应该预习;在今后读题时自己该如何处理,才能读好。

什么是语文?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是我听完此课后,思考最多的。遗憾的是,由于一边摄影一边听课,很多很精彩的环节和对话,未能一一翔实地记录下来,只能凭借着记忆,对此课做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希望能通过此课,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不断鞭策自己。

一、作者淡笔勾勒,教者浓墨渲染。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字。这个“醉”字被伊老师那双敏锐的眼睛所发现,老师便在这个“醉”字上大做文章了。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受景之美,去感受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手巧,特别是小儿的顽皮可爱。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接着老师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整个过程是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二、词中温情脉脉,课上情趣盎然。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伊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2、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伊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3、读出了余味。伊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综观本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尤其是伊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留待我们共同去思考。

第四篇: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张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及音乐的渲染,把学生领进了词所描绘的境界中,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将课堂层层推进。

一、“醉”和谐优雅的氛围中。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配乐朗读诗歌,为课堂打下诗歌的韵味。在理解诗词的意思时,张老师教学以画展开,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看图以同桌交流诗意。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醉”在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上

张老师有着很厚实的文化底蕴,在课中,理解诗意,创设诗境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理解诗意,走进诗境,作好铺垫和引导工作。随手可拈恰当的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在张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读得有层次。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词仔细地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欢喜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2、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张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3、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张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说道:“请大家用心读读,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学生只注意到词中有关三个儿子以及景色的描写,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我的思考:

1、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加的整体性一些,避免过于散,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整首词的诗眼“醉”的时候,可以过渡的更加自然一些,不要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这种意识去抓住诗眼,联系写作背景更深入的去分析古诗。

第五篇: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读“清平乐、翁媪、剥莲蓬”等生词。会正确读写“醉、媚、锄、剥”4个生字。能说出“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3.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学习重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难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学习过程: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像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首描写江南风光的词。谁能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3、你能发现这课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不同吗?

4、你知道有关词的知识吗?

5、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注意“乐”的读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辛弃疾的“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

1、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3、“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念pénɡ?这里是诗词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 东、笼、蓬”。

4、练习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这首宋词有上下两段,两段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指名读。出示幻灯片中整首词,再次练习朗读。

三、了解大意、整体感知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借助书下注释,联系插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2、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2、现在我们就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有滋有味地来读一读。

四、品悟词境、合作探究交流

1、感悟景美

a.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b.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

c.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2、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a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b.“翁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吗?翁指谁?媪指谁?还从哪个词看出他们真的年老了?

c.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d.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老两口在说着什么呢?

e.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此时,你知道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了吗?

我认为作者也醉了,作者如果不是醉了,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f..请用你的朗读表现老俩口的幸福、恩爱。(生朗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a.你认为这一家五口中谁最快乐?为什么

b.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从“无赖”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c.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d.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生朗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齐读)

4、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a.三个儿子中,其他两个儿子就不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c.齐读这句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刚才我们仔细地欣赏了这幅画,哪幅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生动的语句将这幅画描绘给大家听听吗?

2、好一副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图。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大家齐读一遍。

3、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再读这首词。

5、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回忆一下本课学的这三首诗词,你会发现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

七、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2、交流。

八、总结评价

评出优胜小组、发言之星、进步之星。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美丽 青青草

幸福 相媚好

快乐 卧

下载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教案 刘口小学小学 夏庆君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导语创设情境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6课《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这是一首有名的宋词,2、初步了解宋......

    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泰州市扬桥中心小学 朱小芳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知识点 【原文】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

    (精选)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能用自己的话望闻问切说这首词的大意,体会想象这首词的意境。 3、通过学习这首词感觉童年的乐趣,激发学生......

    五年级上册 清平乐 村居 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6 清平乐 村居 苏教版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

    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简介: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